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产阶级概念研究的若干问题

中产阶级概念研究的若干问题

来源:九壹网
2013年第5期 2013年10月 经济与社会发展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V0L.1 1.N0.5 OCT.2013 中产阶级概念研究的若干问题 代艳红 [摘要】“中产阶级”这一名词早已被人们所熟知,关于中产阶级的研究也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热点。目 前,关于中产阶级的研究虽然较多,但是仍然存在较多盲区.特别是关于中产阶级的概念界定问题。文章 通过对“中产阶级”一词进行辨析和界定.以探究其准确的内涵和定义 [关键词]中产阶级;中间阶层;历史演变;界定标准 [作者简介】代艳红,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社会科学系教师,硕士研究生,河南 信阳464000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3)05—0105—04 在英文表达方式下均是“Middle Class”,中国学者 “中产阶级”一词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频率很 高,但是人们在使用这一概念时往往存在模糊性。 中产阶级概念的模糊性是困扰着我们进一步探讨 中产阶级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学者对“中产 阶级”的理解和使用是不统一的,而普通民众对于 中产阶级的了解和认识更多的是基于一种综合的 “感觉”。相比“中产阶级”.人们更习惯混合使用 “中产阶层”、“中间阶层”、“新中间层”、“新生阶 早期在翻译“Middle Class”时.也常常交替使用这 几个相近的词汇。 “中产阶级”概念本身的传承存在着区域性的 特点。在西方语境下,“Middle Class”在古希腊时期 指的是处于极富、极贫这两者之间的中产阶级。这 里所指称的“中产阶级”只是一个单纯表达财产多 寡的概念。在资本主义社会早期,它特指城镇自由 民。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中期,中产阶级则“表示 有产阶级,即和所谓的贵族有所区别的有产阶 级”【1] 。到了工业资本主义时代,它是指新兴的 资产阶级,用来描述当时的小资产阶级。而到了19 世纪末期20世纪初期时。中产阶级又特指兴起的 层”、“新中产阶级”等词汇。出现这些界定不清、含 义不明的称谓并不奇怪。因为除了语言学上的差 异之外,“中产阶级”、“中产阶层”、“中间阶层”之 间还存在着更深层次的差异。 概念的不确定性源于界定标准的不统一.标 准的确定取决于我们所采用的视角。研究视角的 选择更源于我们研究的目的和动机。按照这个逻 辑,要想弄清楚“中产阶级”这一概念,我们就必须 客观地考察“中产阶级”一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分 办公室人员、专业人员、技术人员、推销员和办事 员等“白领阶层”。也称“新中间层”。在中国语境 下.“Middle Class”的内涵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大 时期,从寻找政治盟友的角度指m: “中产阶级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他们对于中国 具有矛盾的态度……”I2Jei'4)在我国,20世纪50 年代中期.中产阶级指的是小资产阶级——知识 析“中产阶级”一词在具体语境中所采用的视角. 界定特定情形下使用“中产阶级”这一概念的方式 是抽象的还是操作性的,以及采用的界定标准的 现实和理论依据。在理论探究和现实考察的基础 上,本文对中国的“中产阶级”给出了自己的内涵 界定 分子;改革开放以后。主要指的是民营科技企业的 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 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 员、自由职业人员等。从中西方中产阶级指称对象 一、中产阶级概念的历史演变 的变化可以看出.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人们对 “Middle Class”的表述是有差异的,有时候是基于 “中产阶级”、“中产阶层”、“中间阶层”等概念 阶级理论视角.有时候是基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105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Middle Class”的内涵和外延会 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创新发展。