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学前教育学6~11章作业题

学前教育学6~11章作业题

来源:九壹网
学前教育学6~11章作业题

作业6~ 10章 一、填空

1. 活动是促进幼儿身体发育和体质增强的重要因素。

2.智育是幼儿教师根据幼儿认识活动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进行探索活动,以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并培养良好学习品质的教育。

3.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包括了幼儿的日常生活护理、清洁卫生消毒、疾病预防和常见疾病的治疗、幼儿身体健康检查、营养的调配和膳食卫生检查等内容。

4.幼儿的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

5.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6.知识传授是必要的,但是传授过程应改传统的灌输为发展智能的教育。

7.幼儿的空间知觉的发展具有先分辨上下,其次前后,最后左右;从自我为中心过渡到以客体为中心的规律。

8.幼儿的智育过程是幼儿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和形成学习品质三者结合的过程。

9.幼儿将道德意识和道德动机转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主要取决于动机的强烈性、目标的明确性、方式的正确性、意志的坚持性

10.幼儿家长既是托幼机构的教育对象,又是托幼机构的一份教育力量。

11.家庭教育具有幼儿园教育没有的教育优势,主要为有强烈的感染性、特殊的渗透性、鲜明的对比性、天然的连续性、固有的继承性。

12.家园合作中互尊互利的原则是指保教人员同幼儿家长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并使双方受益。

二、选择题

1.幼儿主动学习的最本质、最根本的成分是A A.内部动机 B.解决问题 C.表达和分享 D.亲身体验

2.智力发展的标志是B A.注意力 B.思维能力 C.观察力 D.想象力 3.现代智育观是C A.知识型 B.技能型 C.智能型 D.以上都是

4.幼儿的时间知觉的培养需要结合 C 展开。 A.时间概念 B.幼儿感受 C.具体事件 D.以上都不是

5.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应该是C A.幼儿园为主 B.小学为主 C.双向互接

D.各自做各自的事情

6.托幼机构的家长工作繁杂,但是围绕的中心和最终的落脚点是C A. 促进幼儿园发展

B.家长满意 C.幼儿发展 D.家长配合幼儿园

7.互动新型的家园伙伴关系的得到肯定和强调的文件是C A. 《幼儿园工作规程》

B.《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C. 《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 D.都不是

8.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社区幼儿教育服务,尤其是为农村的社区幼儿教育服务提供了很好的榜样的国家是B

A.马来西亚 B.泰国 C.古巴 D.埃及

9.英国的幼儿社区教育主要是以A开展的。 A.游戏小组运动 B.婴儿读书计划 C.开端计划

D.家庭为主逐步展开 三、名词解释 1.体育

狭义:幼儿教师养护幼儿,并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幼儿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发展动作和增强体质的教育。

广义:按照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以维护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为目的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不同于一般所说的竞技性或者动作练习的活动,而是指“育体”的过程。

2.体质

人体的质量,是身体各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体格、体能(生理机能、身体素质、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适应能力、心理因素

3.幼儿园内部心理环境创设的基本要求

满足孩子基本的生理需要,让孩子感受到安全和舒适;创设充满爱和关心的环境。创设充满尊重、信任和期望的环境;帮助幼儿形成平等、合作和友爱的同伴关系;创设能提供丰富、全面知识和锻炼而又饶有风趣的环境。

4.活动学习的特点

将教育内容融合在环境材料之中,让幼儿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主动捕捉其中的文化信息,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

5.幼儿各领域的目标和指导要点 一、健康 (一)目标

1.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情绪稳定;

2.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3.有初步的安全和健康知识,知道关心和保护自己; 4.喜欢参加体育活动。 (二)指导要点

1.教师应该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

2.身体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是密切相关的,要高度重视良好人际环境对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3.幼儿不是被动的“被保护者”。教师要尊重幼儿不断增长的需要,在保育幼儿的同时,帮助他们学习生活自理技能,锻炼自我保护能力。

4.体育活动要尊重幼儿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和年龄特征,不进行不适合幼儿的体育活动项目训练。

