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森林病虫 2018年1月 第37卷第1期 ·15· 杨树新害虫一中华厚爪叶蜂生物学特性 及防治建议 闫家河 ,周希政 ,王爱珍。,乔伟 ,杨启萌 ,卞晓阳 (1.山东省商河县森保站,山东商河251600;2.临朐县国有丹崮林场,山东临朐262606;3.商河县气象局, 山东商河251600;4商河县孙集镇林业站,山东商河251607) 摘要:作者在山东省商河县采集、饲养杨树食叶新害虫一中华厚爪叶蜂Stauronematus sp.,观察其 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在山东省商河县,中华厚爪叶蜂l a发生7~8代,以老熟幼虫 在土壤表层作茧越冬。雌雄性比1.03:1,成虫产卵于叶片的主脉和侧脉上;卵历期118~180 h;幼 虫取食叶肉和侧脉,在叶面分泌密集的白色直立尖状结晶物,是此类昆虫独特现象。雄幼虫4龄, 较短历期144~184 h,较长历期312—472 h;雌幼虫5龄,较短历期190—218 h,较长历期384~ 432 h。雄虫食叶量1.82—4.90 cm ,雌虫食叶量2.39~5.25 cm 。防治建议:优先保护和利用天 敌,自然控制;虫口密度大的世代,旋耕地面杀蛹;中重度发生时,化学药剂喷烟喷雾防治。 关键词:中华厚爪叶蜂;杨扁角叶蜂;杨树;生物学特性;防治 中图分类号:¥763.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0886(2018)01—0015—06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tauronematus sp.and control suggestion/YAN Jiahe,et a1.(Shanghe Forestry Protection Station,Shanghe 25 1600,China) Abstract:A new pest of poplars,Stauronematus sp.,was collected and reared in Shanghe county, Shangdong province.Its morphological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ere observ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tauronematus sp.had seven or eight generations a year in Shanghe county,and overwintered as mature larvae in cocoons in upper soil.Female-male ratio was 1.03:1.The adult laid eggs on the main veins and lateral veins of the leaves with egg period of 1 18—180 hours.Larva was fed on mesophyll nad lateral veins,and secreted white upright pointed crystals on the leaf surface,which was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Male larva had 4 instars,with shorter stage of 144—184 hours and longer stage of 312— 472 hours.Female lalva had 5 instars,with shorter stage of 190—218 hours and longer stage of 384— 432 hours.The leaf consumption of male and female were 1.82—4.90 cm2 and 2.39—5.25 cm re. spectively.The protection and use of natural enemies should be first priority for