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理解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飘香的生命
突然,觉得办公室内流动着一股熟悉的香味,很熟悉,却一时想不起来是什么香味。开始,还以为是某个同事身上的香水味。可一个个挨着猛嗅了一番,却都不是。这时,有人提醒:“这是桂花香吧。”
这才恍然醒悟,这确实是桂花香啊!于是,赶到室外,走到立在人行道旁的桂树旁。果然,一股浓烈的幽香沁人心脾,激荡魂魄。再仔细瞧去,在那密密的树叶后面,那些米粒大小的嫩黄的花儿正如天空的星星闪烁,却又十分静谧,毫无张扬之意。
瞧着瞧着,我的眼睛就湿润了。这些惹人怜爱的小东西,竟在偷偷地飘香,飘香了还像什么都发生似的,静静地立在枝头,等着悄悄的凋零。我们如不仔细瞧,还不知道它已经到过这个世界,已经香过这个世界。这时,我的思绪触到一个最温柔的记忆,那是上中学时一个同学讲的故事。
当时,这个同学家里很穷,为了省电,他每天晚自习后十一点钟才回家,而那时,学校的大门也在他走后一段时间才缓缓地关上。他一直以为大门是要到那个时候才关的,因此春夏秋冬,他天天如此,从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直到有一天,他被锁在校园内过了一夜,他才知道学校大门是十点钟就关的,而原来关门的老大爷生病住院了。直到那时他才明白,老大爷一直在默默地为他开着方便之门。当他流着泪买了一大堆礼品去看老大爷时,老大爷已经去世了……
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为了那个默默行善的老人。我们的心湿漉漉的,因为在那一刻,我们才醒悟,其实我们每个人身旁都有那个开门的老人,在为我们开着方便之门,他们就像这小小的嫩黄的桂花,悄悄地释放着幽香,然后悄悄地凋零。 他们不张扬,是因为他们的生命本就是如此啊! (1)给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嗅 ________ 沁 ________人心脾 凋 ________零 静谧 ________ (2)把下面的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 (3)照样子把成语补充完整 例:口是心非
顾________失________ 扬________避________ 若________若________ 严________酷________
(4)第三自然段中画线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和“我们的心湿漉漉的”,其原因分别是什么? (6)《飘香的生命》写出了作者对生命的什么感? 【答案】 (1)xiù;qìn;diāo;mì
(2)听完这个故事,我们的眼睛怎能不湿润呢? (3)此;彼;长;短;即;离;寒;暑 (4)引出下文
(5)“眼睛都湿润”的原因是“为了那默默行善的老人”,“心湿漉漉”的原因是“那一刻,我们才醒悟,其实我们每个人身旁都有那个开门的老人,在为我们开着方便之门,他们就像这小小的嫩黄的桂花,悄悄地释放着幽香,然后悄悄地凋零。” (6)生命的美好在于默默地奉献
【解析】【分析】(1)准确识记字音,要掌握常用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注意纠正方言中跟普通话读音不一致的字音,关键在于把词语的形音义结合起来,音随形或义变。 (2)陈述句变为反问句,首先注意反问成分的变换,有否定词改时去掉,没有否定词改时加上,然后在句首加上“难道”,句尾加上“吗”,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3)考查补写成语,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做起来就不难。书写时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别,要依据词语的意思来记忆。 (4)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5)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短文内容,锁定(相关信息)所填的范围,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6)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xiù、qìn、diāo、mì
(2)听完这个故事,我们的眼睛怎能不湿润呢? (3)此、彼、长、短、即、离、寒、暑 4)引出下文
(5)“眼睛都湿润”的原因是“为了那默默行善的老人”,“心湿漉漉”的原因是“那一刻,我们才醒悟,其实我们每个人身旁都有那个开门的老人,在为我们开着方便之门,他们就像这小小的嫩黄的桂花,悄悄地释放着幽香,然后悄悄地凋零。” (6) 生命的美好在于默默地奉献。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对本课生字的掌握情况,学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读生字,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声调、声母、韵母的区别,平时注意多读多练。 (2)掌握陈述句转换为反问句的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积累成语的好习惯。能够准确的理解成语的意思。学生应该熟读课文,识记常用词语,积累词汇。
