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文言文复习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坎而置之屋壁 坎:挖洞 B.当涂兵之冲 冲:突袭,冲击 C.侯下车 下车:初到任 D.力不赡耳 赡:足,够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臣子之恭也 B.及冬,则有边事/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将以有为也...C.颐指而办/吾尝跂而望矣 D.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夫晋,何厌之有? ....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名为“学记”,却略于州学本身的具体描绘,将重心置于有救民兴学之功的王秬,塑造了一位勤政崇学的地方官形象。
B.文中以“客”的口吻盛赞王秬贤于当涂历任长官,就是因为只有他才真正认识到修葺州学的重要性,故能事济而功成。
C.文末感叹,自古以来天下之治乱强弱皆系于人,成事与否关键也在于人,太平州学得以重建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D.文章语言质朴流畅,叙事简而有法;后半部分的大段议论,宏阔高远,显示出宋代士大夫心忧天下、善议政事的特点。
19.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20.把文中画线的文字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⑴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3分)
⑵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4分)
2014: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其性所多也 多:超过 .B.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 振发:显扬 ..C.宜其司当代文柄 司:职掌 .D.皆可征于集 征:验证 .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随人而问章句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B. 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C.君于贻孙言旧故之分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亦以卒后嗣之愿云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
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叙述欧阳行周的成长历程,评定其文章特点,最后交代为文集作序的缘由,有接作序为其立传之意,读此可知欧阳行周为人为文之一斑。
B. 欧阳行周年少时酷爱山水与读书,尽管乡人都不喜欢他,父母也为他的将来忧心忡忡,但他天资聪颖,文笔超群,终于成为福建最著名的文士。
C.欧阳行周写文章语词清秀,思维敏捷,能言人所未言,说理精辟,立论周密详尽,擅长抒情,叙事委婉曲折,是韩愈、李观等人的同道。
D.作者痛惜欧阳行周英年早逝,未能充分施展才干,又叹其身后萧条寥落,将敬仰、追念古人的深情寓于叙事、议论之中,颇能感人。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於江淮且达 于 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3分)
(2)又性颇嗜诱进後生,推拔於寒素中,惟恐不及。(4分)
2013: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 堪:胜任 .B.岂天下之人固可诬 诬:诬蔑 .C.则数更法以御之 御:防备 .D.南城之政平 平:安定 .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则皆可为材且良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B.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吸相吹也 ..C.人愚也,则愚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拒而莫之与也/恐年岁之不吾与 ..
18.下列对原文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赠序的重点不是写丁琰的才干,而是针砭吏治不修、地方才德低下的社会现实,进而建议推行古代庠序、师友、赏罚之法,以培养足够的人才。
B.本文首段感慨贤人之少,一唱三叹,再通过古今对比,叹问之间,忧虑国事之情溢于言表,文末由勉励丁琰推及天下为吏者,更使文章深意无尽。
C.作者认为有圣人之道的世人匮乏并且缺少激励机制,学校又严重不足,是造成“今之贤也少”的重要原因,这种见解可谓一针见血,深中肯綮。
D.作者通过南城县令、邑人的评价来称赞丁琰的政绩,为他能得到有司举荐并被任命为淮阴令而发出“得人”的感叹,体现了爱才若渴之心。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犹 恐 予 之 愚 且 贱 闻 与 见 焉 者 少 不 足 以 知 天 下 之 材 也 则 求 夫 贤 而 有 名 位 闻 与 见 之 博 者 而 从 之 问 其 人 之 孰 可 举 者 卒 亦 未 见 焉。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分)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4分) (2) 奚重而不更也?(3分) 2012: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劝赏而畏刑 劝:劝说B.朝夕临政 临:亲自处理。
C.晋人寘诸戎车之殿 寘:安置,安排D.声子使椒鸣逆之 逆:迎接。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遇之于郑郊 此亦飞之至也 ..
B.皆卿材也 天下所共传宝也 .. C.赏以春夏 猥以微贱 ..
D.今又有甚于此者 近自托于之辞 ..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叙述了声子帮助伍举重返楚国的经历,反映了声子对楚材晋用这一现象所持的深 刻见解,也刻画了声子重诺守信的形象特点。 B.文章善于旁征博引,如声子引用《夏书》“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之语,来支撑自己 “与其失善,宁其利淫”的看法,以表达其鲜明的赏罚观。
C.本文叙议结合,例如在论述部分,通过列举“析公奔晋”这一史实,驳斥楚国士大夫一旦出奔他国,就会帮助他国来祸害楚国的观点。
D.本文结构完整,结尾部分交代了“伍举奔郑”的结局,体现了声子为解决问题作出的努力,也与文章开头声子的诺言相呼应。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绕 角 之 役 晋 将 遁 矣 析 公 曰 楚 师 轻 窕 易 震 荡 也 若 多 鼓 钧 声 以 夜 军 之 楚 师 必 遁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善为国者,赏不僭而刑不滥。(3分)
(2)子木惧,言诸王,益其禄爵而复之。(4分)
2011: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明经 第:考取。B. 吾所不及 嫌:疑忌。
C. 俾其守约束 俾 :使D. 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 方:仿效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吾所不及公之逮所由使也B. 因极推引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C. 逸则富以康 醉则更相枕以卧D.保邦于未危室西连于中闺 ....
