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秦腔音乐》的产生和贡献

《秦腔音乐》的产生和贡献

来源:九壹网
2012年第2期 总第127期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JOURNAL OF XINGHAI CONSERVATORY OF MUSIC No.2 2012 Sum No.127 ・音乐人类学・ 《秦腔音乐》的产生和贡献 陈宗花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摘要:《秦腔音乐》是我国首部地方戏曲音乐研究专著。安波响应《讲话》号召,在民众剧团拜民间艺人 为师,对秦腔音乐进行了全面的收集整理与系统研究,而且积累了异常宝贵的田野作业经验,并进行了理论总 结;同时,在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方面也做出积极探索,发现了中国民间音乐的系统及真实价值等。这些都为 中国的民族音乐学学科的形成及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产生了示范性的影响。 关键词:安波;《秦腔音乐》;地方戏曲音乐;音乐民族化;民族音乐学 DOI:10.3969/j.issn.1008—7389.2012.02.013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389(2012)02—0088—05 《秦腔音乐》是我国首部地方戏曲音乐研究专 一著,1945年由安波经过大量田野采录工作后整理编 、《秦腔音乐》的写作背景 撰而成,1950年12月由上海海燕书店正式出版。这 本文首先对《秦腔音乐》作者安波的民族民间 部著作的出现是中国地方戏曲音乐研究的一个重大事 音乐探索简单加以介绍。安波(1915—1965),1935 件,但它在面世后却一直未得到应有的深入研究。迄 年加入中国党,1938年进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 今为止,仅有数篇专题论文及纪念文章,以乔建中 音乐系学习,随后留校工作,他是延安的民间音乐研 《中国地方戏音乐现代整理的第一部力作——简论安 究组织——“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的业务骨干, 波和他的(秦腔音乐)》最有代表性(发表于《戏曲 因其在民间音乐领域的多方面才能,在延安享有“小 艺术》2011年第4期)。综观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 调大王”美誉。战争时期安波先后任热河军区胜 在对于《秦腔音乐》这部书中关于秦腔音乐本体部 利剧社社长、冀察热辽军区文工团总团长、冀察热辽 分的研究,而对于《秦腔音乐》的写作背景、产生 鲁迅艺术学院秘书长、冀察热辽联大鲁迅艺术学院院 始末、贡献及影响等方面都未加详论。不过在论者看 长、东北文工团团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东北 来,这些问题更为基础,只有它们得到了充分解决, 鲁艺副、东北艺术剧院院长、辽宁艺术剧院 才会进一步促进对《秦腔音乐》所涉及的音乐本体 院长、中国音协辽宁分会、辽宁省文联、辽 问题的深入研究与准确理解。因此本文力图从写作背 宁宣传部副、中国音乐学院院长兼书 景、产生始末、独特贡献及重要影响等几个方面,对 记等。 安波的《秦腔音乐》展开深入研究,以期推动 在安波二十多年的音乐生涯中,他通过对民族民 区音乐民族化及戏曲音乐等领域研究的纵深开展。 间音乐长期的收集整理与研究,成为中国音乐民族化 收稿日期:2012—03—1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937—1949年:区文艺运动中的民间音乐问题研究”(10CD087);全国博士后 科学基金第四批特别资助项目“区红色音乐思潮研究”(20110433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对策”(201202)。 作者简介:陈宗花(1975一),女,河南信阳人,艺术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艺术学博士后,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 发展研究中心、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民族音乐学、音乐教育研究。 ・88・ 陈宗花:《秦腔音乐》的产生和贡献 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安波对于中国音乐民族化发展 所做出的贡献,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民 族民间音乐的收集整理与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音 乐编创。安波是经过自学民间音乐而走上音乐道路的 本土音乐家,他通过对民族民间音乐勤奋的学习研 边区民众剧团辅导青年演员表演,他便利用这一时 机,向民众剧团里的老艺人学习秦腔。在1942年延 安文艺座谈会后,延安知识分子展开了轰轰烈烈的下 乡运动,其中带着思想改造任务的音乐工作者们开始 真正深入民间,与普通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 究,搜集了大量民歌、说唱、戏曲音乐,并利用民族 民间音乐资源编创了大量声乐作品,如《拥军花 动”,并在此过程中收集了大量民族民间音乐,安波 也积极投入到这一运动中。1944年1O月安波参加了 鼓》、《兄妹开荒》、《三绣金匾》、《三十里铺》等。 另一方面,安波是中国民族音乐学的重要开拓者,他 与区的一批音乐家一起,通过大量的民族民间音 乐考察实践,探索出了一整套民族音乐学田野工作方 法,形成了笔者命名为“区民族音乐学学派” 的民族音乐学传统。应该说,以上这些工作及探索在 《秦腔音乐》中得到了较为集中的体现,使这部专著 成为中国民族音乐学研究的杰出代表。 安波的《秦腔音乐》是区音乐民族化运动 的产物。区音乐民族化运动始于1938年,这一 年提出了创造“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 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号召 ,一些在 延安的青年音乐家踊跃响应,开始认真探索民族化音 乐的发展路径,安波1938年进入鲁艺音乐系,积极 加入到这一运动中。1939年3月5日鲁艺成立了以收 集、整理及研究民族民间音乐为主要任务的“民歌研 究会” (1941年2月更名为“中国民间音乐研究 会”),安波与马可、张鲁、刘炽等青年音乐家持续 开展了民族民间音乐的采录及研究工作,对秦腔、信 天游、眉5鄂等区所在地的民歌、民乐、戏曲等进 行广泛采录及深入研究。1942年后在《在延 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启发与指导下,安波等开 展了更为深入,且范围更广的民族民间音乐采录活 动,并在此基础上编印出版了大批民族民间音乐资料 与研究成果,奠定了中国民族音乐学发展的重要基 础,其中安波1945年整理编撰的《秦腔音乐》便是 这一阶段的重要成果之一。 二、《秦腔音乐》的产生始末 在“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当中,安波是较早 关注民间戏曲的成员之一,他尤其对于秦腔音乐表现 出浓厚的兴趣。1942年,延安鲁艺派安波到陕甘宁 陕甘宁边区第一次文教代表大会,一些当地农村的民 间艺人代表表演了精彩节目,展示出民间艺术的惊人 魅力,在这个时候,时任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团长的 边区主要文艺领导柯仲平在一次会议上提出,希望有 人去民众剧团研究地方音乐。l2】2 于是安波基于以往 对于秦腔音乐的学习与了解,申请到民众剧团去系统 收集整理及研究秦腔音乐。当然,安波做出这一选 择,还有一个重要因素,这是因为“自陕甘宁边区文 教运动开展后,秦腔的剧团日增,学秦腔的音乐工作 者都有一个共同要求:能印出秦腔的乐谱来!” ”于 是1944年冬,安波再度来到民众剧团,拜秦腔老艺 人朱宝甲等为师,学习并系统整理秦腔音乐。他抱着 科学严谨的态度,进行了认真的工作。首先是虚心拜 师,对秦腔音乐的各个方面进行认真的学习,使自己 成为了内行。他的学习十分勤奋,据姚伶回忆,安波 “为了尽快掌握秦腔唱法吐字技巧,平时说话学陕西 关中口音,不久他掌握了关中话发音特点……每天直 到深夜还在记谱分析研究” 。其次,采用科学的记 谱采录方法。如为了保证记谱质量,安波采取了每学 一段就用简谱记下的方法,并对几个艺人的演唱进行 对比后再确认曲谱,主要采用当地最有权威的艺人的 唱法为主。最后曲谱还需要得到老艺人的同意,方才 定稿。第三是重视集体合作。