(4)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 (5)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6)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2.课外阅读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钻石,我们都知道它是天然矿物中硬度最高的物质。为此,有一段时间我就想,不知道是怎样特别的结构,使它如此坚硬和神奇。
也正是带着这样的好奇心,我查了一下钻石的化学成分和结构,才知道钻石的化学成分是碳,它是宝石中唯一由单一元素组成的,属等轴晶系。简单地说,钻石是在地球内部高压、高温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晶体。相反,其他材料都达不到这样的纯度。也正因为这样,钻石才有了其他物质所没有的硬度。
那么,接着就又有一个问题了,靠什么来切割打磨如此坚硬的物质呢?答案让我感到很意外,靠另一颗钻石。想想也对,如此坚硬的物质,也只有靠自己来打磨自己了。正如毕淑敏说过的一句话:钻石自己敲打自己,是为了更完美。也正因为这样,钻石才会拥有坚硬的外表和耀眼的光彩,也才会让世人喜爱。
其实,这正是钻石的品格。钻石的形成可以说是非常不容易,它深埋于地下,经过多少年高温、高压慢慢变化,最后在某一时刻随火山熔岩喷涌而出,又被泥沙夹带,接受风吹雨淋的考验,又经过多少年,才可能有幸被识货的人发现,才有可能变成一块儿真正的钻石毛料,再经过慢慢加工、打磨,才能渐渐地显现出光彩华美的一面。
在这漫长的过程中,既有长久深埋的寂寞,又有无人赏识的孤独,更有最后加工过程中经受的种种痛苦和磨难。也正因为这一切,最终钻石才成为一颗真正的钻石,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做人也是一样的,人们常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只是我们许多人只看到了别人成功的一面,却没有看到别人经受磨炼的一面。一个人如果有了钻石一样的品格,能吃苦,不怕吃苦,靠自己打磨自己,只要能坚持下来,也许某一天你的光环会被更多的人发现,你也会被更多的人赏识。只是,我们现在的许多人,总是羡慕钻石的完美和价值,却不知道学习钻石的优秀品质。为此,我们每个人都该多一些钻石的品质。 (1)给短文选择一个恰当的题目,应是( )。
A. 钻石的品格 B. 天然矿物——钻石 C. 钻石的硬度 D. 神奇的钻石
(2)钻石是一种怎样的物质?请用文中的话对它作一个适当的解释。
(3)钻石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过程:深埋于地下→________→随火山熔岩喷涌而出→________→被人发现→________。
(4)“做人也是一样的”在文中起到的作用是( )。
A. 画龙点睛 B. 总结全文 C. 点明中心 D. 承上启下 (5)在钻石漫长的形成过程中,要经历哪些艰难困苦? (6)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想与收获? 【答案】 (1)A
(2)钻石是在地球内部高压、高温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晶体。 (3)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慢慢变化;接受风吹雨淋的考验;加工、打磨 (4)D
(5)长久深埋的寂寞、无人赏识的孤独、最后加工过程中经受的种种痛苦和磨难。 (6)我们应该像钻石一样,耐得住寂寞,经得起磨炼,这样才能臻于完美,实现自己的价值。
【解析】【分析】(1)考查拟定标题。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结合选项判断。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5)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4)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
(6)谈自己的感想与收获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1)A
(2)钻石是在地球内部高压、高温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晶体。 (3)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慢慢变化 ;接受风吹雨淋的考验 ;加工、打磨 (4)D
(5)长久深埋的寂寞、无人赏识的孤独、最后加工过程中经受的种种痛苦和磨难。 (6)我们应该像钻石一样,耐得住寂寞,经得起磨炼,这样才能臻于完美,实现自己的价值。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5)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6)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不!
