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J 老子思想当代应用浅谈 梅祥院 (浙江大学基建处浙江・杭州310058)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摘要老子思想教我们无为、无我、居下、寡欲、柔弱、不争, 为一般人所难以接受,但中华文化有了老子思想,不但增加了广 度,也增加了深度和韧性。在当今科技时代,老子思想仍有其应有 的地位和功用。 关键词老子道德寡欲无为 守柔不争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现代,人们似乎被物质欲望所俘虏,通 常都按照传统的成功观念来处世。但人们的道德水准并未水涨船 高,社会风气还存在浮躁、衰败现象,人们的精神追求也处于迷失之 中。此时,我们需要传统文化来指导、来营养,使人们能摆脱物质的 羁缚,而释放出心灵的自在与空灵。在中国古代有这么一位大思想 家,他教我们行事要遵“道”守“德”。不要有心施德,要学“圣人之 道”,万事“为而不争”,这位大思想家叫老子。以下我们来对老子思 想进行分析。 1老子其人 依据史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 乡曲仁里人。他做过周王朝守藏室的史官,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在周王朝呆了很久,看到了周王朝衰微,乃西出函谷 关,关令尹喜见他有隐遁之意,乃请他著书。于是老子就写了一本 《道德经》的书,分为上下篇,内容谈的是“道”与“德”,一共五千多 字。出关后,从此就再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了。 2老子思想形成和价值 任何一种思想的形成,总不外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老子的思 想,也不是凭空产生的,从记载典籍中,我们可以看出,《易经》对老 子影响最大。 通观《易经》六十四卦,没有一卦六爻都是好的,只有谦卦例 外,而老子特别重视谦下退让,“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 不恃,功成而不居。 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既以为人己愈有。 既以与人己愈多。”老子认为,谦让为人,反而能身受其益,“以其 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易经讲宇宙的演化是“易有太极,是生 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而老子言:“道生一,一生二,二 生三,三生万物。”次序相当。易经最根本的东西是阴阳,阴阳对 立,老子思想中,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美丑、善恶、多少、 曲直、雄雌、黑白、荣辱等等,都充满着对立。两者有如此多类似之 处,以及老子以前并没有大的思想家,因此,我们可以说,老子思 想是受到易经的影响。 老子思想中最基本的概念是“道”,他认为“道”是虚无的、绝对 的主体,是产生万物的总根源。道,不仅是天地万物的根源,也是天 地万物生长变化的法则,更是天地万物最后的归宿。 道是抽象的,无法透过言语解说,无法看到,也无法摸到。但它 的作用是反复循环,相反相成,这使的老子思想既有深度,也有广 度。从深度上来说,他的思想微妙玄通、深不可测,因而能够广大开 展,这就好像是长江大河有了不寻常的源头,才能激流奔腾。从广 度上来说,他的思想能够实用,多方应用,即使应用失败之后,也能 使人退后一步,心平气和。因而说老子的思想对现在社会来说不但 实用,而且合用。老子思想发展到今天,不但受到国人自己的重视, 也受到全世界有识之士的注意了。 老子思想幽深高远,主要就是对“道”与“德”的阐述,老子所说 的“道”,既阐明了他的宇宙观,也包括了他的人生哲学和修养方法 文章编号:1672 894(2009)18-227.-02 的原理。“道”是宇宙的来源,万物化生是出于它的运动和变化。所 以《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而 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就很清 楚地说明了“道”的一切,“道”创生万物,包举天地,但“道”却超越万 物而永久不变。 至于“德”,也可以说是“道”的延伸,是从“道”分化出来的个体。 “道”和“德”作为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面,两者是整体和局部、一般 和特殊的关系。所以,“德”有时作“道”的本体讲,有时作“道”的本 性讲,有时作“道”的总体讲。老子所说的“上德”、“常德”、“道尊而 德贵”的“德”,都指的是这个“德”。“德”的最高境界,就是老子所说 的“上德不德”、“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人们如果能达到这样境界, “道”和“德”也就没有什么分别了。 总之,老子思想可以运用在许多方面,见仁见智,各不相同,所 以老子思想被纵横家引用,被兵家引用,被清谈家引用,被法家引 用,被杂家引用。被养生家引用,被政治家引用,被管理者引用。一 种思想,能结出如此多果实,这恐怕是老子所不曾预想到的。 3老子思想生活中之应用 老子具有无上的智慧。