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初中语文教学中美感教育的渗透与培养

初中语文教学中美感教育的渗透与培养

来源:九壹网


初中语文教学中美感教育的渗透与培养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曾经一度被忽视的美育日益受到重视。蔡元培曾经说过:“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因此,我们就需充分利用这一美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近年来,本人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发现语文教材中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就美的存在形式而言,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科学美。

自然美是指自然界中一切使人赏心悦目的事物具有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价值。自然美是非常广泛的,教材中写景状物的文章往往表现出多姿多彩的自然美。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现象的美和人的美,它包括人物美、社会斗争美、劳动美等。其中人物美在社会美中占据中心地位,而高尚的道德情操、进步的人生观又是人物美的核心。

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相统一,从艺术形象的整体表现出来的审美特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接触最多的艺术美的形式即是文学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因而文学美又主要表现为语言美。

科学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美,在科技性说明文中显得尤为突出。如:《中国石拱桥》科学而准确地介绍了石拱桥结构特点、兴建历史及价值。

二、立足文本,激发情感,鼓励学生欣赏美

(一)以美得的画面感染学生

朱自清的《春》,所描绘的景物充盈着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绘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一幅幅美妙的春景图,把我们带到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我们会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会为那洋溢的热情所感染,会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励。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

(二)以美的形象鼓舞学生

美的形象是一种崇高的社会美,充分地发挥美的本质力量,在推动历史前进的斗争中具有巨大的力量。

例如:《背影》一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选择了新颖而别致的角度,独具匠心,描写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穿过铁道”,“爬上月台”,“用两手攀道”,“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

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父亲步履艰难,父亲爱子深切,情真、情深,透过背影,“可怜天下父母心”。父爱如山。我们每一位小读者无法忘记父爱的无私与博大,我们的血液里渗透着父亲的关怀,父爱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永远挥之不去。无论是出门在外的游子,抑或在读的初中生,当你需要一缕春光时,

朱光潜说:“美感的经验就是形象的直接。”美感是读者对美的人、美的思想、美的社会的一种反映,是学生对美的人与事以及社会人性的反映所得到的精神上的愉悦、情感上的鼓舞、品德上的熏陶。

(三)以美的意境陶冶学生

文学作品创造的美的意境对学生的感染尤为强烈,古诗词是美的意境的仓库。诗言志,我们伟大的祖先,在神州这块广阔的土地上,相继歌唱几千年了,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具有永恒魅力的不朽诗篇,供我们学习。那么多脍炙人口的名句,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美的诗词就是思想的光辉。我国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词语言精炼,“道向虚中得,文人实处工,经世致用,笃行不倦”。蔡元培先生和鲁迅先生都曾强调用诗词做教育的手段。初中生,正值人生之花,引导他们从古典诗词中赏析美,领悟生活哲理,感受生活真谛,终生受用。

(四)以美的语言训练学生

初中语文教材具有语言美的特色。语言美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从形式美来说,语音、语调、语法、句法正确,速度适中,就是美的,否则就是不美的;从内容来说,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就是语言美的体现,比如说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中的第一段: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为了加强语言的美感训练,必须加强朗读训练,可范读、齐读、小组读、个别读、分角色读,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节奏,把握好语速的快慢、注重语调的变化,把无声的文字化成有情的语言,唤起学生联想、想象,受到感染,接受美的洗礼,接受美的激励。

为了加强语言的美感训练,必须引导学生立足全篇,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写人的文章,引导学生挖掘人物思想品格;记事的文章,引导学生探究事件的意义;说理的文章,引导学生着力剖析事物间的矛盾,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

三、整合课堂,引导学生创造美

如何才能使学生有效地感受到课文之美,达到审美教育的预期效果呢?笔者认为,关键在课堂。鉴于此,我们就必须整合课堂的各种手段,创造课堂教学的美。

(一)情感的和谐美

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必须营造出一种融洽、和谐的气氛。作为在课堂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就必须注重对学生情绪的感染,通过它来刺激、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的心理活动潜能,使他们在思想高度集中、精神完全放松的情况下进行学习。

对学生情感的感染取决于教师的表情。教师的表情如同直观的教具,学生不难从中读出教师的各种心态,并能随时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反应。“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马卡连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内容的新奇美

众所周知,教学内容和形式无论多么丰富、美妙,如果学生早已熟知,就很难产生美感。从生理学角度来看,人的感官是很容易疲劳的,需要变异和调剂,需要新鲜的刺激。青少年在这一方面尤为突出,他们天性好奇,注意力难于集中。

(三)流程的节奏美

长期的教学实践让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的流程中,兴奋点的

迁移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上课铃到正式进入新课的几分钟内,学生的兴奋点仍在课间的某一人或事上。接下去的20—30分钟是学生注意力集中的高潮,随之渐渐回落。

(四)传授的语言美

语文教师在传授过程中使用规范、简洁、幽默、严密且富有情感的语言,是“粘”住学生的最好的手段,亦是创造课堂教学美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在讲授课文内容时,能配上相应的语声、语调,使语声有高有低、抑扬顿挫,形成旋律,体现出不同调式特征,课堂教学就会具有“不可逆转和无法估量”的作用。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实践证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美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又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