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中地理一轮复习第二十单元中国地理(练习含解析)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第二十单元中国地理(练习含解析)

来源:九壹网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第二十单元 中国地理(练

习含解析)

题组1 中国地理概况

(2021北京文综卷)气候舒服度要紧与气温、湿度、风速等因素相关。下图示意中国4个都市气候舒服度的月变化。读图,回答第1题。

1.甲、乙、丙分别是( )

A.贵阳、西安、长春 B.昆明、海口、哈尔滨 C.兰州、上海、沈阳 D.南宁、武汉、石家庄

解析:B 从图中可看出甲都市一年中气候舒服时刻长,因为昆明四季如春,故甲都市可能为昆明;乙都市冬季气候舒服,夏季气候不舒服,故乙都市可能为海口;丙都市秋末、冬季和初春气候不舒服,说明低温连续时刻长,可能为哈尔滨。

(2021安徽文综卷)下图为“1959~2009年秦岭山地1月0℃等温线位置变化图”。完成2~3题

2.该地1月0℃等温线的位置总体上( )

A.向亚热带地区偏移 B.向海拔较低地区偏移 C. 向低纬度地区偏移 D.向落叶阔叶林带偏移 3.依照图中等温线的位置及其变动可知( ) A.甲地为山岭、冬季平均气温趋于下降 B.乙地为山谷、冬季平均气温趋于上升 C.甲地海拔低于乙地海拔 D.甲地年平均气温高于乙地

解析:2.D 3.B 2.本题考查等值线的判读,意在考查考生猎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读图可知,秦岭山地1月0℃等温线位置整体向北(海拔较高地区、纬度较高地区)偏移,可排除选项B、C;由所学知识可知,1月0℃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该线以北地区为暖温带,以南地区为亚热带,该线以北地区的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以南地区的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据此可排除选项A。3. 本题考查等值线的判读,意在考查考生猎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山区,等温线的走向、弯曲状况和疏密要紧受地势(海拔)的阻碍,等温线一样与等高线平行;依照等温线弯曲状况可知,甲地为山脊,乙地为山谷,结合等温线位置的变化可知,两地冬季的平均气温均趋于上升,故选项A错误,选项B正确;甲地1月气温低于0℃,乙地1月气温高于0℃,且甲、乙两地纬度相当,由此可知甲地的海拔高于乙地,甲地年平均气温低于乙地,故可排除选项C、D。

4.(2021上海地理卷)黄土高原上的陕西洛川苹果香甜可口,深受消费者喜爱。洛川苹果种植的自然条件优势是

①黄土梁、黄土峁密布 ②日照较充足,昼夜温差大 ③降水集中在冬春两季 ④黄土通透性强,水肥供需和谐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解析:B 本题考查阻碍农业区位的因素。阻碍农业的区位因素要紧有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势、土壤、水源等。陕西洛川苹果香甜可口,要紧缘故是日照较为充足,昼夜温差大,黄土通透性强,水肥供需和谐,有利于有机物的合成,糖分的积存。因此本题选择B项。

(2021福建文综卷)下图为中国某河干流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日蒸发量和日蒸发总量(各类用地面积与其日蒸发量的乘积)。读图完成5~6题。

5.阻碍该河干流区日蒸发量差异的要紧因素是( ) A.土层厚度和植被覆盖率 B.太阳辐射和土层厚度 C.植被覆盖率和水分条件 D.水分条件和太阳辐射 6.该河最有可能是( ) A.塔里木河 B.松花江 C.淮河 D.珠江

解析: 5.C 6.A 第5题,要紧考查阻碍蒸发的因素。由图可知,日蒸发量指图中左侧部分,水体最高,能够判定水分是阻碍因素之一;其次耕地、林地和草地的日蒸发量明显高于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反映出日蒸发量受植被覆盖率的阻碍,故C项正确。(注意:不要受日蒸发总量的阻碍)第6题,要紧考查中国地理及其土地利用类型。由日蒸发总量的概念可运

算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大小;由图运算可知,该河干流区建设用地和水风光积小,草地面积比林地和耕地面积大,因此能够判定该河是处于洪涝区的塔里木河,故A项正确。

题组2 中国地理分区

(2021北京文综卷)读下图,回答7~8题。 7.图中( )

A.甲地是中国日出最早的地点 B.夏至日漠河有极昼现象 C.大兴安岭为内、外流区分水岭 D.松花江干流有凌汛现象 8东北平原( )