因此,正是从这个 意义上讲。与中产阶级相近的几个词语,虽然在理 论上存在着差异,但是在现实中它们指称的可能 是同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视角的差异 社会分层理论的代表观点主要有两种:一是 以卡尔・马克思为代表的阶级分层理论:二是以马 克斯・韦伯为代表的阶层理论。卡尔・马克思并未 对阶级下过明确的定义,但在《资本论》中有大量 关于阶级的论述。马克思强调利益、社会冲突与矛 盾对于社会演进的重要作用。他认为阶级是由于 生产方式的不同,所决定的生产关系上相互对立 的集团。那么阶级客观上是在生产资料具有相同 关系的人们所构成的大的社会集团.主观上阶级 内部成员由于具有共同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他 们的社会表现和社会行动具有高度一致性,并通 过斗争发展出阶级认同和阶级意识。通过阶级行 动维护阶级利益,因而,阶级的形成是实现从“自 在”到“自为”的转变。这里的阶级带有浓郁的政治 色彩,更多是一个政治范畴。 韦伯流派的社会分层理论.不同于马克思经 济因素决定性作用的理论。韦伯更强调社会群体 间的竞争与合作,弱化社会成员间的分化与对立, 认为社会是由多个在经济地位、社会声望、政治权 利等方面存在差别的群体所组成。因而他把社会 成员的内在差别给予外化,更强调这些差别对于 个体的社会意义,弱化群体冲突和群体行为。这里 的阶级阶层划分更具有社会学意义上的价值,已 经没有政治学上的权力斗争的色彩。 从以上两种社会结构分层理论来看。二者是 有联系的,但也存在着差异。虽然二者研究的都是 社会分层,都是社会群体,但是却有着本质的区 别。这具体体现在:一是所属的范畴不一样,前者 属于政治范畴,后者属于社会范畴。二是反映的本 质不同,前者强调矛盾冲突,集团关系的对抗性; 后者强调群体间的流动与共处。三是前者体现的 生产资料的所有与社会分工,群体间有着质的差 异;后者体现的是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在不同社 会群体中的分配方式或配置方式.群体问存在着 量的差别而没有质的差异。四是阶级强调群体利 益、意识统一和集体行动的一致性,后者更多 强调的是社会成员在社会上的相对地位的相近。 106 是外在特征的相似性。因而,阶级和阶层之间的关 系并不简单的如学术界概括的那样:一是阶层从 属于阶级,是社会阶级内部的分层化和阶级外部 的游离化。二是阶级从属于阶层,阶级只是一种特 殊的社会分层,阶级阶层的社会分层理论的区别 只是社会分层标准的一元性和多元性的区别。“中 产阶级”、“中产阶层”、“中间阶层”等词语的替代 使用,就源于对于阶级和阶层关系的简单理解,以 及马克思、韦伯等人在研究具体的社会问题时,策 略地选择使用“Middle Class”这一词。模糊了阶级 和阶层之间的差异性。 三、操作定义与抽象定义的差异 操作定义和抽象定义是我们在实际研究中经 常用到的两种定义方法。操作定义,是根据可观 察、可测量、可操作的特征来界定变量含义的方 法,即从具体的行为、特征、指标上对变量的操作 进行描述,将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可观测、可检验的 项目。抽象定义,往往提炼出研究变量所属的基本 特征,扩大它的内涵,解释范围较大,具有普遍性, 但往往失之笼统,无法据此测量和操纵研究变量。 当我们以财产多少、职业类别、收人多少等为 标准界定“Middle Class”时,采用的便是操作定义。 如陆学艺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认 为:中间阶层,是指以从事脑力劳动为主,靠下资 及薪金谋生,具有谋取一份较高收入,较好丁作环 境及条件的职业就业能力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 力,有一定的闲暇生活质量;对其劳动、工作对象 拥有一定的支配权,具有公民公德意识及相应修 养的社会地位分层群体【31(t'253)。当我们用社会地位高 低、职业贵贱、文化素养、生活品质等主观色彩较 重且无法量化操作的定语去界定“Middle Class” 时,我们则需要使用抽象定义去界定这个概念。如 沈晖在《当代中国中间阶层认同研究》一书则认 为,中间阶层,在我国又叫“中产阶级”或“中产 者”、“中等收入者”等.它已经不是马克思主义就 所有制关系意义上说的阶级了,而是指社会上具 有相近的自我评价、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心理特 征的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阶层 。