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与中国近代化 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一中(674100)刘天丛 [摘要]二十世纪,中国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伟大人物:孙中山、、。孙中山领导的辛亥 ,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制度。他首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辛亥未能改变旧中 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关键词]辛亥近代化 1 早期近代化为辛亥准备了条件 力的即在此事。”实现民生主义最切实的举措,就是发展实业。 中国近代化是在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情况下开始,从十 九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逐 步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近代化一开始 就同反对民族压迫的斗争紧紧结合在一起。真正迈出现代化 第一步,是封建地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发动“洋务运动”,他们 以极大的热情致力于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兴办工矿企业、修筑 铁路、开办学堂、派遣留学生等活动。但是他们坚持“中体西 用”,而不改变封建主义统治秩序。这就使得近代化受到 极大的制约,变成了不可实现的梦想。之后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们认识到,发展经济和文化,需要有一个 良好的政治环境和政治条件。于是,他们致力于政治革新,发 动了“百日维新”,力图对封建政治进行资本主义性质的 改良。虽然最终失败,但他们的斗争是有意义的。成为呼唤辛 亥到来的强大推动力和社会要求。中国早期近代化为辛 亥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领导辛亥的 资产阶级派,主要是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又接受了西 方政治观念的留学生和知识分子。这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是不 存在的,他们正是早期近代化的产物。 2辛亥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孙中山先生为中国民主事业奋斗了一生。目的是实 现民富国强,使中国赶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就是实现近代 化。孙中山第一个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并在《建国方略》 等著作中,擘画了建设近代中国的初步蓝图。无论是提出“建 设是的唯一目的”,还是表明欲赶超西方经济发达国家, 应该实行“开放主义”。这说明孙中山及其建国理念为中国近 代化建设初绘蓝图。因此,辛亥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 为中国走向近代化提供了契机,这是辛亥一笔巨大的无 形遗产,令后继者受益无穷。 政治上,辛亥缔造了中国的民主共和政体,推动了中 国政治近代化。辛亥最大的贡献,是通过暴力推翻了 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制度。迈出了中国政治从 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为中国政治近代化开创了一个 新的阶段。经济上,辛亥开创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次腾 飞,把落后的中国引向近代工业化的道路,为生产力和发 展社会生产提供了前提和条件。南京临时成立后,迅速掀 起一个兴办实业的热潮,对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 用。后,孙中山说:“今日满清退位、中华成立,民族、 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 圆圆一麸育玩代化 孙中山于创建伊始,主持制订奖促工商的法规法令,为发 展工商业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孙中山以元勋的身份 努力倡行实业建设,激发了广大民众积极投身工商业的热情, 极大地促进了工商业发展。思想上,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意识 形态,使得人们在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变化,推动了中国近 代,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的。中国的思想界获得了前所未 有的,各种主义、思潮在中国社会舞台上展现,马克思主 义也逐步得到广泛的传播和普遍认同,中国党对辛亥革 命失败的反思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3 领导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是辛亥的继续 郑重指出“中国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 命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始终把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视为辛亥 的继续和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王晓秋说:“辛 亥最终失败,根源在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和软弱性,只有将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始终代表先进生产 力发展要求、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 国党,才能完成辛亥未竞的使命,实现孙中山先生的遗 愿。”这些言论论证了领导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是辛亥事 业的继续和发展。事实也如此,早期中国党体上有两 种:年长的大多参加过辛亥,如董必武、朱德等;年轻一些的 大多也受到这次的深刻影响,如、周恩来、刘少奇等。 可见,早期党人在思想上几乎都受过辛亥风暴的洗礼 和激励,成为他们投身近代民族民主的起点;同时,又从辛 亥的失败中吸取教训,认识到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是不可能的,必须寻找新的救国救民的道路。于是革 命的影响下,接受马列主义的指导,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终 于找到了正确的前进方向,经过长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经过在 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进,终于领导人民取得了辉煌胜利。 “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孙中山先生的临终遗 言,依然震聋发聩;实现祖国统一,是所有华夏儿女的共同愿 望。孙中山先生生前曾三次去,他多次强调,中国是一个 不可分割的整体,“统一是全体国民的希望”。中国党继承 其遗志,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了一些历史 遗留问题,、澳门已经顺利回归祖国,并保持了繁荣稳定。 在新世纪,我们更加自信和清醒地看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 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这既是百年来波澜壮 阔的人民的继续和发展,也是中国现代化事业和民族宏 伟事业的新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