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绍兴中考作文试写  题目
18、阅读材料,任选一个任务,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从前,万物总是大声说话,闹哄哄的谁也听不清说的是什么。后来,花学会了用香气说话,树把思想写在了叶脉上,鹰用高度与天空对话,河把想说的话变成了浪花,山选择沉默作为自己的语言……它们都找到了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世界如此和谐。 任务一:它(们)表达自己的正确方式是怎样的?它(们)是如何找到这种方式的?……选择合适的对象(可从材料中选,也可在材料外选),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篇童话或寓言。 任务二:你找到表达自己的正确方式了吗?你是如何寻找的?写一篇记叙性文章。可描述你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经历,也可记叙你寻找的过程……
任务三:材料引发了你对“表达自己的方式”怎样的联想与思考?写一篇议论性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不少于500字;③不出现透露作者身份的信息。
试写一(任务三):材料引发了你对“表达自己的方式”怎样的联想与思考?写一篇议论性文章。 表达自己,不能只适合自己 “它们都找到了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世界如此和谐。” 材料中的这句话,应该说只对了一半。自然界的动植物,都有了自己的表达方式,是对的。而世界和谐,却并不那么容易。究其原因,那是因为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它们在表达自己的时候,没有统一的“语言”,何以同频?没有共同的利益,哪来和平? 而人就不同了。人类作为万物之灵,是有语言的。哪怕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类之间,有语言的差异,它们也可以通过翻译达到信息的互通。但是,只有语言的互通,也并不能简单地达成和谐。为什么呢?因为:哪怕你正确地表达了自己,但别人不一定能够正确的理解你的表达。 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真正有效的其实并不多。即使是在统一语言的情况下,也有鸡同鸭讲、对牛弹琴之类的情况发生。 我们不妨以我们校园环境下同学之间的一次沟通交流为例。 前几天的一个中午,我们班的李同学,作业太多忙不过来,就请坐他后排的张同学去食堂时给他带三个馒头。张同学热心,匆匆忙忙吃完自己的中饭,就带上三个刀切馒头回到了教室。李同学打开袋子一看,苦笑着问:“这怎么是馒头?这是淡面包啊!”直接就把张同学整迷糊了。 后来两个人深入交流了一下面包、馒头的区别,最后搞明白了:在张同学的北方老家,馒头就是没有馅的,有馅的那叫包子。而在我们这里,淡面包可以叫淡馒头,但是馒头必须得有馅才叫馒头。 这个小小的例子,说明我们在表达自己的时候,还真不能只寻求“适合自己的方式”。成功的表达,应该是以接受方理解你要表达的意思才算成功。如果大家在相互交流的时候,连基本的概念都没统一,那就真变成鸡同鸭讲、对牛弹琴了。
试写二(任务二):你找到表达自己的正确方式了吗?你是如何寻找的?写一篇记叙性文章。可描述你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经历,也可记叙你寻找的过程…… 再也不能自以为是了 敬业的,又拖堂了。 虽然只有五分钟,但已经严重影响我中午的时间安排了:11:30下课,我们美术协会12:00有个活动,我是今天活动的发起人,必须参加,还得准备下发言提纲。本来计划好的是用15分钟去食堂就餐,提纲15分钟左右可以完成,然后去参加活动,路上3分钟,也紧张,吃饭我可以快点,时间勉强够。 老李啊老李,你让我为难了。 吃饭、写提纲,二选一,只能是写提纲,但也不能不吃饭啊。急中有智:我想到了抓大佬张的壮丁,让他帮我带饭。 大佬张,东北小汉子,跟着他在我们这边做生意的爸妈,从白山黑水的关外到了山山水水都秀气的江南,跟我成了同桌。环境变了,人还是没变,说话做事都还是东北那个味,爽快、身材又高大,所以大伙都尊称他为大佬张。 课间跟他聊过中午美术协会的活动,所以我一说有劳,他就明白是咋回事了:“带个啥?” “馒头吧!”我一边准备写提纲的纸笔,一边随口回答了他。 15分钟很快。其实还没到15分钟,我的提纲就写好了,大佬张也回到了教室。大佬还很细心,在食堂问阿姨要了打包的番茄鸡蛋汤。
“谢谢,细心的大佬。”
“客气个啥?不给你带点汤汤汁汁的,那馒头又干又没味,你也咽不下去啊。”
“馒头有馅,怎么会没味?”我有点奇怪了。
“馒头有馅?有馅还叫馒头?”大佬张看起来也有点迷惑了。
打开打包盒一看,大佬张给我带的,真没馅,真的又干又没味。大佬张给我带的,是刀切。
“你管这叫馒头?” “这不是馒头是什么?”
“这是刀切,虽然也可以叫做刀切馒头,但不是馒头。” “那什么才是馒头?”
“馒头得有馅,肉馒头、豆沙馒头、菜馒头,那才叫馒头。刀切没馅,不配叫馒头。”
“有馅的就不是馒头,叫包子。肉包子打狗的包子。”大佬张有点较真了。
赶时间,而且我也不讨厌刀切,就开始吃大佬张说的馒头。一边吃,一边跟他讨论到底什么是馒头。不一会就搞清楚了:在
他们那旮沓,有馅的必须叫包子,没馅的才叫馒头。而我,还是依着我们“祖传”的称谓,委托他帮我带馒头。 此馒头和彼馒头,完全就是两码事。 短短的几分钟讨论,我们搞清楚了带错馒头的原因所在。同时也发现了一个问题:由于地域的差异,很多名词的含义其实是有区别的,不同地区的人相互交流,如果忽略了这个问题,真的很容易引起误会。 美术协会活动结束后,我跟协会的指导老师赵老师说起这个“笑话”。赵老师听了,居然有点严肃:“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你可不能轻描淡写的带过去。同学之间交流,包括你以后上大学、走上社会了,都要注意这个问题。很多时候,你把话说出去了,就以为对方理解的就是你想表达的意思,但在很多时候,那都只是你的以为,而事实常常不是如此。” “你以为你说了带馒头,大佬张就会给你带有馅的,但这只是你的自以为是。在他的以为中,有馅的都不叫馒头。就这样的交流,你还能吃到馅吗?” 我说:“谢谢赵老师!我有点懂了,不过还需要消化消化。但至少我已经明白了一点,表达自己、与人交流,再也不能自以为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