小泽征尔是世界著名的音乐指挥家。一次,他去欧洲参加指挥家大赛,决赛时,他被安排在最后。评判交给他一张乐谱,小泽征尔稍做准备就全神贯注地指挥起来。
突然,他发现乐曲中出现一点不和谐,开始他以为是演奏错了,就指挥乐队停下来重奏,但仍觉得不自然,他感到乐谱确实有问题。可是,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判委员会权威人士都郑重声明:乐谱没问题,是他的错觉。面对几百名国际音乐大师和权威,他不免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动摇。但是,他考虑再三,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于是,他大吼一声:“不!一定是乐谱错了!”他的喊声一落音,评判台上那些评委们立即站起来,向他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
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一个“圈套”,以试探指挥家们在发现错误而权威人士又不承认的情况下,是否能够坚信自己的判断。因为,( )具备这种素质的人,( )真正是世界一流的音乐指挥家。前二位虽然也发现了问题,但因受环境左右而放弃了自己的正确判断,只有小泽征尔相信自己而不附和权威们的意见,从而获得了这次世界音乐指挥家大赛的桂冠。
在许多时候,成功与我们近在咫尺,并( )成功不肯垂青我们,( )我们易被环境左右,惯于附和,缺乏主见,最终放弃自己的正确判断的缘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自信是获取成功不可缺少的素质,而掌握相当的知识与经验,则是树立自信心的必要前提。 (1)在文段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2)文章标题加上感叹号的意思是( )。 A. 表达小泽征尔相信自己的判断是绝对正确的。 B. 表达小泽征尔不同意作曲家和评委们的看法。
(3)写出集中表达中心的句子。
(4)小泽征尔能一举夺得世界指挥家桂冠的两个可贵的精神品质是什么? 【答案】 (1)只有;才;不是;而是 (2)A
(3)自信是获取成功不可缺少的素质,而掌握相当的知识与经验,则是树立自信心的必要前提。
(4)相信自己;不被权威左右。
【解析】【分析】(1)考查关联词的运用。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①分句前后是递进关系。故选“只有……才……”;②分句之间是转折关系。故选“不是……而是……”;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3)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这段话的中心句在末尾。
(4)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故答案为:(1)只有;才;不是;而是 (2)A;
(3)自信是获取成功不可缺少的素质,而掌握相当的知识与经验,则是树立自信心的必要前提。
(4)相信自己;不被权威左右。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理解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2)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3)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4)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____________
那是一个除却精神,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十二块四毛钱,全在这儿了。昏暗的灯光下,妈摊开自己的掌心,怎么数还差十块。可是明天——我们就要开学,姐妹仨的学费便成为母亲的负担,尤其大姐那笔不小的开支和她班主任对欠款学生鄙夷的面孔也更令全家焦虑万千。
全家人唯一能做的只有等待和希望。爸眉头紧锁,欲言又止,这微妙的举止难逃妈犀利的目光,她紧紧地逼视着爸:“有办法吗?”
爸终于下了很大的决心:“还记得年前借给陈家的十块钱吗?说好过完年就还,可是直到现在……”
妈呆愣了片刻,突然直立起身,咬咬牙说:“我带小三子去要!”陈家满目窘迫、凄凉。唯一值钱的恐怕就是那张摇摇欲坠的木板床,一位骨瘦如柴、眼窝深陷的女人头上扎根花
布,病恹恹地斜躺在上面。看到我们,女人眼里掠过一阵恐惧,男人缩了缩身子,近似卑微,怯生生地嗫嚅着:“那十块钱早就该还了,可是她生下孩子后,病倒了,几口人吃饭,还要看病,实在还不出来,缓一缓行吗?”
妈深深地埋下头,犹豫片刻,还是很艰难地吐出:“我们如果有办法,也不要了,可三个娃明天要交学费,再穷不能穷孩子呀!”
女人眼里浮着招人怜悯的微光,溢满了忧伤和无助。他们太穷了,她也真够狠心的,简直是釜底抽薪 , 我对妈产生了一丝怨恨,甚至寒心:“妈——别要了……”
不知什么时候男人不在了。当那男人裹着一阵寒风进屋的时候,手里攥着不知如何弄来的十块钱。母亲和我坐了一阵冷板凳,终于捏着钱讪讪地走了。妈一路无言,临近家门时,她沉重地叹了口气。
日子一天天滑去,不知怎的,我有点挂念那家人,并深怀内疚,不知他们过得怎样了。一年后的一个傍晚,陈家男人突然亲自上门,并带来一包水果糖,憔悴的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男人刚坐下就从怀里掏出十块钱,妈直推搡,埋怨道:“不是说好送你们么,不用还。”“不,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的事,况且孩子他妈已经好了,家里好过多了。” 妈双手颤抖着,无语凝噎。我拉了拉她的衣襟,脸上写满了疑问。