从以上两种定 义方式我们可以看出,任何一种定义方式,都在极 力表达某个概念本身的内涵和外延.试图给中产 阶级以明确而切合实际的定义。 即使很多学者对中产阶级进行了操作定义和 抽象定义的尝试和努力,但收效甚微,中产阶级依 然是个不确定的概念。一方面,是由于特定阶段的 某个国家的社会结构的复杂性、中产阶级本身的 特征不明显、本土化的阶级阶层理论薄弱.致使对 中产阶级的定义很困难:另一方面,我们在日常生 活中使用“中产阶级”这一概念时,往往分不清自 己使用的是哪一种定义方式,甚至只是一种整体 的模棱两可的“感觉”,有时候它仅仅指的是某个 具有“中产阶级特征的”个人,而非这个群体本身。 JtL ̄'F.操作定义本身不能保证操作指标的完全精 确和排它性,抽象定义也难免有时会使用具体的 维度而不能高度概括。定义方式本身的缺陷也造 成了定义中产阶级的困难。 四、界定标准的差异 总体来看,在西方比较有影响的社会分层方 法大致可以归为几类:一是基于是否占有生产资 料,二是依据财富、身份和权力,三是依据权威关 系,四是依据职业地位,五是劳动技术分工,六是 依据人们在就业关系f劳动力市场和生产单位)中 的位置,七是依据职业、收入和财产、文化教育水 平。按照以上几种社会分层标准,相对应的中产阶 级的界定就是,在所给定的标准下处于社会中相 对居中的社会成员的集合。可以看出.这些界定标 准都带有极强的可操作性.体现的只是中产阶级 的某一个或者某几个方面的物理特性,不足以准 确概括中产阶级本质特征.也不足以准确表达中 产阶级的丰富内涵。 国内关于“中间阶层”的界定标准,学术界还 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李强、陆学艺、张宛丽、李培 林、沈晖、萧功秦、张伟等人对此也各自持有不同 的观点。但总体上趋向于遵循韦伯的多元分层方 法,着重从职业、收入水平、受教育水平等几个指 标上来界定中国的中间阶层。比较有代表性的观 点有:李强认为,中产阶级或中间阶级(中间阶层) 是指生活水平、财产地位处于中等层次的社会群 体 m。在陆学艺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 报告》一书中对中间阶层的定义见上述。 从上述分析可知。中产阶级概念本身的模糊 性.主要基于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中西方语 言学上的差异。二是对阶级与阶层理论以及阶级 与阶层关系的模糊认识。使用专业术语规范严谨 性的不足,都会影响到我们对问题的理解与表述。 三是中产阶级是一个区域性和不断发展的概念。 中西方甚至国家间、地区间的中产阶级的界定标 准都是不同的,生产方式的改变、经济的转变、科 学技术的影响、政治的改组等都会影响到中产阶 级的现实存在。这种客观存在必然迫使我们的理 论研究作出相应的调整。四是我们单纯地使用操 作定义或者抽象定义,都很难全面而准确地概括 中产阶级的内涵和外延。五是在宏观上,“Middle Class”一词含义的确定。“最终可能还是取决于我 们自觉或不自觉所属的话语体系”同。具体而言,就 是我们是从属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话语系统还是 其他话语系统.这就决定了我们的理论视角、政治 立场和实践目的。而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中产 阶级的含义常常为学者自身所建立的理论框架来 进行诠释”【 341。在日常生活和规范学术研究中,我 们总会不自觉地策略性选择使用“中产阶级”、“中 产阶层”、“中间阶层”等对等性概念,以便为我们 的观点提供立论基础。 五、概念内涵的发展 在新科技以及各国政治改革的影响下, 很多国家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社会思潮发生了极 大的变化,进而促使社会阶级结构也发生了深刻 变化,这具体表现在:一是马克思主义语境下的阶 级内部出现严重和差异性。阶级特性表现不 明显。如“当代西方工人阶级内部各层次的文化技 术素质、劳动条件、生活方式、政治态度呈现较大 的差异,工人阶级已不再是一个利益完全一致的 集团”啊( ,也不可能具有统一的政治行动。资产阶 级本身也出现相同的变化,且阶级间的对抗关系 也体现得不够明显.阶级间逐步实现合作共赢。二 是中产阶级数量在各个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程度的 上升,其地位和作用也日益增强。联合国开发计划 署日前发布((2013年人类发展报告》称,中国、印度 尼西亚、泰国和其他许多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国家 所取得的迅速的人类发展进程正令当今世界发生 翻天覆地的变化,数亿人口成功摆脱贫困,到2030 年将有32亿人口跻身中产阶层。并且超过80%的 中产阶级人口将生活在南方国家,其中2/3的新增 中产阶级来自亚太地区。