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女子不如男》教案
年课题 《谁说女子不如男》  授课人  级  一课型 豫剧欣赏课 课一课时 教 具 钢琴、课件、头饰 时  本课《谁说女子不如男》选自豫剧经典剧目《花木兰》。南北朝  时番邦犯境,边关告急。花木兰的父亲列名征兵军帖。木兰虑及老父 体弱,弟弟年幼,思之再三,决定女扮男装,冒弟弟木力之名,代父 教     从军。戎马倥偬,十二年过去,身经百战的木兰已晋升为将军。战事材     告休,花木兰将自己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报效祖国的经过禀告贺元帅。分     析 元帅听后大为赞赏,称她真是一位巾帼英雄。从此,花木兰留在家园,孝敬父母。 《谁说女子不如男》是一出传统豫剧。本课节选的是花木兰论述女子并不是不如男子的一段表演。该段表演英气迸发,具有趣味性,非常适合学生模仿和表演。 知识与技能: 1、结合豫剧的表演与实践,了解豫剧唱、念、做等相关知识,将所学豫剧知识技能进行拓展,并能够主动 教     学     2、通过听唱、模仿等方法,学生能够初步表演豫剧《花木兰》目     片段《谁说女子不如男》 标 过程与方法:讲解、聆听、体验、模仿、讨论、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唱念做的模仿互动充分体验豫剧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戏曲艺术的热爱之情,弘扬中国传统艺术。 教学在实践中了解豫剧的表演形式:唱、念、做。 重点 教学唱、念出豫剧的韵味,感受戏曲的独特魅力。 难点 教学教学内容 流程  导入 部分  师生互动游戏 1、播放《猫和老鼠》河南方言版,引以动画及地方出课题豫剧《谁说女子就不如男》 语言特色激发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2、教师简介豫剧以及四大基本功唱念学生学习兴趣。 做打               形 成 部 分        了解豫剧一、念 1、再听选段   讨论:a.剧中表现的是哪位英雄 人物形象?                           教师简介大致故事情节,并念唱让学生在欣赏段中的唱词。 2、举例介绍“韵白”、“散白” 中发现“唱”“念”“做”的3、再听选段并说一说豫剧与河特点,变被动接的表演形南方言之间的联系,并请同学一起用受为主动探究,式:唱、念、散白念一念《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唱并通过模仿、学做           词。 理太偏、享清闲、白天、纺棉 唱、表演,激发学生对戏曲的师小结:我们很多民间音乐都从当地洗兴趣与参与的语音语调发展出来的,咱们只要抓的意识。 住了河南方言的咬字行腔特点,也就掌握了进入豫剧唱腔学习的钥匙。 二、唱 1、学唱《谁说女子不如男》 (1)模唱 (2)钢琴带唱 2、了解豫剧唱腔中的“板眼”,学做戏曲小票友。 三、做 1、学做四个亮相加动作表演唱。 2、我是小小表演家 3、介绍豫剧大师常香玉,介绍戏曲的传承,并观看孔莹《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唱段。 介绍其他地区地方戏 拓   展   了解地方部   戏 分 对地方戏曲有京歌、越剧、川剧、楚剧 所了解,并由此小结:中国民间艺术真是了不起,每对戏曲产生兴个地区都有地方不同的艺术表现形趣。 式,由此产生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戏曲。 结   1、总结评价 束   总结、下课 2、教师寄语,激发学生对戏曲的部   分 兴趣和热爱。 谁说女子不如男 板          花木兰 自豪  书           念   散白  韵白 部     分        唱   板眼        做   常香玉
《谁说女子不如男》教学反思
中国的艺术十分了不起,每个地区都有地方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由此产生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戏曲。京剧作为我国的国粹享誉全世界,河南也有着其独特的戏曲形式那就是豫剧。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它来源于民间,生活气息浓厚,非常受河南人民的喜爱,目前已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全国影响的剧种。
《谁说女子不如男》选自豫剧经典剧目《花木兰》。本课节选的是花木兰论述女子并不是不如男子的一段表演。该段表演英气迸发,具有趣味性,非常适合学生模仿和表演。将戏曲各类剧种介绍给学生,通过对唱念做的模仿互动充分体验豫剧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戏曲艺术的热爱之情,弘扬中国传统艺术是音乐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我以《猫和老鼠》河南方言版导入课堂教学,旨在学生以动画及地方语言特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河南方言的魅力,对接下来的豫剧方言学唱做铺垫,继而初听唱段,介绍河南独特剧种豫剧。让学生对豫剧有初步的认识,知晓戏曲不止京剧一种形式。
接下来是介绍豫剧中念这一基本功,首先介绍本曲主人公并揭示唱段题目,我用散白念一念歌词,带着学生从中听出这一唱段具体所讲的事情。由此初听唱段时河南方言的阻碍使得学生对歌词听不清楚这一问题也游刃而解。在我念完歌词后正好对豫剧的韵白散白进行概念性教学。现有定义让学生不能完全理解,很容易对唱段失去耐心和兴趣,此时用两种不同念法对某一同学进行表扬,让学生分辨韵白与散白,学生很快就能清楚二者的区别。接下来再听唱段,在用散白念歌词的过程中说一说豫剧与河南方言之间的联系,引出唱腔学习。
唱腔的学习介绍选段的节奏,教师示范后接上部分的念词学习,运用接龙的游戏这一方式学唱唱段,让学生既能够简单的学唱又不会由于音调过高而失去兴趣,导致教师对课堂失去掌控力。在此期间,我会加入部分动作,让学生对戏曲的动作有所了解。在学唱过后进入做环节时,带领学生模仿四个亮相动作带入唱段中,选出几位学生带上花木兰的帽子一起做一做亮相动作,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激发学生对戏曲的兴趣与参与的意识。最后在欢快
的表演后,讲述常香玉将常派风格传承给小香玉介绍豫剧的传承。最后介绍其他四大地区的戏曲,运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开心的气氛下结束戏曲的学习。
整堂课下来,在教学手法上来看比较单一,主要是老师的讲的较多,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没有能够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容易使学生感到疲惫。在导入部分,《猫和老鼠》的动画让处于低段的学生更多的关注在动画上,忽略了老师所要关注的方言这个点上,导致课堂活跃度高但并不能集中在教学上。在导入部分可以采用豫剧独特的板腔体等体裁形式的唱段吸引学生注意力。
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可以明显感觉到念这一部分所占比重较大,老师讲念很多,学生念得也很频繁,导致学生在此时明显失去对唱段的兴趣,加入歌词接龙后还可以加入小组评比,老师的评价极其重要。要做到每次评价评而有点,有据。
在学唱的时候,第一次接触戏曲唱段学生做不到很快跟上音乐,此时一定要关注学生,不能只走流程,在学唱某一句的时候,可以分小组接龙演唱,音准问题、声音喊叫问题都是需要关注的。每一个步骤的进行要有积极的评价,也可让学生自己找出问题所在,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总之,40分钟的课堂教学带给我很多的思考。通过这一节课的实践与反思,我更加深入对戏曲以及音乐课堂的理解与学习。我也会尝试将新的教学手段在音乐教学中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创新的火花时时点燃,我也将会与学生一起体验,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