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西南财经大学近代史各章综述题

西南财经大学近代史各章综述题

来源:九壹网
综述

一、两大主要矛盾与其关系

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是最主要的矛盾。

一般来说,当帝国注意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中国内部各阶级,除一些叛国分子外,能够暂时团结起来举行民主战争去反对帝国主义.这时特别尖锐,阶级矛盾暂时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例如,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都有过这种情形。

而当帝国主义与中国的反动统治阶级结成同盟,用战争以外的形式共同压迫中国人民,尤其是封建主义统治特别残酷的时候,中国人民往往采取国内战争的形式去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同盟,而斗争的矛头主要直接地指向中国的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退居次要地位。

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是上述两对主要矛盾互相交织和交替作用的结果。近代以来伟大的中国,是在这些主要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二、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1、争取民族、人民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2、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和人民,才能为实现侧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3、因为不经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争得民族和人民,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改变它们控制中国经济财政命脉,利用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压迫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局面;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政治制度,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扩大民族工商业的国内市场;就不可能达到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从而集中力量进行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幸福。

第一章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1842年《南京条约》割让岛,2100万银元;1869年《北京条约》割九龙 1844年《望厦条约》领事裁判权

1849年葡萄牙强占澳门,1887年《中葡和好通商条约》

1858《爱珲条约》割让黑龙江以北60万平方公里,18《堪分西北界约记》西北44万平方公里,1881《改订伊犁条约》西北7万平方公里。共150多万 15年《马关条约》割让全岛及澎湖列岛,2亿白银 1901年《辛丑条约》有权驻军,10亿两白银.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1841年三元里抗英,“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中国近代史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第一,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在1840 年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清王朝统治者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由于政治、经济落后和文化保守,一方面使清朝统治阶级封闭自守;另一方面又使统治者和清军指挥人员在战争面前完全出于弱势。清尤其害怕人民群众动摇统治,所以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

第二,近代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当时资本主义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的自然经济水平上。经济技术的落后直接造成军事装备和军事素质的落后。经济技术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并不表明经济技术落后就一定在反侵略战争中失败。正是因为当时的中国不能很好地组织反侵略战争,不能发动和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甚至压制人民群众,其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教训:中国人民必须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统一起来,才能完成近代中国的任务.

民族意识的觉醒: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严复翻译《天演论》

第二章

太平天国(农民阶级):

1851年,洪秀全 率拜上帝教教众 金田,建号 太平天国。

1853年,占领南京,定都,改名天京,宣告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建立。 性质:反对清腐朽统治和地主阶级压迫、剥削的正义战争。 北伐(失利),西征,天京城外的破围战。1856年,军事上全胜。

制度:《天朝田亩制度》 平均分配土地,表明农民阶级的强烈愿望.(空想)闭塞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传统生活方式;同时又是一个妹妹有商品交换的和绝对平均的社会。

《资政新篇》 后期颁布,洪仁玕,具有资本主义色彩。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地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1856年,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18年,太平天国失败。

失败原因: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的代表,具有阶级局限性,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现象的滋长;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以宗教来发动、组织群众.未能正确对待儒学。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寒冬了清的统治根基。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日甲午战争北洋海军的全覆,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指导思想:冯桂芬,《校 庐》,“中体西用” 口号:“自强\"、“求富”

代表人物:,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内容: 兴办近代企业(军用工业:李鸿章上海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官督商办企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建立新式海陆军(北洋,淮军、湘军等);办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派遣留学生(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失败原因:1、具有封建性,“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服务。没有改变封建制度。新的生产力同封建主义及上层关系不相容。2、对外国具有依赖性。3、管理具有腐朽性。

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

背景:19世纪90年代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甲午战争惨败,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资产阶级改良思想迅速传播,逐步形成变法思潮. 15年,公车上书。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资产阶级维新派.

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康有为).《变法通议》 梁启超。实务报、国闻报、湘报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要不要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废八股、改科举、兴西学。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思想.

