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甘肃茶马互市与茶马古道何双全蒋树森(甘肃省文物保护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自唐宋迄明清,甘肃mix历来是茶马互市的主要地区。甘肃南部地区山川密布、古道纵横、风景殊绝、文化绚烂,堪与滇藏、川藏线茶马古道相媲美。本文主要就明清时期甘肃地区的茶马互市及茶马古道作一简要介绍。【关键词]甘肃;明清时期;茶马互市;茶马古道[中图分类号】K92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2一0005—D2因地理位置原因.甘肃地区成为自唐宋兴起的茶马互市主要地区。有明一代,王朝对茶马互市极力经营,为维护西部边疆稳定、促进民族融合起到了重要作用。清初,茶马互市继续发挥积极作用,至清中叶,由于国家政权的稳定和马源的充足,茶马互市演变为茶叶贸易而退出历史舞台。得马万三百四十余匹.以茶三十万斤给之。诸族大悦”。④由此可知。明赋予茶马互市以特殊形式,即实行“马赋差发”制度,通过封建贡赋的方式征取马匹,然后筹之以相当于马价的茶叶。为防止边区将吏滥用“马赋差发”制度侵害边民利益,明杜绝私人贸易。为此。明先后制造了金铜信符和金牌信符。分发给西北各卫管辖下的各族部落,作为官方贸易的凭证。洪武二十六年(1393),制金铜信符,“遣使往西凉、永昌、甘肃、山丹、西宁、临洮、河州、洮州、岷州、巩昌缘边诸番。领给金铜信符,敕谕各族部落日:往者朝廷或有所需于尔。必以茶货酬之……今特制金铜信符,族颁一符,遇有使者征发,比对相合,始许承命”。@洪武三十一年(1398),制金牌信符,“命曹国公杨景隆赉入番.与诸蕃要约。篆文上日‘皇帝圣旨’,左El‘合当差发’,右日‘不信者斩’。凡四十一面:洮州火把藏思囊日等族,牌四面,纳马三千五十匹;河州必里卫西番二十九族,牌二十一面,纳马七千七百五匹:西宁曲先、阿端、罕东四卫。巴哇、申中、申藏等族,牌十六面,纳马三千五十匹。下号金牌降诸番,上号藏内府以为契,三岁一遣官合符。其通道有二:一出河州,一出碉门.运茶五十余万斤,获马万三千八百匹”。⑥明朝把持牌纳马换茶的少数民族称为“纳马”或“中马”之族。把他们的土地草场叫作“茶马田地”,即是以马代赋的意思。属于官府征收的马匹,称之为“差发马”.定期派官前去烙以印记.以备征发,并对征纳差发马的数量、时间及具体实施办法都有严格规定。金牌制的实行,使有效地控制了西北地区的茶马互市,也巩固了对该地区的统治。明历代为垄断茶马互市,严厉禁止民间私市。《明律》规定:“凡兴贩私茶,潜在边境,与番夷交易;及在腹里贩卖与进贡回还夷人者.不拘斤数,知情歇家牙保,一、明代甘肃地区的茶马互市明初.为了巩固对西北边区的统治,借鉴唐宋旧法。实行茶马互市,“绸缪边防,用茶易马,固番人心,且以强中国”。①明朝茶法相当完备,自产至销形成了一套缜密的制度:产茶有课,贮茶有仓,运茶有法,贩茶有引,管理有茶马司,盘察有批验所,巡视有御史、行人,易马则曾有金牌信符。比价有定,私茶有禁。明对茶马贸易高度重视,设立茶马司专职市易,垄断茶马互市。洪武五年(1372),在秦州(今天水)设立第一个茶马司。七年(1374),在河州(今临夏)设立茶马司。十二年(1379),设立洮州(今临潭)茶马司。三十年(1398),秦州茶马司改置西宁。永乐九年(141I),又在甘州(今张掖)设立茶马司。此后,茶马司的设置或有变更,但至万历年间(1573—1619),仍有河、洮、岷、甘、西宁、庄浪(今永登)六个茶马司。其中河、洮、甘、西宁四个茶马司设置时间最长,终明之世都没多大改变。洪武十六年(1383),明太祖敕松州卫指挥佥事耿忠日:“西番之民归附已久,而未尝责其贡赋。闻其地多马.宜计其地之多寡出赋。如三千户则三户共出马一匹,四千户则四户出马一匹,定为土赋,庶使其知君亲上奉朝廷之礼也。”⑦洪武二十五年(1392)三月乙丑.“遣尚膳太监而聂、司礼太监度童赍敕往渝陕西河州卫所属番族。令其输马,以茶给之”。④五月甲辰,“尚膳太监而聂等至河州。召必里诸番族,以敕谕之。诸族因感恩意,争出马以献。于是万方数据誓ll靛SILKROAD5俱发烟瘴地而充军。“私茶出境者斩,关隘不觉察者处于极(1763)先后裁撤洮州、河州茶马司,余下的甘州、庄浪、西宁三司也只负责管理茶税而已。不再进行易马。性。’嗷武三十年(1397),“驸马都尉欧阳伦坐贩私茶事觉赐死”,且“以布政司使司官不言,并伦赐死”。④由于官府垄断茶价过高,且往往茶质不好,所以,私茶买卖有大利可图,屡难禁止,并有愈演愈烈之势。