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暑晶:暑:m__ill-_皇。。 _ 。 - 又罡_艺不 明代科举取士中的时务策研究 张怡涵 (河南大学 河南 开封475001) 作者简介:张怡涵(1993一),女,汉,河南开封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5级历史学中国史方向硕士研究生。 摘要:在科举考试中,殿试时务策作为最高级别的考试题目,占有独特的地位。它如实地反映着最高统治者的治国思想、政治理念,也 反映出帝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关注的重大问题。与之相对的是应试者的对策,这些对策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高级知识分子的思想水平 与个人素养。明代《进士登科录》中“皇帝制策”和“进士对策”这两部分保存了大量明代科举考试的原始文本,它们分别有一定的格 式体例。明代时务策问往往是发策者感时事而发,士子对策也都有的放矢。问答皆重时务,很有针对性、现实性,是极其珍贵的历史文 献,可补史之缺佚,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关键词:明代;明代进士登科录;时务策 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832(2017)09—0143—03 近年谈及登科录的有骆兆平《谈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0、万 三十二年(甲辰)、四十一年(癸丑)和四十七年(己未)五科 明《北京图书馆藏四种明代科举录》 、沈登苗《也谈天一阁藏明 策题。《实录》中所保存下来的70余科殿试策问,几乎贯穿了明 代登科录一与骆兆平、李大东先生商榷》回等。至于时务策,近年 朝的始终。《实录》上所载的殿试策问在校勘明代进士登科录和 虽出版了《中国历代状元殿试卷》 、《天下第一策一历代状元殿 《皇明进士登科考》、《皇明贡举考》等科举文献资料中将发挥较大 试对策观止》@、《状元大典》 等几部著作,但均是介绍性文字或 作用。 资料汇编,并未对之进行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如果把主要存在于 1.4明人文集 登科录中的这些策问和对策联系起来看,不但可补史之缺佚,同 在流传下来的一些明代士人的文集中也偶尔见到他们的殿试 时更重要的也可为明代勾勒出一幅较为完整的历史长卷。站在史 对策。出于对平生得意之作珍爱,往往把殿试对策置于他们文集 学研究的角度,明代的这些时务策作为研治明史的可贵资料,是 首篇。如大明首科(洪武四年)状元吴伯宗的殿试对策收进他的 一方尚待开垦的领域。本文力图从文献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角度, 《荣进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以下皆同);洪武十八年榜眼练子 通过对明代时务策的初步研究,进而对明代政治、经济、军事等 宁的对策收进他的《中承集》;景泰五年榜眼徐溥的对策收进他的 各个历史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肤浅的探讨。 《谦斋文录》,第二甲第十六名进士张宁的对策收进他的《方洲 1 明代时务策资料的载体 集》;成化二年状元罗伦的对策收进他的《一峰文集》;弘治十五 1.1明代登科录 年状元康海的对策收进他的《对山集》;嘉靖/又年状元罗洪先的 明代登科录是明代时务策资料最主要的载体。明代登科录, 对策收进他的《念庵文集》,第二甲第一名进士唐顺之的对策收进 顾名思义就是关于明代登科的记录,即在每一科考试结束之后, 他的《荆川集》;万历二年状元孙继皋的对策收进他的《宗伯集》; 由官方刊印的关于该科考官、中式人员(姓名、籍贯、名次等)、 万历十四年第三甲进士顾允成(顾宪成之弟)的对策收进他的 三场试题及程文(范文)等基本内容的文字记录。根据科举考试 《小辨斋偶存》等等。