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 第9期  总第192期
兰 州 学 刊LanzhouxuekanNo.9 2009Genera.lNo.192
自净其心
)))关于印度原始佛教的解脱理论
余树苹
(深圳大学 社科部,广东 深圳 518060)
[摘要] 印度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古印度人对宗教有着特别的偏爱,他们富于哲学思想,关注人生的幸福,重视心灵的洁净与解脱。在印度宗教中,解脱是一个非常突出的主题。原始佛教对解脱的追求是因为/苦0;解脱的获得,是无明的消除、轮回的断灭,是心的安宁,是寂灭与永恒,是一种与世俗世界有着本质差别的涅磐境界。笔者通过对解脱的含义和目的的论述,尝试阐明佛陀乃至印度人提出解脱理论的根源及意义。
[关键词] 原始佛教;涅磐;解脱
[中图分类号]B928.2  1文献标识码2A  1文章编号21005-3492(2009)09-0224-03 [收稿日期] 2009-06-26[作者简介]余树苹,女,广东饶平人,哲学博士,深圳大学社科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经典解释学、比较哲学。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佛学思想有着十分深远的
影响。由古及今,人们即使没有依据佛学思想进行身体力行的修行,至少也对佛教有一定的认识,而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佛教的解脱理论。解脱,可以说是身陷困境、忧愁烦恼的现代人脑海中时常涌现的念头。所谓念头,大多一闪即逝。或许也有人为这/念头0付出过不少努力,但终究不会持久,困境一旦摆脱、烦恼一旦消除,/解脱0念头也随之消失。殊不知,在古代印度宗教中,解脱绝不仅仅是事到临头时的解决办法,而是一种终级目的、一种人生境界,一种必须以终身的修持去达到的自觉的境界。
一、/解脱0的含义
[1](P35)
汤用彤先生提到:解脱者,出轮回超生死之谓。恰[2](P5)
托巴底亚耶的界定为:摆脱尘世束缚。泰戈尔说到,佛
这里,是指人生不安造成的痛苦状况。佛典对具体的各种身心痛苦作过系统的整理,其中最常见的提法是/八苦0,即生、老、病、死、怨恨会、爱离别、求不得和五取蕴。八苦可以分两大类,前四苦是自然生理现象,也就是说,人生的过程就是连续产生不同痛苦的过程。第五苦至第七苦,即和憎恨的事物联结在一起的厌烦、和所爱乐的事物离别的悲伤、不能满足所求的痛苦,是着重社会现象、社会生活、人与人的关系讲的。再把前面七种苦最后归为五取蕴苦,/人生一切毕竟是苦0。
认识到人生即苦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寻求苦的根源,从而求得解脱之道。众生之一切痛苦皆可以溯源于三项根本原因,即贪欲、嗔恨、愚痴三种本能的烦恼。贪欲是渴求或贪求,皆表示一种向外的追求。贪欲之基本渴求有两种:一种是对感观享受的渴求;一是对生命延续的渴求。换言之,一是贪图享受;一是贪执生存。由贪产生嗔,嗔心之发大多因为某种贪欲不能满足之故。忿、恨、覆、恼、嫉、害等皆是嗔烦恼的不同现行或各种形态。嗔恨所产生的痛苦是巨大的,不仅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痴是不知道、不明的意思,即无明。无明有两重意思,一是不知道,一是错误的知。痴是最根本的烦恼,正是因为无明,才会产生贪和嗔。如果消除无明,悟到世间原本为苦、空、无常、无我,也就不会产生那么多贪念,不会执着于自我,也不会由于欲望不满足而产生嗔恨。消除无明,认识到因果业报,便可摆脱轮回苦海。总而言之,领悟真谛,消除无明,便可解脱苦境。
