模板工程技术交底
编号: 工程名称 交底时间 2012 年 10月 6日 ******施工总承包项目 主持人 施工组织设计******设计图纸 参加人 技术文件 交底内容: 一、工程概况 地 基 与 基 础 埋深 0.6—4.3M 人工挖孔桩 机械钻孔灌注桩 底板厚度 基础 结构形式 建筑高度 建筑层数 梁截面(MM) 柱截面(MM) 剪力墙截面度(MM) 结构层高 体育馆:21996.70㎡ 体育场:17540.09㎡ 桩直径1.0M、1.2M、1.4M、1.7M 桩直径0.8M、0.9M、1.0M、1.1M 热身馆地下室底板厚400MM 截面尺寸:1.6*1.6*0.6、2.0*2.0*0.8、2.3*2.3*0.8、2.5*2.5*0.8、2.6*2.6*0.8、3.0*3.0*0.8 框架结构 体育场:21.97m(管桁架最高点);体育馆:29.793m(网架最高点) 体育场、体育馆地上3层;热身馆地下1层 400*900、350*700、350*800、300*700、300*600、300*800、450*700、400*800、600*1200、250*600、600*800、500*1000等 500*500、600*600、700*700、1200*1000、1500*1000、600*800、700*500、650*500、1000*1000、D700、D600等 350 热身馆层高9.4米;体育馆一层附楼层高5.1米、主楼一层5.4米、二层5.9米、三层3.3米;体育场一层层高5.1米、二层层高13.57米、三层层高3.3米 建筑面积 主体 二、施工准备 1、 技术准备 1.熟悉施工图纸及方案的流水段划分,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交有关技术部门审批,并将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向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咨询和安全交底。 2.按流水段划分,设置轴线、定位点;测定高程水准点。 3.按设计要求进行模板下料。 4.施工前应对施工人员进行全面的安全技术交底;操作前对吊具进行安全可靠的检查和试验区,确保施工安全。 2 、机具准备 1.一般需备有圆盘锯、角磨机、钉、锤、电焊机、钢钎、线坠、粗麻绳、钢丝绳、防水照明灯(低压36V、100W)、活动爬梯、安全帽、安全带等; 第 1 页 共 7 页
2.模板工程施工现场所有设备、设施、安全装置、工具配件及个人劳保用品必须经常检查,确保完好和使用安全。 3 、材料准备 1.按设计要求,对所需原材料进行采购、检查、验收、入库; 2.由持证材料员和试验员按规定对其进行抽样检验,确保原材质量符合相应标准的规定。 4、 作业条件 1.各项临时设施,如照明、动力、通风、安全设施准备就绪。 2.施工人员作业要求 (1)试验员:须持证上岗,要求熟知材料的取样规定; (2)材料员:须持证上岗,要求熟知材料进场的检验、验收、入库规定; (3)计量员:应熟知计量器具的校检周期、计量精度、使用方法等规定; (4)操作工人:应经过培训,并掌握各种机具、吊具使用技术、安全交底内容,操作熟练。 三 施工工艺 1 、操作工艺 1.流水段划分:根据本工程基础形式多样,各基础形式穿插施工的特点,及基础土方开挖后,不可长时间搁置的要求,模板工程需跟踪(即开挖一块,施工一块)进行施工。因此,基础施工段划分跟主体施工段划分分开进行,基础施工按小段(即以后浇带、伸缩缝、膨胀带划分,体育馆基础划分为12个流水段,体育场基础划分为16段)组织流水施工,满足基础结构分开验收、分块回填、保证上部结构的施工进度;热身馆地下室分一个施工段组织施工;主体二层结构按大段(即体育馆划分为7个施工段、体育场划分为10个施工段)组织流水施工,主体二层结构以上按看台分块组织施工;所有的室外台阶正负零以上部分后期施工。