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原理总结
(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 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 ①物质观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②意识观:意识的能动性原理
第一,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第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③实践观: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自在世界和人化世界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两原理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充满联系的统一。 3.一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辩证法(一个一、两个二、三个三、四个四) 1.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矛盾
①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③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④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 ⑤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2.两个二是指两大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联系:①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联系的含义和特征)       ②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从属)       ③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从属)
发展:①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的原理;新事物符合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具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前进性,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的母体,它对旧事物采取了扬弃的态度,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优越性;社会领域的新事物符合人民利益,得到人民的拥护、支持。
②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正、反、换)
③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原理:时间的发展是无限的,而每一个具体事物的发展是有限的,世界的无限发展是由无数个事物有限的的发展过程的集合而成的。 3.三个三是指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又叫矛盾规律)见一个一。 质量互变规律:①度的原理
②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③改变了物的量的结构引起质的飞跃的原理
否定之否定规律:①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②辩证的否定观的原理
4.四个四是指四对范畴:原因与结果,现实与可能,必然与偶然,现象与本质 ①现象与本质(并列,都有) ②必然与偶然(并列,都有) ③原因与结果(并列,都有) ④现实与可能(并列,都有) ⑤形式与内容(从属)
(三)认识论(三个一,一观一论一方法) 1.一观——真理观
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②真理的具体性原理
③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④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原理 ⑤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原理
⑥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2.一论——认识论
①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③实践是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与无限性 3.一方法——辩证思维方法
(四)唯物史观(社会发展的因素、规律、特点和动力)
1.因素:人口——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生产方式——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3.特点: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原理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原理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的原理
4.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社会和改革推动着社会发展 注:本章还有一个原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