后来,妈轻轻地说出了我永生难忘的一段话:“我一个家庭妇女又有什么法子,我只有第二天替你们交了学费后再去想法子挣钱,把十块钱给他们送去。看他们那般困难,真不忍心,否则我一辈子也不安心。” 那一瞬间,我不禁潸然泪下。
我终于读懂了一颗熠熠生辉、美丽如金子般的心。
那一瞬间,我心中充满了对母亲的敬佩,她为我拉开了认识善良的帷幕,使我终生感念人性的美丽,并埋下一颗仁爱的种子。
(1)写出具体表现“陈家满目窘迫、凄凉”的句子。 (2)选择短文画横线部分理解正确的句子( )。
A. 母亲太狠心,这样做简直是要断了陈家的后路。 B. 母亲太绝情,只顾自己,不顾别人。
(3)短文第七自然段写到母亲“沉重地叹了口气”,母亲叹气的原因是( )。 A. 陈家满目窘迫、凄凉,根本无力还债 B. 陈家女人病倒,家境艰难 C. 前去向陈家讨债,实属无奈之举
(4)短文第十自然段写道:“我拉了拉她的衣襟,脸上写满了疑问。”这“疑问”是什么? (5)“熠熠生辉”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美丽如金子般的心”的意思是________。 (6)为什么“那一瞬间,我心中充满了对母亲的敬佩”?写写自己的理解。 (7)请为短文拟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答案】 (1)唯一值钱的……病恹恹地斜躺在上面。 (2)A (3)C
(4)陈家的钱不是已经要回来了吗,怎么陈家男人今天又来还钱? (5)母亲的善良品格光彩闪耀;母亲那颗善良的心像金子一样美丽
(6)因为在那一瞬间,我明白了母亲所做的一切。母亲是个心地善良的人,她在要回钱并帮我们交完学费后,又去挣钱送给陈家。母亲的仁爱令我敬佩。 (7)讨债
【解析】【分析】(1)、(4)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短文内容,锁定(相关信息)所填的范围,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2)、(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5)这道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解答时要联系文章上下文及主旨来思考。
(6)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7)考查拟定标题。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故答案为:(1)唯一值钱的……病恹恹地斜躺在上面。 (2)A(3)C
(4)陈家的钱不是已经要回来了吗,怎么陈家男人今天又来还钱? (5)1、母亲的善良品格光彩闪耀2、母亲那颗善良的心像金子一样美丽
(6)因为在那一瞬间,我明白了母亲所做的一切。母亲是个心地善良的人,她在要回钱并帮我们交完学费后,又去挣钱送给陈家。母亲的仁爱令我敬佩。 (7)讨债
【点评】(1)、(4)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3)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5)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注意,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 (6)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7)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
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盼望痛楚
美国西海岸的边境城市圣迭戈的一家医院里,长年住着因外伤全身的威廉・马修。当阳光从朝南的窗口射入病房时,马修开始迎接来自身体不同部位的痛楚的袭击一一病痛总是早上光临。在将近一个小时的折磨中,马修不能翻身,不能擦汗,甚至不能流泪,他的泪腺由于药物的副作用而缩。
年轻的女护士为马修所经受的痛苦以手掩面,不敢正视。马修说:“钻心的刺痛难忍,但我还是感激它一一痛楚让我感到我还活着。”
马修住院的头几年,身体没有任何感觉,没有舒适感也没有痛楚感。在医生的精心治疗下,有一部分神经已经再生,每天早上向中枢神经发出”“痛”的信号。
在痛楚中发现喜悦,这在一般人看来简直是荒唐。但置身马修的处境,就知道这种特定
的痛楚不仅他带来了喜悦,而且带来了希望。当然一个重要前提在于,马修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过去马修经历过无数没有任何知觉的日夜。如果说,痛楚感是一处断壁残垣的话,无知觉则是死寂的沙漠。痛楚感使马修体验到了“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甚至是一种价值体现——医疗价值与康复价值的体现。当然,马修不是病态的自虐狂,他把痛楚作为契机,进而康复,享受到正常人享有的所有感受。谁也不能保证可怜的马修能获得这一天,但他和医生一起朝这个方向努カ,因而他盼望痛楚会在第二天早晨如期到来。
(1)破折号的主要用法有:A.表注释;B.表语意转换;C.表声音延长或了中断。请判断下面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选择序号填在句子后面的括号中。
①当阳光从朝南的窗口射入病房时,马修开始迎接来自身体不金同部位的痛楚的袭击一病痛总是早上光临。( )
②钻心的刺痛难忍,但我还是感激它一一痛楚让我感到我还活着。( ) (2)你对“盼望痛楚”这个题目的理解:________。
(3)在短文中找出表现马修所经受的痛苦的句子,选两句摘抄下来。 (4)马修为什么要感激使他钻心难忍的痛楚?