对/苦0的原因的阐述,佛陀并不是从苦的现实出发,而是反观内心,认为心是苦的根源。/一切造善恶,皆从心想生0,我们也可以说:/一切造痛苦,皆从心想生。0佛陀还说过:/心为解脱本,是故说心为第一。0这么一来,颇有/心的感觉是痛苦的根源,不去感觉便不会有痛苦0的意味。看来佛陀消除的是受苦的感觉,而不是受苦的现实。不能否认苦是一种现实的存在,有着无法消除的根源。除了无法消除的苦的现实之外,烦扰我们的主要是受苦的感觉。佛陀领悟到
陀所宣扬的解脱学说是/摆脱无明的学说0[3](P19)。查尔斯#埃利奥特说过,印度的解脱/即是从再生以及引起再生的情欲的束缚中获得解脱0[4](P51)。5佛光大辞典6解释为:广义言之,摆脱世俗任何束缚,于宗教精神上感到自由,均可以
[5]称为解脱。以上诸解,都从不同侧面解释了解脱的含义,但
又都是不全面的,不能体现解脱在佛教乃至于整个印度宗教、哲学中那种作为终极目的、终身修持的地位。在佛教以及印度哲学中,解脱首先当然是要摆脱烦恼束缚、超脱轮回生死。但我们还应领会到,在古代印度宗教中,解脱是一种精神状态,更是一种人生境界,只有在解脱的修持中,人生才有意义。
为什么在原始佛教中,佛陀将/解脱0置于首要地位呢?这与佛陀在菩提树下所领悟到的人生真谛有关。佛陀的教法,往往是就一切现象作出价值判断,从而昭示佛教对人生最高理想的观点。而佛陀对人生现象的价值判断,即认为人生是/苦0。对于凡夫俗子来说,我们只能在一件件磨难事情发生之时才体会到其中之苦。而体会/人生即苦0,则非自明之事,那是佛陀经过冥思苦想才领悟到的真谛。/苦0在佛陀
224了这一点,提倡从心、意方面进行智的超越,这正是他的独到之处。杜伦在他的著作中将佛陀与柏格森作比,认为柏格森的直觉观念与佛陀有类似之处,即认为对心灵的内省能够关
[6](P468)闭外在的感觉之门。佛陀所使用的正是这种内省的功
心灵而非物质现实。因为就人的常性而言,当一种需求获得满足之后,这种需求便不再受到重视,转而关注其他需求。印度人获得了物质的满足,产生了更高的需求)))精神上的满足,追求心灵的、完美。因此,解脱也并非要摆脱物质现实的困扰,而是要摆脱自我心灵的束缚。这一物质充裕更进一步的好处是,这使印度形成了一个适宜于解脱理论产生、发展的民族性格。沉思的习惯使得/那时候的知识分子觉得生活中的普通活动不能令人满意。他们认为舍弃世间,克制肉欲是自然的事,,都一致认为一个人应当献身于沉思和学习,这才是非常值得赞扬的事。0[4](P11)/与其他的民族相比,印度涌现了更多此类的人们:他们所想的不是百万钱财,而是解答他们的问题。0[6](P467)这种人文环境十分有利于产生
宗教,而当一种宗教适时而生时,又很容易受到拥护。
佛陀便是在古代印度有利环境下应运而生的一大智者。关于佛陀的生世,一般都认同以下观点,即他是释迦族净饭王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姓。但也有持不同意见者,如季羡林便提出怀疑,他认为释迦牟尼非刹帝利种性,而属较低级的吠舍种姓,他的身份也并非什么身居深宫、不谙人民疾苦的太子,/他自己必然受到了痛苦,至少是精神上的痛苦。痛苦的根源在于民族压迫。0[10]释迦牟尼到底属于什么种姓、是否太子,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重要,也无法确证,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释迦牟尼在出家前的确受到了痛苦,可能是亲身经受,也可能是看人经受而感同身受,并立志为自己、世人找到解脱痛苦的途径。恰托巴底亚耶在其书中引用了希里衍那的话:在印度,哲学不象西方那样似乎产生于惊奇或好奇,相反,它产生于一种实际需要的压力,这种需要是由目睹生活
[2](P32)中精神方面和肉体方面的罪恶引起的。宗教、哲学的产
夫,通过清净内心而将一切苦扫除于外,达到解脱的目的。那么,解脱的目的又是什么呢?那便是涅磐。上面说到解脱是一种境界,便与这涅磐有关。何谓涅磐?5佛教文化辞典6讲到:涅磐指释迦牟尼之死,亦指解脱烦恼达到不生不死的境地,为佛教全部修习最终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涅磐四德