18年,百日维新,一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爱国救亡运动、思想启蒙运动。

6月11日,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书。103天后,慈禧太后发动政变。 9月28日,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失败原因:维新派自身的局限(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敌国主义报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和以慈禧太后为首强大守旧势力的反对。

教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就中国,由统治阶级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必须用的手段。

第三章 辛亥(资产阶级派)

背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加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为了对外支付巨额赔款清财政开支激增4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遍及全国。清陷入无法统治下去的境地。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骨干力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14年檀香山,兴中会。15年广州失败。

1904年章炳麟《驳康有为论书》、邹容《军》、陈天华《警世钟》、《猛回头》 1905年,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组织基础)中国近代第一个领到资产阶级的全国性政党。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创立”;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要不要以手段推翻清王朝的论战。P56—57 1911年黄花岗。保路运动,以四川为最激烈。 1911年10月,武昌打响了的第一。

1912年,中华的建立标志着辛亥的成功。南京临时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政权。《中华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法典。它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政治民主化)

失败:袁世凯窃取果实.政治:军阀官僚的制度(暗杀宋教仁、武力南方七胜人的“二次”、解散、遣散议员、公然撕毁《临时约法》,投靠帝国主义、接受“二十一条”,进行帝制复辟活动)经济: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文化思想:尊孔复古思潮猖獗一时,将孔教定位“国教\"。

1913年“”运动的失败。标志着整个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的终结.

一、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辛亥的历史意义)

第一, 辛亥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

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这以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再也不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二, 辛亥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

级共和,民主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第三, 辛亥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

第四, 辛亥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 辛亥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

运动的高涨。 二、辛亥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1)失败原因:

首先,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帝国主义与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

其次,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第一, 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 第二, 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 不能建立坚强的政党,作为团结一切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2)教训:辛亥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之命运?为什么中国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答案: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

第一种是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实行地主阶级、买办性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第二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资本主义得到自由的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的资本主义社会。 第三种是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逐步到达社会主义和主义。

之命运:

从根本上说,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并不具备现实性,可供中国人民选择的方案主要是两个:或者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中国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地主阶级与买办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唾弃,他们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

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脱离中国实际,也没有得到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连提出此种方案的多数人最终也承认这个方案是行不通的.

只有中国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

第四章

1915-1919的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基本口号:民主和科学。

1915年陈独秀《青年》、鲁迅《狂人日记》。

1917年爆发十月社会主义,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把自己的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启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至翌年自己走向之路;号召反对帝国主义,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工人农民和食品群众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实施,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方法的启示.

1918年李大钊《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

1919年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开端。 导火线:巴黎和会外交失败。斗争主力由学生转向工人,运动中心由北京转到上海。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这个运动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首先,是新的社会力量,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 其次,是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的潮流。

再次,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第一人,李大钊,《新青年》) 最后,是十月对中国的影响.(陈独秀) 二、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第一, 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第二, 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第三,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第四, 它是中国的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1921年7月23日,一大。宣告中国党的成立。

1922年7月,二大.提出党的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主义。

第一个工人运动高潮:1922年1月海员罢工到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安源路矿工人罢工、开滦等)

1923年6月,三大,确立国共合作的方针和办法。

1924年1月,一大,广州。新三民主义.

1924年,工人运动复兴,农动开展,创办黄埔军校;1925年五卅运动;16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目标: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大:1925-1927年中国反帝反封建的。 三、中国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历史特点:中国党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成立的。 一方面,它成立于十月取得胜利,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修正主义遭到破产之后。它所接受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论,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时代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列宁主义,是在斗争中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划清了界限的科学主义。

另一方面,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国的工人阶级身受帝国主义者、本国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三重压迫,具有坚强的性.

所以,中国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旧式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政党。

意义:中国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中国主义运动的兴起,使得一切反动势力感到深深的恐慌。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新生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第五章

1927年大失败后,已经变成了一个由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集团所控制的政党.实行一党专政的军事统治:为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建立了庞大的;为了控制人民,禁止活动,大力推行保甲制度;为了控制,剥夺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厉行文化主义.

1927年8月1日,南昌打响了武装反抗反动统治的第一;9月9日,湘赣边界秋收,10月7日创建井冈山农村根据地;12月11日,广州. 一、土地战争的兴起

大后的艰难环境,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清算了大后期的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从大失败到土地战争兴起的转折。

对中国新道路的探索:1928年11月《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存在》、《井冈山的斗争》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930年1月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议的是促进全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1928年12月 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中国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 二、土地战争(十年内战)发展及严重挫折

1、农村根据地的建设

1930-1932年红一方面军第一、二、三次反“围剿”作战的胜利.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举行,通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大纲》、土地法令、劳动法等,成立了临时,为。

苏维埃着重做了以下工作:

积极进行经济建设,重点发展农业生产,打破敌人经济封锁; 注重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 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雏形,使中国人看到了一线光明和希望。 2、土地战争的严重挫折

从1927年7月大失败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之前,“左”倾错误先后三次在党的领导机关取得了统治地位.