natural contro1.The method of rotary tillage Can be used to kill pupae over areas of high population.The spaying of chemi— cal agents Can be adopted during moderate—severe occu ̄ence of the pest. Key words:Stauronematus sp.;Stauronematus compressicornis;poplar;bionomics;prevention 中华厚爪叶蜂Stauronematus sp.属膜翅目Hy. matus compressicornis(Fabricius)]形态相似 卜 , menoptera叶蜂科Tenthredinidae突瓣叶蜂亚科 幼虫危害习性也相似。2011年起,作者对中华厚爪 Nematinae,系第一作者2010年6月在山东省商河 叶蜂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研究。 县国有商河林场杨树林内首先发现的杨树食叶新害 虫,经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魏美才教授鉴定为1新种 1材料与方法 (新种另文发表,个人通讯)。该虫主要危害欧美 1.1 形态特征 用游标卡尺在体视显微镜下测量中 杨,发生量大时,常将杨树叶片吃残吃花,对树木生 长和生态景观造成明显危害。该种与分布于欧洲和 收稿日期:2017—02—24;修回日期:2017—05一Il 北美的杨厚爪叶蜂Stauronematus platycerus(Har- 作者简介:国家河(1969一),男,山东商河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 事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防治研究工作,E-mail:yjh3632@ ifg,1840)[异名:杨扁角叶蜂、杨直角叶蜂Staurone. 163.corn。 ·l6· 华 爪口r蜂各虫念的姑发仇,观察 述其形念 ̄t,Tqii!。 1.2生活史及 活习 :20Il午起, 商河县阐 rii' ̄fT..1林场、郧路镇徒骇河堤 、股苍镇 偻村等处 维成虫体迮 K 5.17(4.52~5.72)mm、体K 4.67 (4.06~5.12)nlnl、头宽1.27(1.14~1.40)ITlm。 体 色, 光洋,傲稀疏h色 绒毛。触711 {}l5色, 侧 ,雄性J亡^ ;』匕9 lT,t-,第1~2 1 总长约 筇3节 的l/4,第3~8 17 端部f6{阳加宽, 们状 翅 杨绀片林, 究 州 、了斛 fI1『段中华 Jlt J1l叫唪各 虫念活动悄 j 商河县林、I 仃售生物 洲防治研 周边林地,选择 同ll,J‘段、住杨树枝条 套 透fJlJ'翅痣黑色,趔脉淡褐色、 胸背板、翅 片和 足 褐色, 足 色( 1 a,b) . 60『I纱网袋,放入r1林问采集的中华 爪II r蜂成虫 或幼虫连续侧养, 大多次观察统计其各虫忿J 期、 末端及跗1 端部暗侬j色至黑褐 灯命、食量等 l' : ̄Jl I;同时, 『人J h然变温条什F,观 5』1, If 厚 察统汁红试僻、J一【l瓶巾 d养的 虫态J 期等 况, 1.3 卯 梢叶 佝分布 20I l \/ _ \ 爪叶蜂第1代卵人部分 孵化、幼虫普趟进入2~3 龄时,林问训 卯 3~4 a 欧荚l07杨树j IfJ卜. 部第l~3级侧杖II 上的分佰 律 由于 分布 |l_雌I ̄'At:b l 战虫 f 部6个梢叶f ,存前6个l:『【j叶_l 『I 部 l~6 图1 中华厚爪叶蜂成虫 片【】r逐叶 求,余J 的梢…‘ lf 述总 虫叶数,小 分叶片层级 201 1年6_7 J J,分别训 4代卯住1:『Ij叶I 的分 情况 2结果与分析 2.1 形态特 卯 腹l』、J卵K 1.06(0.98~1.18)mm,宽().31 第2代、 (0.28~034)mill,淡黄白色,乔焦或长。肾形,略弯 lIII,一端较料【, j端较细。印包内的卵长椭 彤,长 1.30(1.18~1.42)mm,宽0.60(0.58~0.62)nllI1; 也长1.46(1.24~1.82)mm、宽0.58(0.38~ 0.78)mm、高0.35(0.1 8~0.64)film( 2c,d) , :印包略突起于I1 r脉丧 ,随竹卯的发育,逐渐膨 胀、I J显突ttl( 2e). 