[7]
为常(永恒)、乐、我、净。杜伦也概括了涅磐的含义:(1)此
生通过彻底泯灭个人自我欲念而获得的一种幸福状态;(2)得以免于再生的个人解脱;(3)个人意识的消灭;(4)个人与
[6](P498)
造物主的统一;(5)死后的极乐世界。从杜伦的解释中可以看出,他完全是在以西方人的观念来看待东方印度佛教的涅磐。在佛陀的教义中,并无所谓/造物主0,更不用说/个人与造物主的统一0,也并没有提到什么/死后的极乐世界0,这些都是教的内容。佛教是无神论宗教,佛陀也并不承认有灵魂存在。虽然/常0是涅磐四德之一,但这种/常0是不能以灵魂的永恒来解释的。笔者认为,这应该是超脱生死轮回的恒常寂静。涅磐与其说是死后的状态,不如说是在生的境界。查尔斯#埃利奥特提到:/佛陀没有说涅磐是死后获得的某种东西,而是一种通过努力可以在今生获得的快乐境界)))一种完全宁静但是与精进并不矛盾的境界,正如他本人的实例所说明的那样。0[4](P91)这种理解较与佛陀的涅磐原义吻合。涅磐是无明的消除,是轮回的断灭,是心的安宁,是寂灭、是永恒,是一种与世俗世界有着本质差别的境界。涅磐并不在乎于生或死,而在乎于直觉、领悟、修持。这种涅磐境界,就是/解脱0。
二、解脱理论的根源
冯友兰先生说过,/每种大宗教的核心都有一种哲学。事实上,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0[8](P2)汤用彤也写到:/西方哲学多用知识以求知识,因真理而求真理。印度人士,则以智慧觉迷妄,因解脱而求智慧,故印度之哲学,均宗教也。0[1](P35)在印度,宗教便是哲学,是一种人生哲学。我们现在讨论印度的宗教,也即讨论印度的哲学。理清这一关系,以便下文宗教与哲学二词可以相互替代。
纵观印度哲学,我们可以发现,解脱受到了一以贯之的重视,而不仅仅表现在原始佛教中。当然,这首先与印度哲学发展的特殊性有关。在印度,互不相容的哲学各有其悠久的渊源;后继哲学家各持一种各代体系,少有创新,于是,古代对解脱的重视便自然而然沿袭下来。然而,我们这里要探讨的是,在各种宗教教义、哲学理论提出的最初,其创始人提出解脱的原因是什么?年代已然久远,文献资料又无论及,我们今天来探究其原因,可能无法做到有理有据,只能揣摩臆测,自圆其说而已。
古代印度自然条件优厚,土地肥沃,气候温暖而适宜耕作,谷物丰收,物质条件令人艳羡。正如梁漱溟所说:/印度土沃气暖,谷米易熟。其民不必劳于治生,辄乃游心于远,故夙富哲学思想。0[9](P29)可见,物质因素并不构成痛苦而求解脱的直接原因,但却产生了另外的好处:一、给印度人提供了闲暇时间,利于他们进行哲学思维;二、使其哲学理论注重于
生是有条件的,那便是实际的需要。佛陀先于别人体会到了这种需要,或者说,他先于别人着手于为这种需要探索满足的途径。那么,佛陀所身感到的宗教需要是什么呢?首先,
正如季羡林所说的,是解决民族压迫所产生的苦。佛陀所处的时代,正是古印度奴隶制国家发展的时期。当时诸侯竟起,征战频繁,阶级斗争激烈。印度特有的种姓制度已经形成,处于社会下层的首陀罗和吠舍种姓遭受婆罗门、刹帝利上层种姓的压迫及其高利贷主、大商人的压迫,生活痛苦不堪。在统治阶级内部,婆罗门种姓掌握宗教文化大权,自古以来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世俗权力的执掌者刹帝利的势力日增,并对婆罗门的至尊地位不满。如果说佛陀创立宗教是出于自己种姓的考虑和出于对婆罗门教的不满而想在宗教上制胜,那是难于令人信服的,因为佛教教义并没有种姓的。佛陀寻求解脱的原因只能是,目睹兵荒马乱、人民受苦,佛陀心怀怜悯,希望人民找到/世外桃源0,摆脱尘世纷扰,永远度脱轮回。其次,是由于平息思想界的混乱的需要。吕澂认为佛陀创立教派的目的是/要替刹帝利解决当时思想界出现的混乱而不能解决的问题。0[11](P17)这是怎样的一种混乱呢?长期以来,婆罗门教占据着统治地位,而在佛陀长大成人之时,哲学争论充斥于庭院、街道,并且大多呈现出无神论和唯物论的趋势,/这是一个思想自由得令人头晕目眩的时代,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哲学实验。0[6](P476)佛陀宗教思想既是思想自由的产物,又是对由思想自由导致的混乱的批判,同时,/也是对当时无视道德约束和单纯讲世俗享乐的阶级所信奉的享乐至上的信条,在宗教上所进行的一次反
