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集体经济 ■王蕊
摘要: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的全部政治、经济、文 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记录。研究和探讨国际收支对于制定对外经济 、提高竞争力、促进收支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从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的 现状、我国国际收支持续 “双顺差 ”的原因、促进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对策等三个方 面,论述了我国国际收支问题。
关键词:国际收支;现状;对策
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的全部政治、经济、文化往来 所产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记录。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主要由经常账户、资 本和金融账户决定 ,而经常账户的盈亏取决于一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金融
账户则主要决定于金融市场的利率、风险、投资报酬率与其他非经济因素的变动。 从动态上讲 ,国际收支活动描述了一种经济现象 ,反映了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对外 往来的货币收付活动。就静态而言 ,国际收支描述了一国与其他国家之间货币收支 的对比结果 ,把这种结果加以系统地记录 ,就形成了国际收支平衡表。
我国国际收支模式非常特殊 ,自 20世纪 90年代,除个别年份外 ,呈现出经常项 目、资本和金融项目 “双顺差 ”。特别是 21世纪以来 ,双顺差规模出现迅速扩大的趋 势。正是由于这种国际收支双顺差所引起的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
,导致了我国目前
,我国国际
一段时间货币的主要任务是对冲银行体系过多的流动性。近两年来 收支失衡日益引起国内外相关学者的关注。
一、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
根据国家外汇局公布的数据显示 ,由于货物贸易顺差大幅度上升 ,2005年经常项 目实现顺差 1608.18亿美元,同比增长 134.23%,占我国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比例上 升为 72%,主要是因为货物贸易顺差大幅上升。根据国际收支统计口径
,2005
年我国货物贸易顺差 1342亿美元,增长 128%。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 629.亿美 元,同比下降 43.1%,原因主要是由于对 外投资增长较快 , “证券投资 ”和“其他投 资”由顺差转为逆差 ,资本和金融项目顺 差占 2004年中国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比 例下降至 28%。2005年证券投资和其他 投资的逆差分别为 49亿美元、 40亿美元。 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推 动下,外汇储备增长 20.4亿美元,比 2004年增长了 22.6亿美元,特别提款权 增加 0.05亿美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 储备头寸减少 19 亿美元。2005年末我国 外汇储备余额达到 81亿美元。 “净误差 与遗漏 ”出现在借方 ,为 168亿美元,相当 于国际收支口径下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 额的 1.21%,在国际公认 5%的合理范围 以内。2005年,我国的国际收支交易总规 模 2.42万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 27%,
占 GDP比重进一步上升到 109%。国家外 汇局在《国际收支报告》中指出 ,这表明我 国经济对外开放度进一步扩大 ,与世界经 济的融合更加紧密 ,对外经济运行对国内 经济的影响增强。
2005年,国家继续运用货币、财政等 加强和改善宏观 ,加快经济结构 调整,进一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提高利 用外资的质量。金融体系改革取得进展 , 整体稳健性增强。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 汇管理局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改革,积极发展外汇市场 ,放宽汇价管理。 自 2005年 7 月 21日起,我国实行以市场 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 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革以来 ,人民 币汇率弹性逐步增强 ,外汇市场参与主体 不断扩大。
2006年,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 ,对 外开放迈上新的台阶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