二、科学 (一)目标

1.有好奇心,能发现周围环境中有趣的事情; 2.喜欢观察,乐于动手动脑、发现和解决问题;

3.理解生活中的简单数学关系,能用简单的分类、比较、推理等

探索事物;

4.愿意与同伴共同探究,能用适应的方式表达各自的发现,并相互交流;

5.喜爱动植物,亲近大自然,关心周围的生活环境。 (二)指导要点

1.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学习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推论等方法进行探索活动

2.学习科学的过程应该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要让幼儿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幼儿之间的合作,并积极参与幼儿的探索活动。

3.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三、社会 (一)目标

1.喜欢参加游戏和各种有益的活动,活动中快乐,自信; 2.乐意与人交往,礼貌、大方,对人友好; 3.知道对错,能按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行动; 4.乐于接受任务,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 5.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家乡、爱祖国。 (二)指导要点

1.《社会》是一个综合的学习领域。社会学习往往融合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并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

2.社会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尤其是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学习,往往不是教师直接“教”的结果。幼儿主要是通过在实际生活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的经验和体验而学习的。教师要注意通过环境影响、感染幼儿。

3.教师和家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影响源。模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和家长的言行举止直接、间接地影响幼儿,构成他们学习的“榜样”。因此成人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儿童提供良好

的榜样。

4.幼儿的社会性培养需要家、园、社会保持一致、密切配合。 四、语言 (一)目标

1.喜欢与人谈话、交流; 2.注意倾听并能理解对方的话; 3.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 4.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二)指导要点

1.幼儿的语言是通过在生活中积极主动地运用而发展起来的,单靠教师直接的“教”是难以掌握的。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幼儿积极运用语言进行交往。

2.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教师应重视与幼儿的个别交流和幼儿之间的自由交谈。

3.语言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思维、社会参与水平、交流技能、知识经验等方面的发展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语言教育应当渗透在所有的活动中。

五、艺术

(一)目标1.能初步感受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2.喜欢艺术活动,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感受与体验;

3.乐于与同伴一起娱乐、表演、创作。 (二)指导要点

1.艺术是幼儿的另一种表达认识和情感的“语言”。幼儿艺术教育应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的各种美好事物与现象,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

2.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

四、问题

1.简述发展幼儿智力的含义。 智力的发展包括 1.认识过程的发展

2.良好智力品质:如注意力的品质包括了注意的广度、稳定性、转移、分配等

思维品质:包括了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在幼儿活动中表现为幼儿的质疑,会提出问题或者不同的意见等,这是创造的基础))的培养、

3.智力活动方法:观察(观察的顺序)、比较异同、简单的抽象、概括、判断、推理以及记忆的方法)的掌握。

2.什么是学习品质?具体包含哪一些?

人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品质是学习的内在动力,能推动学习者自觉、愉快地学习。重点是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

学习品质是指儿童学习的倾向、态度、行为习惯、方法、活动方式等于学习密切相关的基本素质,是在早期开始形成于发展,并对幼儿的现在和将来的学习都具有重要影响的基本素质。

包括:好奇心和兴趣:具体包括儿童具有好奇感,有寻求新信息的兴趣,有对新知识的敏锐,渴望学习等。主动性:具体包括肯接受任务,愿意参与学习活动,学新东西时会进行合理的冒险(take-reasonable risks)等。合理冒险既指儿童敢于尝试一些有难度、有挑战性的活动,也指向那种有风险的活动(如既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的活动)本身。坚持和注意:具体包括在完成任务时,表现出坚持性,能够,集中注意,不容易被干扰或被弄得很沮丧。创造和发明:具体包括儿童能够利用想像等拓展知识,进行新的学习。需要指出的是,这里不是指向儿童创造与发明的具体表现,而是指向利用想像、创造与发明来进行学习。反思和解释:具体包括吸收、思考、理解已有知识和信息,以便进行进一步的学习。

3.请你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谈谈对幼儿经验的理解。

1.课程和教学应该以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兴趣为基础。“每一个幼

儿知道了什么”这是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2.帮助幼儿整理、组织和提升原有经验。

