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课题 8、数学广角---数与形   课时 1 使用者  1、通过计算、猜想、验证、分析,发现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目标2、能会“化数为形、化形为数”,学会用数形结合、归纳推理等方法解决一要求 些数学问题。 3、体验运用积累的快乐。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借助“形”感受与“数”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 能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  课前  课件、各种颜色的小正方形。 准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  1、出示课件,感知“形”可以表示“数”。  2、课件出示算式,体会“数”的背后隐藏着“形”。     3、导入课题。  二、化数为形,以形助数  1、情景引入。 “数”和“形”它是一一对应的,它们的这种联系,在我们解决问题的时候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呢?  2、解决“数”的问题。  (1)提出问题: 从1开始的3个连续奇数相加的和是多少? 从1开始的5个连续奇数相加的和是多少? 从1开始的30个连续奇数相加的和是多少?  (2)寻找规律 复杂的问题往往要先从简单的开始,我们把奇数个数假定在10个以内,看看有没有什么规律,然后再用规律来解决这个问题。 有1个奇数,和就是1. 如果有2个这样的奇数,算式是1+3,和是4. 如果有3个、4个„ „  (3)小组讨论,发现并验证规律跟同学说说你的发现,任选一个验证你的猜想。
二次修改
(4)汇报交流,得出规律分组进行汇报:发现什么规律?(平方关系) 验证规律。教师进行评比,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5)教师总结:有1个奇数相加,和就是1×1,也就是1的平方,有2个奇数相加,和就是2×2,也就是2的平方,有3个,和就是3的平方„„有10个,和就是10的平方,20个呢?(20的平方)n个呢?(n的平方) 从1开始的n(n表示大于0的整数)个连续奇数相加的和是n2.  3、化数为形,以形助数  (1)教师质疑,引发思考 从1开始的n(n表示大于0的整数)个连续奇数相加,它的和竟然可以用它的个数的平方来算。为什么?  (2)师生交流化数为形。 华罗庚说过:不懂就画图。这样,我们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咱们不画,我们拼图行不行?  哪个最简单?(1个)我用1个红色的正方形来代表1,可以吧?1行,1列,1x1还是1. (师示范)  (3)汇报展示,动手操作。解释原因 那1+3,你能用这样的图形拼出个“1+3”来吗?动手拼一拼。(展演)解释“1+3”为什么可以用22来算。   拼图表示“1+3+5”,( 学生操作并展演)解释“1+3+5”为什么可以用32来算。 解释“1+3+5+7=42”(课件演示)以此类推,如果有n个这样的连续奇数相加就可以用n2来计算,它的和就是n2。  (4)教师总结“化数为形,以形助数”。  三、化形为数,用数解形 1、教师质疑,激发兴趣。 “数”的规律可以借助图形来思考,那“形”的变化,背后是不是也隐藏着“数”的规律呢? 2、教师提出问题 (口述)有一种桌子,四面坐人,可以坐6个人,两张拼在一起,可以坐10个人, 三张拼在一起,可以坐14个人。那这样的100张桌子拼在一起,可以坐多少个人     ?      3、思考。(课件出示)一张桌子,四面坐人可以坐6个人。两张拼在一起,中间还能坐人吗?(不能)那就坐10个人。3张拼一起,可以坐14个人,这样拼下去,100张桌子拼在一起,可以坐多少个人?  4、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5、交流总结。 “化形为数,用数解形” 把“形”的计算问题,用“数”来做会更加的快速、简便、准确。我们把这样的过程叫做“化形为数,用数解形”。  四、拓展延伸,运用积累。  1、练习,运用“数形结合”。  五、课下作业  1、回忆之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数形结合的例子,领悟“数形结合”。  2、完成课时对应内容练习题。    板   书            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课题 运用数形结合计算  目标要求 课时 2 设计者  1、体会数与形的联系,进一步积累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培养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意识。 2、体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价值,激发学生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激发兴趣 教学难点: 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数与形的联系,感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及价值  课件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师生竞赛,激发兴趣。 教师展示自己的数学本领:学生出题,教师快速计算“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相加的和” ,比如1+3,1+3+5,1+3+5+7。 2、设疑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提示:神奇的计算方法,是借助图形发现的。 板书课题:数与形 二、探究新知,达成目标。 1、教师示范,提出探究要求。 第一步,根据算式中的,拿出若干个图形。把这些数量的图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   二次修改
第二步,观察图形和算式之间的关系。看哪个小组最先发现简便的方法。
2、小组合作,探究数形规律。
小组借助小黑板和小正方形,按照活动要求,拼摆,观察,探究规律。
小正方形的个数就是1+3的和,也是2 1是一个小正方形,3是横折形的。
排成的大正方形,每行每列都是2,也就是22。 算式的结果等于加数个数的平方。 三、汇报展示。
小组代表上台汇报,其他小组及同学补充,总结规律:只要是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相加,有几个加数,就能排成每行每列是几的大正方形,和也就是几的平方。
感悟数形结合:这种简便方法,是借助图形发现的。借助图形思考数学问题,可以让问题变得简单。 四、运用练一练。
1、练一练 1+3+5+7=(  )2
1+3+5+7+9+11+13=(  )2 1+3+5+7+5+3+1=(      )
1+3+5+7+9+11+13+11+9+7+5+3+1=(     ) 2、、教师评价小结。 五、巩固提升。
1、以数解形,完成“做一做”第2题。
①观察图形,找出答案:下面每个图形中,各有几个红色和蓝色的小正方形?
②观察和思考,发现规律:上边的图形和数之间有什么规律?
③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照这样下去,第6幅图和第10幅图分别有多少个红色和蓝色的小正方形? ④数形结合,建立模型:蓝色个数=红色个数×2+6 2、数形结合,完成练习第2题,认识三角形数和正方形数。 ①观察思考,发现规律:上边的图和下边的数之间有什么规律? ②运用规律,依次类推:画出第5、6、7幅图,并写出下面的数。 ③解决问题:不画图,算出第10幅图下面的数。 3、数形结合:认识三角形数和正方形数,感悟数形结合的方法价值。 六、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