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关于电视辩论节目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关于电视辩论节目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来源:九壹网
视听界面SHANGHAIJOURNAL|SMREVIEW口贺蕾任广耀L海电视新闻中一G2006年精心策划推出中国第一档互动式电视新J_闻辩论节目。该节目的自我定位是:力图通过辩论形式,展开对新闻话题、新闻人物、新闻事件乃至公共事务的讨论,让事实在辩论中变得更加清晰,让观点在辩论中产生智慧的火花。节目的自我宣传是:你不能改变事实,但可以改变看法。《撞击》,让你听到不一样的声音。该节目从2006年2月6日开始播出.上视新闻综合频道周一至周五每天20:30直播,长度27分钟。演播室现场由主持人和两位嘉宾组成.每次辩论基本上分为三个阶段.也可以说由三个小辩题组成.每一阶段开始是先看一段背景材料,然后由主持人提出一个辩题,嘉宾各持一方观点进行辩论。节目是开放的,两个嘉宾辩论的同时,场外的观众可以发短信分别对两个嘉宾的观点进行支持,也可以发表第三种观点。即便节目结束了。观众还可以通过东方网继续自己的讨论,而第二天的节目开播之始.主持人也会就前一天的话题选择一些网上的观点与观众分享。应该说这是个不错的创意.尽管没有去调查“收视率”.但根据直觉判断,这档节目还是颇有人气的.这可以从节目时段内广告的变化中感受得到,也可以从互动短信中感受得到,还可以从网友在SMG网站上关于《撞击》的留言中感受得到。然而,笔者认为若要把这档节目真正办好,办得有吸引力、有影响力,还众撞击Y要一撞~出火花需要在一些方面有所改进。结合自己的观感以及SMG网站上关于《撞击》的留言,谈一些思考和建议。关于话题和辩题:建议加强前期策划,选择一些真正具有可辩性的话题节目基本围绕新闻话题、新闻人物、新闻事件以及公共事务选择辩论话题,应当说,大部分话题具有一定的可辩论性,通过两位嘉宾的辩论,基本上达到了让事实在辩论中变得更加清晰。让观点在辩论中产生智慧的火花的目的。然而,在开播至今这段时间里.有几期节目在选择话题以及确定辩题时显然缺乏足够的前期准备和深入的思考。以“高中生要不要‘见义勇为”’这一话题为例。市北中学高三学生彭吟见义勇为勇捉偷车贼被打伤事件之后,《撞击》就这件事展开了辩论,辩论从三个观点展开,一是未成年人见义勇为该不该提倡,二是社会正义重要还是个人前途重要,三是高中生“见义勇为”要不要提倡。这三个辩题其实根本就不具有可辩论性,任何时候任何睛况下,见义勇为作为一种美德都是值得而且应该提倡的,只不过对于未成年人这一特殊的群体而言,见义勇为的“为”可以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而已。因此对于未成年人而言,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见义勇为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这期节目的准备或者说策划是不够成功的,这三个辩题抛给嘉宾,究竟在辩些什么,又能够辩出什么火花呢?辩论中,正方嘉宾坚持见义勇为无论什么情况下对于任何人都是应该坚持的.然而从55万方数据 视听界面SHANGHAIJOURNAUSMREVlEW正方嘉宾的现场支持率来看,他是远远低于反方的现场支持率。那就产生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正方嘉宾支持率不高究竟是现场观众不支持嘉宾的观点,还是由于嘉宾在现场的辩论缺乏足够的说服力而不支持他呢,或许还存在第三种可能?正方嘉宾在整个的辩论过程中,除了不断强调应该见义勇为外,完全不考虑未成年人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没有将见义勇为的美德和见义如为这一方式方法问题有效地区分开来,因而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和支持率。然而.正方嘉宾如此低的支持率也很容易产生一种误导,似乎大多数现场观众是支持高中生不要见义勇为的。与此同时.反方的观点非常强调未成年人这样一个群体,认为未成年人在见义勇为时应该采用适当的方式,这个观点笔者完全赞同,但反方在辩论中不断地提及一个“成本”的问题,很容易让人想到很多年以前一名大学生救一位落水老农而光荣牺牲时曾经有过的争论.难免会产生一些混淆视听的副作用。试想这样的辩论又有何意义呢?