(5)读了短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请用简洁流畅的语言写下来。 【答案】 (1)B;A (2)希望有疼痛。
(3)马修开始迎接来自身体不同部位的痛楚的袭击一一病痛总是早上光临。在将近一个小时的折磨中,马修不能翻身,不能擦汗,甚至不能流泪,他的泪腺由于药物的副作用而缩。
(4)因为痛楚能让马修体验到生命的“存在”,感受到自己还活着,病情在不断康复中,所以他要感激使他钻心难忍的痛楚。
(5)不要麻木不仁地活着,也不要不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东西。熟视无睹的事物,也有它的独特之处。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破折号的作用的理解及判断能力。做题多读,细读句子,理解句子意思,进步去分析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2)理解文题(尤其是文学作品的题目)一定要着眼于全篇,对一些含有比喻、象征性意味的题目,要透过字面把握它内在的含义。(3)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4)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5)谈自己的感想,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1)B;A (2)希望有疼痛。(3)马修开始迎接来自身体不同部位的痛楚的袭击一一病痛总是早上光临。在将近一个小时的折磨中,马修不能翻身,不能擦汗,甚至不能流泪,他的泪腺由于药物的副作用而缩。(4)因为痛楚能让马修体验到生命的“存在”,感受到自己还活着,病情在不断康复中,所以他要感激使他钻心难忍的痛楚。(5)不要麻木不仁地活着,也不要不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东西。熟视无睹的事物,也有它的独特之处。
【点评】(1)考查学生对引号的作用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2)此题主要
考查对文题的理解能力。(3)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4)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5)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6.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温暖的小刀
那年春末,我到一所中学去监考。
发卷的时候,我发现靠近讲台的一个女生怪怪的,左手藏在袖口里,遮遮掩掩,不愿伸出来。和我一起监考的是另一所学校的一位女老师。大约她也注意到了这个细节。随后,我俩便开始留意这个女生。在我们想来,她袖口里的那只不愿示人的手,一定藏着什么秘密。
考场里静悄悄的,学生们都在全神贯注地答题。只有这个女生,一边答题,一边有意紧藏着她的那只手,一边还不自觉地环顾着左右,神色紧张而怪异。这愈加坚定了我们的怀疑:她的手里一定攥着小纸条或者其他用来作弊的什么东西。
然而,我们错了。半小时后,也许女生做题做得太过专注,一不小心,露出了自己的左手——天哪,这个女生的左手居然没有手指头。 原来,她竟是一个有残疾的学生!
这多少有些出乎我们的意料。愧怍之余,不禁心生悲悯……那位女老师,更是一脸的痛楚,小声地嘟着:“怎么会是这样,多可怜的孩子啊,多可怜的孩子。”
考试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有一道地理题需要改动。办公室送来了一沓纸片,纸片上,印着一个阿拉伯国家的地形图。我们分发给了学生,然后让他们各自粘贴在试卷的答卷纸上。由于是临时赶印出来的,太过匆忙,这些纸片裁剪得很粗糙,考生们只有自己动手把四个毛边撕去,大小合适,才能贴在试卷上。这下,可难为了这个女生。大约,她还是不愿让别人看到她的那只手,就用左胳膊使劲压紧纸片,右手一点一点地撕。可是,那张小纸片仿佛不听话,只要地一用力,就从她的胳膊下跑出来,再压下去,再跑出来。她急得都有些冒汗了。
“这位女同学,我可以帮你吗?”女老师走过去,俯下身子,声音低低地征询女生的意见。女生抬起头,看了看,迟疑了一下,还是把纸片给了她。
然而,女老师并没有立即动手,她把那张纸片放在讲台上后,便在满考场里寻找着什么。我有些纳闷,这不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她究竟想要干什么呢?
不一会儿,女老师从一个学生那里找到了一把小刀。然后,她坐在讲台前,一点一点小心翼翼地裁着那张纸片,“哧——哧——”,小刀割裂纸片的声音很好听。我和女生看着她做这一切。①说实话,那一刻,女老师慈祥得像坐在讲台前的一尊佛,她专注的神情仿佛是在完成一件精致的手工艺品。
随后,她微笑着把这张小纸片轻轻地放在女生的桌子上。女生欠了欠身子,低低地说了声谢谢。她拍了拍女生的肩膀,说,赶紧答题吧,便走开了。
然而,我还在纳闷着。一张小纸片,用手也完全可以撕得很整齐,为什么一定要找把小刀来呢?
考试结束后,我道出了心中的不解。那位女老师笑了,说:“这个女生所残缺的,是一只
手。我不想在她面前,用自己灵巧的手指头去斯那张纸片,那样的话,会撕碎这个女孩的心。我满考场去寻找一把小刀,就是想借助小刀,避开对她的这种伤害。”
一直以来,小刀在我心中不过是一片冰冷的铁片而已。②而那年春天我懂得了,原来,即便是利而冰冷的一片小刀,也会裁剪出人性的温暖来。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这一感人故事的内容(不超过30字)。
(2)文中画线句①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3)文末画线句②写得隽水而生动,耐人寻味。请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作赏析。 (4)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标题“温暖的小刀”的作用。
【答案】 (1)女老师用小刀帮助左手残疾的女生裁纸片,保护她脆弱的心,令人倍感温暖。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来“我”心中的感受。表达了“我”对女老师的赞美之情。
(3)把“冰冷”和“温暖”进行对比,揭示出一个善良举动的感染力;画龙点睛,升华了主题。
(4)是全文的线索;揭示文章的中心,生动地突出爱心带给人的温暖;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分析】(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掌握一定的技巧,可把整篇文章拆分成几个部分,明确写了哪几方面内容,然后总综和即可。
(2)把女老师(本体)比作一尊佛(喻体),是比喻(明喻)的修辞手法。
(3)结合语境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4)此题属于“题目作用题”,解答此类题,分两步,第一步:指出内容和结构上作用。第二步:表达效果.
