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蜡烛及其燃烧

蜡烛及其燃烧

来源:九壹网


“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性教学设计

太和中学 吴亚炬

“蜡烛及其燃烧”是九年级化学中第一个探究性实验。这里将这一知识点设计成一个具体的贯穿探究活动的教学案例,以试图讨论有关教师教学策略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问题,从而为今后广泛开展探究性实验积累有益的经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蜡烛的物理性质、蜡烛的变化及现象

2、过程与方法 知道对固体物质的探究;沉闷实验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自行设计的实验探讨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进而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性;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活动来加深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

教学难点 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式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依据新的课程理念,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以学生“自主、合作、创新”为出发点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来加深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基础的科学的认识。同时对蜡烛在点燃前、燃着时和熄灭后

第 1 页 共 5 页

的三个阶段有引导的观察,着重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教学设计

(引出课题) 课件演示古代炼丹和炼金术士的作坊图片,介绍现在的化学实验室前身就是这些作坊。

学生观看课件后,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带有疑惑和好奇。

(教师讲述) 古代炼丹和炼金术士的做法和想法都是脱离实际,不可能成功的,但他们在活动探索过程中发明了一些实验器具,积累了大量的化学知识,为化学成为一门科学作出了贡献。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探索蜡烛的性质及其燃烧的现象。

1、蜡烛的物理性质

(出示蜡烛) 问你对蜡烛有那些了解,比如它的颜色、状态、气味、构造……

(学生讨论) (能较快地回答正确答案)

(设问) 你们谁又知道蜡烛硬度的大水?密度与水相比,那个大?你是怎样作出判断的?

(学生讨论) 甲同学:蜡烛的硬度比较小,比如用指甲一划,会留下痕迹。乙同学:蜡烛的密度比水小,把它放入水中,会浮在水面上。又有同学补充:这还能说明它不溶于水。

第 2 页 共 5 页

(教师小结) 同学们刚才回答的是蜡烛的有关物理性质,回答得很好!我们对未知物质的物理性质通常采用这种“望、闻、问、切”的方法进行判断的。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多加以尝试。

2、蜡烛的燃烧现象

(教师活动) 点燃一支蜡烛,请同学们观察蜡烛燃烧时的现象。

(学生讨论) 同学们积极地回答问题。当蜡烛燃烧时,能够持续燃烧,燃烧时没有声音,在燃烧过程中缓慢的变短。蜡烛火焰由于气流的作用而闪烁摇晃,有黑烟产生;在无空气流动时,火焰可长时间地保持轻微的闪烁。在距离蜡烛火焰约2cm的地方蜡烛是温热的,并很柔软,可以用手任意捏塑,其余部分蜡烛仍然是冷的;燃着的蜡烛因其顶部受热熔化而形成一个凹槽,熔化后的无色液体贮存于凹槽中,并浸润烛芯直至火焰底部;若是吹动蜡烛的火焰,或蜡烛燃烧时放得不正,贮存于凹槽中的无色液体会从凹槽中不沿烛体流下。在流下的过程中,无色液体遇冷变为透明体,并逐渐凝固附着在烛体上。

(教师小结) 刚才同学们的观察很仔细,表达得也很好。不知同学们注意到了没有,蜡烛的火焰是分层的,不信同学们再仔细一下。哪层的温度最高呢?我们做个实验探究一下。

3、探究蜡烛火焰

(教师活动) 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2s后取出,观察火柴梗在火焰不同部位被烧的情况,这说明了什么?

第 3 页 共 5 页

(学生讨论) 处在火焰最外层部位最先变黑,第二层次之,最里变黑最慢。这说明外焰温度最高,内焰其次,焰心温度最低。

4、探究燃烧产物

(教师活动) 取一个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 一会儿后,烧杯内壁出现有水雾。说明蜡烛燃烧后有水成。

(教师活动) 将小烧杯迅速倒置过来,向里面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这说明蜡烛燃烧后有什么生成?

(学生回答) 蜡烛燃烧后有水生成。

(教师小结) 蜡烛+氧气 ̄―点燃→水+二氧化碳,这个反应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5、蜡烛燃烧状态的探究

(教师引导) 吹灭蜡烛时有一缕白烟从烛芯飘出,用燃着的火柴接触白烟,火柴的火焰会顺着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这说明蜡烛燃烧时是气态在燃烧,还是固态、液态?

(学生讨论) 最终回答是气态。

(教师小结) 是气态蜡烛在燃烧,同学们课后还可以设计其它实验来验证,在下次课请同学们汇报。同时请同学们填写蜡烛燃烧的实验报告。

第 4 页 共 5 页

(教师小结) 这个探究活动主要体现了化学学习的三个特点:

⑴ 关注物质的性质

⑵ 关注物质的变化

⑶ 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和及其规律

这堂课,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创设问题情景。教学的核心是解决问题,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成为提出问题的主体。尽管课上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教师本来就要向学生提出的问题,但由学生自己提出来,意义就完全不一样。因为这些问题是经过学生思维“风暴”而产生的,这些问题的提出改变了学生接受式的学习心态,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活动与探究特别强调“体验”这一心理过程,在这节探究活动课上,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化验到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从问题出发,经过猜想、实验、观察、分析、表达与交流等过程进行的。

教学的难点是表达与交流,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化解了。化解难点是使学生持续保持学习兴趣的非常有效的途径之一。

这节课从查找资料、准备实验、课堂教学到引导学生完成探究性活动持续了约半个月的时间。它不仅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还突出了传统教学中的双基训练。教学效果表明这是一节成功的案例。

第 5 页 共 5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