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

来源:九壹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

作者:王海伟

来源:《电子乐园·上旬刊》2019年第01期

摘要:随着时代变迁,教育越来越重视科学和多元化,伴随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出台,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大家普遍关注的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建设,初中尤为突出,而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核心的莫过于爱国情怀的培养,这是作为中国民族的一份子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以时事为基础,以丰富灿烂的传统文化为依托。而教师作为课堂上的引导者,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意识,教育意识,不断在教育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促进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爱国主义;教育

教育部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对于以初中生为主要团体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突出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以兼济天下、心怀仁爱为出发点的爱国情怀培养目标。笔者结合多年实际教学经验和多年思考总结,身体力行,谈谈自己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爱国情怀培养问题的想法。 一、完善有效教育机制,制定实际教学标准 (一)学习方向和目标问题

初中生一般年龄在十一周岁到十五周歲之间,处于小学六年通识教育到高中三年分级教育的重要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特殊性还体现在初中生或多或少进入了青春期早期,他们在学科的能力测评上、学习能力上、社会情感的把控方面都面临诸多问题,所以教师一定要制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案,不能一味灌输式、宣讲式教学,而要有的放矢。

针对同一阶段同一年龄段的学生,面对相同的文章和教材内容所表现出来的认知是不相同的。老师应该做到的是启发式教学,要有针对性的实施引导,通过客观对象启发学生心中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心中对祖国油然而生的爱国情怀。 (二)学习能力和理解问题

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基本的道德法治观念、基本的社会认知观念和基本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初级步骤,到了初中时期,前一阶段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更加系统更加科学,涵盖知识点非常多,所涉及的方面也比较广,但内容不抽象,也便于学生去理解。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以爱国情怀的培养为例,学生需要记忆默写的内容非常少,要学习的知识点也非常精简,内容难度较其他篇章较小,这一过程中老师尤其要注意方式方法,要明白基础的教学目标不是教会学生背诵爱国的核心要点,而是通过基础的认识阶段去理解这种爱国的精神,换言之,体会比记忆更重要,二者差别在于记忆对象会出现千篇一律的重复和单调,而体验的方式、体验的过程、体验的结果则各不相同,教师要包容在此阶段的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富于热情但片面的理解能力。所以,课程一定是开放活泼的。 二、设置合理多元课程,促进学生多元理解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就是以培养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整体课程的把握为目标,通过各个环节的整合把控,丰富学科内涵,尤其在爱国情怀的培养方面,按课本的编排要求和整体逻辑为主要脉络,提升学生的素养,这离不开爱国故事潜移默化的影响,爱国英雄人物的形象塑造和总结概括的精炼表达。总之,爱国情怀是基于课程实现目标鉴赏情感的整体把握。

活动课程是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教学任务,满足不同时期学生的不同需要。联系课题需要,犹以爱国情怀的丰富展示为目标,爱国情怀的学科专题为课程核心的一种形式多样、方法多样的课程拓展模式。

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共同目的在于满足了以基本德育教育为主,以基础法治教育为辅的学生个性多样的发展态势。使学生在多元的课程体系中,联系其生活实际,具有基本的家国忧患意识。在爱国主义的熏陶下,培养出高尚的节操。 (二)校本课程和实践课程

实践课程目的在于走出枯燥的教室和书本,回归到劳动与实践中去,在做中学,在学中悟,无疑是非常好的一种方式,拿培养学生爱国情怀为例,课本因为自身载体有限,所表述的情感未必能百分之百引起学生关注,特别是英烈事迹,文字的抽象年代的久远都会使学生的感知能力受到,如果这时能请到一个老红军来课堂上为学生亲自讲解,给学生的冲击和感受可能会上升好几个层级,这种线下实践的项目无疑也会给线上的课程增光添彩,二者联动,生动形象,可知可感,必然引发学生内心的震动和思想的升华。

据笔者所知,许多学校也积极开展了类似的实践活动,或根据学校实际编写相应教程,许多学校甚至本身就与爱国主义息息相关,例如在领导的关怀下,全国有三百多所红军小学和红军中学相继开设爱国主义教育课,立足本校特色,开发适合本校学生阅读的校本课程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三、结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凸显教师教学综合。学生占课堂的主体地位,这是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具体要求,必须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去考量,爱国情怀的培养不是教师被动的传授,而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在环节设计中,就要多站在学生的位置上去考虑,可以就某一具体事件展开辩论,可以是某个爱国故事的课堂情景剧表演,也可以就某一现实事件的讨论反思。学习的综合也可以改变严肃的理论学习课堂,例如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的应用,可以将感人至深的历史片段融入学生的感官体验,可以渲染强烈的家国情怀,增强教学实际的传播效果。总之,爱国教育离不开学生的自身体验和感悟,这就要把生活中的情感和课程中的知识联系起来,这离不开老师的循循善诱。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主动关注家国大事,提炼出自己清晰的表达。 参考文献

[1]曾敏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学生观与价值观福建教育学报.2018.9

[2]李娟.浅谈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一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例.政治教学经纬.2018.10 [3]姜雪.以生为本创建高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名师在线.2018.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