《秦腔音乐》之所以能 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高效完成,正如安波在《秦腔音 乐》中“前言”所说明的那样,这部著作是“一个 集体的工作,参加演唱,记谱,讨论的人很多,王晓 明、张云、姚伶、李玉群诸同志出力尤大,柯仲平同 志,马健翎同志始终是关心这个工作的,而大部分材 料是朱宝甲同志提供的,因为他是从事秦腔音乐工作 三十多年的老艺人,对秦腔音乐有多方面的知识,工 作中他是抱着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的态度,每一个唱 谱说明都经过了他的同意以及大家的同意的” ”。此 .89.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外,作为一个集体的工作, 《秦腔音乐》的资料来 源,除安波在田野工作中所采录的口述资料与收集的 旋律的进行,乐器的伴奏音响,各样节奏的变化,使 我有‘捉虎得毛’的感觉”。如何来克服这一困难 呢,安波虚心地拜老艺人朱宝甲为师,一字一腔地 文字资料外,还有延安及陕甘宁边区的音乐工作者长 期收集、整理的秦腔音乐资料,安波在《秦腔音乐》 的“前言”中称,其写作“经过了鲁艺资料室的热 忱援助,看到了绥德文工团,陇东剧团,关中八一剧 团,三边文工团的秦腔音乐材料。”正因为汇集了较 为全面的资料,所以安波才“得到一个互相对正比较 学,最后终于能达到“一个调子他唱过三遍,我可以 保证一点不错地再唱给他听”的程度,令朱宝甲十分 满意,并使朱宝甲在此过程中“懂得了这个工作的意 义”,焕发出了老艺人的工作热情,主动参加,“就 这样……过去怀才自负‘轻易不卖’的老艺人朱宝 研究的机会” 】1~,这较为充分地保证了《秦腔音 乐》的学术质量。 资料收集与积累工作结束后,安波立即投入秦腔 音乐的整理分析中,从1945年“二月即着手汇集工 作,七个月来并未太间断过” ”,并于同年9月完成 《秦腔音乐》书稿。这部书结构完整,全书共十三 章:一、概述,二、铜器,三、曲牌,四、慢板, 五、二六,六、带板,七、二倒板,八、尖板,九、 滚白,十、板歌,十一、腔,十二、生旦净丑的比 较,十三、总唱例。通过这种架构,《秦腔音乐》将 秦腔戏曲音乐的板式、声腔、曲牌等进行了规律性的 总结。 三、《秦腔音乐》的贡献及影响 包括安波在内的“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的音 乐工作者,在长期的田野采录实践中,不仅采录了大 量第一手的民族民间音乐资料,而且积累了异常宝贵 的田野作业经验,并对这些经验进行了一定的理论总 结,同时,在民族民间音乐的研究方面也做出了积极 探索。这些都为中国的民族音乐学学科的形成及发展 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产生了示范性的影响。这种贡献 及影响,具体到安波的《秦腔音乐》,主要体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一)安波在对秦腔音乐进行采录过程中所积累 的田野作业经验,为中国民族音乐学田野作业方法的 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系统采录秦腔音乐之初,安 波遇到了民族音乐学工作者在田野作业中经常会面对 的尴尬境况,那就是无法展开记谱工作,安波说他刚 到民众剧团时,“每逢演出时,我很用心地去听音乐, 可是几次听的结果,都很使我难过!从锣鼓开场到散 台,我仿佛置身于云里雾中,完全摸不着究竟!歌唱 ・90. 甲同志,把他所有的一切知识都告诉了我”。这样才 使安波对于秦腔音乐的田野调查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完成。应该说,贯穿于安波的秦腔音乐田野调查 全程的这种反复学唱的方法,以及充分融入调查对 象,跟调查对象结成师徒等亲密关系,在取得对方充 分信任的条件下,开展秦腔音乐记谱的工作方式,一 直成为中国民族音乐学田野工作最有效的工作方法, 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总之,《秦腔音乐》田野作业 方法的形成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是在实践中的理 论总结与提升。 (二)安波凭借着自己的亲身实践,摸索出了一 套实用、有效的记谱方法及原则。由于作为地方戏曲 的秦腔,历来是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流布传承的,因 此,对秦腔音乐的记录,不能直接以朱宝甲一个人的 演唱为准,而是应该同时听取其它艺人的演唱,并参 照其他学者的一些采录材料,进行参照比较后,方能 确定最终的乐谱形态。