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创新·幼教乐园
GVANGJSIHGYAUYUZ学前孤独症儿童行为矫正策略
□南宁市培智学校
陈亮
【摘要】本文针对孤独症儿童重复刻板的行为、对感觉刺激的特殊反应、其他不恰当的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论述矫正学前孤独症儿童行为的策略,提出针对这些行为问题的有效的干预方法,采取抽样调查法、对比等形式得出结论,使孤独症儿童经过科学的行为矫正后,其行为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关键词】孤独症儿童
行为问题
行为矫正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2019)05A-0146-02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或孤独性障碍等,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代表性疾病,多数在儿童2—3岁学前期被诊断发现。孤独症儿童的显著特征为语言障碍、社交沟通障碍、刻板行为及狭隘兴趣等问题。普通儿童的行为受自身性格、知识程度及社会规则的影响,一般都表现得很正常,但孤独症儿童的行为特点却和普通儿童有很大差异。以下,笔者列举一些孤独症儿童在康复机构内常见的行为问题,并做简单的汇总、分析,尝试提出相应的训练方案,以期为特教工作者及家长对幼儿的康复训练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孤独症儿童行为问题(一)重复刻板的行为
孤独症儿童最常见的行为特点即重复刻板的行为,不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当中,一般会因环境而改变。在康复机构,孤独症孩子所显现的刻板动作包括:每天上学一定要走同一条路线;在教室门口反复开灯、关灯;上课坐上椅子之前一定要敲3次桌子;由于第一节课教师课前喊了“起立”,从此课前坚持让教师喊“起立”;上课过程中,持续旋转圆形的积木达半小时,等等。
(二)对感觉刺激的特殊反应
孤独症儿童对五感刺激的反应与普通孩子存在较大差异,往往表现为过激或迟钝过度。A.听觉:孤独症儿童在听觉方面,一般显示出选择性听觉的特性,他们对家长和教师的呼喊声、教室内的吵闹声往往没有反应,却对诸如电风扇转动的声音特别关注。B.视觉:孤独症儿童的视觉反应和他们对声音的反应一样,会显示出同样的趋势,可能沉迷于某些视觉刺激,可能会对一些视觉刺激不予理会。例如在一堆教具积木中,孩子只注意或玩耍红色的积木,对教师给予的其他积木不感兴趣,甚至视而不见。C.对近端感觉的反应:这个术语是指对触觉、味觉、嗅觉,以及对振动、疼痛和温度的感觉。同样,孤独症儿童对近端感觉
【1】
的反应可能呈现出迷恋、苦恼或者漠不关心三种形式。
(三)其他不恰当的行为
在康复机构中,孤独症孩子的一些不恰当、难以理解的,甚至自伤的行为十分常见。例如,在教室外的走廊喜欢持续地尖叫,而进入教室后立即停止;在上课过程中常常每隔几分钟把口水吐到桌子上,而不理会由此造成“桌子脏了”的后果;课间或上课时喜欢到处摸大人的鞋子,不论是认识的人还是不认识的人,也不去理会他人的。
以笔者所在康复机构学前孤独症儿童的行为问题为例,我们进行了一次行为问题比例的抽样调查,调查对象为刚进入学校训练,或训练时间不长的30名2—6周岁孤独症儿童。
调查对象行为问题存在行为问题儿童数量占调查总人数比例
学前孤独症儿童30名(行为矫正训练前)
A.常常自顾自B.惧怕刺激性C.常常尖叫、地玩弄身体部声音或某种气攻击他人或位或物品
10人33.3%
味、颜色
5人16.7%
自伤
9人30%
D.其他不恰当的行为问题
6人20%
由以上孤独症儿童在康复机构经常出现的典型行为问题可以发现:他们在自身行为、感觉和社会行为等方面,都表现出异于一般孩子的特点。那么,为何孤独症儿童会存在这些问题行为呢?我们可以从病理原因、心理性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孤独症儿童行为问题的原因(一)病理原因
众所周知,孤独症是一种先天性疾病。现有的医学成果表明,孤独症病因或许与基因、染色体变异及大脑的病变有关。虽然我们教师对于孤独症儿童医学方面的研究非常浅显,但可以肯定的是,孤独症是由于许多不同的医学遗传因素,如遗传缺陷、病毒感染、孕
【2】
产期危险等,造成了特定的脑结构和脑损伤所致。所以,孤独症儿
童出现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脑部的病变造成孩子对于感觉刺激、讯息处理、行为控制等方面的偏差。另外,当孤独症儿童患了一些常见的疾病,如牙疼、皮肤痒、肚子疼等病症,由于孩子自身理解和表达不畅,病痛难以消除,也会导致其他行为问题的发生。
(二)自我刺激需要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对于孩子来说,需要的满足是一种感受,它
【3】不是量化性的、理性的满足,是一种油然而生的内心充实。孤独症
儿童也不例外,他们的很多行为都与自身需要的满足有关。如有的
146广西教育2019.5GVANGJSIHGYAUYUZ孩子上课总喜欢将手指放在自己的眼前,不停地玩或晃动手指,究其原因,他们可能从中得到特殊的视觉信息。因此,读懂孤独症儿童的需要,就能了解孤独症儿童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
(三)对关注的不恰当追求