他对所有事物都有深入一层的看法,他 能透过事物的表象,而直探底蕴,从而提出和一般常识完全不同的 主张。老子思想以“道”为基础,崇尚自然、清静无为,强调无私不争, 做到无为而治,人与道合而为一,最终达到天人合一、自然和谐。 如何理解老子的“寡欲”、“无为”、“守柔”、“不争”思想,我们来 作分析。 3.1寡欲 老子说的“寡欲”,并不是看破红尘。“寡欲”的表现形式有积极 乐观和消极厌世两种,前者乐观宽容,积极进取,不贪不嗔,对名誉 不追求,对利益不计较。后者则悲观逃避,消极苦闷,自寻烦恼,对 家庭逃避责任,对工作得过且过,对同事麻木不仁。我们所提倡和 推崇的应该是前者,我们在视功名利禄为身外之物、生老病死为自 然规律的基础上,对万事保持一种乐观宽容的心态,并始终保持一 份乐观豁达的情绪。 名利财货、声色犬马,无论哪一项,都足以令人心醉神迷,如果 都去追逐,那是永无止境的。但我们平心静气地想一想,这些东西 真是值得我们去追求吗?名利财货,哪一个不是身外之物?如果以 为追求的过程有自己的乐趣存在,或者把获得它们当成至上的愉 悦,则这样的乐趣和愉悦也只能是一时的自我陶醉而已。我们有否 想过,有一天失去这些财利时,还能保持快乐吗?更何况即使得到 了,还未必能长久享受,说不定还会带来灾祸。就如笔者所在的单 位基建处,是属于对学校财物有很大支配权的单位,有几位同事一 时为财欲所迷,拿了施工企业送的财物,东窗事发后,除了自己身 心俱损外,对家庭、对亲人、对单位都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如果他们 对财欲能淡泊些,能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对于不应该拿的财 物绝不粘手,与施工企业交往时,不为对方的引诱所动,也不会有现 在的人生大转折。我们经常进行廉洁教育,提示人们要洁身自好, 提高道德修养,警示人们“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它要起作用的基 础,就是人要淡泊名利。 当然,财货是人生所不可缺乏的凭藉,饮食是躯体所不可缺少 的动力,声色是社会繁衍生化所必需的。我们说要“寡欲”,并非完 全抹杀“欲望”存在的意义,只是提倡节制,不过分贪求,要知足。除 缸 ic 227 臣文化研究 了量的方面要知足节制以外,还要求在追求欲望过程中要自然而非 强求。 胜刚强”、“柔弱者生之徒”。典型如风,无形、无色,看不见,摸不着,遇 到阻碍就转向,但强烈的台风,能拔树倒屋、所向披靡。如水,遇方则 方,遇圆则圆,毫无个性,没有比它更柔、更弱的,但洪水却能怀山襄 陵,无坚不摧,真所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3.4谦下不争 社会是人的集合体,任何矛盾的产生,都是首先起源于个体的 争执,要泯灭纷乱、消除争端,必先化解个人间的争执。以“谦下不 争”理念待人、行事,提高自身修养,修正自己的行为准则,做到无私 无我,不骄不矜。按老子说的,就是“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不互争 货利,不互逐名声,对人心存恭敬,言语冲和,不自我表现,不居功自 傲,“不争”的结果,是“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识透其中的道理,所 以教育我们要“不争”,谦下不争的功用如此的明显,人何必还要汲 汲于私利己见呢?只要做到顺应自然,无为不争,就能既利人又利 己了。 老子要求我们“少私寡欲”,也是向我们展望了“寡欲”的后果是 能成就“道”的伟大。他在第三十四章说了:“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 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于大。以其终不为大,故能成其 大。”在他看来,圣人务小不务大,扶养万物成功了,但又不占有它、 主宰它,其结果反而成其大;“道”的本来面目就是“无欲”,“无欲”的 后果则是反而成就了“道”的伟大。 3.2无为 “无为”决不是指现实生活中啥也不干,啥也不管,啥也不想,要 不,经济建设何以进行?中华民族何以振兴?老子提倡“无为”,是因 为他看到了天地万物有其固有的根源,变化有其固有的法则,“无 为”是要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把握规律,顺其道而行,不要去违反客观 规律、强求结果。 “无为”就是如老子所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我们都知道, 烹煮小鱼时,不能翻动太多,要不,小鱼会被翻得支离破碎,翻动太 多就是“有为”,“有为”的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当我们想“有为”时, 我们会在心中牢固地把事物分成美丑、好坏、高下、难易等,人的本 能会引导着我们趋美弃丑、向善背恶、追难去易,于是,人与人之间 生活中,如果我们都要去争,则可争的东西太多了,名、利、权、 财、色等等,都会吸引我们去争夺,轻则同事间搞的鸡飞狗跳,重则 会引起人与人间、单位与单位间、国家与国家间的直接争斗,其结果 对人来说,是两败俱伤;对生态来说,则是伤痕累累、严重恶化,并从 此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如果我们做到了谦下不争,为人行事平和, 同事间团结互助,资源不有意浪费、不多占用,社会风气就会逐渐好 转,人的道德水准也将逐步提高,“其乐融融”的世风就会呈现。 