“永乐中,帝怀柔远人,递增茶斤,由是市马者多,而茶不足,茶禁亦稍驰,多出私境。”⑦此后,茶禁时紧时松,无一定制。弘治三年(1490),明廷接受御史李鸾的建议,允许西宁、河州、临洮三茶马司召集商人运茶.限定每位商人运茶不得超过3000斤,官府缴纳其中40%,剩余部分由商人自由出售。三、明清时期甘肃地区的茶马古道明清时期,甘肃地区的茶马古道形成了以古已有之的陇南故道、羌氐道、阴平道、唐蕃古道为基础。以各茶马司为主要关节点的道路网络。有明一代,茶马古道从秦州(今天水)向南疏通了隋唐时期通成县、两当而入陕西的故道,从巩昌(今陇西)向南疏通了经漳县、岷县、宕昌而达阶州(今武都)的路线。清朝陕甘总督驻兰州,当时兰州通陕西有三条路线:兰州经安定(今定西)、巩昌、会宁、青家、静宁、隆德、平凉、泾州,由宜燧驿进入陕西,经长武而达西安。这条路线经过六盘山路段的降坡改线和沿路修桥.以及按走车标准拓宽改造后,马车可以畅通,成为兰州官路。兰州经摩云驿(今榆中县境内)、定羌、陇道(今会川)、渭源、漳县、宁远、秦州(今天水)、西河、成县,由两当县进入陕西至凤县。由秦州至清水入陕西至陇县,这时已不是驿运干道。明洪武五年(1372),宋国公冯胜修建兰州黄河浮桥,从兰州经永登至青海的交通不断得到改善。隆庆元年(1567),河州参将张翼、知州聂守中,开渠灌田,复在黄河上修桥,使西京至兰州南道,从永靖渡黄河达青海的驿道得以畅通,交通条件得以改善。.甘肃通四川的驿道由兰州南行翻越七条梁,经摩云驿(今榆中境内)、沙泥驿、定羌驿(今临洮境内)、狄道州(今临洮)、酒店驿(今岷县境内)、岷州(今岷县)、阶州(今武都)、文县、碧口镇而达四川。陇南栈道开凿时间有早有晚,多数在东汉已具规模。陇南北部驿道为羌氐古道,其栈道分布零散,著名的有成县飞龙峡栈道、西狭栈道,徼县嘉陵栈道,两当云屏栈道,西和石峡栈道,康县望关栈道,礼县铁笼山栈道等。南部宕昌、武都、文县境内驿道为阴平(今文县)古道一段。阴平栈道开凿于岷江、自龙江、白水江的深谷绝壁上,或三五里,或一二里,时断时续,惊险壮观,为陇南古奇。明清时期,陇南山区各条驿道上的栈道,都曾进行过修缮,从而保证了驿道的畅通。陇南山区干线驿道主要有两条:一条穿过武都、文县全境通往四川,另一条是由秦州经西和、成县、徽州、两当至陕西。上述两条驿道上的栈阁至今遗址尚存.说明明清时期陇南山区的群众和地方官府对栈道的建筑、维修有重大贡献。这实际上是承认了民间贸易的合法性。随着民间私茶贸易的日益兴盛,官营茶马互市渐趋衰落。二、清代甘肃地区的茶马互市清朝初年,由于战事需要,沿袭明制恢复茶马互市,建立了~整套课茶、中茶、易马制度。顺治元年(1644)定例,“每茶一篦重十斤,上马给茶篦十二,中马给九,下马给七”。@顺治二年(1645),清在西北地区设置西宁、洮州(驻岷州)、河州、庄浪(驻平番)、甘州(驻兰州)五个茶马司,由陕西茶马御史苏京督理。顺治三年(1646),五茶马司积极“招番”中马。当年发茶引1300余道,易马1320多匹。顺治七年(1650),易马2329匹,支茶29.64万斤(包括赏番茶叶在内)。顺治十年(1653),易马3079匹,支茶30余万斤。除官营茶马互市外.一些作战将帅因急需战马还往往私自派人携大量茶叶到边区易马。康熙年间(1662—1722),由于国内政局基本稳定,对战马需求不再迫切.茶马互市的地位也逐渐降低。康熙七年(1668),裁撤陕西茶马御史,茶马事务由甘肃巡抚监理。康熙三十七年(1698),裁撤甘州茶马司。康熙四十四年(1705),停止西宁茶马司互市活动。康熙末年,又重新恢复甘州、西宁各茶马司的互市活动,但茶马贸易并没有多大起色,形成中马少而积茶多的局面。雍正三年(1725)规定,在甘肃五茶马司贮存的茶叶,以康熙六十一年(1722)为始,每隔五年处理一次旧茶,并且成为定制。@之后。由于洮岷、庄浪、西宁等茶马司的贸易规模逐渐变小,而将其互市的管理机构作了相应调整,西宁司茶务和洮岷司茶务分别归西宁府和洮岷道监管。o雍正十三年(1735),清下令停止各处互市。乾隆时期,官办茶马互市愈加萧条,而商人自行贸易的状况却愈加普遍。乾隆二十五年(1761)、二十七年【注释】(D《明史》卷80(食货志>。②《明太祖实录》卷151。③④《明太祖实录》卷217。⑤《明太祖实录》卷225。《XD《明史》卷801食货志)。6Tll琶sl{。KR《);气藿)⑧《明太祖实录》卷253。⑨《明史》卷80(食货志>。⑩《清史稿》卷124(食货志》。⑩⑩乾隆<甘肃通志》卷19。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