有的孤独症儿童非常渴望得到关注,自我意识较强,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懂得,只要自己表现出问题行为,如哭闹、自伤等,就能得到周围人的关注或是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在此基础上,他们就会经常性表现出行为问题。但这并不说明孤独症儿童有做这些特异行为的动机,而是他们往往没有必要的技能和渠道,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和对周围环境的控制,而只有通过行为问题达到目标。
(四)逃避意识
如果孤独症孩子害怕进入新的环境,或是感觉正在学习的知识过于困难,他们也可能因此表现出行为问题。笔者在训练过程中观察发现,有些孤独症孩子在上课期间或者面临其他必须完成的训练任务时,出现尖叫、自伤等行为问题的次数比平时要多得多。通常这类行为有一个规律:当孤独症孩子离开让他们厌烦的环境,或不必再完成困难的任务后,其行为问题随之减少或完全消失。在总结了行为问题的特点和原因之后,我们即可采取相应的干预方案,尽可能减少这些行为问题造成的影响,引导孩子的行为尽可能朝着正确的方向转变,即“行为矫正”。
三、行为矫正策略(一)行为矫正的一般概念
众所周知,行为可以塑造,可以通过学习得来,也可以通过教育和矫治改变。行为矫正主要依据学习原理来处理行为问题,从而引起行为改变的一种客观而系统的有效方法。它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方法,包括行为矫正的原理和行为矫正的技术。以
【4】
幼教乐园·教学创新
必要时,教师可以先降低对孩子的训练要求,从而给孩子们增加完成学习任务的可能性,学生获得奖励的机会多了,自然而然提高他们的信心,也增加了适应环境的可能。
3.隔离
当儿童表现出某种不良行为时,教师及时撤除其正在享受的物品,或把个体转移到刺激较少的环境中去,这种策略称为“隔离”。隔离的策略有两种,一是立即停止强化行为问题的活动。当孤独症儿童正在从事自己感兴趣,但明显不恰当的行为时,教师可以停止其活动,等到儿童表现好时,再放松控制。如此几次之后,该儿童就会明白自己的行为得不到认可,乱推人的行为也不再出现了。二是立即送进隔离室。这种方式是指每当儿童出现不良行为时,立即将他带离现场,进入特设的隔离室,隔离房间不要太大,室内也不放东西,以使被隔离者无法获得任何强化物。将孤独症儿童送入隔离室的时间一般不要超过5分钟,以免儿童出现恐惧、焦虑等情绪。
四、结果分析
以上列举康复机构几种实用的行为矫正方法(如下表),从行为矫正训练后的调查统计结果来看,在刚进入康复机构表现出显著行为问题的孤独症儿童,经过科学的行为矫正后,大部分在训儿童的行为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调查对象训练时间行为问题存在行为问题儿童数量占调查总人数比例
3个月
A.常常自顾自B.惧怕刺激性地玩弄身体部声音或某种气位或物品
2人6.7%
味、颜色
1人3.3%
C.常常尖叫、攻D.其他不恰当击他人或自伤
0人0%
的行为问题
1人3.3%
学前孤独症儿童30名(行为矫正训练后)
下,笔者将列举一些在康复机构内常用的行为矫正方法。
(二)行为矫正的方法1.满足和替代
对于孤独症儿童的一些行为问题,教师或家长在发现后不应该立即喝止或打骂,而应充分理解孩子们出现行为问题的普遍性,分析产生这些行为的原因,只要合理可行,教师就可以采取适当满足或替代的方式,逐步让孩子之后的行为趋于正常。例如,一位中度孤独症儿童,刚进入康复机构时很爱咬东西,不管什么东西到了手上,他都要放到嘴里咬几下,教师一旦制止就会引起抗拒和哭闹。对此,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孩子用其他方式去探索,减少咬东西的次数。如果实在忍不住想咬,可以用无害的食物、磨牙胶等物品替代。需注意的是,孩子的行为问题如果源于内在病理原因(牙疼、皮肤病等),教师干预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尽可能和医生合作,治愈疾病。
2.渐熟性训练
孤独症儿童有时会用哭喊、自伤或是攻击行为来逃避陌生环境,或是逃避来自教师的学习要求。从干预的角度来说,可以采取渐熟性训练、阶梯性训练等。例如,某孤独症学生十分害怕进入新装修的音乐训练教室,当妈妈带他进入教室后便哭闹不止。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给他播放音乐教室的上课视频,让他知道这个环境中也有很多小朋友在上课,然后由教师或妈妈鼓励他进入教室呆上一分钟,如能完成马上予以表扬,如此每天增加进入教室的时间,使孩子逐渐熟悉音乐训练教室的环境。
当然,行为矫正的理论及实用技术,不仅适用于康复机构内的孤独症儿童,同样也适合在家庭或社区康复训练的孩子。关于行为矫正这门学科,仍有很大的研究和发展空间,广大康复工作者只有长期实践和总结,才能逐步发展和完善学龄前孤独症儿童行为矫正体系。
【参考文献】
[1][英]LornaWing.孤独症谱系障碍[M].孙敦科,译.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
[2]王梅,张俊芝编著.孤独症儿童的教育与康复训练[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3]王梅主编.孤独症儿童情绪调整与人际交往训练指南[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9
[4]吕静主编.儿童行为矫正[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陈亮(1984—),男,汉族,广西平南人,二级教师,文学学士,2008年11月至今在南宁市培智学校担任特殊教育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学前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教育康复。
(责编杨
春)
147广西教育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