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卷第6期2004年11月如lmal0f}Ief啪M枷cal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andEl∞击cal、,01.12№.6N0ve.2004En舀ne甜ngC0u昭e简评张舜徽的《中国文献学》胡军1,曹慧2(1.郑州大学信息管理系,2.河南省地质博物馆,河南郑州450003)摘要:《中国文献学》一书内容丰富,结构合理。作者在书中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包括文献学观、校勘学观和目录学观。关键词:张舜徽《中国文献学》;文献学;校勘学;目录学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093(2004)06-01Cr7—021《中国文献学》的内容与结构张舜徽先生是我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历史学家,也是成就“文献”一词由来已久,对其含义许多学者各执一词。作者继承传统的文献学观,从狭义上来解释文献,把是否有文字记载作为文献的重要标志。作者指出:“文献既是一个旧名词,自有它原来的含义和范围。我们今天既要借用这一名词,卓越的文献学家。学识渊博,贯通古今,在文字学、史学、古典哲学等领域造诣很深,尤以对文献学的贡献最为突出。《中国文献学》(1982年中州书画社版)是他在这一领域的代表作。《中国文献学》全书共十二编,六十章。第一编概述文献学的范围和任务;第二编介绍著作、编述、钞纂三者的区别;第便不应抛弃它的含义而填人别的内容。近人却把具有历史价值的古迹、古物、模型、绘画,概称为历史文献,这便推广了它的含义和范围,和‘文献’二字的原意,是不相符合的。”2.1.2文献学的定义至于文献学,作者继承梁启超的观点,认为“文献学的范围包罗本广”,文献学就是广义的史学,内容是很丰富的;同时他认为在我国古代,无所谓文献学,而有从事于研究、整理历三、四、五编分别论述整理古代文献的基础知识——版本、校勘和目录;第六编介绍前人整理文献的具体工作;第七编总结了前人文献整理的丰硕成果;第八编介绍一些杰出的校雠学家整理文献所取得的成就;第九编专门介绍清证学家整理文献所取得的业绩;第十编罗列近代学者对整理文献的重大贡献;第十一编提出今后整理文献的重要工作;第十二编指出文献学的主要任务是“继承过去校雠学家的方法和经验,对那些保存下来的和已经发现的图书、资料(包括甲骨、金石、竹简、帛书),进行整理、编纂、注释工作。使杂乱的资料条理化、系统化;古奥的文字通俗化、明朗化,并且进一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条别源流,甄论得失,为别的研究者提供方便。在研究、整理历史方面,作出有益的贡献”,它最终目的是“在对文献进行整理、编纂、注释工作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删繁就简,创立新的体例,运用新的观点,编述成有系统、有剪裁的总结性的,较全面、较完整的中华通史”。史文献的学者,在过去称之为校雠学家,所以校雠学无异成了文献学的别名。凡是有关整理、编纂、注释古典文献的工作,都由校雠学家担负了起来。2.1.3文献工作者的任务作者认为文献工作者的任务应该是编撰中国通史。他身体力行,在不长的时间内,以一人之力完成传世之作——《中华人民通史》。此书打破一般通史以朝代为纲,阶级斗争、经济、文化循环往复的陈规,将整个历史划分为地理、社会、创造、制度、学艺、人物六大类进行论述。每一类都集中、系统地叙述渊源流别,使读者对每类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有了一个全面、系统、条理化的了解,便于比较、分析、研究。由上可知,作者把文献学研究与史学研究结合起来,以增强文献整理、研究工作的实用性,有助于推动文献整理工作的开展以及文献学学科的完善,具有积极意义。但由于时代的,作者的学术观点只能属于古典文献学的范畴。2.2校勘学观2.2.1关于校勘的依据首先是“龟甲、金石刻辞,汉初竹简帛书,和六朝隋唐写卷”,因为它们时代早,可靠性大;其次是从多种古书中找出内容相同的篇章,作为校勘的依据;再次是依据较早的传注去校订正文,因为“传注的时代愈早,去古愈近。有时书的正文已误,而注文未误,便可据旧注以勘改正文”。第四是可以依靠类书和旧注索引古书,来校订今日通行本的错误和脱落。因为“古人编纂类书和撰述注解时,所见到的写本或刻本,时代《中国文献学》一书前后贯通,浑然一体。首先介绍古代文献的基本情况,使我们对古代文献有一个大致地了解。其次教给我们整理古代文献的基础知识,使我们具备整理古代文献的技能。再后介绍前人整理文献的工作及其所取得的成就,使我们明确自己的工作内容,激发工作的兴趣。最后为我们指明了今后的工作方向和任务,使我们文献工作者有了奋斗目标。作者理论联系实践,循序渐进,完成了一部结构严谨的佳作。2《中国文献学》的主要学术观点2.1文献学观2.1.1文献的含义收稿日期:2004.∞一19作者简介:胡军(1973一),男,河南郑州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信息管理。万方数据 107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较早,和古书的原来面目,比较接近,大可根据其中所引用的文字,进行校书工作。”2.2.2关于校勘成果的保存方式顾炎武的做法是每书刻毕,又综合书中校订语,写成考异或校勘记,附刊于后。这样给读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作者十分推崇这一做法。同时也赞赏一些学者“终生忠于校书,并且将他们生平最得意的校本,汇刻在一起,供后人参考”的做法,认为他们对学术界的贡献是很大的。2.3目录学观2.3.12004年6期目”,另一方面“撮其指意”,这便是目录的由来。作者同时指出:“古人由校书而叙目录,从刘向、刘歆的《别录》、《七略》,到郑默的《中经》、苟勖的《新簿》、王俭的《七志》,阮孝绪的《七录》,以至清乾隆年问所修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都是因校雠官府藏书而编定的。就这些书籍看,自然是图书目录;就他们所做工作而论,只能说是校雠。”所以,由目录编制的缘由和过程,作者认为目录算不上是一门学科,而只是一种具体的校书工作,应属于校雠学的一部分。因为校雠学的主要内容就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这正与目录的功用相吻合。从目录与校书的渊源而言,目录确实只是对图书的一项具体操作,与校雠学密不可分。作者将目录划为校雠学的范畴,确有其客观、科学的合理性。但作者关于否定目录学是一门学科的说法,很有值得探讨之处。随着目录工作以及目录学的不断发展,目录学从校雠学中分化出来,乃是形势使然。目录学发展到今天,它的研究领域日益扩大,研究内容也不断深化。目录学与其他一些学科相结合,形成了专科目录学,如目录的作用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作者将刘向、刘歆父子《七略》之后出现的目录著作概括为三大不同体例:第一类为“每部类有小序,书名下有解题的。