成虫雌成虫体连翅长 76(6.06~7.54)ITIll"I、体 K&05(5.18~6.40)nllTl、头宽1.53(1.44~1.64)I1]ITI, C卯也;d 也I;q地孵化的 ;e[71,1的分自 及小幼虫收 _ 图2 中华厚爪叶蜂卵和卵包 幼虫 雌幼虫5龄,雄幼虫4龄,幼虫休K及头 宽 表l 、卡JJ孵幼虫迎体l I色,近透l j,f l器 淡 色,单H}5 色,胸足端邴淡褐色 随 取食,体 表1 中华厚爪叶蜂各龄幼虫体长及头宽 渐变为绿色或鲜绿色,头部 色,单眼黑色,符胸足 、 部,6乏外侧淡褐色;胸、腹部的背面和侧『f1f符/E大 小/f 等的网形或K肜褐色斑点 老熟时,体 变为 tt:绿、青绿或嫩绿色( 3f)j f.幼虫 图3中华厚爪叶蜂幼虫 中国森林病虫 2018年1月 第37卷 第1期 蛹及茧离蛹,长4.97(3.30~6.32)mm;初为 ·l7· 7.66)mm、宽3.56(3.06~4.O0)mm、高2.41 (2.06~2.64)iTlrn;雄茧长5.32(4.54~7.O0)mnl、 绿色,仅复眼和触角基部淡褐色;羽化前渐变为褐色 至黑色(图4g,h)。茧椭圆形,初为黄褐色或绿褐色, 后为深褐色或茶褐色。雌茧长7.04(6.22~ 宽2.63(2.24~3.64)nLrn、高2.04(1.58~3.52)mm (图4i)。 g.蛹:h.蛹:i.茧 图4 中华厚爪叶蜂蛹和茧 2.2生物学特性 2.2.1 生活史 中华厚爪叶蜂在山东省商河县 1 a发生7~8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冠投影面积内, 深约5 cnl的土壤表层作茧越冬。翌年3月下旬、4 阴雨天,成虫在叶面或叶背静栖(图5k);夜间, 在叶背或叶丛间静栖不动。成虫有一定趋光性。成 虫寿命I.0~5.3 d,其中,雌虫2.8 d(1.0~5.3 d/ 34头),雄虫2.1 d(1.0—4.3 d/24头)。采集、饲养 和观察215头成虫,雌雄性比1.03:1,约为1:1。 月上旬开始化蛹,4月中下旬开始羽化,当天即可交 尾,第2天即产卵。4月下旬开始出现幼虫。由于 各虫态发育期短,从第1代后期开始,林间各世代重 叠。幼虫9月下旬开始老熟越冬,10月中下旬全部 老熟越冬。 2.2.2生活习性 成虫成虫多在早晨至上午羽化。先将茧顶端 j.成虫严9日状;k.成虫征叶背牺息状 环咬一周,顶开茧盖,渐渐钻出茧外。羽化后,多爬 图5 中华厚爪叶蜂成虫产卵及栖息状 卵第1代卵主要产在树冠中下部第1~3级 行上树,在枝叶上静栖。成虫全天均可产卵,每次产 1枚,历时60~130 S。产卵时,成虫腹部下弯,用产 卵器沿叶脉纵轴方向划开长约1.5 mm的裂缝(图 5j),将卵推挤入卵槽内,形成长椭圆形的卵包。成 虫单雌产卵量约30枚,遗腹卵一般3~6枚。 侧枝叶。第2代以后,逐渐自下向上部枝叶转移 (视下部叶片被害情况,残叶多、可供产卵的叶片 少,则向上转移;前代危害轻,则仍以中下部枝叶为 主)。卵在梢叶上的分布情况见表2。 表2 中华厚爪叶蜂卵在梢叶上的分布 ·l8· Forest Pest and Disease Jan. 20 1 8 No.1 卵大多产于叶片主脉,随着叶片老化,后几代产 在侧脉的渐有增加;201 1年调查,产于主脉上的第l 后即爬至距卵壳最近2~3 mm、远至10~30 mm处 开始取食。取食前,小幼虫先围绕叶片上的取食点, 在直径4~5 mm的圆周处分泌白色泡沫状液体,后 凝固形成一圈或不规则分布的白色结晶丝,幼虫在 圆圈或结晶丝范围内的叶背取食。取食成针眼大小 的孔洞后,再穿洞爬至叶正面,在与叶背相对应处再 代卵占96%以上,第2代卵占94%以上,第4代(累 计卯量)占80%以上。卵在主脉的分布,以中部和 基半部最多,端部最少;卵在侧脉的分布,以第1 fjr0 脉最多,第2~3脉次之,第4脉及以后最少。 单叶卵量,多为1~3枚。第1代卵期调查409 个有卯叶,有1枚卵的占46.2%,有2枚卵的占 26.4%,有3枚卵的占15.9%,有7枚卵的仪 0.24%。第4代卵期调查271个有卵叶,有1~3枚 卵的占95%以上;最多的1个叶片有卵18枚。 卵历期1 l8~180 h(4.9~7.5 d)。7—8月气 吐一圈结晶丝;无论幼虫大小,取食前都在叶片正反 面吐结晶丝,其范围和界限基本相对应(图6 n)。 