(具体位置详见下图) 2.楼板模板的配置及支撑配置层数:体育馆主楼部分按施工面积的1/2配置(即配置模板接触面积约00平方),体育场主楼按第一、第二施工段的面积配置(即配置模板接触面积为5060平方),体育馆附楼部分模板按施工面积满配置(即8404平方)。体育馆附楼拆除后的模板用于体育场第九、第十施工段及体育场看台的模板。体育馆主楼的模板拆除后用于另外1/2的模板及体育馆看台的模板。体育场主楼第一、第二施工段的模板拆除后用于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施工段的模板。计总的模板配置面积为2万平方米(模板与砼的接触面积计),每套模板周转4次。 支撑体系的选择:按Ф48×3.5钢管架支撑考虑,二层结构部分全部采用钢管+U型托,看台部分高低差较大,采用Ф48×3.5钢管+U型顶托的支撑方式。 3.模板设计: ±0.00以下模板设计: 1)热身馆地下室、消防水池底板及导墙模板设计:本工程底板厚400 mm、300mm,全部采用防水混凝土,在混凝土垫层施工完成后,在底板外侧采用240mm砖墙,用M7.5水泥砂浆砌筑,内壁1:2水泥砂浆抹平压光作找平层,不同部位砌筑高度不同,垫层混凝土表面达到强度后,进行防水施工。 2)地下室墙体模板设计:墙体模板采用18mm厚多层板,次龙骨采用50mm×100mm木方@250MM,主龙骨采用双根48*3.5钢管@400MM,墙高2/3以上间距可调为@500MM。木模板的接缝采用企口的接缝方式,配制以单张912*1830分别配制,上下两块模板间设企口接缝,模板配制时进行编号,在现场模板拼接时对号拼接,确保模板接缝严密,防止漏浆。 3)基础模板设计:基础模板面板采用18MM厚多层板,次楞采用50*100MM木方,主楞采用Ф48*3.5钢管,上层台阶采用Ф48*3.5钢管作为架空杆,保证上层台阶的模板定位准确,下层台阶采用砖胎模(砖模的做法详见砖胎模施工方案)。 4)剪力墙预留洞口模板设计: 墙体门窗洞口模板、预留洞口模板采用18厚多层板、白松板及木方,根据墙厚、洞口的高度和宽度来制作。洞边钢筋控制洞口模板的位移。窗洞口下留排气孔以保证混凝土的浇筑密实。 ±0.00以上模板设计(梁、柱、地上混凝土墙对拉螺杆均设塑料套管): 1)柱子模板设计:方柱模面板采用18mm厚多层板,次楞采用50mm ×100mm木方,间距200mm,主楞柱截面尺寸1000MM以下的采用48Ф*3.5双钢管间距400MM,主楞柱截面尺寸1200MM以上的采用8#槽钢间距400MM,柱高2/3以上间距可以调为500MM,柱截面大于等于600MM的按@400增加M14对拉丝杆,底部、中部、顶部分设三道钢管箍跟周边满堂架连接; 第 2 页 共 7 页
附墙边框架柱,模板采用18 mm厚多层板,次楞采用50mm ×100mm木方,间距200mm,主楞采用Ф48*3.5钢管,主楞水平、竖向主楞双向交叉设置,用对拉止水螺栓分别从两侧将板体拉紧 圆柱拟采用木模板制作,模板安装高度约6米,采用两节3米高的圆模拼而成,柱箍为Ф8HPB235钢筋制作,按@400MM设置,柱主楞采用20*30MM木方拼接而成,为了保证柱模表面光滑,不漏浆,需在方木表面铺钉0.3MM厚白铁皮。 ※柱头模板是控制的重点,采用定型制作,可保证质量,面板采用18MM厚多层板,次楞采用50*100MM木方,采用丝杆对拉加固。 5)支撑高度小于5米的梁模板设计:本工程支模高度小于5米的框架梁模板采用18MM厚多层板,梁侧模水平次龙骨为50×100MM木方@ 300MM,竖向Φ48*3.5钢管主龙骨@600MM。