真要展开辩论的辩题,应该精心、周密地设计,如果把论题改为“未成年人达36年之久,不值得让人感动;另一方作为曾经报道过陈健的资深媒体人,坚持陈健的行为就是守墓。认为陈健留在黑龙江就值得让人感动。两人所争论的一切都没有超出背景短片所提供的材料,这样的争论有什么意义呢.这叫什么“有不一样的观点”呢?与笔者观感相同的观众不少。有网友在SMG网站留言:“二位嘉宾在《撞击》中七撞八撞不太扣题,大话套话不少,缺少真知灼见”。还有网友留言:“我总觉得辩论的东西缺乏系统性.有时候有强辩之嫌,不是很合适。而且时间上也是太短,觉得问题还没有说清楚就开始下个题目了,觉得有点仓促。不知道嘉宾每次是不是有准备.每次觉得都是在扯脖子,没有一个很好的辩风.缺乏一些辩论的技巧。或者制作人的目的只是出于一些希望大家重视这个问题的目的。但是我觉得既然撞击就要透彻,一针见血”。笔者认为,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很大程度在于先期准备的不足。从节目现场来看,嘉宾在受邀之后是做了一些准备的,但这种准备是个人行为,还是按照节目要求所做的就无从知道了,另外,也不知道嘉宾来到节目现场之后,会不会与节目策划者以及主持人在节目播出之前进行一些先期的讨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这种准备即便是有也是不充分的。因此笔者建议,在节目开播之前,节目策划者与主持人要与双方嘉宾进行沟通,对辩题进行充足的准备和深入的挖掘,确实达到让事实在辩论中变得更加清晰、让观点在辩论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此外建议嘉宾要注意现场辩风.有些辩论比较像争吵,两位嘉宾同时滔滔不绝开辩,以至昕不清双方都说些什么。有网友留言:“请辩论双方遵守一方表达完毕后另一方再进行反驳,且不宜人身攻击”。从中可以看出,观众不仅对于嘉宾的思想观点有所期待,同时对于嘉宾在现场的辩风也是有所期待的。邀请的嘉宾,不但应该思想超群,而且辩风也要比较好。事实上,对普通电视观众而言,双方嘉宾谁输谁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从中听到不一样的声音。建议应邀嘉宾能事先做好充足的准备并有一种君子的作派和风度,以使节目更好看,观点更出彩。应该怎样见义勇为”可能更值得讨论。也更能讨论出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观点来。类似的辩题还有不少,有网友在SMG网站留言:“节目给人的印象要么像吵架,要么讲歪理。比如啃老族,非要找个反方来瞎辩。简直是误导,这么简单的道理还用争吗?”又有网友留言:“选题可能还要有更高的质量,前几次的《撞击》题目,稍有道德者就无可争辩,孰是孰非一目了然。但是,大众媒体应该引导正义,如果反方一味在强调歪理,势必给大众的道德观,特别是中学生年龄以下的受众引起思想混乱”。可见,关于话题,与笔者观感相同的观众不少。关于嘉宾和论辩:建议嘉宾做好准备工作,并注重辩风一般观众并不知道节目选择嘉宾的依据,但从播出节目所邀请的嘉宾大部分是社会科学学者、与论题相关的专家或资深人士以及一些资深媒体人可以推断出,邀请嘉宾的依据应该是基于这样一个前提:该嘉宾对于所辩论的话题比一般人有更为深入的了解,有更为透辟的见解。确实有一些嘉宾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真知灼见,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嘉宾都能如此。比如“他是否让人感动”这期节目,两位嘉宾唇舌剑,你来我往,好不热闹,但似乎也没有什么新的观点与见解。一方坚持认为,陈健不是守墓,而且也没有关于主持人和背景短片:建议主持人和背景短片以更合适的方式表明倾向《撞击》节目的主持人何婕在节目中的表现还是相当不错的。在这里笔者讨论的是新闻辩论节目的主持万方数据 视听界面SHANGHAIJOURNAL|SMREVIEW人应该有怎样的表现,而并不是完全针对何婕的。虽然《撞击》号称中国第一档互动式电视新闻辩论节目.但这并不意味着新闻辩论节目的主持人“前无古人”,没有可资模仿与学习的对象。笔者认为,主持人怎么去主持一档节目.与节目本身的定位有很大的关系,既然定位于新闻辩论节目,主持人所要做的就是尽量保持客观的立场.让辩论双方能够在合理的时间内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同时还要能够控制场面,调节气氛。