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田野调查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田野调查

来源:九壹网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田野调查

一、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2.传统表演艺术;

3.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5.传统手工技艺;

6.与以上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

活态流变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固态文化遗产”

1

三、总体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规律

1. “活态流变性”是其传承的基本规律;

2. 对项目要坚持科学认定、正本清源 。

具有杰出价值的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或者文化空间;

具有见证现存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

具有鲜明独特的民族、群体或者地方文化特性;

具有促进民族文化认同或者社区文化传承的作用;

具有精粹的技术性;

具有影响人们思想情感的精神价值;

其生存呈现出某种程度的濒危性。

3.保护的基本方式和原则

(1)保护的基本方式

建立国家级、市级、区县级三级保护名录体系

2

转变为有形的形式加以保存

原始生态中保存它的活力

生产性方式进行保护

保护传承人

(2)保护的原则

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明确职责、形成合力。

第一、坚持积极保护;

第二、坚持整体性保护;

第三、坚持本真性;

第四、坚持可解读性;

第五、坚持可持续性发展。

第二部分 怎样进行“非遗”资源普查

一、普查前的准备

3

(一)是弄清普查对象的内容

(二)是查阅本地区非遗资源的相关资料

(三)是广泛听取多方意见

(四)是编制普查计划,拟订普查提纲

(五)是组建知识、年龄结构合理的普查队伍

(六)是落实普查资金

(七)是举办普查人员培训班

二、普查内容

主要包括:项目类别、项目名称、主体民族、产生背景、发展沿革、流传区域、兴盛时期、传承人员、班社团体、基本内容、主要特色、现实状况、濒危程度、保护构想等。

三、对“非遗”资源的分类定性和价值认定

从民间文化的思想性看,大致可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健康和比较健康的文化;

第二种是有健康的因素又有不健康的内容,泛称落后文化;

4

第三种是有害的民间文化,但是从历史和学术上看,它又有一定价值,这也需要搜集、记录,把有关文物搜集到博物馆收藏。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类别划分

1.民间文学(口头文学)

神话(唐宋以前的古籍记载,包括开辟神话、自然神话、英雄神话、传奇神话)、传说(包括人物传说、史事传说、地方风物传 说)、故事(包括地名、节日、特产、人物等)、笑话、歌谣(儿歌)、民间流传的俗语、谚语、歇后语等。

2.传统音乐

传统音乐包含民间歌曲:山歌、号子(如扳船号子、打夯号子等)、小调(如放羊调等);民间器乐,包括鼓吹乐、吹打乐、锣鼓乐、丝竹乐,以及各种传统节日、庙会、红白喜事等场合演奏的乐曲、上代流传下来的工尺谱、浪当谱、乐社组织等;宗教音乐,包括佛教音乐、道教音乐、班社艺人等。

调查涉及:

一、乐 器

二、乐 曲

5

三、民 歌

3.传统舞蹈

是指生产劳动、岁时节令、婚丧礼仪,信仰崇拜(祭祖、祭祀)等活动中表演的舞蹈。

按不同场合大致可分为:节庆类舞蹈、宗教信仰类舞蹈。

按使用的道具大致可分为:秧歌类 、锣鼓类、彩灯类、车船类、花鸟类、拟兽类、武技类、神鬼类。

4.传统戏曲

包括川剧、京剧、傩戏、土戏、跳端公、花灯戏、灯儿戏、木偶戏、皮影戏、阳戏、杨戏、辰河戏、梆子戏、落子戏、秧歌戏、碗碗腔、二人台、小花戏、耍孩儿、线腔、皮簧等,还包括比较古老的“吟诵体”戏剧(没有唱腔曲调),如赛戏、锣鼓杂戏、对子戏等等。

调查涉及:

一、基本情况

二、行当组织

三、表 演

6

四、艺人生活

5.传统曲艺

又称说唱音乐,是以说唱为手段来状物写景、倾诉感情、表达故事、刻画人物的一种独 特的艺术形式,具体包括竹琴、金钱板、评书、谐剧、车灯、花鼓、快板、相声、小锣书、鼓词、弦书、说唱、莲花落、数来宝、琴书等。

6.传统杂技

如:叠罗汉、 民间拳术、翻九楼、走钢丝、踩高跷、顶碗、魔术、马戏、口技、滑稽戏等。

7.传统美术

包括 ;剪纸、绘画(壁画、祖宗画等)、刺绣、花灯、布艺、面塑、炕围画、木版年画、珍珠贝雕、木雕、竹编、根雕(竹木根雕)、泥塑:漆画、砖雕、石雕、贝、骨、玉镶嵌雕画、麦秆贴画、堆锦(布贴、树皮贴)、脸谱等。