制改革稳步推进 ,汇率弹性提高。国际收 支延续 “双顺差 ”的格局,经常项目实现顺 差 2498.66亿美元,同比增长 55.37%,其 中出口 11444.99亿美元,进口 46.33亿 美元,同比分别增长 26.66%和 20.45%。我 国进出口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国内经济的 快速发展。国内国际市场需求的不断增 长,使得我国对外出口贸易形势大好。在 进口方面,我国进一步加强宏观 ,进 口需求稳步增长 ,使得我国进口持续快速 发展。从整体数据来看 ,运输是导致经常 项目中的服务项目出现逆差的主要因素。 其中收入 210.15亿美元,支出 343.69亿 美元,逆差 133.54亿美元,与 2005年运输 逆差 63.32亿美元相比 ,同比扩大 70.22 亿美元。
从 2003年到 2007年经济保持增长 较快、效益较好、运行较稳的基本态势 ,国 际收支继续保持 “双顺差 ”的格局。国际收
支顺差式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在 这几年里, “双顺差 ”似乎已经成为我国国 际收支的 “惯例”。经常项目顺差 1629亿 美元,同比增长 78%,较上年同期增幅提 高了 42个百分点。调整、对部分产品加征 出口关税等执行前抢先出口 ,货物贸 易顺差进一步扩大。按国际收支统计口 径,货物贸易出口 5472亿美元,进口 4115 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 28%和 18%;顺差 1357亿美元,增长 70%。资本 和金融项目顺差 902 亿美元,同比增长 132%,较上年增长 1.3倍,改变了 2006年 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下降的局面。 2007年 上半年,外国来华直接投资流入 627亿美 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54%。随着国家 “走出 去”战略的逐步实施 ,对外直接投资较快 增长,2007年上半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 流出 80亿美元,增长 21%。证券投资逆差 4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 244亿美元。
其中,我国对境外证券投资净流出 151亿 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 297亿美元;我国 从境外证券市场融资以及吸收境外合格 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及其对策经济观察 14 20081
机构投资者投资流入 10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 53亿美元。按国际收支统计 口径,2007年上半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 80亿美元,同比增长 21%,其中,非金融部门对 外直接投资 78 亿美元,增长 21%;对外直接投资撤资清算汇回 6 亿美元,增长 142%; 净流出 74亿美元,增长 17%。“双顺差 ”的国际收支特征使得我国外汇储备进一步增 长。截至 2007年6 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 13326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 2663亿 美元。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和较高的外汇储备规模 际竞争力 ,并且增强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
二、我国国际收支持续 “双顺差 ”的原因
我国连续的、长期的、大幅度的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的 表现为经济的外部失衡。这既有悖于传统的国际收支结构理论
“双顺差 ”已明显
,有助于提升我国综合实力和国
,又是各国国际收支
结构实践中罕见的 ,其之所以能够维持十余年之久 ,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内外经济 发展环境和国内特殊的管理与鼓励 ,但其本身也潜伏着一定的风险 ,引发诸 多矛盾和问题。这种局面是由一系列客观复杂的原因造成的 也有国内自身的原因。
从国际上来看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紧密联系 ,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为了 寻求更优化的资源配置 ,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产业和产品向国 外的转移。而我国为了适应国际形式的发展 ,日趋完善基础设施和优惠的法律和政 策,同时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步伐 ,再加上我国具有廉价的劳动力成本 ,这些都使得我
,其中既有国际的原因 ,
国逐渐成为国际制造产业转移的一个主要目的地 ,连续数年位居世界前列。同时由
于我国国内金融市场比较不发达 ,国内企业往往借助境外资本市场进行融资 ,从而增 加了资本的快速流入。而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也促进出口的增长 资本流入中国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
28.9%左右。
, 1992年以来境外
从国内来看 ,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了我国的持续大额顺差。 (一储蓄率过高
我国经济增长失衡的根本原因是储蓄率过高。国内总储蓄率在
20世纪 90 年代