故答案为:(1)女老师用小刀帮助左手残疾的女生裁纸片,保护她脆弱的心,令人倍感温暖。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来“我”心中的感受。表达了“我”对女老师的赞美之情。
(3)把“冰冷”和“温暖”进行对比,揭示出一个善良举动的感染力;画龙点睛,升华了主题。
(4)是全文的线索;揭示文章的中心,生动地突出爱心带给人的温暖;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2)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此题考查学生对画线句子的赏析能力。 (4)本题考查对文题作用的理解能力。
7.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二)生命的养料
一个小男孩几乎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孩子,因为患脊髓灰质炎而留下了病腿和歩差不齐且突出的牙齿。他很少与同学们游戏戒玩耍,老师叫他______(回答 问答)问题时,他也总是低着头一言不发。
在一个平常的春天,小男孩的父亲从邻居家讨了些树苗,他想把它们栽在房前。他叫他的孩子们每人栽一棵。父亲对孩子们说:\"你们栽的树苗长得最好,我就给谁买一件最喜欢的礼物。\"小男孩也想得到父亲的礼物。但看到兄妹那蹦蹦跳跳提水浇树的身形,不知怎么地,前生出一种阴冷的想法:希望自己栽的那棵树早日死去。因此浇过一两次水后,再也没去搭理它。
几天后,小男孩再去看他种的那棵树时,惊奇地发现它不仅没有枯萎,而且还长出了几片新叶于,与兄妹们种的树相比,显得更娥绿、更生气。父亲兑现了他的______(直言 诺言),为小男孩买了一件他最喜欢的礼物,并对他说,从他栽树来看,他长大后一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植物学家。
从那以后,小男孩慢慢变得乐观向上起来。
一天晚上,小男孩躺在床上睡不着,看着窗外那明亮皎洁的月光,忽然担起生物老师曾说过的话:植物一般都在晚上生长。何不去看看自己种的那棵小树?当他轻手轻脚来到院子里时,却看见父亲用勺子在向自己栽种的那棵树下泼洒着什么。顿时,一切他都明白了,原来父亲一直在偷偷地为自己栽种的那棵小树施肥!他返回房间,任凭泪水肆意地奔流…… 几十年过去了,那病腿的小男孩______(虽然 既然)没有成为一名植物学家,但他却成为了美国总统,他的名字叫富兰克林•罗斯福。
爱是生命中最好的养料,哪怕只是一勺清水,它都能使生命之树茁壮______(成长 成功)。也许那树是那样的平凡,不显眼;也许那树是如此的瘦小,甚至还有点枯萎,但只要有这养料的滋养,它就能长得枝繁叶茂,甚至长成参天大树。 (1)选出括号里搭配恰当的词语。
(2)小男孩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孩子的原因是________
(3)父亲把树苗给孩子们,对他们的承诺是________;最后,________栽的树长得最好。 (4)父亲为什么要帮那个小男孩种树? (5)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父亲?