取食形成的孔洞多呈圆形,有的呈长条形或不规则 状。幼虫一般每取食l0~20 min,停歇2~3 min后 再取食,如此重复。 幼虫分泌物叠加累积形成的白色结晶基座宽 温高时,历期较短,9月至翌年5月气温较低,历期 较长(表3) 表3中华厚爪叶蜂卵历期 大,顶端尖锐呈锥形,在叶面上高1—3 mm不等,每 个相距0.5~4 mm不等。 幼虫取食时,3对胸足尤其是中后足紧抓取食 部位的叶肉,前2埘腹足也紧贴叶肉,主要起固着或 支点作用,腹部自第3节起常上举,第6~7节达最 高度,第8~l0节则下卷,即腹中后部呈末尾下卷成 半圆形或“S”形的上举状。取食时,幼虫除前行外, 还可倒行或掉头,既取食又吐液。幼虫静栖时,口 器、前足等全部贴在咬痕处,一般虫体不弯曲,多平 伸或斜伸成近直线,腹内部仍继续蠕动,消化食物。 幼虫卵近孵化前一端出现1对小黑点,即幼 虫的2个单眼;口器黄褐色,胴体乳白色,在卵内间 歇蠕动(图6 1)。孵化时,幼虫渐渐撑裂卵包,从靠 近I1t脉中线一侧先裂一长形口(长占整个卵包的 1/2,靠近头部的一端先开裂),裂口处小幼虫逐渐 向外爬(图6 in),卵包的一侧则全开裂。孵出过程 约20~30 min。初孵幼虫不食卵壳,静栖约15 min 幼虫取食叶肉和侧脉,一般不取食主脉尤其是 叶片基半部的主脉;端半部主脉如果较细弱,照常取 食。幼虫在1个叶片上,一般不转移危害部位,但如 果遇到较粗大的侧脉、取食至叶片边缘、其它幼虫个 体相邻且虫量较多等情况,则多转移危害部位,另寻 它处取食。一般不转叶,少数转移到相邻叶片。 1.幼虫孵化;m.幼虫孵化;n.幼虫危害及吐 l5ijl=丝状 图6 中华厚爪叶蜂幼虫孵化及危害吐结晶丝状 经饲养观察,雄幼虫4龄,雌幼虫5龄,幼虫蜕 皮后,新龄幼虫一般将虫蜕食掉,仅留头壳皮,粘在 11-r面上可连续1~2 d不掉落。 不同虫龄幼虫的历期因发生时期、气温高低而 25 d。雌虫384~432 h(16一l8 d)。 1~3龄幼虫食叶量较少,4~5龄食量较大;气 温高的世代,幼虫食量大;气温低的世代,幼虫食量 略小。一生中,雄虫食叶量1.82~4.90 cm ,雌虫食 不同,7—8月气温高,幼虫历期较短,9一l0月气温 较低,幼虫历期较长(表4);有1特例,1头2龄幼虫 因意外竟然历时11 d,后正常老熟下树,整个幼虫期 计量2.39~5.25 cm (表5)。按欧美107杨每片叶 30 cm 计,5~7头幼虫即可吃残甚至吃光1片叶。 中国森林病虫 2018年1月 第37卷 第1期 表4 不同时间观察的中华厚爪叶蜂幼虫历期·l9· h 2()I 1—08—05— )8—25 20I1一()8—25—_O9一O5 2()I1—09一l5 l0—05 虫龄 、 均 范丌司 头数 均 范I翻 数 、 均 范H 头敷 il::雄虫为I~4龄 ,£警JJJ蚓,雌虫为1~5龄 帑J JJ驯;温 度数f i IXs'Jq:外条什 的、F’均濉度嗣J_十、‘均州《1J J霆 幼虫老熟时,体由深绿或绿变为黄绿、f ,绿或嫩 绿色;从初变色 老熟落地 时约80 min。幼虫老 熟 ,大多随风 或自身重 r1然掉落树 投影面 影!下的地 ;少数幼虫则『1取食部化爬至IIr柄或枚 条 沿枝=r爬剑地面(图7o) ,幼虫落地 ,约1~ 2 min假死小动,然后爬行 『.找土缝,潜入地表土深 渐变淡灰色,4 h后整休变淡绿褐色;约7 h后 变为深褐色至茶褐色。 幼虫率1人j 两【】}‘面 作茧的过程:兜在头部… 端的叶 两侧和前后叶 ,~会儿俯身.一会儿frli 身,头部左 摇摆、..『 下IJ ,一 到胸部巾问位 , 形成膨松状 茧;然后涮头 尾端冉最 十甘 的动 2~5 cm作茧 此时,幼虫极 被蚂蚁捕食;一旦被 咬,【!lj使伤1『{ 小,幼虫亦不能人土作茧,继 死亡。林问,非越冬代幼虫老熟 绝大多数人_十fi7-茧,仪 少} 在L1f‘而或I1f-} 处作茧,也能正常制化 蛹老熟幼虫多在土壤表 作茧、化蛹,少 在 杖II 表而作茧( 7p)。初【】 ,J丝淡门色,约2 h后 if 吐丝(1刘7q)。作茧过 c卜I,可见的洲头一般约 4~6次,前儿次调头一般l丰lll:t;i 6~l0 rain,随着 的增厚,l1JJ隔时间越米越长,后几次训 一般十¨ 20~.30 rain 个作茧过 1 持续3 h左 其内部 修补完善r作约再嵩l~2 h、 0幼虫拦热J 少部分 L柑I F爬;P幼虫艺热J 少部g)-(i ̄llt ffif作茧化蛹;q.