如《文献通考经籍考》、《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之类”,其主要职能是论其指归,辨其讹谬;第二类为“有小序而没有解题的。如《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之类”,其主要职能是穷源至委,究其流别;第三类为“没有小序和解题,只登记书名的。如《通志艺文略》及其他私家书目之类”,其主要职能是类例分明,使百家九流各有条理。这三大类目录著作体例虽异,但宗旨都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因此作者认为目录学的任务不仅仅是“次第篇目、部次群书”,更重要的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2.3.2文学文献目录学、历史文献目录学、科技文献目录学等。另外,目录学的研究方法也受到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西方现代方的影响,突破了古代学者的框架,出现了诸如比较目录学、书目计量学、书目控制论等新型目录研究方式。这一切的变化发展,远非校雠学所能概括。目录学摆脱附庸的地目录的类别标准位,发展成为一门的学科,乃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作者深得目录精髓,做出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大学问。他自创体例的巨著《中华人民通史》,便是善用目录取得成功的最好注脚。他在写作此书,查阅书籍、收集资料时,由于非常注意分门别类,考镜源流,常常有事半功倍之效。在目录学领域里,作者不仅是在理论研究,而且在工作实践上,都有其通达的见解。他站在文献学和学术思想史的高度,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中观照目录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郑樵、章学诚“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这一古典目录学思想中的精华,开拓了传统目录学的研究视野。参考文献:[1]王余光,等.中国文献学理论研究百年概述[J].图书与情报,1999(3).作者主张根据书的内容实质区分书目门类。同时提出应该围绕著述体例、著述范围、著述功用以及著述性质等方面,综合地评判书籍的内容实质。他赞同《七略》的方法,称其为纲举目张、条理秩然、有系统的图书分类法,认为其最卓绝而为后世书目所不易学步的特殊之点有四:“第一,从书籍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处理问题”;“第二,重视书籍作用方面的联系性,而合其所当合”;“第三,重视书籍性质方面的距离性,而分其所当分”;“第四,分类极其细密,部类之中,又有子目”。另外,作者也指出“物穷则变”,无论是《七略》分类法,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还是十二分类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2.3.3(责任编辑徐虹)目录不能成学,是校雠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古人只有校雠之学,别无所谓目录之学,这见解确很卓越”。作者指出我们不能将“目录”从校雠学范畴里分割出来,另外成立目录学。只有从校雠学的角度去看“目录”,才能体现出它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方面所起的作用。作者虽然对目录“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功用极为重视,但并不提倡所谓“目录学”。他引用《汉书·叙传》云:“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爰著目录,略序洪烈”。说明“目录”这个名词一开始就和刘向校书的工作不可分割。刘向当日每校一书完毕后,写成一篇介绍本书内容的总结性文章,一方面“条其篇[2]谢灼华,等.20年来我国文献学理论研究综述(19r78—1998)[J].晋图学刊,1999(3).[3]韦顺莉.张舜徽先生的校勘学思想探析[J].东南亚纵横,2002(7).[4]韦顺莉.张舜徽先生的目录学思想论略[J].学术论坛,2002(4).[5]韦顺莉.试论张舜徽的文献学观[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6]徐艳芳.张舜徽先生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目录观[J].图书与情报,1999(2).Disc璐singZhangShuIlllui’sCllineseBibliographyHUJun,etELl(D印砒mentAbs缸钮ct:Chineseofh怕咖ationManagement,压eng出ouUnivers时,劢eng乙}lou450052,China)hasabundantcontelltsa11d印propriatestmcture.hlt}lisbook,t}leauthorexpoundedBibIiographysystemticallyhisViewpointsofscience,includillgBiblio铲印hy,cou撕119ScienceaJldcatalogscience.KeyⅥm也:z}langShunhui;ChineseBibliography;Bibli唧phy;collat:ingscience;catalogscience108万方数据 简评张舜徽的《中国文献学》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胡军, 曹慧
胡军(郑州大学,信息管理系), 曹慧(河南省地质博物馆,河南,郑州,450003)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HENAN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OLLEGE2004,12(6)0次
1.王余光 中国文献学理论研究百年概述[期刊论文]-图书与情报 1999(03)
2.谢灼华 20年来我国文献学理论研究综述(1978-1998)[期刊论文]-晋图学刊 1999(03)3.韦顺莉 张舜徽先生的校勘学思想探析[期刊论文]-东南亚纵横 2002(07)4.韦顺莉 张舜徽先生的目录学思想论略[期刊论文]-学术论坛 20025.韦顺莉 试论张舜徽的文献学观 1995(02)
6.徐艳芳 张舜徽先生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目录观[期刊论文]-图书与情报 1999(02)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hnjdgdzkxxxb200406057.aspx授权使用:赵华(wfnjdx),授权号:a9839878-7046-4753-a97f-9e3600f28374
下载时间:2010年1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