225动。0[6](P482)各种思想纷纷涌现之时,佛陀越发觉得自己给众生指出一条解脱正道之迫切需要。精神上的问题只能通过心灵去解决,他远离尘世享乐,正是要去完成自己心中的神圣责任。
对问题进行解决,是符合/充分醒觉了的心思0的:/一切生存问题,原本皆是和谐的问题。问题之起,起于对一未解决的矛盾之认识,与一尚未发现的调一或合一之本能。以未解决的矛盾而自安,于人之实际底、和较属动物性底部分是可能的。0[12](P2)也就是说,对充分醒觉了的心思则是不可能的。心思之充分醒觉,并非每个人都具备的,不然的话人人都可成为佛陀了。所以,乔达摩之所以能提出解脱理论、创建佛教,与他的天生资质、个性特点有关。佛典所记载悉达多太子的出生颇具神话色彩:摩耶夫人45岁那年,于春末夏初一个万籁俱寂的夜晚,在美丽的王宫花园中进入梦乡。睡梦中,天空出现六牙白象,冉冉而下,突然从她的右肋钻了进去。摩耶夫人于是怀孕,十月后产下悉达多太子。或许是出于对他的尊敬与爱戴,人们给人间佛陀的出生添上些许神圣、神秘的色彩,也无可厚非。不论悉达多太子以何种方式降临人间,也不论他是否具备相师们和阿私陀仙所预言的成为转轮圣王或佛陀的特征,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悉达多太子的资质秉赋确是常人所不能企及的。世界上很多事情的成功是需要天赋的,特别是成为一位宗教大师,其对事物的感悟方式、感悟能力,肯定异于常人。悉达多贵为太子,锦衣华食,受到百般宠爱,接受良好的教育,人间的疾苦应不多尝。何况,生老病死,乃人间常见之事,何以唯独悉达多太子见之有如此强烈的反应,产生如此深的苦恼?笔者认为原因有三:一、正因为悉达多贵为太子,太少接触人间的疾苦,所以一旦亲眼见到或亲身感受到人间疾苦,便会产生极大的震憾;二、悉达多有着很强的感悟力,见到痛苦并不只停留在痛苦本身,而是究其根源,探求解脱之道;三、悉达多太子因其天性,更关怀人生、关爱众生,发现众生受苦,便决心为众生排忧解难,帮助他们获得解脱。上文说过,凡夫俗子只能在痛苦发生的当时体会痛苦,只有佛陀才能领悟人生即苦的本质,并从精神上寻求解脱。正如缪勒说过的:人有第三种天赋)))作为一切宗教的基础的认识神(感觉无限)的天
[13](P12)赋。我们要说,佛陀的第三种天赋是非常突出的,不过
尼沙6经典那样有益于人生和提高人的境界。它已经成为我生之慰藉,还将成为我死之慰藉。0[6](P465)的确,吠陀经典和佛教经典在解脱问题上,是我们人类为了理解心灵做出的富有耐心的努力。印度人对宗教的贡献,不是智力方面的(这里的智力是针对西方探索科学真理而言的),而是坚信甚至几乎无可争议的相信与直觉有关的某些精神状态的真实性和乐境,所有的印度人都一致认为这些精神状态是真实的,
甚至达到了这样的程度:即认为这些精神状态是高于任何普通的享乐和成功生活的替换物。印度人以其宗教向世人宣扬他们的哲学:即人生目的不在于物质享乐、利欲追逐而在于精神解脱、心的安宁。印度人的解脱理论使身处俗世、为名利熙攘往来的人们在某些时候不禁静下心来,沉思人生的真正意义,追寻心灵的片刻安宁。如果说忙碌于俗事的现代人们心中还保留有一片净土,可以说,那是印度圣哲们思想的昭示、不息的指引。
