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三:看图作文
一、教学目标:
1.体会范文的特点,思路,形成仿照范文写或说一段话的能力。
2.灵活运用重点词语,把事物写的生动具体,如:有时。。。。。。有时。。。。。。。,有的----------有的------等。
3.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动笔的过程与方法,全面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完成目标。
4.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发现美,理解美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想象能力,逐渐形成美的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图画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段具体形象的片段。 2. 想到的内容变成语言写出来。 三、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生生互评。
评价方式灵活化:教师灵活多变的方式方法,促进课堂能说,多说,多写。 四、教学准备: 1.电脑图片
2.提前一周,引导学生去留心观察周围的生活,寻找新的发现。
3.在黑板报上专辟一个角,为“我的发现”,鼓励学生每天写下自己的发现,做到每日更新。
4.教师下水习作一篇。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趣导入:
小朋友,春天是美好的季节,你们会不会想起以前学过的关于春天的诗句?师生共同分享关于春天的优美诗句。师问:春天来了,你们有没有新发现呢?你
们能说给大家听听吗?我们发现了许多新情况。我发现柳条在发芽、长叶了,嫩绿的柳条在微风中,轻轻飘呀飘,真像小姑娘的长发;我发现一场绵绵的春雨过后,小草长得更快了,花儿开得更欢了;我还发现春天来了,阳光更暖和了,我们小朋友穿的衣服越来越少了,人呢,越来越精神了。
从学生的生活切入教学,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在其基础上,教师抛砖引玉,示范引路,一是给学生提供发现信息;二是初知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新变化,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入: 二、用心体会,发现“美”
1.走出课堂,走向校园,寻找“发现”。 让学生谈谈校园里的各种变化。
2.走出校园,走进生活,去草丛,去树林,去池塘,去田野,寻找“发现” 谈谈这些变化,你是怎么发现的呢?
3.师投影展示春天的图片,让学生“发现”。并说说“发现” 三、读范文,议一议。
1.老师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刘常宁小朋友也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他在小河边玩耍,发现了许多让他喜欢的东西,你们想知道吗?
2.学生自读。思考:他发现了哪些令他喜欢的东西?这些东西是怎样的? 3.讨论交流。重点讨论发现了什么?这个东西是什么样的?他是怎么会发现的? 4.教师小结:小作者不仅看到蚂蚁和甲虫,还发现蚂蚁洞口是一堆“新土”,“那土一粒一粒的”,甲虫头上有“长长的须不停地动着”。你看,小作者多么会发现,他不仅发现了“什么”,还发现了这个东西是“什么样”的。小作者真是生活的有心人,你们也想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吗?老师给你一周的时间去寻找,去发现,把每天的新发现记录在本子上,把“最得意”的发现写在黑板的左下角“我的发现”栏里,好吗?
四、看图说话,比一比看谁说的好。 1.学生分组看图说话,大胆说。: 2.师:说范文,让学生进行评价 五、起草成段,描写“发现”
1.明确要求,规范写作。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出来。 2.指名学生朗读一篇优秀习作,说说好在哪里? 3.挑选一篇没有写清楚发现的习作,师生共同修改。
(修改时着重落实在如何把自己的发现叙述清楚,做到文通句顺。)。4.学生自己修改习作。
六、誊写“发现”,配画插图
1.学生誊写习作,要求誊写规范,书写端正。 2.自由选择作业,可以在习作旁配画插图。
课堂小结:我们要在生活中发现美,留心生活,寻找“发现”。紧扣生活,叙述“发现”;习作评讲时,还原生活,修改“发现”。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师说“发现”
1.谈话。小朋友,春天来了,你们有没有新发现呢?你们能说给大家听听吗?
2.师说“发现”。
最近几天,老师也在留心我们的生活,我也发现了许多新情况。我发现柳条在发芽、长叶了,嫩绿的柳条在微风中,轻轻飘呀飘,真像小姑娘的长发;我发现一场绵绵的春雨过后,小草长得更快了,花儿开得更欢了;我还发现春天来了,阳光更暖和了,我们小朋友穿的衣服越来越少了,人呢,越来越精神了。
从学生的生活切入教学,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在其基础上,教师抛砖引玉,示范引路,一是给学生提供发现信息;二是初知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新变化,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范文引路,学会“发现”
1.导入:老师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刘常宁小朋友也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他在小河边玩耍,发现了许多让他喜欢的东西,你们想知道吗?
