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析我国当前利率的有效性

浅析我国当前利率的有效性

来源:九壹网


浅析我国当前利率的有效性

【摘要】2007年货币(特别是利率)的表现确实令人失望,但是不能完全否定利率,而须结合具体的形势做出适合的组合,对目前重商主义发展战略进行合理的改造,使之成为结构合理的真正市场。这样也使中国的不再停留在“治标”上,而在深层次的结构上做调整,结合财政与货币让中国的经济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利率 货币 宏观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6年利率市场化改革启动以来,利率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宏观杠杆。但迄今为止,中国的利率仍未达到完全市场化,同时利率理论也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理论基础。

一、目前中国利率的实施背景与有效性分析

2007年仅一年之内,中国人民银行启动了6次加息以及十次的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然而,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并没有刹车反而越来越快,中国再次出现利率悖论——利率与经济增长同步。如此带来的附带效应包括物价的上涨与汇率的上扬,也引起了诸多争议。数据表明,中国的利率几乎没有市场响应和效率。利率作为调整经济的信号,在中国政治驱动和投资转换机制下,资本价格成本过于低廉,而必然无法真正达到警示效果。究其利率的有效与否,利多还是弊多,都要回归中国特有的利率实施背景。

去年是我国连续第五年GDP增长达两位数以上的年份,当年增长率达11.4%。经济增长的虚高带来的不仅有振奋,更有对经济过热的担忧;2007年进出口总额超过21738亿美元,增长20%以上,外贸顺差达到2622亿美元,继续保持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地位,并且进出口总额占GDP的份额明显过大,中国的对外依存度扩大。中国经济的内部失衡是外部失衡导致的,一系列连锁原因引起外汇储备持续增加(特别是06年的增幅令人惊愕),央行被动投放等量基础货币,货币供应量增加造成人民币流动性偏多或过剩,从而导致通货膨胀压力。在这种内部失衡背景下,人民币加息显然不是一个能够很好目前内部失衡的货币。中国经济增长要更加依靠内需,也就是希望国内减少储蓄率,扩大消费,减少对出口的依赖。因此,必须考虑和衡量利率变化对于消费内需的影响。但是央行选择怎样的利率水平才能起到有效的刺激作用,这又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去年的宏观经济过程中由于利率的敏感性出现了一些负面效应,例如CPI的不断上涨,股市的反复振荡等。

虽然银行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利率体系,但是一般认为,目前利率手段不是十分有效,排除表面原因之外,更重要的内在原因在于:许多微观经济组织对利率水平的灵敏度不高(比如许多传统的国有企业就不太在乎利率水平高低),还有就是利率的传导机制不够顺畅,通常利率的调整不能快速有效地影响市场利率或者存贷款利率水平,即所谓的利率的时滞性。而究根到底,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还在于与结构本身。

1、中国的利率存在问题

在我国,利率的形成主要受制于的政治经济意图,是银行在规定利率水平与利率结构,但是央行的非性就注定了受制于。这种用法律手段与行政手段进行严格管制下的利率市场无法达到“市场化”。并且在我国现行利率制度存在的缺陷中最重要的是利率目标的错位。在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央行的利率变动是以整个宏观经济为目标的,就如美联储的利率目标主要是维持社会供求平衡,避免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虽然我国利率调节的目标也有三个:紧随通货膨胀、调节利益分配和优化资源配置。但是这三个目标往往对于利率杠杆对优化资源配置的认识不足,尽管一定程度上也用于调节宏观经济,可是当局者还是最重视把利率用于调整经济关系与调节利益分配。因此,实质上是把利率当作财政手段来使用,如此以来背离了价值规律与资金供求关系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的多次应用利率来调整又是迫于通胀的压力,但是调整的幅度并没有改变低实际利率,甚至出现负利率。

2、中国的宏观经济条件不适合利率的有效运行

在我国,银行业和国有企业在整个经济体系下占据了垄断地位,并且都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不高。货币市场无法充分反映金融机构之间资金供应状况。因此央行的利率有效性就大打折扣,而中小企业的摇晃又动摇不了整个社会市场的资金供需情况。在我国,由于货币市场参与主体少且品种少,导致货币市场利率不能充分反映经济中资金的供需状况。而货币市场规模小又严重了货币当局在货币市场进行公开市场业务的规模,了货币公开市场业务的效率。正是如此,在十一届全国一次会议闭幕后,在人民大会堂三楼大厅与采访十一届全国一次会议的中外记者见面时候也提出了要“下决心”改革中国的财政。中国的经济会出现过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中国的宏观经济结构的转变赶不上经济快速发展的势头,就像一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反作用,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有效发展。通过结构增长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变,进而实现经济增长机制与方式的转变俨然成为2008年宏观经济的重心。