600MM<梁高≤1000MM的,按纵横@500设置Φ14对拉螺栓,梁高>1000MM的按纵横@300MM设置Φ14对拉螺栓;边梁外缘需设置钢管斜撑@1000MM;梁底支架:梁高<1000MM立杆纵距@800MM,横距为梁宽+250MM,1200MM>梁高>1000MM立杆纵距@600MM,横距为梁宽+250MM,横杆步距1600MM,梁宽500需在梁底按间距250增加一排卸载立杆,梁宽500以上需在梁底按间距250增加两排卸载立杆,立杆横杆步距1500MM。梁底模为50×100MM木方纵向设置,间距@200MM,Φ48*3.5钢管作梁底排木@600mm,钢管作斜顶拉杆。架子底立杆纵横弹线,上下层立杆尽量在同一直线上。 6) 支撑高度大于5米的梁模板设计:此部分模板支撑使用扣件式钢管满堂架支撑系统,材料采用钢管Ф48×3.5mm、方木50mm x 100mm、 18MM厚多层板、脚手架配套顶托等。设计参数为:板纵横间距700mm,步距1.4m,木方间距250mm,模板采用18mm厚夹板。梁底设一根承重立杆,梁两侧承重立杆间距为800mm,沿梁跨度方向立杆纵向间距为600mm,楼板上来200mm设纵横扫地杆。梁腹板高度大于450mm时设置M12对拉螺栓纵横间距300 mm;梁侧设置钢管斜撑加固;架子底立杆纵横弹线,上下层立杆尽量在同一直线上。纵向剪刀撑每5跨设一道,架体四周均设置剪刀撑。水平加强剪刀撑在底部和顶部各设一道。 7)特殊部位的模板设计: 地上高低差部分:根据房间使用功能及工程作法不同,区域之间存在高低差部分用18mm多层胶合板模板,50×100mm木方做次楞,在板内加附加筋,焊接钢筋顶棍做模板支撑,木方与混凝土面接触位置刷脱模剂,以保证高低跨的结构效果。板下位置高跨处用多层板作侧模,50×100mm木方做次楞,Ф48钢管做主楞,木方支撑木楔塞紧; 基础梁(框架梁)后浇带模板用钢筋与钢板网焊接加固,配以斜撑加固稳定 板后浇带采用梳子状模板 消防电梯集水坑部位外模板采用240MM厚砖胎模,内模板采用木模板 8)看台模板:看台踏步模板均采用木模板,由现场加工安装。其底模采用18mm厚多层板,50×100mm@250mm木方背楞,支撑采用Φ48×3.5钢管脚手架,纵横向间距为700mm×700mm,步距为1400mm,平台梁设Φ14对拉螺杆间距350mm,踏步梁腹板高度大于600MM的设Φ14对拉螺杆间距300mm×1000mm。 4.架体构造要求 1)钢管规格、间距、扣件应符合设计要求。 2) 立杆要求采用定尺钢管,对于部分立杆需要接长的,必须采用对接扣件连接,严禁搭接,相邻两立柱的对接接头不得在同步内,且对接接头沿竖向错开的距离不宜大于500mm,各接头中心距主节点不宜大于步距的1/3。 3) 严禁将上段的钢管立柱与下段钢管立柱错开固定在水平拉杆上。 4) 满堂模板和共享空间模板支架立杆,在外侧周圈应设由下至上的竖向连续式剪刀撑;中间在纵横应向每隔10m左右设由下至上的竖向连续式剪刀撑,其宽度宜为4~6m,并在剪刀撑杆件的底端与地面顶紧,夹角宜为45°~60°。 四 质量标准 1 、模板施工时按照规范GB50204-2002严格控制模板施工质量,现浇结构模板安装的允许偏差, 应符合规范中的规定。 模板安装的允许偏差(mm) 第 3 页 共 7 页