(6)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话的理解。 【答案】 (1)回答;诺言;虽然;成长
(2)他患脊髓灰质炎而留下了瘸腿和参差不齐且突出的牙齿
(3)谁栽的树长得最好,他就给谁买一件最喜欢的礼物;富兰克林•罗斯福 (4)父亲想帮助这个小男孩变得乐观向上。 (5)他是个关心、爱护、懂得如何教育孩子的父亲。 (6)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分析】(1)选词填空中的备选词语大多数都是同义词或近义词,通过分析、比较,会发现它们之间会有细微差别。因此,选择时我们必须结合语言环境,体会词语的区别,认真选择恰当的词语。
(2)、(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内容,锁定(相关信息)所填的范围,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5)评价人物品质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6)谈自己的理解,回答时能结合文意或生活实际谈看法,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1)回答;诺言;虽然;成长
(2)他患脊髓灰质炎而留下了瘸腿和参差不齐且突出的牙齿
(3)谁栽的树长得最好,他就给谁买一件最喜欢的礼物;富兰克林•罗斯福。 (4)父亲想帮助这个小男孩变得乐观向上。 (5)他是个关心、爱护、懂得如何教育孩子的父亲。 (6)略
【点评】(1)说话和写作时要正确使用词语,注意词语的搭配和组合;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注意词语使用过程中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加强对教材注释和课文后列出的字词背诵积累等。
(2)、(3)、(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5)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品质。
(6)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8.阅读短文《剥豆》,完成练习。
一天,我与儿子相对坐着剥豌豆,当翠绿的豆快将白瓷盆的底铺满时,儿子忽地离位,新拿一个瓷碗放在自己面前,将瓷盆朝我面前推推。 看他碗里粒粒可数的豆,我问:“想比赛?” “对”儿子眼动手剩,利索地回答
“可这不公平,我盆里已不少了,你オ刚开始。”我说着顺手抓一把豆想放在他碗里。 “不,”他按住我的手:“就这样,我才能试出自己的速度。” 一些喜悦悄悄在我心里散开。
一时,原本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只见手起豆落,母子皆敛声息语,入是想让儿子赢,使他以后对自己多一些自信。”如是想,手不知不觉就慢了下来,借拾豆的机会稍停一下。 “在外面争是靠实力。谁会让你?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剥豆的速度分明快了。 儿子手不停,眼却时时在两个容器中畯。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学校的考试名次,够他累的了…剥豆的动作不觉中又缓了下来。
“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节奏自然又紧了许多。
一大袋豆很快剥光,一盆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难以比较,凭常识,我知道儿子背定输了,正想淡化结果,他却极认真地新拿来了碗,先将他的立倒进去,正满一碗,然后又用同样的碗来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出了,像隆起的土丘。
“你赢了,”他朝我笑笑,很轻松,全没有剥豆时的认真和执着。 “是平局,我本来有底子。”我纠正他
“我少、我就是输。”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认真和我争。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清澈的笑容。
细想起来,自己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多余了。
(1)文中画线句说“一些喜悦悄悄在我心里散开”,作者“喜”的是什么?
(2)文中母亲剥豆的速度时快时慢,请用自己的话分别说明母亲剥豆速度快与慢的原因。 ①慢下来的原因是:________ ②快起来的原因是:________
(3)儿子的性格特征表现得十分鲜明,其中最突出的两点是:________ (4)文末加点的“瞻前顾后”一词能否换成“优柔寡断”?为什么?
(5)文中叙述情节、刻画人物时采用的描写方法有:神态描写、________描写、________描写和________描写。
(6)下列名言,哪一项与本文的主题最为接近?( )
A.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荀子・劝学》 B.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礼记・大学》
C.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D. 既来之,则安之。《论语》 【答案】 (1)儿子敢于挑战的勇气、儿子的自信和大气。
(2)怜爱儿子,增强儿子的自信心。;让儿子知道竟争靠实力,不给他虚假的胜利。 (3)比赛时认真,自信;比赛后坦然淡定,不沮丧。
(4)不能。因为用“瞻前顾后”更能表明母亲做事考虑周密谨慎,而“优柔寡断”,则变成母亲办事没有决断,与文意不符。 (5)语言;心理;动作 (6)B
【解析】【分析】(1)、(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围绕中心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2)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4)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辨析。此类型的题目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把二者做一对比,表达效果方面考虑。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5)人物描写方法概括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解答时要结合句子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6)考查对名言理解,答题时依据主题筛选符合要求的名言即可。 故答案为:(1)儿子敢于挑战的勇气、儿子的自信和大气。
(2)①怜爱儿子,增强儿子的自信心。②让儿子知道竟争靠实力,不给他虚假的胜利。 (3)比赛时认真,自信;比赛后坦然淡定,不沮丧。
(4)不能。因为用“瞻前顾后”更能表明母亲做事考虑周密谨慎,而“优柔寡断”,则变成母亲办事没有决断,与文意不符。 (5)语言、心理、动作 (6)B
【点评】(1)、(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辨析能力。
(5)掌握常用的描写方法。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 (6)此题主要考查对名言的理解能力。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勇气叩响成功的大门
听说英国皇家学院公开张榜为大名鼎鼎的教授戴维选拔科研助手,年轻的书籍装订工人法拉第激动不已,赶快到选拔委员会报了名。但临近选拔考试的前一天,法拉第被意外通知取消他的考试资格,因为他是一名普通工人。
法拉第愣住了,他气愤地赶到委员会。委员们傲慢地嘲笑说:“没有办法,一个普通的装订工想到皇家学院来,除非你能得到戴维教授的同意!”
法拉第犹豫了。如果不能见到戴维教授,自己就没有机会参加选拔考试。若是一个普通的装订工人想要拜见大名鼎鼎的皇家学院教授,他会理睬吗?