A.地势中间高,南北低 B.冬冷夏热,伏旱严峻

C.农业实行小农场经营,精耕细作 D.是中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

解析:7.D 8.A 第7题,本题考查地球运动及我国的河流。日出的早晚与昼长、经纬度位置有关,图中甲地尽管位于我国的最东部,但由于纬度较高,冬季昼短夜长,因此日出较晚,A错误;漠河不在北极圈内没有极昼现象,B错误;图中漠河以北的河流(黑龙江)的众多支流源于大兴安岭西侧,向东注入海洋,完全属于外流区,C错误;松花江干流由西南流向东北且纬度高,有结冰现象,会显现凌汛现象,D正确。第8题,以东北地势图为切入点,考查该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从图中可看出东北平原中部是松花江和辽河的分水岭,因此地势中间高,南北低;东北平原夏季降水较多,可不能显现伏旱现象;东北平原地广人稀,农业机械化水平高,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而不是商品棉基地。

(2021重庆文综卷)我国近年来积极采取包括进展新能源在内的措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木薯是喜高温、不耐霜雪作物,也是生物质能源燃料乙醇(新能源)的重要原料。每生产燃料乙醇1吨需要消耗鲜木薯约7.5吨。下图是某省级行政区年均温分布图,读下图和材料回答9~11题。

9.上图所示区域最适宜种植木薯的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0.该区域地势总体特点是( ) A.西北高东南低 C.中间高四周低 A.地下水 C.湖泊水

B.东高西低 D.南高北低

11.该区域河流的要紧补给是( )

B.大气降水 D.冰雪融水

解析:9.D 10.A 11.B 第9题,本题考查读图猎取信息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由题干木薯种植条件要求,结合年平均气温分析,丁地年均温最高,因此选择D项。第10题,本题考查区域地势特点的判定。地势特点可由图中的年平均气温顺河流流一直判定,由此可得出A项正确。第11题,本题考查河流补给类型。该省区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东部季风区,降水丰富,故B项正确。

12.(2021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解、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我国的多年冻土要紧分布于东北高纬地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1~1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3.5~-2 ℃。

由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成功穿越了约550 km的连续多年冻土区,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及多年冻土地区的最长铁路。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青藏铁路建设者制造性地提出了“主动降温、冷却路基、爱护冻土”的新思路,采纳了热棒新技术等措施。图a示意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其中西大滩至安多为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图b为青藏铁路路基两侧的热棒照片及其散热工作原理示意图。热棒地上部分为冷凝段,地下部分为蒸发段,当冷凝段温度低于蒸发段温度时,蒸发段液态物质汽化上升,在冷凝段冷却成液态,回到蒸发段,循环反复。

(1)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地区低的缘故。

(2)图a所示甲地比五道梁路基更不稳固,请说明缘故。

(3)依照热棒的工作原理,判定热棒散热的工作季节(冬季或夏季),简述判定依据;分析热棒倾斜设置(图b)的缘故。

解析:第(1)题,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地区低,一方面与二者相差较大的纬度位置、海拔紧密相关,另一方面与青藏高原自身的气温年变化小有关。青藏高原海拔高,纬度低,太阳辐射强,但大气保温作用弱,加之不受冰冷的冬季风阻碍,气温年较差小,导致其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地区低。第(2)题,由图可看出,甲地年均温高于五道梁地区,且更接近0 ℃等温线,因而使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第(3)题,热棒的工作原理是:当冷凝段温度低于蒸发段温度时,蒸发段液态物质汽化上升,在冷凝段冷却成液态,回到蒸发段。青藏高原冬季气温低于地温,热棒能够将冻土层中的热量传至地表大气中,从而起到“主动降温、冷却路基、爱护冻土”的作用。

答案:(1)青藏高原纬度低,海拔高,太阳辐射强;(东北高纬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1~1 ℃,能够形成多年冻土。)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小,当年平均气温同为-1~1 ℃时,冬季气温高,冻结厚度薄,夏季全部融解,不能形成多年冻土。 (2)甲地年平均气温更接近0 ℃,受气温变化的阻碍,活动层更频繁地冻融,(冻结时体积膨胀,融解时体积收缩,)危害路基;甲地年平均气温高于五道梁,夏季活动层厚度较大,冬季有时不能完全冻结,阻碍路基稳固性。

(3)冬季。依据:冬季气温低于地温,热棒蒸发段吸取冻土的热量,(将液态物质汽化上升,与较冷的地上部分管壁接触,凝聚,开释出潜热,)将冻土层中的热量传送至地上(大气)。热棒倾斜设置的缘故:使棒体能深入铁轨正下方,爱护铁轨下的路基(多年冻土)。

13.(2021安徽文综卷)依照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专门多中药材生长习性专门,有的喜阴,有的喜光,有的喜湿,有的耐寒,有的耐旱,有的耐盐碱……。甘肃省地理位置专门,是全国中药材资源大省,素有“天然药库”“千年药乡”之称。近年来,依靠中药材,甘肃省制药、药膳食品、日化用品等工业蓬勃进展。

