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德育教育
[摘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对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德育教育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增进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德育的走向和成功。
[关键词]:小学教育 德育发展 教育教学
一、营造德育氛围,开发校内外的德育活动
良好的校园德育氛围的营造,要靠德育工作者有意识地利用德育的艺术与技巧建设校园文化和人文环境。
一是建设优美的校园物质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能令学生身心愉悦并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它能让学生在自然物质环境中感受到美的体验,并从内心产生对美的追求和奋斗。学校的小桥流水、假山喷泉相映成辉,无不彰显着孩子跳跃的心灵;漫步校园,碧水蓝天,芳草凄凄,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将孩子的情操深深陶醉。学生在陶情养性、振奋精神的同时,也会从心灵深处规范自身言行,自觉做到和校园环境完美融合。
二是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环境。浓郁的校园文化环境,体现了一个学校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它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具有良好的导向、激励作用,并能规范学生的行为,更好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学校应善于将营造文化的过程呈现成一个德育的培养过程。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力求让学生主动参与。让校园里的校门、走廊、教室等场地,处处都呈现出育人功能。
三是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定期并长期开展各种富有特色的主题活动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和认知,锻炼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训练学生的文明行为。活动的形式应多样化、生动化,主张寓教于导,寓教于乐,寓教于生活。
四是提供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展示的机会。教育者应主动地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展示自我、肯定自我;让学生在教育者引导下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管理班级。自我管理是学生自我服务、行为自律的需要。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种积极性加以强化,让每个孩子都成为班级管理的积极参与者和行为主人,让他们乐于遵守纪律,乐于配合班级工作,也乐于为集体服务。
五是加强家校合作、共促德育发展。学校应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开展家长会,建立家庭教育研究会等形式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向家长宣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介绍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学校的培养目标,解释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使家长了解家庭教育应如何与学校教育配合,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孩子的德育发展。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言传身教,与孩子平等相处,尊重孩子,与孩子共同分享成长的快乐与忧愁,让孩子在各自的家庭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开阔视野、锻炼能力。只有家校合作、家校携手,才能营造育人的广阔天空。
二、让德育走进生活,在生活中感受德育
反思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我们往往是抱守着狭隘的课堂教育观,将施教的场所仅仅局限于教室,把课堂教学简单片面地理解为教育行为的全部,学校教育呈现出一种说教式的、十分明显的封闭化趋势。因此,德育教育的成效还不能令人满意。生活的德育要以社会现实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为途径,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中介,以学生日常生活为内容,引导学生学习生活知识和技能,体验生命的意义,在生活中学习,
在学习中生活成为热爱生活、言行一致,有责任感和创新意识的新时代小学生。现实生活是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归宿。学生不断自我完善,就是为了改变自己现实的或未来的生活质量,真正的教育就是帮助学生适应并超越现实的生活,创造未来可能的生活。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成新的德育内容。积极探索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现实生活状况,了解学生的道德基础状况,这样的道德基础是在什么样的现实生活背景下形成的,然后帮助学生确定可行的发展目标,寻找行之有效的自我完善的办法。教师对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表现要敏感,要敏感于学生的行为,要敏感于学生的生活体验,要敏感于学生的行为变化,真切地把握学生在生活中的尴尬、压力和恐慌,并在这种把握中寻找到学生品德发展的最佳生长点,针对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指导,帮助。最后在帮助学生适应生活的同时,理解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对生活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更高的追求。
三、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
挖掘各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资源,树立学科教学活动是实施学科德育主渠道的观念。在各科教学活动中应努力实现德育与智育的统一,并使德育带动各科教学工作的整体改革。对思想品德课程之外的各科教学,教育者应善于并勇于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只有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保证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的得以实施的基础上,德育才切实可行并行之有效。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时代背景的介绍、朗读训练、作品的分析讲解、作文的写作指导都是很好的德育切入点;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可通过学生在基本运动、游戏、比赛等形式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团体合作和竞争精神,培养学生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优良品质;艺术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学生是现实社会中的人,德育所影响的人也将在社会中生活。教育者在德育思想观念上要始终把学生看成一个完整的人,树立发展性德育观,善于激发学生的道德体验。在德育过程中留意每一个学生的情感反应和切身体验,照顾到学生的自尊心、成功感、幸福感,对学生多一点人文关怀,多一点人生点拨,积极促进每一个学生完整人格的独特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