当然,对印度人提出解脱理论也有相反的评价,如恰托巴底亚耶就说:/当前,我们只需指出,在印度哲学中如此器重解脱远不是认为他真正伟大,或许倒是经济落后和停滞的结果:既然不具有更伟大的真正把握世界的眼界,我们许多哲学家就从逃避世界的理想中寻求庇护。无论如何,从我们今日哲学需要的观点来看,有必要强调:在印度哲学遗产中,凡是重要的东西,都不是为解脱的理想,而是相反。0[2](P32)任何宗教的产生,与其说是对现实苦难的,不如说是顺从。笔者赞同印度人的解脱并非积极的抗争而是逃避的说法。同时,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解脱在印度哲学史甚至于世界哲学史上的价值,我们也不能从现代哲学需要的观点来评价。一种理论的产生是与时代、地域相适应的,我们无法否定解脱理论所开辟的通往幸福、宁静的精神道路,也无法不赞叹于它的精神魅力。即使是在现代,人们纵然不能将精神解脱作为毕生的功课去追求,也应承认其理论对心灵修养的作用。现代世界中,物欲使人难以获得心的宁静,心灵不仅是佛教徒毕生的功课,也是每个现代人应有的修持。参考文献
[1]汤用彤.印度哲学史略[M].北京:中华书局,1945.[2]恰托巴底亚耶.印度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3]泰戈尔.人生的亲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4]查尔斯.印度教与佛教史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5]佛光大辞典[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
[6]维尔#杜伦.东方的文明[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7]任道斌主编.佛教文化辞典[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8]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大出版社,1985.
[9]印度哲学概论[A].粱漱溟全集(第一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
[10]季羡林.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
[11]吕澂.印度佛学源流略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12]阿罗频多.神圣人生论[M].徐梵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3]缪勒.宗教学导论[M].陈观胜,李培茱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
不是认识神或无限,而是认识涅磐境界。
种种原因导向一个共同的结果,即佛陀提出解脱理论及多数印度人对解脱的关注。
三、解脱理论的意义
地理环境、物质条件、民族性格共同孕育了印度人,他们富于哲学思想,关注人生的幸福,重视心灵的洁净、解脱,他们所创立的宗教如此不同于西方,又不得不令西方学者肃然起敬。缪勒评价道:/世界上的宗教唯独佛教总是使我们想到我们的宗教,但是唯独佛教离真理最远。0
[13](P115)
所谓/离
真理最远0,是因为佛陀不认为一切取决于最高的力量,不承认有最高的神,而教信奉上帝。佛教与教如此不同,却总是令教学者反思。查尔斯#埃利奥特说过/印度教包括有最低的迷信和最高的哲学。0
[4](P115)
这可以说是
对印度人的很高评价。印度人在解脱问题上不是出于对无限力量的信仰,而出于对人生的关怀的哲学探索。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在整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门学问像5尤婆
1责任编辑:王望2
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