在丰富幼儿已有经验的同时,注意将经验条理化和概括化,使知识相互关联形成结构。而认知结构具有知识地图的意义,也有利于经验上升到理性层次,促进理性思维的萌发。

3.幼儿经验和兴趣为生长点,扩充新经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知识的获得需要同化、顺应,打破原有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因此教师需要扩充、丰富和发展幼儿新的经验,使幼儿尽可能地获得新经验。

新经验的选择,需要教师注意在新的学习内容和幼儿已有经验之间建立平衡,即掌握新经验需要利用旧经验。

4.让幼儿自主的、积极地、创造性的探索活动中整合新旧经验。 创造条件,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在活动中组织和提升原有经验,获得新经验。

4.面对生活中幼儿“言行不一”的现象,你怎么看待?

道德行为是在一定的到的意识的支配下所采取的行动,反映一个人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水平,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幼儿的道德行为具有动机不稳定、坚持性差、易反复、易受外力影响和情境影响的特点,道德行为常常落后于道德认识,所以会出现“言行不一”的情况。

5.结合工作实际,说说您通常采用哪些形式开展家园工作,并说说在家园工作中您的主要理念。

家园工作中通常采用的方式是口语法,包括了家长会、家访、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咨询活动,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交谈等;文字法主要包括运用问卷调查、家园联系本、宣传栏、家长报、家长通讯、家长qq群等方式;活动法主要是观摩活动、家长开放日、庆祝类的游园活动、家长服务义工、参与班级或幼儿园管理等。

家园工作的形式很多,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家园合作,利用教育资源,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提升家长的教育指导能力。因此在活动中主要是为了建立协同性的家园工作理念。主要

为心理协同、观念协同、行为协同和文化协同。

a心理协同

心理协同是指双方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感受双方真诚、善良的愿望以及对对方的信任,希望通过彼此的合作,能克服困难,共同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心理协同是基础。只有取得家长的心理协同,才能建立认同感,为获得最大的合力创造条件。因此幼儿园需要站在家长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解家长心理上的想法,减少家长对幼儿园的抗拒等冲突行为,在互相了解、理解和信任下,取得互相接受、尊重、接纳和支持,共同为营造良好和谐的教育环境,为共同的教育目标做出努力,促进孩子的发展。心理协同具体表现在家长与幼儿园之间“心理零距离”。

b观念协同

人们的知识、经验、态度、观点的不同,对于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认识,会因为认识、价值观的不同而产生冲突。因此家园关系中必须消除教育观念的差异带来的直接影响,形成家园观念上的协同,提高家园的协同度,建设良好的家园关系。

观念的协同包括多方面的,但特别要注意道德观念、情感、意志、价值观的影响和协同,取得教育的同感,凸显教育的人本性,避免教育的“功利性”、“工具性”和“短暂性”。

观念的协同是通过对观念的改造完成的,需要建立在“讨论----反思----梳理提升”的过程中。

c行为协同:

家园关系的建设是合作共构的活动,因此只有家长用行动参与到活动中来,才能实现家园关系本质上的建立,才能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家园关系,才能促进家园心理协同、观念协同、文化协同。行为协同体现行动为本,参与为特征的协同要求;体现在家长的参与角色更主动;体现在家长以真诚和能力参与。

d文化协同

文化是一种潜在的心理力量,幼儿园倡导把“积极向上、乐观豁达、不断学习”等良好的文化传达给家长,做到家园环境的一致性,

以达到“文化的协同”。

文化的协同表现在“学习型家园”的共建和家庭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培育上。必须引导家长树立健康的闲暇教育观和丰富假日活动。

6.简述幼儿道德情感的培养方法

以理育情,即向幼儿讲明道德规范,让幼儿在理解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产生到的情感。

以情育情,重视教师的情感和班上的情感氛围对幼儿的熏陶和感染。

以境育情,即通过饱含道德情感因素的情境,引发幼儿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以形育情,利用好榜样,道德形象打动幼儿,产生相应的到的情感。

以形育情,让幼儿在活动和交往中,培养到的情感。 以美育情,通过美育培养幼儿的情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