这些殿试对策有的为明代进士登科录所不 类别和等级的不同,相应地登科录一般分为进士登科录、会试录、 载,对研究明代的时务策以及这些人物的政治思想都有重要的史 乡试录、武举录、武举乡试录五类。习惯上它们被统称为登科录。 料价值。 登科录始于唐代的“登科记”,可以说它们基本上是伴随着科举制 2明代时务策自 成 度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终结而终结。它们是我国一千多 2.1殿试时务策 年科举时代遗留下来的印痕,是研究科举制度和其他相关问题的 殿试时务策包括殿试策问即皇帝制策和贡士0殿试对策两 实物例证,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献。 部分。 。 1.2某些科举文献 2.1.1 关于殿试策问。据俞宪《皇明进士登科考》载, 除了明代各类登科录,还有某些科举文献载有明代科举考试 “洪武辛亥(四年)、乙丑(十八年)皆亲制策问,其后间命翰林 的试题。如明嘉靖时俞宪著的《皇明进士登科考》(从洪武四年至 拟撰,取自圣裁用之”。事实上,明代制策虽名为“御制”,实多 嘉靖二十九年),该书除记载每科进士的姓名、籍贯外,还记载皇 出自翰林词臣之手,最后交由皇帝裁定。另外,制策还有一个不 帝出的策问。此外,还有明万历年间张朝瑞著的《皇明贡举考》 断完善、El趋程式化的过程。太祖洪武年问的制策都较为简洁, (从洪武四年至万历十一年),其资料更加丰富,除记载殿试的御 直抒胸臆,字数一般为100余字,最少的一科(洪武二十七年甲 制策问外,还载有会试的三场题目,其中包括第三场的五道策问 戌科)只有88字。此后字数渐多,通常为二三百字,也有多达五 题目。以上两部著作都是明代人整理当代科举资料而成,其中虽 六百字的。随着字数的增多,形式也日趋固定化。制策多以“皇 未载对策程文,但却保存了较完整的殿、会试时务策问,对研究 帝制日:联惟(或肤闻)……”发端,先说唐、虞、三代怎样好, 明代的时务策具有很大价值。 汉、唐、宋怎样不如三代;接下来说太祖高皇帝、太宗(成祖) 1.3明代《实录》 文皇帝怎样文治武功,冠绝百王;“列圣相承,益隆继述”,即继 每当辰、戌、丑、未年二月,礼部会试,三月皇帝殿试,《实 承太祖、太宗之功业;再进一步说“联自即位以来,宵吁图治, 录》在相应月份下载有每科的考官、录取的进士人数以及殿试御 然而治效未臻其极”,歹 举出当时社会所存在的一些弊端;继而表 制策问。有明一代,只有崇祯朝无实录,故缺崇祯朝的六科殿试 示要远效三代、近法祖宗以达雍熙泰和之域;最后以谆谆告诫诸 策题。另外,万历朝缺万历二十年(壬辰)、二十六年(戊戌)、 生“悉心以对,联将亲览”,“联将择而行焉”等语作结。 就一般殿试策问而言,说唐、虞、三代的情况实际上是考诸 说到“联自即位以来”的情况则是测定诸生对时务的见解。故明 由上可以看出随着制义(八股文)的日趋程式化,明代殿试 殿试对策的起收有一定格式,起用“臣对臣闻”,收用“臣草 生的经学;说后世汉、唐、宋的情况,实际上是考诸生的史学; 对策几乎与之同时一大致也在成化、弘治年间逐渐格式化。 代的殿试策问通常情况下,都是先谈经论史,后及当今时务,融 茅贱士,不识忌讳,干冒衰严,不胜战傈陨越之至。臣谨对。” 经史、时务于一体,浑然天成,故称经史时务策。当然,在明代 “臣”字旁写,不写题目,不许点句钩股,禁止添注涂改。低二字 二百余年考试实践中,也有只论经史而不及时务的,也有只谈时 写,空上二字留为抬头之用。策冒数行,提出全文主旨,提纲契 务而不论经史的,但这类殿试策问相对较少。用今天的眼光来看, 领,一目了然。接着以“恭(钦)惟皇帝陛下”转折,对当时在 明代经史时务策可以说是把对考生的知识性考察与能力性考察完 位皇上大加赞扬一番,“秉神圣之资,抚盈成之运”之类,并说皇 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是一种较为完善的考试文体。从史学的角度 上“于万机之暇,特进臣等于廷,俯赐清问”,接着答策者再自谦 看 殿试策问(制策)中的“时务”部分无异最具史料的价值。 一番,“臣虽愚陋,敢不披沥愚忠以对扬于万一耶”接着,对策冒 2.1.2关于殿试对策。