安波在实践中摸索出了这一记 谱原则,对此他在《秦腔音乐》的“前言”、“后记” 中都有明确说明,在“后记”中安波回顾道,虽然 “的确,我对于朱宝甲的秦腔知识之广博是很佩服的 ……我仍然去请教了许多其他的同志……并参考了别 人所记的谱子,尽我能力所及去掌握分析这些材 料” 2】226 。最后还有关键性的一条是,采录整理后 的资料,一定要再征求考察对象的意见,来验证这些 资料的客观性,关于这一点,安波在“前言”中亦 作明确说明,“每一个唱谱说明都经过了他(指朱宝 甲——论者注)的同意以及大家的同意的” 。应该 说,正是严格遵循了以上原则,安波才最终地完 成了记谱工作。 (三)《秦腔音乐》的写作,为中国民族音乐学 的研究方法及规范做出了积极探索。 陈宗花:《秦腔音乐》的产生和贡献 首先,安波的《秦腔音乐》写作,为中国民族 音乐学研究方法的确立做出了成功尝试。由于历来秦 腔演唱方面的文献资料极为稀少,造成安波在资料收 集研究过程中,所能依赖的文献资料十分有限,他所 展开的研究,基本上是依靠采访几位老艺人所获得的 口述资料,其中秦腔的唱法要求、练声原则、爱护嗓 了”[2 J2拍。这其实正说明了安波等音乐家开始对民间 戏曲音乐是并不了解的,而当他后来领悟到这一点, 虚心求教,并经过艰苦努力,才真正掌握了秦腔音乐 的基本特质及规律,并作出了客观研究,其研究成果 得到了老艺人的认可。应该说,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 学就是在这一过程中真正起步的,这为中国本土民族 子的方法,以及咬字方法等内容,都是安波根据老艺 人的VI述整理而成。_2¨ ’因此安波的秦腔音乐研究正 是采用了文献资料与口述资料相结合的民族音乐学研 究方法,这一成功探索成为后来研究者的良好范例。 其次,《秦腔音乐》的出现,在一定意义上,规 定了民族音乐学学术写作的专业要求。安波提出,写 作者首先必须全面、系统、深入地占有一切可能搜寻 到的资料,在此基础之上,再构想出论著的“框 架”,然后根据“框架”对原始资料进行筛选鉴别, 最后才采用描述性的研究方法来撰写整部论著。 根 据这一理念完成的《秦腔音乐》一书,对后来的地 方戏曲音乐论著写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并做 出了重要示范。 (四)以安波的《秦腔音乐》作为核心成果的解 放区民族音乐学研究,建立在与民间完全融合,以及 对民间音乐真正理解的基础上,是一种“鲜活”的 民族音乐学。以往的中国音乐家,对中国民间音乐的 真实情况是非常隔膜的,不仅是那些深受欧化教育, 局限于学院中的音乐家们,就连生活战斗在人民大众 中的音乐家也是如此。而区的音乐家在 音乐民族化运动浪潮中,尤其在《讲话》推动下, 深人民间,与普通民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这 样才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首次看到了民间音乐的真 实面貌,由此开始虚心从头学起,并以此为基点,展 开对民间音乐的收集、整理及研究,最后在很大程度 上做到了与民间音乐的无距离融人。安波也亲身经历 了这一过程,他初到民众剧团,开始跟老艺人朱宝甲 及张云等学习秦腔时,便遭遇到了尴尬,他本以为对 民间戏曲是十分了解的, “当时以为会手到擒来”, 但很快证明这不过是主观的想象,因为“出乎意外的 是,我的教师对我有点失望,因为一个二六板,我记 得了几次,他们都说‘不对’,不是‘板眼不对’就 是‘腔调不准’。当时我也真有点不好意思起来 音乐学的形成与发展开创了优良的传统。 (五)作为区音乐民族化运动的重要成果, 安波的《秦腔音乐》对于中国民族音乐学形成、发 展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发现了中国民间音乐的 系统及其真实价值。以往与民间隔膜的中国音乐学 家,西方本位思想较为突出,往往容易套用西方的音 乐体系、观念等解读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从今天看 来,这明显是违反民族音乐学基本常识的。而以安波 为代表的区音乐家,在反思西方本位,重新挖掘 发现民间音乐传统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比如安波 通过对秦腔音乐调式的具体分析考察,在《秦腔音 乐》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有人常喜欢把西洋音阶 的结构方法用来分析中国民间乐曲,我认为这是不恰 当的,是必须从中国乐曲本身出发去分析才是合理 的”_2 J1 。