法拉第顾虑重重。但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他还是鼓足勇气站到戴维教授家的大门ロ。教授家的门紧闭着,法拉第在教授门前徘徊了很久。“笃笃笃笃”,教授家的大门终于被一颗胆怯的心叩响了。
院子里没有声响。当法拉第准备第二次叩门的时候,门却“吱呀”一声开了。一位面色红润、须发皆白、精神矍铄的老者正端详法拉第,“门没有闩,请你进来。”老者微笑着对法拉第说。
“教授家的大门整天都不闩吗?”法拉第疑惑地问。
干嘛要闩呢 老者笑着说 当你把别人闩在门外时 也就把自己闩在屋里 我才不当这样的傻瓜呢 他就是戴维教授。他将法拉第带到屋里坐下,聆听了这个年轻人的叙说和要求后,写了一张纸条递给法拉第说:“年轻人,你带着这张纸条去,告诉委员会的那帮人说戴维老头同意了。”
经过激烈的选拔考试,书籍装订工法拉第出人意料地成了戴维教授的科研助手,走进了英国皇家学院那庄严而华美的大门。后来,法拉第成为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曾任英国皇家学院实验室主任,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把短文第7自然段开头加标点处加上标点。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大名鼎鼎:________ 须发皆白:________
(3)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4)这篇短文多处用了对比的方法。如,面对年轻的法拉第,选拔委员会委员们的态度是________的,而大名鼎鼎的戴维教授却是________的。又如,法拉第成功前后的身份反差也很大,原先,他是一名________,后来,他成为________,并在皇家学院任职。法拉第的成功说明________的重要性。 【答案】 (1)\"?”, .!”
(2)戴维教授很出名,知道他的人很多。;戴维教授的头发和胡须都白了。 (3)当你将他人拒之于千里之外时,也封闭了自己的心灵(空间)。
(4)嘲笑、傲慢;和蔼、礼貌;书籍装订工人;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勇气 【解析】【分析】(1)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3)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4)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短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故答案为:(1)\"?”, .!”
(2)①戴维教授很出名,知道他的人很多。②戴维教授的头发和胡须都白了。 (3)当你将他人拒之于千里之外时,也封闭了自己的心灵(空间)。
(4)1、嘲笑、傲慢 2、和蔼、礼貌 3、书籍装订工人 4、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 5、勇气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词典理解词义。 (3)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4)这道题是按短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短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10.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在一片河坡上,早先有过一个很像样的小村庄。
村庄里住着几十户人家,家家都有一两把锋利的斧头。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坡上去,砍下几棵树来。久而久之,山坡上就出现了裸露着的土地。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在不断扩大……。树木变成了一间间的房子、五花八门的工具、各式各样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烟囱冒出的炊烟消失在天空中了。
不管怎样,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河坡上的人家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都还不错。 然而,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在一个八月,小村庄遭遇了罕见的奇多的降雨。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到了第六天黎明,才停下来。可是,小村庄却不知被咆哮的洪水卷向了何处。
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1)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词句的意思。 大雨没喘气儿:________
树木随着屋顶烟囱冒出的炊烟消失在天空中了:________ (2)缩写下面的句子。
树木变成了一间间的房子、五花八门的工具、各式各样的家具。 (3)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___。
(4)文中三处提到了“锋利的斧头”,有什么用意?
【答案】 (1)大雨下了五天五夜,从没停过。;指大量的树木被当作木柴烧掉了。
(2)树木变成了房子、工具、家具。 (3)解释说明。
(4)“锋利的斧头”代表着人们对树木的乱砍滥伐,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甚至可以说是那些人无知的一种象征。“锋利的”更突出表明破坏的残酷、无情。
【解析】【分析】(1)理解句子含义题,一是要抓住关键词语,二是要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
(2)考查学生缩句的能力。缩句就是去掉句子中的修饰成分,保留句子的主干使它更简洁即可。
(3)破折号的作用很多如表示解释说明;表示语音的延长 ;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 ;表示插说 ;.补充说明 ;表示总结上文 ;表示语言的延续等。做题多读,细读句子,掌握句子意思,进步去分析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
(4)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1)1、大雨下了五天五夜,从没停过。2、指大量的树木被当作木柴烧掉了。 (2)树木变成了房子、工具、家具。 (3)解释说明。
(4)“锋利的斧头”代表着人们对树木的乱砍滥伐,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甚至可以说是那些人无知的一种象征。“锋利的”更突出表明破坏的残酷、无情。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2)主要测试学生对缩句的方法掌握。认真阅读原句,弄清原句中心。平时多做练习。 (3)考查学生对破折号的作用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本题考查语句在文中的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