这里先谈一下我国现存惟一的一份 稍微展开阐述一下之后,以“伏读制策有日”发起,(第二、三问 明代状元卷——明代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戊戌科状元赵秉忠 则用“制策又以”发起)针对策问一一具体作答。在回答具体问 的殿试卷(国家一级文物,现存故宫博物院),以便对明代殿试卷 题时开始联系时务,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这一部分是殿试对策 的外观形貌有个大致了解。 的核心部分。一个士子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多从这一 该状元殿试卷封面封底均系绞装裱,正文系三层宣纸装裱, 部分作答内容体现出来。最后是数行策尾,告诫皇上若照对策所 非常精致。整个试卷共19折,通高47.6era(其中,天头8. 言实心图治。自可“比隆三代,超绝百王”。此外,文内颂圣“恭 6era,地脚3.3em,中间35.7em),每折宽14.1em,每折六行, 惟(钦惟)皇帝陛下”、 “干冒窟严”句,其“恭惟(钦惟)”、 行宽2.4em。卷首顶天头有朱书“第一甲第一名”六个大字,下 “干冒”须在行之末二字,“皇帝”、“衰严”另行双抬等等,诸种 铃楷书“弥封关防”四字长方印。正文共15折,2460字,每字有 形式方面的要求不一而足。 一厘米见方,用工笔小楷写就。策末印有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 2.2乡、会试时务策 书武英殿大学士张位等九位读卷官的职衔、姓名,占了2折。正文 它们也都分为策问及对策两部分。二者策问内容及对策书写 卷尾印有“印卷官礼部仪制清吏司署郎中事主事臣朱敬循”大字 规则也大体相同。但相比较而言,乡试策问地方性、区域性特征 一行。最后4折是所附状元赵秉忠的简历,为仿宋体书写,首折上 较为明显。因各省的士人较为了解他们本地的人物和事件,所以 方铃有篆书“礼部之印 四字朱红方印,末骑缝处亦铃此印二分 乡试策问时常涉及本省的时务。乡试策问多就某一事、某一问题 之一。简历全文如下:应殿试举人臣赵秉忠,年贰拾伍岁,系山 发策,较为具体。而会试与殿试一样,系全国性的考试,故时务 东青州府益都县人。由凛膳生员应万历贰拾伍年乡试,中式;由 策问带有全局性,多涉及军国大事。 举人应万历贰拾陆年会试,中式;今应殿试。今将三代脚色并所 乡、会试因发策者是各级考试官而不是皇帝,所以对策格式 习经书,开具于后: 不象殿试对策那样严格而繁琐。故乡、会试对策形式较为灵活, 一、三代:曾祖绅(故,不仕)、祖道(故,不仕)、父禧 应对较为自由。尤其是乡试对策,发策者多为由低级官吏充任的 (存,仕)。 试官,他们对社会下层了解较多,对社会弊病也有较深感触,所 二、习诗经@。 以乡试策问多触及社会弊端,有时甚至措词相当尖锐。而对策者 该对策的中心内容是论述皇帝必有“经理之实政”、“倡率之 对社会的黑暗非常痛切,因而他们对当时弊端丛生的社会问题的 实心”,方可致雍熙之治。统篇对策一气呵成,文笔流畅。 描述及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无异极为珍贵。 殿试对策本身也有一个不断程式化、藻饰化的发展过程。洪 乡、会试时务策与殿试时务策一样,在明朝初期,无论是策 武三年五月颁布的《初设科举条格诏》规定:“殿试时务策一道, 问还是对策都相当简约,字数较少,愈到后来,字数愈多,每道 惟务直述,限一千字以上。”通过对若干科进士登科录上所载一甲 对策甚至多达二三千字,形式也越来越像殿试对策。 三名殿试对策字数的统计发现:明初建文二年状元胡靖、榜眼王 3明代时务策与时务 良、探花李贯三人殿试对策的平均字数为1268字;以后逐渐增加, 3.1军事问题 到成化五年时张舁、丁溥、董越一甲三人的平均字数增至3007字; 明代的边疆和民族问题几乎贯穿始终,所以无论在各省乡试 此后。除嘉靖、万历时进行过“文风”改革,字数曾有过短期下 还是在会试、殿试中,这类策问在“时务策”中都占相当大的比 降外,平均宇数一般都在3000字以上。另外,通过对殿试对策策 重。在明前期主要是备边,即防备北方的挞鞋和瓦刺。