会纷争迭起、诡诈丛生,忧愁烦恼与日俱重。在道德趋下,而物质越 来越丰富的当前,我们来提倡“无为”,就是希望通过学习老子的“无 为”,使得人性惭趋淳厚,人事、万物各得其所、各遂其生,最后做到 “无为而无不为”。 4结语 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物质生活突飞猛进,但老子思想仍有 其应有的地位和功用。因为人们不仅需要更多的物质用品,还需要 更多的自由、更多的自主、更多的创造性的出路、更多的生活愉快的 机会。单纯物质的发展,不仅不能使人感到满足,反而因其太过丰 富,而使人的精神感到空虚。此时如果继续用物质满足来治疗,所 带来的后果则是生态严重恶化,物质资源消耗净尽,没有洁净的水 历史上,汉文帝和景帝(公元前179—141)曾以这种思想和主 张治理天下,实行长时期的清静无为的政治,从而使人民休养生 息,使遭受严重破坏的经济状况获得很大好转,成为我国历史上著 名的“文景之治”。拿笔者的工作来说,“无为”就是在基建管理上严 格按法律、法规、规范、规章办事,绝不超越它;施工管理上严格按图 纸要求做,决不随意更改;建筑设计上崇尚自然、实用、节能、生态、 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决不为创新而创新去追求建筑的奇形怪状和视 觉美观。 3.3柔弱 可供饮用,没有清新空气供人呼吸。国与国间、人与人间,为土地、 为石油、为市场、为利益,互相侵伐、争斗,如果不加以遏制,人类迟 早有一天会遭到毁灭性的灾难。此时,我们的世界、我们的社会、我 们的工作、我们的生活,都需要老子思想,清静无为,降低物欲,讲求 精神,以获得心灵上的滋润。我们相信,人类只有重视心灵健康,以 精神来役使物质,才能最终化解人类毁灭的危机。这也是老子思想 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沈善洪.中国哲学史概要.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 [2】宁志新.道教十三经.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 【3浙江省气功科学研究会,3】《气功》杂志编辑部.中国气功四大经典.杭州:浙江 古籍出版社,1988. 【4]陈接宁.道教与养生北京:华文出版社,1989.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以一个人具有坚强、刚毅等性格而表扬他, 并鼓励人们这样去做,而不会教人表现柔弱。但老子却教我们表现 柔弱。在“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激烈竞争时代,老子这种“柔弱” 思想是否太消极了、太不实用了?我们精研老子思想,发现老子所 主张的“柔弱”,并非是追求柔弱本身,而是他具有超人的智慧,能直 视事物所隐藏的深层次功效,即守柔、示弱的功用实际上是非常的 强大,柔弱只是手段,刚强、不拔、坚韧才是其目的。反之,从表面上 看到强的,实质上未必强;此时强的,彼时未必强。所以老子要我们 抛弃表面的刚强,而追求实质的刚强,最终达到“弱者道之用”、“柔弱 责任编辑杨呈祥 和扣 和 扣 (上接第153页) 扣和和 和和 和扣和和扣 扣扣 和 和扣 和扣扣 和和 和 生预测听力理解材料的相关内容,对话练习、所提问题和四个选项 必然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学生应浏览选项,然后迅速得对将要听 到的对话进行预测,从而带着问题听,积极主动地获取有效信息,提 高听力理解的答案正确率。 3.3.2明确要点,抓住关键 影响。因此,它是一种综合性技能。高职学生的教育目的不同于其 他教育类型,教师应不断探索创新,帮助学生全面提高听力水平,提 高语言交际能力,实现高职高专教育的目的。 学生在做听力理解时,要有所听,有所不听,放弃不重要的细 节,抓住解题的关键。明确重点,注意力首先一定要集中放在整体 内容的理解上,把重点放在关键词上。 3.3.3短时记忆,边听边记 学生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听一段对话或短文时,似乎每句都 能听懂,但答题时,却发现什么也没记住。这就要求培养学生短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hI】 E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0. [2]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大纲》编写组.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 力考试大纲和试题 埘E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蒋海霞.影响英语听力的因素及提高其理解能力的途径【JJ.辽宁离职学报, 2oo4(6). 【4】李欣.PRETCO听力测试特点及听力教学L刀.教育与职业,2004(21). 记忆能力,养成记笔记的习惯。记录时要速记,简写。人名、地名用 第一个字母,利用缩写词和符号可大大提高笔记的速度。 4结语 听力列于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之首,它与其他三种能力相互 责任编辑黄修军 228 敏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