平均为 GDP的 40%,在2004年上升至 GDP 的47%。尽管投资率在此期间也有所增 长,但储蓄快于投资的增长 ,扩大了经常帐户顺差。当前的储蓄率和资本形成率
无论与本国历史平均相比还是与其他主 要国家相比均处于高位。一般认为中国储 蓄率高主要是因为个人储蓄欲望强烈 ,但 更主要的是企业和的储蓄率高 ,企业 高储蓄率带来的投资增长效益较低并可 能导致产能过剩。此外 ,国内储蓄转化为 投资渠道不畅 ,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 , 导致企业不得不更多地依赖自有储蓄。 (二加工贸易仍占主导地位 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劳动力密 集、技术含量低的产业和领域 ,以加工贸
易出口为主 ,而加工贸易出口方式与贸易 出口数量的增加呈明显正相关的关系。深 入分析我国贸易结构可以发现 ,一般贸易 及其他贸易实际上处于逆差状态 ,持续攀 升的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加工 贸易两头在外 ,无论是通过来料加工还是 进料加工,最终产品一般销往国外 ,在我 国境内所形成的增值部分自然构成顺差。 因此,加工贸易的规模越大 ,相应的顺差 必然也越大。
(三非对称性的国际收支 长期以来,我国采取鼓励出口和鼓 励外资流入的非对称性国际收支。 我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是多年的 “奖出 限出 ”的传统思想和对外资不加选择的 “超国民待遇 ”等经济综合作用的结 果。这些制度安排使得资本流出受 到管制,流出渠道少 ,导致资本项目净流 入大于净流出格局的形成。外资的大量
涌入不仅拉动了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 差,而且加大了外资企业在我国出口中 不断增长的比重。
三、促进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对策 我国目前的 “双顺差 ”的国际收支结 构与其基本国情是极不相称的。作为一个 发展中国家 ,我国较为理想的国际收支结 构应是:贸易项目逆差 ,经常项目保持平 衡,资本项目下的顺差。而目前的国际收 支失衡、巨额的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持续 稳定发展的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因 此,国家提出 “调投资、促消费、减顺差 ”的 导向,运用各种手段促进国际收支平 衡。
(一降低我国过高的储蓄率 货币的取向应当是货币供应收 紧,利率水平提高 ,人民币更大幅度有序 升值。除了实行降低投资增速的行政措施 之外,当前货币应当适度从紧 ,包括
降低货币供应的增速和提高利率水平。央 行应当继续加息并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控 制流动性。同时 ,人民币汇率应该更加灵 敏地反映市场供求变化 ,更加富有弹性。 这些措施都将有助于纠正内需和外 需的不平衡。
(二进行进出口产业结构调整 ,提高 核心竞争力
经常项目顺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进 出口产业结构失衡 ,出口集中于劳动和资 源密集型产业 ,产品缺乏核心技术竞争 力,在国际上以低价量大为特点 ,企业利 润率低并且很容易受到反倾销诉讼。进口 缺乏中国真正急需的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 发达国家产业调整仅仅把我国作为制造 业基地,真正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的研发都 在发达国家国内。因此 ,我国现在必须调 整进出口产业结构 ,高耗能高耗资源 型出口;并把环保、安全、社保等因素纳入
企业的出口成本 ;开发产品核心技术创造 力,提高企业自主竞争力 ,实现在平稳出 口量的基础上利润最大化。 (三实施 “走出去 ”战略,扩大对外投 资
积极探索多元化、多层次的外汇运用 方式,通过各种渠道扩大对外投资。 应进一步完善支持企业 “走出去 ”的相关 法律和 ,给予其适当的优惠和信 贷支持,为企业 “走出去 ”提供良好的环境 和条件。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 外投资,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 途径和方式 ,继续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 务合作,鼓励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开展境外 加工贸易,带动产品、服务和技术出口 ;支 持到境外合作开发国内短缺资源 ,促进国 内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置换 ;健全对境外 投资的服务体系 ,为实施 “走出去 ”战略创 造条件。
参考文献:
1、王子先,张晓静.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 国际经验及对策 [J].中国金融,2007(10. 2、唐丽丽,赵雪梅.浅论中国国际收支 失衡调节[J].当代经济,2007(7. 3、杨慧.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国际收支 的影响浅析 [J].Industrial&ScienceTribune, 2007(6.
4、张少华.中国国际收支 “双顺差 ”的形 成原因与化解之道 [J].甘肃社会科学 ,2005(5. (作者单位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商学 院 经济观察 15 20081 中国集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