尤其是英 冒(策首一段概括全篇主旨的纲领性文字,通常叫策冒或冒语) 宗正统年间的土木堡之变以后,更加重视“御虏”、“治戎”, 字数的统计发现:建文二年、永乐十年两科一甲三人的策冒字数 所以在时务策中多出现“武备”、“兵食”、“马政”、“屯田榷盐”、 一般较少,多为几十字,句式多为单句;天顺以后,及至成 “选将练兵”等这一类与军事相关的问题。自明朝中期以后,北方 (化)、弘(治)年间,策冒字数为二百字左右,且句式对仗较为 防御蒙古依旧,同时还必须在东南沿海进行抗楼。所以这一时期 工整。 多为“南楼北虏”之类的军事、民族问题。及至明朝后期,即万 此外,明代乡、会试初场考四书义、五经义又称制义等,俗 历晚期、天启、崇祯三朝,军事防御对象逐渐转为对付东北的满 称八股文。顾炎武说:“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成化以 族人侵,故这一阶段策问多为“奴酋发难”、“建酋为患”、“夷狄 后。股者,对偶之名也。天顺以前,经义之文不过敷演传注,或 之患”等间题。同时,云南、贵州、四川、广东等省少数民族在 对或散,初无定式,其单句题亦甚少。成化二十三年会试《乐天 明朝中后期也经常发动和叛乱。所以军事、民族、边疆这些 者保天下》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乐天四股,中间过接四句, 矛盾交织一起,是明朝政治中核心内容之一,因此这类策问的数 复讲保天下四股,复收四句,再作大结……故今人相传谓之八 量最大。 股。”@由此可知。八股文大致完善于成化、弘治年间。 3.2经济问题 赋税、财政是国家的命脉。明朝中后期,由于以皇帝为首的 忠耿之士饱蘸血与泪写就的时务对策,因而具有较高的史学、 统治者的挥霍、抵御南楼北虏、国内农民以及早、涝、 文学价值。 蝗等自然灾害,导致财政状况愈益恶化,以至于到了崩溃的边缘。 因为这是治邦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各级考试多有涉及。 参考文献: 如《万历四十六年河南乡试录》策问第五道说:“至我皇上益 [1] 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勤经理,倍加节省,固宜随取随足。顷者,辽警碎至,司计束手, [2] 邓洪波、龚抗云.中国状元殿试卷大全[M].上海:上海 廷臣毕虑效忠,固皆汗漠远酞,恐究竟不能外开源节流二说,顾 教育出版社,2006. 不知今日内外出入之间亦有当准之《周礼》者钦”第十四名中式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举人梁廷栋(焉肠陵县学生)的对策被选为程文。他这样描述万 潘荣胜.明清进士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6. 历末年明朝的财政危机: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1977. 我皇上万历丙申(万历二十四年,1596)以来,误听宵小, 王凯旋.明代科举制度考论[M].沈阳:沈阳出版 开采使貂相望于道,而榷税诸役擅集焉,此又前代所元而我圣祖 社,2005. 所禁者。析利至此,岂不驾出桑弘羊等上,而较其岁入,宁直加 朱保炯、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M].上海:上 往昔数倍已耶?顷者奴酋狂逞,请发无措,上下篙目,赖皇上发 海古籍出版社,1980. 格金十万、水衡司寺各二十万暂救目前。闻之太仓老库,不殊悬 孟森.明史讲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罄,有如南餐北虏一旦抵衅,变生不测,不知巧妇能为无米之炊,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M].北京:三联书店,2005. 壮士能贾空拳之勇乎否耶?夫开事例、括格藏、追扣省者,一时 牟复礼.剑桥中国明代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通变之微权,而谓此足以济用是何异持杯水而救车薪之火也。议 版社,2007. 屯田、议开垦、议广铸者,平时阜财之常道,而谓此足以救变是 rl r『rl r}杨学为.