3、中国人民银行的建立背景与国外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人民银行是建立在行政手段之上的,并且货币的操作摆脱不了官方权威的束缚,透明度一直不够。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要求央行的信誉度基础也要转移到市场手段上来,操作的透明性也必须加强。建立在行政手段之上的央行信誉难免下降,透明度也难免无法公开。一旦透明度不够,公

众的预期就无法稳定。在央行转轨还没有完成期间,与公众之间的博弈还处于非理性阶段,公众不仅可能对会反映过度,反映的方向也不确定(我国股市在外部经济形势比较平稳的情况下,数度过冷和过热就可以证明)。相应地,以市场手段为基础的信誉也无法得到完全实现,因此在全社会范围达不到经济形势的预期一致,难免地,的实施效应自然就大打折扣。

二、探求更为有效的宏观

有着明显重商主义倾向的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出现的不平稳原因有它本来就存在的结构劣势。重商主义发展带来的我国的高储蓄率,低货币价格,重视外部市场的发展导致内部市场需求不足,迷恋外汇以及最重要的集权下的经济结构不均衡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自然也影响着利率杠杠的正常发挥的有效性。因此在一个利率手段无法有效发挥的非市场上,必须对目前重商主义发展战略进行合理的改造,使之成为结构合理的真正市场。这样也使中国的不再停留在“治标”上,而在深层次的结构上做调整,结合财政与货币让中国的经济健康地成长。

1、弱化经济结构性差异

制约中国利率有效性的因素之中,很大一部分要归结于制度性的结构问题。不打破结构差异就无法实现利率市场化,利率的施行就存在有效性问题。中国的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在贷款规模、利率水平等方面存在不对称。中小型的非国有企业在融资方面困难多于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可以轻松获得国家的低利率贷款,而中小型非国有企业一般通过非正规融资手段获得短期流动贷款。

据统计,2000年的全部工业增加值39570亿元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创造的部分仅占35.5%,而非国有企业创造的部分占.5%。在此过程中,经济结构与信贷结构已经严重不对称。因此要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和非国有经济发展,规范和健全中小金融机构体系,优化金融机构,并放开中小企业的利率,使社会的非国有经济拥有健康的竞争环境。

2、推进消费结构的提升

GDP等于消费、投资、购买与净出口的总和,我国在净出口方面的比重份额逐渐扩大,而消费则明显不足,自然暴露出内需不足,需要依靠外部市场来平衡生产供给过剩。很明显,我国内需不足是由低收入者的购买力不足造成的。因此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推进消费结构比例的提升:一是通过减税扩大消费,运用税收补贴调节,增加低收入者的可支配收入,提高低收入人民的购买力,扩大基层的消费市场;二是健全农村金融机构体系,确保农村有充足的信贷资金来源;三是健全信用制度,发展信用卡业务,依据消费者的实际能力鼓励消费;四

是设置区域差别利率与存款准备金率,有针对性的倾斜;五是继续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将财政重点转向支持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减少生产补贴和经济建设支出,解决相关社会问题,消除中国人民对消费的后顾之忧,真正打开内需市场。

3、适当的农业

针对持续高涨的通货膨胀现象,我们看到物价上升多表现为原材料上价格的上扬,最主要的包括粮食类,食用油类等需求弹性缺乏的产品。具体而言有两个东西推动成本:一是国际原材料价格上升,这直接导致我们以原材料为基础的加工业成本的上升,带来价格上升压力;二是农村劳动力朝城市转移。导致的结果是,农民不愿意在以前价格下提供蔬菜或养猪,积极性降低,供应方出现问题。而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转移劳动力又逐渐过剩,这些问题都导致我们把解决问题的着眼点放在了适当发展农业,这样既能解决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又能解决目前因初级农业产品的短缺造成的物价普遍上涨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农业的生产补贴与原料补贴,切实提高农民的生产收入,进而提高农民的可支配收入。

三、结论

在我国的宏观经济背景下,在整体经济还没有完全实现市场化,国家财政还没有真正转为公共财政的时候,利用利率这个敏感的并不是一个很好地解决国家宏观经济问题的方案。每一个都是有限理性的,用利率杠杆来宏观经济的就明显出现缺陷。在减小通胀与促进经济增长之间利率左右为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探求更适合中国宏观经济环境的组合,用更有效更直接的来解决问题,而慎重利用利率这个连接宏观与微观经济的工具,让中国的经济真正健康快速的发展。

(责任编辑:晓 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