服饰类:

一、纺 线

二、织 布

三、印 染

7

四、刺 绣

五、剪 裁

饮食类:

一、餐饮厨炊用具

二、食品供

建筑类:

一、宅 居

二、年 画

门神、吉庆、生活、戏曲、传说、神仙、符像、杂画

三、剪 纸

1.窗 花

2.门 笺

3.其 他

8

四、家 具

工艺传承

交通类:

道路、桥梁的装饰与形制、雕刻、贴塑、绘画形式

传统交通工具的装饰

生产生活器具类:

一、 生 产

二、 生 活

神像类:

一、绘画形式

二、塑作形式

8.传统手工技艺

包括金、银、铜、铁、锡等制作工艺、戏服、印染、绗缝、桑麻纸制作、酿造技艺、生产、生活竹木制品技艺,推光漆器制作、编织(线、草、绳)、传统面食制作、泥工、石

9

匠、木匠、裁缝制作、制茶工艺、砖、石、玻璃雕刻等、花灯、龙灯制作、制陶工艺等。

9.生产商贸习俗

灌溉、耕田、播种、收割、求雨、捕捞、加工、交易、果实采集、伐木、猎手上山猎狩前祭祀活动,货郎担子、剃头挑子、老字号、商店开张、生意兜揽、传统集市等习俗。

生产习俗:

一、农业生产习俗

二、林业生产习俗

三、狩猎习俗

四、桑蚕养殖习俗

五、畜牧养殖习俗

六、染织习俗

七、煤业习俗

商贸习俗:

一、商业种类

10

二、交易习惯

三、商业组织

四、从业人员

10.消费习俗

指祭祀时的饮食、待客时的饮食、过节时的饮食、不同场合的穿衣打扮习惯、建房时的动土、上梁等习俗。

分类:

服饰习俗

饮食习俗

居住习俗

11.人生礼俗

求子、坐月子、满月、给小孩过百日、抓周、做媒、相亲、订婚、迎娶、拜堂、闹洞房、回门,做生、做寿、做坟、送终、守夜、入殓、报丧、吊孝、送葬、安葬、做七等习俗。

分类:

11

生育习俗

婚姻习俗

寿诞习俗

丧葬习俗

12.岁时节令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冬至、清明等中国二十四节气,春节、元宵、端午、七夕、中秋、重阳、除夕、腊八节等习俗。

上九、二月二、三月会、七月半、赶社、羊马节、牛王节、报菜节、四月八、六月六、过赶年、早斋节、踩红犁等习俗。

13.民间信仰

各种庙会、祭祖仪式,拜财神等行业神崇拜,巫术、看风水、算命等习俗。

分为:

一、信仰习俗

二、庙会习俗

12

14.民间知识

解释风、雨、雷、电、地震等现象,预防瘟疫、虫灾等灾害,各种民间的测量、计算方法等。

分为 :

一、医药卫生

二、物候天象

三、灾 害

四、数理知识

五、测 量

六、记 事

七、建 筑

15.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

荡秋千、下棋、过家家、滚铁环、猜拳、踢毽子、放风筝、龙舟赛、三六福、打麻将、扭扁担、蹴球、扳手腕、麻四角、五马棋、裤裆棋、鸡母棋、竹马、抢花炮、民间武术等。

13

16.传统医药

怎么保养身体、诊断急病,各种疾病的治疗办法、民间药物、偏方医书、药典等。

17.其他

传统行会,香会等民间组织,村规乡约、家谱族谱等。

五、普查步骤

第一步:组织人员,按照普查计划和工作步骤开展调查工作,要落实具体任务、确定普查点(城镇街道或村落)、配备专兼职人员、以及实施的目标和完成的时间等。

第二步:在第一步摸清文化资源家底的基础上,对本地区最有价值、最有特色、最为濒危、最亟需抢救保护的对象,进行深入调研,列出保护项目名录清单。

六、普查的基本方式

1.普查的形式:

一是个别访问

二是开座谈会

三是现场观摩

14

四是亲自参与

2、记录的方法

一是文字记录

二是拍照

三是录像

四是录音

五是测绘

六是搜集实物或标本

七是拓片

八是统计数据

七、普查工作总结

撰写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应按照普查计划和调查提纲逐一叙述,要对各项要求做出分析和统计,各项调查均需写出书面报告,要对普查的成果与调查的完善程度作出评估。

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