2.学生自读。思考:他发现了哪些令他喜欢的东西?这些东西是怎样的? 3.讨论交流。重点讨论发现了什么?这个东西是什么样的?他是怎么会发现的?
4.教师小结:小作者不仅看到蚂蚁和甲虫,还发现蚂蚁洞口是一堆“新土”,“那土一粒一粒的”,甲虫头上有“长长的须不停地动着”。你看,小作者多么会发现,他不仅发现了“什么”,还发现了这个东西是“什么样”的。小作者真是生活的有心人,你们也想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吗?老师给你一周的时间去寻找,去发现,把每天的新发现记录在本子上,把“最得意”的发现写在黑板的左下角“我的发现”栏里,好吗?
三年级是习作的起始阶段。因此在每次习作时,都必须重视例文的作用,不仅引导学生读懂例文,还要重视学生领悟方法。在此习作教学中,更多地让学生领悟观察的方法,让学生明白要观察时,不仅要观察到什么,还要观察这样东西是怎样的。提前一周学习例文,给足时间让学生尝试学会观察,记录观察,交流观察,这样相对降低了习作的难度。 三、走进生活,寻找“发现”
1.走出课堂,走向校园,寻找“发现”。
2.走出校园,走进生活,去草丛,去树林,去池塘,去田野,寻找“发现”。 在学习例文的基础上,运用所领悟的观察方法,尝试让学生先在校园里寻找“发现”,继而放手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发现”,这样就拓宽了观察的领域,丰富了学生习作的素材。 四、各抒己见,细说“发现”
1.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的发现。要求:力求把自己的发现说清楚(什么时候发现的;什么地方发现的;发现了什么;发现的东西是什么样的?)。
2.集体交流,互相评议。
先指名一、两名学生交流,教师相对进行评价。再指名一、两名学生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3.同桌再次互相交流,相互评价修改。
从说到写,先说历来被视为习作教学的重要途径。安排这一环节,通过三个回合的说话交流,在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评价互动中,一方面引导学生明白怎样把自己的发现清楚明白地说出来,另一方面使学生互相开阔思路,丰富题材,为下笔成文打下基础。
五、起草成段,描写“发现”
1.学生练习写稿,教师来回巡视,指导帮助习作有困难的同学。 2.学生写完后,先自己读习作,看看是否写明白。 六、师生评价,修改“发现” 1.欣赏习作。
(1)教师展示自己的下水作文,让学生进行评价。 (2)指名学生朗读一篇优秀习作,说说好在哪里? 2.修改习作。
(1)挑选一篇没有写清楚发现的习作,师生共同修改。
(修改时着重落实在如何把自己的发现叙述清楚,做到文通句顺。) (2)学生自己修改习作。
先欣赏佳作,再修改习作,在共同修改的基础上,学生各自修改。这样通过示范引路,学生就能渐渐如何把自己的发现叙述清楚的,使修改习作落实到实处。 七、誊写“发现”,配画插图
1.学生誊写习作,要求誊写规范,书写端正。 2.自由选择作业,可以在习作旁配画插图。
鼓励学生在誊写好习作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特长,给习作配画,习作与图画相得益彰,有利于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树立自信心。 附:教师下水作文 小河边的发现
星期天,我来到小河边。河岸上长满了小草,开满了小花,引来了一只只小
蜜蜂。小蜜蜂“嗡嗡嗡”唱着歌,一会儿飞到这儿,一会儿飞到那儿,十分开心。看,小蜜蜂头上有二对触角,很像电视机上的天线。小蜜蜂的身子是有条纹的,看起来很漂亮。瞧,它又落在这朵小花上,我想,它可能与花儿还没说完悄悄话呢!再看地上,勤劳的小蚂蚁们,它们手拉着手,排着长长的队伍正急急忙忙地望前爬呢!我顺着它们的前进望去,原来它们正扛着一块骨头望回赶呢!望着这些小蚂蚁,我想:它们也知道团结友爱呢! 板书设计:
春天,你发现了什么? ---------美 用你的语言说出美。 用你的笔记录美。 练习设计:略 教学探讨与反思:
从说到写,先说历来被视为习作教学的重要途径。安排这一环节,通过三个回合的说话交流,在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评价互动中,一方面引导学生明白怎样把自己的发现清楚明白地说出来,另一方面使学生互相开阔思路,丰富题材,为下笔成文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