第一次是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的“左”倾盲动错误,认为形势在不断高涨。盲目要求“创造总的局面”.

第二次是1930年6月至9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

第三次是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陈绍禹(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 几次左倾错误尤其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使中国受到严重挫折.最大的恶果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不得不推出南方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长征。这使得红军和根据地损失90%,统治区党的力量几乎损失100%。

历史的经验表明:的政党,的人民,总是要反复地经过正反两方面的教育,经过比较和对照,才能够锻炼得成熟起来,才有赢得胜利的保证。 三、中国的历史性转折:

1、遵义会议

1934年10月中旬红一方面军8.6万人撤离根据地,向西突围转移,开始长征。 1935年,召开了扩大“遵义会议” 。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成为了中国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红军长征胜利

1935年,井冈山会师,红军长征结束。

1936年,红二红四方面军先后与红一方面军会师。长征一结束,中国的新局面就开始了。

第六章

1931年九一八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兴起。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和广大的工人、农民是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坚力量。

1935年华北事变,进一步激化。引发一二九运动,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 1935年陕北瓦窑堡政治局扩大会议,批评“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 1936年西安事变,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 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的开始。 1938年宋庆龄保卫中国同盟。

日军对华策略:速战速决-以华制华、以战养战;日军在华建立的伪政权:总督府、伪“满洲国”、伪“中华国民\"(汪精卫)。日军罪行:制造惨绝人寰的大、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和财富、强制推行奴化教育。

1937年7月-1938年10月战略防御阶段,为主体的正面战场。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的第一次胜利。

1938年10月—1943年12月战略相持阶段,日本对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由片面抗战逐步转为消极抗战。1938年《论持久战》。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1940年百团大战.党在统一战线中坚持自主原则.1939年—1943年的三次高潮。1941年皖南事变。

1944年1月—1945年8月战略阶段。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政治(三三制)、生产(大生产运动)、文化(抗大)。 党自身建设:1938年9-11月六届六中全会(纠正王明右倾)、1940s整风运动、1945年4月六届七中(《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45年4-6月七大(思想).

一、为什么说中国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中国党实行的是全民族抗战的路线,采取的是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2)为了贯彻执行全面抗战路线,中国党作出了开辟敌后战场的战略决策,并坚持在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

(3)中国党在统一战线中坚持自主的原则,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反对妥协,和倒退。;

(4)中国党积极建设抗日民主根据地。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减租减息,大力发展生产,积极进行全面化建设和干部教育。

(5)在大后方开展抗日民主运动和抗战文化工作,对于激发大后方人民的爱国意识,坚持国共合作团结抗战,支援抗战前线,积蓄力量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6)中国党将马克思主义溶入中国国情,创立出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从思想上武装了中

国党人,使他们极大的增强了参加和领导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的自觉性。 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基本经验:1、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

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3、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 4、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

。5、只有坚持中国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 经济:由于中国国内连年内战和军阀混战,民主经济已经濒临崩溃。军事:日本的军事发达,而中国还扛着小米加步。

第七章

1945年双十协定。

1946年6月底,军以进攻中原区为起点,挑起全面内战。 1948年9月-1949年1月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指出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

1949年9月21日,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共同纲领》。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在国统区内,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人民民主运动也迅速地发展起来,称为配合人民战争的第二条战线。

学生运动高涨(1945年一二一运动,1946年1230抗暴运动,1947五二零运动) 民主党派:中国委员会(民革)、中国民主同盟(民盟)、中国民主建国会(民建)、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中国农工民主党(第三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民主自治同盟()。

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有可能是论述 题)

第八章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2.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解决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必经途径;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是使农民、手工业者生活富裕和生产发展的保障。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的实施:和平赎买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表明,中国已经胜利地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二次历史巨变。

第九章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早期探索:《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再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 的物质文化需要.根本任务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第十章

在徘徊中前进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这场讨论,是继延安整风之后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拨乱反正,纠正长期左倾错误。

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