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职业院校课程体系改革新探究——大力推进职业院校课程体系改革,实现校企合作硬件与软件的统一

职业院校课程体系改革新探究——大力推进职业院校课程体系改革,实现校企合作硬件与软件的统一

来源:九壹网
2013年20期 科技置向导 ◇职业教育◇ 职业院校课程体系改革新探究 大力推进职业院校课程体系改革,实现校企合作硬件与软件的统一 王伟超 (山东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山东济南250001) 【摘要】课程体系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的,职业教育以职业追求为主,着重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掌握.适应社会各行各业对技能 型人才的需求。在职业教育中,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任务和场景紧密联系,课程教学中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往往没有标准答案。本文从课程设置、 课程体系和课程体系评价三个方面阐述了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内容和方法。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程体系;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公共平台 教高[2006116号文件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为:职 业教育以职业追求为主.着重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掌握.适应社会 各行各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我国的职业教育一贯坚持以“服务”为 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课程体系也应随社会对人才需求 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改革 1.改革课程设置 教师传授知识的角色逐渐弱化.取而代之的是作为引导者与参与 者,与学生共同探讨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 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扩大选修课程和增强适应能力的 原则,构建以能力为主线的模块式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应设置文 化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模块、专业拓展模块、技能实验实训 模块、人文综合知识模块。基础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 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 性:基础课程应该把真正属于基础性的东西精选出来.专业课程要把 专业有关的现代高新技术知识及时充实进去.充分考虑把最必需的知 识教给学生;始终贯穿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这样既能够保证传授最 基础、最新的技术知识,又能让学生接受更多的动态性知识.让学生学 习和掌握一些具有应用潜力和再生作用,能为学生适应未来变化、服 务知识经济的知识和能力.应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职业教育中.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任务和场景紧密联系.课程 教学中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往往没有标准答案。职业院校课程内容的改 革既要重视正式课程的设置研讨.又要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开发出具有 本校专业特色的非正式课程。同时还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相对 的实践教学体系,与企业生产实际密切结合,可以同企业谈判.将 企业的部分订单拿到校内来进行生产.或者让企业人员利用校内的机 器进行生产,让学生真正接触实际生产.同时将老师推向生产一线.这 样使学生有一定的实践方向,实施灵活、多样、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模 式。 2.建设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的 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目标 就是人才培养目标在质量管理领域的表现。职业院校课程体系在市场 化的大背景下必须改革 2.1调整课程结构 必须从行业企业及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出发.开发符合企业工作 流程与任务要求的课程体系.将传统的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全球视 野、人文及科学精神培养、职业素养与思维培养等所涉及的内容)有机 地整合到课程体系之中。在全新的课程体系当中,理论课程与实训课 程不再是人为分割,而是在内容、时间与空间上互相融合.通过校企合 作、“订单式培养”模式.解决目前我国职业院校普遍存在的实训教学 环节严重不足的弊病.同时可根据社会、企业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对课 程结构及教学环节进行调整.从源头上解决高职培养的人才与就业市 场脱节的问题 2.2确立课程体系 2.2.1高职学生情况分析 目前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基础差、底子薄;对学习缺少兴趣;缺少学 习方法:缺少创新精神等问题,他们的形象思维往往好于逻辑思维,行 动学习好于理论学习 2.2.2主要思路 根据学生现状.以育人为本为指南.以学分制管理为方向 重构教 行组织体系。以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可持续发展需要为导向,进 102 行教学建设。 2.2_3目标 逐步建设适合学分制管理要求的柔性教行机制,更好地符合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与发展趋势的要求。实现建设与共享的科学 化、合理化,形成新的开放动态的课程体系.形成学生积极主动学习,适 应就业与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新局面 2.2.4重构的核心内容 构建“公共平台课程组+专业群(大类1平台课程组+专业课程组+ 任意选修课程”的教学平台,形成开放、动态、并行的课程结构框架。① 公共平台课程。按照培养学生必备的科学文化素质、服务学生专业学 习和终身发展的功能来定位,以应用为主要特征,为养成良好的个性、 健全的人格、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例 如:英语、计算机、专业大类数学、应用写作、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等 ②专业(类)群平台课程。这类课程并不是要按照学科体系来构建宽厚 基础的学科基础课程。应该体现专业群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共同职业能 力需要的通用知识和能力,可以是理论类课程.也可以是实践类课程. 或是二者合一的课程。平台课程统一课程名称、学分学时。例如机械类 专业可以是机械基础、制图、公差等。③专业课程。根据专业面向的职 业岗位群的需要,根据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或按照职业岗位群典型工 作任务的要求,经过整合的职业化课程.培养学生具备从事该专业的 核心职业活动能力。也可以根据企业订单培养、和企业工程师共同开 发课程,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例如机电专业可以是产品现场管理、产 品测试与调试、产品制造等。④任意选修课程 任意选修课程学生可以 跨专业选修任意选修课,应该从整个学院统一考虑 可以设置人文素 质课程类、英语提升课程类、研发型项目课程类、计算机常用工具软件 课程类、升学深造课程类等。⑤学分的设置。总学分控制在120学分左 右。公共平台课程学分为40学分左右。专业群平台课程学分为3O学 分左右。专业课程学分为30学分左右。任意选修课程2O学分左右。1 学分=16学时(或整周实践教学24学时1,必修课程周学时控制在20学 时左右。要实施学分制,必须对总学分、学分与学时的比例、周学时和 课程门数进行必要的控制。毕业设计(论文1可以取消,改为完成学业作 品也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 学业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制 作的实物、产品设计方案、加工工艺方案、调查分析研究报告、参赛的 作品等等。 3.课程体系评价 只有从职业性的角度来界定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才能揭示 我国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目前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测 基本上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评价方法.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价不仅仅是以学校内对学生的评价 (以学生测试成绩)来衡量的.而是以学生在劳动世界中被认可的程度 来衡量的.社会评价、企业评价才是检验职业院校课程改革质量的标 准。应包括学校内部对学生的评价标准、社会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和企业 对学生的评价标准等 学校是否存在有效的课程评估机制.以及这一评估 机制能否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方面的潜力.是完成 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要制订相应的督导和检查制度,有计划、多形式地加 强对课程改革实施情况的检查和监督.以保证课程体系改革的质量 课 程体系改革是一个系统化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课程评价标准是能够 体现课程改革的各环节和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的有机统一体.应该有 很强的逻辑性和可操作性 即对不同类别的课程有广泛的适应性这是 前提,对同类性质的课程改革项目评价结果可以直接相(下转第1 1 8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