中国考试史文献集成第五卷rL L r}[M].北京:高等  何异三年病而求七年之艾也。留商税、留铺垫并查解余税者,目 1j前应用之急著,而民方嗽嗽求罢,是何异急愈疮而忍刻心头之 m n 教育出版社,2003.B   1{1j王兴亚.关于明代科举制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玎 掩 、J [J].中州 肉也。 学刊,1990(4). . 梁廷栋的对策虽也不出开源节流之一途,然而他以极富洞察 陶榕.论科举制之殿试[J].三明职业大学学报,1995 力的笔触提出了当时各种财政解决办法的局限,使我们得知了当 (1). 时极端拮据的财政状况。 赵毅、胡凡.论明代洪武时期的北部边防建设[J].东北 3.3阶级矛盾和农民问题 师大学报,1998(4). 在阶级矛盾比较尖锐的时期,这类时务策在考试中就有所体 王雄.明朝科举殿试探析[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 现。如明朝正德年间,武宗内色外荒,加之宦官刘谨专权,致使 (3). 朝政日非,人怨,正如正德九年正月庚辰乾清官火灾后,武 王兴亚.明代殿试管理制度及其作用[J].黄河科技学院 宗所下罪己诏中说:“殆以敬天事神之礼有未能尽;祖宗列圣之法 学报,2004(3). 有未能守;用舍或有未当;刑赏或有未公;征敛太重,有伤民财; 黄光明.明代会试初探[J].广西右江民族高等师范专科 工役繁兴,有劳民力;谗谈并进,而直言不闻;贿赂公行,而政 学校学报,1999(12). 体乖谬;奸贪弄法,而职业多未能修;抚剿失宜,而盗贼尚未见 陈长文.明代进士登科录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论文, 息。有一于此,皆足以伤(和)致灾,静言思之,悔悟方切!”其 2005(12). 中所言“而盗贼尚未见息”,指的是从正德五年十月到七年九月间 张连银.明代乡试、会试评卷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山东、河南爆发的刘六、刘七和赵隧等,四川的蓝廷瑞、鄙 2004(5). 本恕、廖麻子等,此外,还有江西的五支军,尤以王浩 八率领的姚源洞军为最劲。 注解: 这种时局很快便在当时考试策问中体现出来。正德六年的殿 ①骆兆平.谈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J].文献,1984(3):24 试策问中就说“竭贷之诏屡下,而入多告饥,流徙之余化为寇贼, —25. 以遗联宵吁之忧”。正德九年的会试第五道时务策问就是“弥盗之 ②万明.北京图书馆藏四种明代科举录[J].文献,1985(3): 术在立纲纪”。现以《正德十四年山东乡试录》第四道策问为例: 10—11. “问:山东齐鲁之地也,齐擅鱼盐、鲁崇信义,素号富强守礼之 ( 沈登苗.也谈天一阁藏明代登科录一与骆兆平、李大东先生 国,何民之凋擦、盗之纵横,今乃异于古耶?安之、弹之,必有 商榷[J].浙江学刊,1998(2):34—35. 其道,悉心以对。” ④邓洪波等.中国历代状元殿试卷[M].海南:海南出版 4结语 社,1993. 明代时务策的主题,虽不外乎内圣外王、修齐治平。然 ⑤李维新.天下第一策一历代状元殿试对策观止[M].中州古 而,无论是御制策问。还是乡、会试策问,往往是感时感事而 籍出版社,1998. 发。对策也都有的放矢,陈述主见,故多注重“时务”,富有 ⑥ 陈光辉、席凤宁.状元大典[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现实性。尤其是在和阶级矛盾比较尖锐的历史时期, ⑦明代称巳通过会试,允许参加殿试著为贡士。 一些忠耿之士目睹时艰,更是满腔热血,慷慨激越,提出了不 ⑧魏振圣、姜建成.明状元赵秉忠殿试卷[J].文物,1984 少治邦之良策,更能体现出他们超群的才智、强烈的忧国 (4).:85—86. 忧民的社会责任感及其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高尚人格。那些 ⑨顾炎武.日知录集释[M].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