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习作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课题方案
一、 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但是长期以来,语文课程资源结构单一,教材常被视为课程教学的唯一资源。
尤其是作文教学,目前不少教师把作文教学曲解为完成教材作文任务的课堂教学,而把大量的课程资源排除在自己的教学视野之外。因此这样的作文教学内容狭窄,形式单一,严重影响了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写作水平的提高。
实施新课改后,《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加大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加大了师生创造的空间。特别是为作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源泉。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在课程资源上有新的视野,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但重视现有课程资源的利用,而且要重视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2、改变作文教学现状,教会学生作文、做人的需要
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堪忧,小学生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套话连篇,千人一面。作文没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体验,没有自己的思想和灵魂。造成学生文风不正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孩子们生活单调枯燥,缺乏生活体验,缺少观察生活,捕捉写作素材的能力,无法从单调乏味、似乎每天一样的学习生活中找到可写的东西,只会从充斥市场的一些优秀作文选中搬来套去。教师们也只会编一些所谓的优秀作文,不善于开发学生身边有价值的其他作文教学资源,造成小学习作教学资源结构单一。这样的现状,不仅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不到提高,而且会对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人格的正常形成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拓宽作文教学的渠道,我校试从习作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入手,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和健康人格的养成。
3、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的需要
学生怕写作文,其实老师更怕教作文。这可以从热闹非凡的各类公开课中看出。但凡开课,绝大多数都是阅读教学,作文公开教学寥寥无几。究其原因,教师怕上作文公开课,教师手中可供参考学习的作文教学资料不多,教师怕自己平淡的指导引不起课堂的精彩。为此,我们试图通过开发作文教材的配套资源,为教师开展作文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服务。
(二)、理论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
1、通过实践研究,培养学生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先教做人。”通过习作资源的开发利用,使学生笔下有事、有情,改变虚假的文风,解除羁绊于学生作文情感的条条框框,让学生敢于说真话,吐真情,敢于承认不足,引导学生文如其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健康人格的养成。
2、通过实践和研究,拓宽学生写作生活面,增强生活体验,激活学生作文思路。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具有敏锐的捕捉身边写作素材的能力,利用丰富多彩的习作资源,给学生作文以生活的灵性。不断提高学生作文能力,使小学毕业作文能力达到甚至超过新课标规定的要求。
3、通过实践和研究,开发出有利于作文教学的有效资源,形成有序的资源系列,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为教师开展作文教学,丰富教学手段,提供可供借鉴和利用的资源。
4、通过实践和研究,总结出开发利用作文教学资源的基本途径、策略,得出作文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操作性经验,为作文教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一些新的经验。
(三) 、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对国内习作教学的研究动态有了较好的把握。
我们通过阅读和研究,掌握了有关情报资料,借鉴了前人研究成果,并找到了本课题研究新的生长点。
2、课题研究思路清晰。
研究方案设计符合教科研规律,条理清晰,重点突出,部署恰当,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本校具有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相应条件。
我校有一批敬业、爱岗、管理到位的科研型领导,有一支年轻有为、进取心强的创新型语文教师队伍,有着丰富的语文教学经验和教科研经验。这些都为完成本课题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二、课题的界定
资源是指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习作教学资源是指习作教学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小学习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是把传统的习作教学从技巧训练的层面上解脱出来,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以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为显性目标,对习作教学过程中潜在的尚未被利用的资源进行挖掘和利用,并使其发挥效能,以促进习作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
三、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通过习作资源的开发利用,使学生笔下有事、有情,改变虚假的文风,解除羁绊于学生作文情感的条条框框,让学生敢于说真话,吐真情,敢于承认不足,引导学生文如其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健康人格的养成。
2、通过本课题研究,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使他们具有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具有敏锐的捕捉身边写作素材的能力,具有较强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3、通过本课题研究,开发出有利于作文教学的有效资源,形成有序的资源系列,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为教师开展作文教学,丰富教学手段,提供可供借鉴和利用的资源。
4、通过本课题研究,总结出开发利用作文教学资源的基本途径、策略,得出作文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操作性经验,为作文教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一些新的经验。
四、研究内容:
1、网络环境下小学习作资源开发利用内容的研究 (1) 习作教材配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主要研究如何借助网络进行苏教版国标本教材中“习作”部分教材的配套教学资源的开发,以教案、自主习作参考资料、课件、教学案例等形式组合成完整的系列化资源,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配套资源,提高课堂习作教学的效率。 (2) 语文阅读活动中有效性习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主要研究:一、如何开发利用苏教版国标本语文教材中阅读课文中的空白点、拓展延伸点,形成习作资源,二、研究由教材引发的相关课外阅读主题活动和阅读单元活动中教学契机的捕捉,有效开发相关资源,引导学生开展扩写、缩写、续写、写读书笔记等各种形式的习作活动,有效地促进读写结合。 (3) 其他课程中有效性习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主要研究如何通过习作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开发其他课程中有利于习作的资源,开展习作实践,促进习作与其他学科的双赢。 (4) 生活化作文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主要研究如何从开发与丰富学生的生活空间入手,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上的各种资源,引导学生融入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丰富多彩的习作素材,促进每一个个体记忆仓库的开启,习作热情的激发,创新想像的启动,生活个性的表达。开发利用生活中生成性的资源,引导学生习作,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及时捕捉习作素材的能力。
2、小学习作教学资源开发利用途径的研究
主要研究如何通过传统媒介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及两者有效结合,来促进小学习作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3、小学习作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策略的研究
主要研究小学习作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策略等。
五、研究过程设计: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07年3月—2007年6月),作好前期准备工作,进行必要的前测和理论准备,制定并论证研究方案,申请立项、开题。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07年6月—2008年8月),课题组按计划实施课题研究,整理和分析资料。课题研究人员每学期开展好相关活动,完成课题研究阶段总结,撰写活动方案,典型案例等。
第三阶段:成果总结阶段(2008年8月—2008年12月),做好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完成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形成系统研究成果专辑,接受专家鉴定,推广成果。
六、研究方法:
第一阶段: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调查法。采用文献研究法从多学科多角度开展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把握研究发展趋势,找到新的生长点。采用调查研究法主要调查学生习作水平状况,调查家长对目前习作教学的意见建议,使课题研究开展得更符合实际,更科学规范。
第二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观察研究法、个案法等。研究过程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不断实践,不断修正,不断完善习作资源开发利用的运行机制。采用观察研究法,主要通过自然观察这一辅助方法了解学生参加课题研究后有关素质指标的变化态势。采用个案研究法主要是通过对一些学生的跟踪分析,摸清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后的基本趋向,为研究提供最直接的依据。
第三阶段: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对比法、统计法、分析法等。通过对这些方法的运用,做好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工作,撰写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
七、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组织保障: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领导和督促。 2、机制保障:
对课题实施全程管理,采用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方法,及时反馈信息,矫正非规范行为,并建立合理的奖罚制度,把教科研工作的优劣作为晋级、评优的主要条件。
3、经费保障:为了保障我校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学校将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保障实验期间开展师资培训、开展课题研究所必需的资金。
4、物质保障:我校具有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施,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
八、成果形式:
本课题研究力求形成丰富的、具有较强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的研究成果,包括:
1、课题研究报告、课题研究论文集、案例集、课堂实录等;
2、习作教材配套的教案集、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音(影)像资料、校本
教材等;
3、学生优秀作文选、师生在各级比赛中的获奖证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