从孙康学习《秦腔音乐》的体会中,我们 可以了解到安波等区音乐家的重要发现所具有的 巨大价值,孙康在名为《从(秦腔音乐)一书中得 到的启示》的文章中,谈到了50年代初《秦腔音 乐》对其民间音乐认识观念的冲击与改变。孙康说: “我就属于安波同志批评的‘常喜欢把西洋音阶的结 构方法用来分析中国民间乐曲’的那些人中的一个。 过去总习惯用大、小调结构观点来看待民间音乐,越 看越对不上号。结果就盲目的认为民间音乐不科学。 经过学习后,才恍然大悟,不是民间音乐不科学,而 是自己的学习态度和认识问题的方法不科学、缺少实 事求是、深入研究的科学态度。” 从孙康的描述来 看,这种音乐观念的改变在当时的研究者中应该是较 为普遍的。区音乐家对于中国民间音乐的这些重 要探索,就是这样逐步影响到新中国民族化音乐的发 展道路。 总之,《秦腔音乐》作为中国第一部深入考察并 全面论述中国地方戏音乐的专著,在民族音乐学及中 国传统戏曲音乐研究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其很 ・9l・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多有益探索及成功经验迄今仍未得到充分的理解与阐 [3] 姚伶.安波同志在延安民众剧团[G]//曾刚.山高 扬,笔者盼望有更多同行将目光转向以《秦腔音乐》 水长:延安音乐回忆录.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 为代表的区民族音乐学成果,发掘其重要价值, 2001:287. 推进我国民族音乐学学科的发展。 [4] 乔建中.我国民族音乐研究中的一位辛勤的开拓者: 安波[G]//安波纪念文集.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参考文献: 1987:212. [1].中国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R]//L5 J 孙康.从《秦腔音乐》一书中得到的启示[G]//安 1938年10月14日六届六中全会政治报告《论新 波纪念文集.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274. 阶段》第七部分.《》周-t:1,1938(57). [2]安波.秦腔音乐[M].上海:海燕书店,1950. 【责任编辑:吴志武】 The Music of Qinqiang Opera’ Generation and Contribution Chen Zong—hua (Arts College,Henan University,Kaifeng,Henan,475001) Abstract:The music of Qimtiang Opera is the first monograph on Chinese opera musi。c.Answering to the call of The Talks about Literature and Art at the Forum in Yan An,An Bo acknowledged folk artists as his teachers and collected Qinqiang Opera music and systematically researched it.He accumulated valuable fieldwork experience and put up theoretical summary.He also researched on national folk music and unveiled the independent system of Chinese folk music and its ture value.He made an important contirbution to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th- nomusieology discipline in China. Keywords:An Bo;The Music of Qinqiang Opera;local opera music;music nationalization;ethnomusieology ・9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