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选材合理,主要叙述了张文瓘与高宗、李勣之间发生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张文瓘为官的形象特点。
B.文章描写李勣赠物这一情节,巧妙刻画了张文瓘及同僚的性格特点,体现了作者运用写作技巧的独具匠心。
C.针对高宗造宫室、征四夷的做法,张文瓘在其谏言中,运用举例论证等方法,采用骈散结合的语言,成功说服了高宗。
D.文章描写了囚犯们因张文瓘贬谪移职而难过流泪的细节,从一个侧面表明张文瓘执法公允、深得人心。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3分)
(2)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4分) 2015:16.B (冲,要冲,交通要道。)
17.C解析:A都是语气词。前者表判断语气,后者表感叹语气。B前者表承接,后者表转折。C都是修饰关。D助词。前者是句中停顿,后者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18.B解析:“只有他才真正认识到修葺州学重要性错”,与前文“孰不知学之宜葺”相矛盾 19.答案: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解析:“先是”是一个表时间的词语,是后面显然要断开。“楼居”与“材既具”之间有总分的关系,要断开。侯是人名可以据此断开,辟前面省略了侯,与前面道理相同。“凡„„”,“无„„”构成两个分句,自然要断开。 2014:16.答案:A“多”是称赞之意。
17.答案:C两个“于”都是“对于”之意。 18.答案:B解析:“乡人都不喜欢他”理解错误,乡人都赞美他,“皆贺之”。
19.答案: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解析:断句时应初步了解语句大意,然后根据结构特点和语言标志,先断开容易理解的语句,再依据对上下文的理解破解难点。本题借助断句的语言标志是两个句末语气词“矣”和句首发语词“且”,可先行断开。再利用文言的4字句式断开“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本段话有两处是可断可不断的。 20.答案:(1)这是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2)(他)生性很喜欢引导后辈进取,在家境贫寒、门第低微的人中推举选拔(人才),生怕做不到。
解析:翻译时尽量以直译为主,要关注重点词语、特殊句式、固定句式,强调字字落实,力求表达通顺。第一句翻译时要抓住“奈何„„欤”这一反问句式。第二句要注意省略句的特点,翻译时补上主语“他”宾语“人才”。 2013 16.B 17、B 18、C
犹 恐 予 之 愚 且 贱/ 闻 与 见 焉 者 少/ 不 足 以 知 天 下 之 材 也/ 则 求 夫 贤 而 有 名 位 / 闻 与 见 之 博 者/ 而 从 之 问 其 人 之 孰 可 举 者/ 卒 亦 未 见 焉。
⑴哪里会有搜求上费力却得不到人才,制度法令上严密却弊端无穷,(导致)像今天 这样的忧虑呢? (2)为什么如此严重却不改变呢? 2012:16.A 17.B 18.C19.(3分)
绕角之役 / 晋将遁矣 / 析公曰 / 楚师轻窕 / 易震荡也 / 若多鼓钧声 / 以夜军之 / 楚师必遁[共3分。误断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20.(7分)(1)善于治理国家的人,赏赐不过分,刑罚不过度。 [“僭”译为“过分”,给1分;“滥”译为“过度”,给1分。译出大意给1分。] (2)子木很恐惧,把这件事告诉楚康王,(楚康王)提高了伍举的俸禄与爵位(官位),并让他返回楚国。 [“言诸”译为“把这件事告诉„„”,给1分;“益”译为“提高”(或“增加”),给1分;“复之”译为“让他返回”,给1分。译出大意给1分。] 201116.D (方:副词,正当,正如)
17.B就 ( A. „„的人 ∕他,毛一鹭 C. 而且 ∕ 而 D.在∕与、和、同) 18. D(“张文瓘贬谪移职”错,原文是“拜侍中,兼太子宾客”,指升官)
19. 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20. (1)至于你的才华,没有什么不能干好的,哪里需要用赠物(的方式来警策)? (2)我愿意去安抚他们,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隋朝的教训离今天不远,(我们)不能不省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