《撞击》主持人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到位。有网友在SMG网站上留言:“主持人只是主持人.作为节目的掌控人应该具有中立的立场,那么明显偏袒一方.这叫观众还怎么看下去,这叫嘉宾还怎么辩论下去”;“撞击应是双方辩论人一对一的。我觉得这个主持人的身份不应该明确支持某一方的言论.只应该主导他们辩论的主题”:“主持人不应该对某一方的观点有偏向。导致辩论实力发生不平衡”。类似的留言不少。事实上,节目主持人也好,节目本身也好,不可能没有倾向性与导向性,从辩题的选择开始,节目以及节目主持人的倾向性与导向性就已存在而且也一直在发生作用,只是节目以及节目主持人该以怎样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的立场和导向,是值得思考和斟酌的。节目中的背景短片存在同样的问题。短片的主要作用应当是作为新闻背景和辩论由头出现,假如短片的倾向性通过解说词就表达得非常明确,实际上既不利于嘉宾双方辩论的展开,也不利于观点的深入碰撞。如果一定要表明自己的观点,背景短片完全可以通过提供事实、数据等方式来表达。除去上面所谈的几个方面.笔者对一些细节问题也有所关注.比如关于场外短信,作为一档互动性节目,场外观众的参与是对节目本身最好也是最直接的反馈。节目通过屏幕下方打字幕的形式将场外观众的短信作为节目的有机部分,既丰富了节目内容也鼓励场外观众的参与意识与互动热情,这是很好的。然而,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观众的短信中常会出现错别字,而节目将这些错别字不加任何修正直接搬上屏幕,这不太妥当。建议作为大众传媒的电视,不管何种情况都尽量不要在屏幕上出现错别字。否则不仅有损于祖国文字规范化,也有损于电视节目本身的形象。一(作者单位:上海体育学院新闻系)[墅蜜融煎L垫蟹:…齄翌普遍认为,遣成英画报纸订闻普遍下潦韵源鹤旋高度的竞争,而竞争压力很大一部分来自查公司得出读者的基本信息.随后.他们给“忠实的”读者和“偶尔是30便士。顾客拿到优惠券后,可以很容易地换取《每日电讯报耘在现代报纸发行中,条形码技术庭牛分便捷的,因为每个条形码对应番一份《每日电讯报》,每炙报纸硝馕j结束45分钟之后,科两收集辩的教据就可以准确地计算出每囊黉幽的”读者直接邮寄信件,使很少读报的或者正在读其他报纸的读者转化为自已的读者。他们将读者群作出详细划分,向他们寄出针聍性不同韵信件。如果收馆人是于国岁卜报纸采取的低价格或党费进入英国的策略。《每日电讯报》商务人士,在信封盼堙许童就显得非常的华贵简单,纸的质她非常好,阿时,征订榕将着重夯绍《每日电讯报》的经济板块。酾果收信久是艺求家。或者喜欢漫画的读者,《每露电讯撮》魏会为其谖计充满活泼和幽默的报纸征订信和信封。英二.利用奈形码技术.发行面对这种情况采取的最有效的对策,是成立了一个市场推广部,30多爹谂猿魄。袈参爹镫逸孤。羲餐镰务域锑格熊蔫蠢撩缀的糖量。以及所采取的娥惠措雅对令爱的报纸健销产生薯持j:=:复效果。通过该技拳和优惠措施,《每日电讯报》获得多名员工集中精力研究市场,在低价格或免费的环境下找蓟不受价格影响的读者、在互联嘲的环境下找到钟爱阅读报纸的读者,并最终抢夺竞争对手的读者。其竞争手段大致如下:了1鼢的发行增长。三是参加赛事和文化活动并剜作精美的海报,使消费者产生诸如“这是《每日屯讯报》举办的活动”之类的错觉。一是市场研究,主要是针对“惠实的”读者(一周读3次报纸的读者)和“偶尔的”读者(一周读一次报纸的读者)。他们首先雇用调优惠券。优惠券的主要作用,是从竞争对手手中抢夺读者。优惠券的价格是经过科学计算而制定的,最犬额度的优惠券打折40便士。其次(钱竹:《数据化管理薄发行营销》,《中国新闻出版报》200_6年5月1613、57万方数据 《撞击》,要『撞』出火花--关于电视辩论节目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贺蕾, 任广耀

上海体育学院新闻系新闻记者

SHANGHAI JOURNALISM REVIEW2006,(6)0次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xwjz200606022.aspx

授权使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wflsxbt),授权号:a93088fb-e674-4beb-a53f-9e8b012d6c6c

下载时间:2011年2月15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