这些新兴的中产阶级在 促进经济发展,推进国家民主改革、社会公益事业 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三是生产要素如 资本、技术和信息等在商品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 高,间接或直接影响着社会结构的变迁。以上这些 生产要素进入商品市场后,使得资本、管理、专业 技术、知识、信息,也发挥着近似甚至超过传统生 】07 产资料的作用,而拥有这些生产要素的人,也逐渐 掌握了经济权力、文化权力,以及人与人社会交往 中相对的控制权,从而影响着人们的收入、职业分 化、文化水平、社会流动、思想意识、社会行动、社 会地位等,微观上改变了个体在社会中的相对位 置,宏观上改变了一个群体在所有群体中的相应 位置,最终促进了社会结构的继续调整。 这些变化意味着.中产阶级作为一个历时态 的概念,它必然会随着社会和时代的进步,拥有更 新更丰富的内涵。传统的阶级或者阶层理论已经 不可能完全适用于当今社会分层状况,单一阶级 理论或者阶层理论也不能准确全面地概括中产阶 级的全部内涵,完全统一的社会分层标准更不能 够体现各个国家和地区间的中产阶级的差异性和 独特性。因而。我们必须丰富社会分层理论。增强 阶级理论的现实生命力.拓展阶层理论的内涵深 度,把阶级分析视角和阶层分析视角结合起来,增 强分层理论的解释力和适应性。 六、结 语 根据以上的学术探究和实践思考,结合中国 实际,对于中国现实中的相应群体,笔者采用了 “中间阶层”的表述。对中国中间阶层的界定,笔者 结合了马克思和韦伯的分层理论,主要依据人们 对生产资料的占有,社会分工的方式,并引入收 入、社会地位、受教育的程度等为阶层划分指标。 基于中国目前是一个公有制占主导多种所有制结 构并存的社会,除了生产资料之外,技术、权力、信 息、管理等生产要素也在生产与分配方面发挥着 重要作用。因此,把技术、权力、信息、管理等生产 要素纳入“准生产资料”的范畴。引入“控制”这一 概念,拓展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人与生产资料、人与 人的关系。基于此.本文把中间阶层界定为:拥有 或者控制一定生产资料,在劳动关系中拥有一定 自主权,在经济收入、社会声望和政治权力等方面 处于中等层次的人员的集合。 这一概念界定具有以下的特点:一是立足于 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采用阶级分析视角。社会 分层依然以生产资料所有为标准,阶级应该是一 1O8 个成熟的社会群体.对生产资料具有相同关系的 人们所构成的大的社会集团,并具有相近的思想 意识、共同利益,必要时可以采取一致行动。也是 从这个意义上.中国目前不具有一个成熟稳定的 中产阶级,而只有形似神不似的中间阶层。二是拓 展了人与生产资料的关系,社会分层的标准,包含 人对生产资料的使用,还应该包括控制。因为,当 今的社会,许多人并不是靠直接拥有生产资料而 活着收入和机会.更多的是依据自己对生产资料 的直接和间接的控制来实现改变自己社会位置的 冲动。j三是扩大了生产资料的范围,增强了现实适 用性。这里的生产资料不仅包括传统的土地、劳动 _丁具,也包括了随着科技发展产生的技术、管理、 信息等生产要素。因为他们在影响社会分层方面 发挥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四是结合了韦伯主义的 阶层理论,增强中产阶级定义的可操作性。 总之.要想对社会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就必须 把握住最基本的概念。中产阶级作为一个颇有争 议的概念,值得我们去认真探讨。在这一课题上, 我们必须明确自己研究的领域性质、实践目的、研 究视角、分析方法、考察对象等问题,必须重视概 念使用的精准性和系统性,论述的严谨性,从而展 开进一步的积极探索,深化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杜,1956. [2】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2002. [4】沈晖.当代中国中间阶层认同研究【M1.北京:中国大百科 全书出版社.2008. 【5】李强.关于中产阶级和中产阶层[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1,(2). [6】谢立中.什么是中产阶级?fEB/OL].http//www.malt.corn. cn/News/201008/201008171049248489.html,2010-08— 17. [7】陈义平.关于中产阶级概念的理论问题【J】.广会科 学,2002,(1). 【责任编辑:戴庆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