项次 1 2 项目 轴线位置 底模上表面标高 基础 允许偏差值(MM) 5 ±5 ±10 检查方法 尺量 水准仪或拉线尺量 3 截面内部尺寸 柱、墙、梁 不大于5m 4 层高垂直度 5 6 大于5m 相邻两板表面高低差 表面平整度 +4,-5 6 8 2 5 尺量 2m托线板 直尺、尺量 2m靠尺、楔形塞尺 检查数量:在同一检验批内,对梁、柱和基础,应抽查构件数量的10%,且不少于3件;对墙和板应按有代表性的自然间抽查10%,且不少于3间;对大空间结构,墙可按相邻轴线间高度5m左右划分检查面,板可按纵横轴线划分检查面,抽查10%,且不少于3面。 检验方法:钢尺检查。 轴线位置检查表 工程名称 施工班组 构件名称 轴线线位置允许偏差值 验收结论 二次抽检 构件名称 轴线线位置允许偏差值 验收结论 检 验 批 构件数量 实测偏差值 偏差率 构件抽查数量 是否合格 整改情况 实测偏差值 偏差率 是否合格 整改情况 注:底模上表面标高、截面内部尺寸、层高垂直度、相邻两板面高低差和表面平整度检查表仿上表。表格行数随实际抽检数量更改。 模板质量抽检验收流程图 第 4 页 共 7 页
按规范要求数量抽检按规范要求数量进行二次抽检全部返工不合格率>20%不合格率≤20%实测偏差>150%实测偏差≤150%返工整改整改构件验收整改不合格整改合格准予验收 ②固定在模板上的预埋件、预留孔和预留洞均不得遗漏,切应安装牢固,其偏差应符合下表规定 模板上的预埋件、预留孔和预留洞允许偏差表 项 目 预埋件中心线位置 预埋管、预埋孔中心线位置 中心线位置 插 筋 外露长度 中心线位置 预埋螺栓 外露长度 中心线位置 预 留 洞 尺 寸 允许偏差(mm) GB50204-2002 3 3 5 +10,0 2 +10,0 10 +10,0 注:检查中心线位置时,应沿纵横两个方向量测,并取其较大值。 检查数量:在同一检验批内,对梁、柱和基础,应抽查构件数量的10%,且不少于3件;对墙和板应按有代表性的自然间抽查10%,且不少于3间;对大空间结构,板可按纵横轴线划分检查面,抽查10%,且不少于3面。 检验方法:钢尺检查。 第 5 页 共 7 页
预埋件检查表 工程名称 施工班组 预埋件名称 中心线位置允许偏差值 验收结论 二次抽检 预埋件名称 中心线位置允许偏差值 验收结论 检 验 批 预埋件数量 实测偏差值 预埋件抽查数量 偏差率 是否合格 整改情况 实测偏差值 偏差率 是否合格 整改情况 注:预埋管、预埋孔检查表同上表。表格行数随实际抽检数量更改。 插筋检查表 工程名称 施工班组 抽检点编号 中心线位置允许偏差 检验批 插筋数量 实测偏差值 偏差率 插筋抽查数量 是否合格 整改情况 外露长度允许偏差 验收结论 二次抽检 中心线位置允许偏差 抽检点编号 外露长度允许偏差 验收结论 实测偏差值 偏差率 是否合格 整改情况 注:预埋螺栓检查表同上表。表格行数随实际抽检数量更改。 第 6 页 共 7 页
预留洞检查表 工程名称 施工班组 预留洞名称 验收结论 二次抽检 抽检点编号 验收结论 中心线位置允许偏差 尺寸允许偏差 中心线位置允许偏差 尺寸允许偏差 检 验 批 预留洞数量 实测偏差值 预留洞抽查数量 是否合格 整改情况 偏差率 实测偏差值 偏差率 是否合格 整改情况 注:表格行数随实际抽检数量更改。 五 、安全环保措施 1、 安全措施 1.项目经理是项目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整个高大模板的施工安全生产负责。 2.项目总工程师负责主持整个高大模板的安全技术措施、高大模板的搭设及拆除的安全施工措施的编制、审核工作。 3.专职安全员负责对施工现场,对所属各专业分包队伍的安全生产负监督检查、督促整改的责任。 4.项目各专业工长是其工作区域安全生产的直接责任人,对其工作区域的安全生产负直接责任。 5.材料员对物质的准备、材料的验收负责。 6.机电管理员对施工过程中机械设备的安全运转。 2 、环保措施 1.模板下料人员应配戴口罩,防止粉尘污染; 2.拆模人员应配戴绝缘胶皮手套; 3.拆模时应尽量保护好材料,多重重复利用,避免浪费; 交底人: 接收人: 年 月 日 第 7 页 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