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幼儿心理学

幼儿心理学

来源:九壹网
期末作业考核

《幼儿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1.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知觉,是由视觉、听觉、运动觉等多种分析器 联合活动组成的。空间知觉包括方位知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 2.注意的转移

从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任务主动、及时的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移的另一 个对象或活动中去。 3.思维的性

思维的性是指善于根据客观事实,冷静地思考问题,善于发现问题、解决

问题的品质。所谓思维的性是指善于思考,遇事总要问一个为什么,善于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决不盲从、人云亦云,更不迷信权威。 4.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指人们出于自愿、不指望任何报酬而帮助他人的行为。它可能在紧急情况

下发生,也可能在日常情况下发生。人出于自愿而不计较外部利益帮助他人的行为。利他行为者可能需要做出某种程度的个人牺牲,但却会给他人带来实在的益处。西方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利他行为包括两方面:一是人们在一般社会交往中的利他行为;二是人们在紧急事件中的利他行为,即旁观者介入行为。 5.感受性

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能力,也就是感觉能力。感受 性分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绝对感受性是指能够感觉最小刺激量的能力。差别感受性是指能够感觉出刺激物间最小差别量的能力。 6.表象

表象是外在客观事物及其相互联系在智能系统中的记忆映像。表象世界即是这些映像的总和,它代表着智能系统对外在客观世界的认识。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讲,表象是指当前不存在的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这种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在心理学中,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幼儿交往类型有哪几种?

答:(1)受欢迎型(2)被拒绝型(3)被忽视型(4)一般型 2.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中都包括哪些智能?

答: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3.幼儿再造想象的主要特点。

答:(1)幼儿的想象常常依赖于成人的言语描述;(2)幼儿的想象常常根据外界情景的变化而变化;(3)幼儿想象中的形象多是记忆表象的极简单加工,缺乏新异性。 4.如何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答:观察力是儿童心理发育的一部分,是从小培养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因此要重视儿童,尤其是学龄前期儿童观察力的早期培养。观察力强的儿童,其智力水平明显高于观察力弱的儿童。所以,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要指导孩子观察事物的规律和观察分析的顺序,培养孩子透过事物的现象看本质,从而使孩子的观察力得到进一步发展。还可以和孩子比赛,看谁观察到的细节多,或谁最先找到某个目标,以鼓励孩子的积极性。坚持下来,孩子会更聪明。 5.幼儿语音的发展有哪些特点 ?

答:特点: 1. 在语音方面,声母和韵母的发音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提高。幼儿期是儿童学习语音的最佳时期。 2. 词汇的数量不断增加;词汇的内容不断丰富;词汇类别不断扩大; 积极词汇(主动词汇)不断增加。 3. 从语言实践中逐步掌握语法结构;语言表达能力有进一步发展。 4. 从外部语言(有声语言)逐步向内部语言(无声语言)过渡,并有可能初步掌握书面语言。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试述幼儿思维发展的趋势。

答:(1)从思维发展的方式看,儿童的思维最初是直觉行动思维,然后出现具体形象思维,最后发展起来的是抽象逻辑思维。(2)从思维工具的变化上看,直觉行动思维所用的工具主要是感知动作,具体形象思维所用的工具主要是表象,而抽象逻辑思维所用的工具则为语词所代表的概念。(3)思维活动的内化,也就是说幼儿思维的发展还呈现出由外部的、展开的,以后逐渐向内部的、压缩的方向发展的趋势。(4)从幼儿思维所反映的内容的演变上看,儿童思维还有一个从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现象到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从反映当前事物到反映未来事物的发展趋势。从思维的层次来说,培养思维品质

是发展智力和能力的突破口。

2.试析幼儿惧怕在不同年龄分别有何特点,并提出对待幼儿惧怕的方法。

答: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有不同的害怕对象,如: 0-6个月高分贝的噪音,突然而来的声响,身体陡然失去支撑;6个月-1岁一般意义上的陌生人和生疏的环境,浴盆和浴缸排水;1-2岁一般意义上的睡眠,和父母健康、受伤、排便;2-5岁害怕黑暗、孤独,想像中的怪兽、强盗、医生等。测试一下,孩子的害怕正常吗?惧怕与儿童身体发育的状况和应对能力有关,会随着儿童体力,智力和经验的发展而不断消失和变换。一般来说,正常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害怕和恐惧,为时短暂,一种惧怕很少持续一年以上,多数在三个月内消失,很少会对儿童的行为产生严重的影响。孩子的害怕属于正常还是病态,可以根据下列问题进行测定:1、孩子的胆怯不安是否只是针对某个事物或现象,与这个事物或现象相关的其他因素不会引起他的恐惧?2、离开了受惊物或现象后,孩子的惧怕反应是否随之消失?3、在看图片、电视或一般的谈话中,如果孩子看到或听到他所惧怕的事物或现象,他是否表现出无所谓的样子?4、经历了后,孩子的日常生活是否不受影响?如果对以上问题的回答都是是,说明孩子属于正常发育过程中的胆小害怕;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恐惧 注意观察孩子的异常恐惧 在对儿童的恐惧进行分类和诊断时,必须考虑儿童所处的发育阶段和行为的严重性。某些恐惧在特定的年龄或发育阶段被认为是正常的,但同样的恐惧出现在一个不同的年龄段,就可能被认定为不正常。比如,分离性焦虑出现在幼儿身上是预期之中的,但若出现在学龄儿童身上就是不正常现象。因此,父母需要密切观察孩子。如果预期中的恐惧过于严重,以至影响孩子的适应或发育,则这种恐惧是异常的。 害怕或恐惧是有限度的。当对外在、无危险的物体或环境产生极端、持久及适应不良的恐惧时,就成为了恐怖症,比如,陌生人、孤独一人、黑暗、动物等。儿童一般在有极端不愉快的经历或创伤后,才会产生对特定物体或环境的恐惧,如在医院打针的疼痛经验、被狗追咬及意外事故等。除非创伤极为严重或不断被强化,否则这些恐惧会自行消失,不会变为恐怖症。当孩子害怕和恐惧时,这时,父母的正确应对极为重要,否则,恐惧将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心理发育。当孩子太小不会表达时,父母对他们的抚摸和搂抱则是最好的肢体语言。除此,轻声安慰的话语也可以降低孩子的不良反应;当孩子学会表达后,父母除了对身体安抚外,还要认真倾听孩子对恐惧的表述,并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心情,不要一味解释恐惧是不必要的。另外,父母还应该学会听孩子说话的弦外之音,以便了解孩子到底怕什么。如果孩子的恐惧属于正常发育范围,父母不必过于担心。不然,父母对孩子的恐惧表现出过分的焦虑,很可能使他们的恐惧感被强化,日后不易消失。如果孩子的恐惧属于异常,父母的各种安抚都不能缓解,那么最好及早找专家进行诊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