幼'_1"fi ̄,Y,4Jt 图7杨厚爪叶蜂幼虫老熟下树及作茧 ·20· Forest Pest and Disease Jan. 2018 No.1 室内自然变温条件下,从作茧至羽化出茧所需 时间详见表6。野外历期未观察。 表6中华厚爪叶蜂作茧化蛹至羽化历期 , 注:饲养条件为室内自然变温。 3防治建议 叶片正面的结晶丝一般较叶背面多而密,可能是惯 于在叶背取食的幼虫不易发现入侵者而加大阻击作 3.1保护和利用天敌 经调查,中华厚爪叶蜂的捕 用。而据赵晓单对杨扁角叶蜂幼虫分泌物成分进行 Arma cttstos(Fabricius) 、 化验分析,其具有明显的拒食活性…,显示白色结 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Pallas)、大草蛉 一 晶确实具有防止其他昆虫取食的拒避作用。二是幼 sopa septempunctata Wesmael、广腹螳螂Hierodula 虫往往在取食过的咬痕表面或周边再吐液,结晶丝 patellifeFo(Serville)、棒络新妇蛛Nephila clavata 或平坦、或直立,可能也具有防止取食部位水分散失 L.Koch等,及喜鹊、灰喜鹊、麻雀等鸟类。发现1种 的功能。主脉及其附近取食处的结晶丝多而厚,其 幼虫一蛹寄生蜂,有待鉴定。天敌对于控制种群密 它咬痕处结晶量较少。 度具有积极作用,在虫害轻至中度发生时,应优先保 我国此前在、辽宁、河南、陕西、甘肃、北京、 护和利用天敌,采取自然控制方式。 湖北等省(市、区)以及山东菏泽发现的杨扁角叶蜂 3.2旋耕地面 中华厚爪叶蜂幼虫主要在地表土 (杨直角叶蜂、扁角厚爪叶蜂) -5],是否为国外分 壤中作茧、化蛹,虫口密度较大的世代(一般为6_7 布的杨厚爪叶蜂Stauronematus platycerus或商河县 月),在化蛹期浅度旋耕土壤,可有效杀死虫蛹。 发现的中华厚爪叶蜂Stauronematus sp.,有待采集 3.3化学防治对于发生中度以上危害的片林,可 标本,进一步研究确定。 在中华厚爪叶蜂幼虫危害盛期,选用触杀性强的阿 关于中华厚爪叶蜂雌雄幼虫在不同气温下的取 维菌素(或甲维盐或高效氯氰菊酯等):敌敌畏:柴 食量变化等问题,尚待今后继续试验研究。 油,按1:1:10的比例,在合适天气条件下用烟雾机 志谢:本文承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魏美才教授审阅,并 喷烟防治,防控效果极佳。 鉴定和订正叶蜂学名;本单位王涛、王晶等同志帮助 对于不宜烟雾机防治的林带林网或其他林分, 进行饲养和观察。特致谢意! 可用机动喷雾机喷药防治。在幼虫危害期选用 25%灭幼脲1 500倍液、2%阿维菌素3 000倍液、 参考文献: 1%甲维盐3 000倍液、1.2%苦烟乳油1 000倍液 [1] 赵晓单.杨扁角叶蜂生物学特性及幼虫分泌物的研究[D].杨 等,杀虫率均在95%以上,具有良好防效。 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9—25. [2] 黄维正.杨直角叶蜂在河南的危害与风险性管理[J].河南林 4讨论 业科技,2009,29(1):31—33. [3]李富学,赵中有,郝猛进,等.杨直角叶蜂生物学特性观察及防 经饲养观察,中华厚爪叶蜂雄幼虫4龄,雌幼虫 治[J].林业科技通讯,1990(9):28—30. 5龄,这与杨扁角叶蜂幼虫有5龄明显不同Hl3I4j。 [4]张华,杨建文.杨扁角叶蜂在鲁西南杨树上的发生及防治 幼虫老熟后,大多随风力或自身重力自然掉落 [J].山东农业科学,2009(5):72—73. 地面,这与有关资料记载杨扁角叶蜂幼虫沿枝干下 [5]辛恒,郑晶晶,武星煜.甘肃叶蜂种类调查及分类研究:Ⅵ.叶 爬地面人土的单一下树方式也有所不同L1.3 ]。 蜂科实叶蜂亚科、突瓣叶蜂亚科属种名录[J].甘肃林业科 幼虫取食前在叶面分泌密集的白色直立尖状结 技,2010,35(2):5—8. [6]越清.中国益蝽亚科修订及蝎蝽属、辉蝽属和二星蝽属的 晶物,是此类昆虫独特现象。幼虫之所以分泌结晶 DNA分类学研究(半翅目:蝽科)[D].天津:南开大学,2013: 丝,分析认为,其作用一是为圈定取食前的范围或领 41—47. 地,防止其他同类或昆虫侵犯。一个有趣的现象是, (责任编辑李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