(1)简述甘肃省地理位置的特点。 (2)分析甘肃省种植中药材的区位优势。

(3)说明依靠中药材进展工业对甘肃省的积极阻碍。

解析:第(1)题,描述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时要紧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经济位置和交通位置等方面入手,应专门注意甘肃省地理位置的过渡性特点。第(2)题,甘肃省种植中药材的优势区位条件可结合材料中有关中草药的生长习性,从自然环境的过渡性和多样性(专门注间图中等温线和年等降水量线的分布特点)、种植历史及技术水平、市场需求、劳动力条件、交通条件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第(3)题,甘肃省依靠中药材进展工业不仅有利于促进中药材种植业的进展,优化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而且有利于延长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的进展,增加就业机会,对弘扬传统医药文化也具有积极意义。

答案:(1)大致位于32°N~43°N,92°E~109°E,地处亚热带到中温带的过渡带;深居内陆,地处潮湿区到洪涝区的过渡带;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结合部,东部季风区、西北洪涝半洪涝区和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区交汇处;地处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和经济走廊“丝绸之路”(、“欧亚桥”要道),毗邻、青海、四川、陕西、宁夏、内蒙古并与蒙古国接壤,蒙(原卷如此。应为“蒙古”——编者注)、维(原卷如此。应为“维吾尔”——编者注)、藏、回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结合部。(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过渡性、多样性的特点,适合多种中药材生长,中药材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体会丰富;劳动力充足;产品质量好,中药材用途扩大,市场需求增加;地处西北交通要道;中药材加工技术进步;引导,推动中药材种植。(3)有利于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潜力,促进中药材专业化种植,调整种植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中药材附加值,带动贸易、物流、科技服务等第三产业进展,优化产

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实现脱贫致富,弘扬传统医药文化,促进社会可连续进展。

14.(2021福建文综卷)下图示意我国某省地理环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21世纪海洋经济、网络经济的背景下,打造具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对沿海区域经济进展意义重大。

材料二 都市农业位于都市内部和周边地区,是农业、科教、观光相结合,生态、经济、社会和谐进展的现代农业。近年来,该省北部涌现出许多都市农业园区。

简述该省进展海洋经济有利的自然条件。

解析: 从地理位置、地势、气候、交通、资源等方面分析。 答案: 地处我国东部沿海;滨海平原面积较大;气候温顺潮湿;海岸线曲折,多港湾;架宽敞,海洋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海洋旅行资源)丰富。

15.(2021福建文综卷)下列是某中学为“重走古丝绸之路”夏令营活动所搜集的材料。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示意考察区域的地理环境。

材料二 M、N城均为历史文化名城。《资治通鉴》称M城及其邻近在唐代“闾阎相望,桑麻翳野”。2021年5月经批准,N城设立经济特区(范畴包括N城及其西部口岸)。

(1)指出M城成为古代闻名集镇的有利自然条件。 (2)分析N城设立经济特区有利的社会经济缘故。

解析: 第(1)题,M地位于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地理位置优越,同时M位于山前的冲积扇上,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注意该题要从有利的自然条件来解答。第(2)题,N城作为边境都市,其经济的进展与其专门的地理位置、专门的人文景观是分不开的,除此之外,还与西部大开发优待的、充足的资金、丰富的能源(石油)有紧密的关系。

答案: (1)东西接壤的地理位置;位于冲积扇,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有草原绿洲,土壤肥沃。 (2)毗邻中亚、南亚、西亚地区的地理位置,具

有边境口岸的优势,有利于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有特色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丰富的能源资源,有利于产业进展;国家给予、资金等支持;文化古迹众多,是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16.(2021福建文综卷)下图示意中国东部某区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扩大文化、软件和信息服务、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出口。积极支持东部地区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进一步提高能源、土地、海洋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1991年和2021年R河三角洲经济区各类用地比重(%) 年份 1991 2021 水田 48.08 41.87 旱地 14.47 9. 林地 18.72 17.27 草地 0.34 0.04 园地 0.21 0.03 城镇 9.65 23.91 陆地水域 7.96 6.35 滩涂 0.35 0.63 未利用地 0.22 0.01 (1)描述图示区域地势的要紧特点。

(2)分析R河河口地段多沙洲的自然缘故。

(3)据表归纳R河三角洲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特点,并指出该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阻碍。

解析: 第(1)题,依照等高线的数值及疏密程度判定该地地势类型及地势高低情形。第(2)题,沙洲形成的自然缘故从泥沙来源、有利的沉积条件来分析。沙洲多说明河流水量大,携带泥沙多,入海口处水流缓。第(3)题,读图表可判定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要紧是城镇用地增加,会造成水资源减少、生态调剂作用减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不利阻碍。

答案: (1)本区北部以平原为主,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南高北低;北部海岸线较平直,南部海岸线曲折,多岛屿。 (2)河流径流量大,携带泥沙量大;位于河流入海口,地势低平,流速缓慢,以堆积作用为主,泥沙大量堆积;地处海陆交界地带,海水的顶托使堆积作用增强,在R河的河口地段形成众多的沙洲。 (3)特点:城镇用地比重明显增大,滩涂比重略有增加;其他各类用地比重减小。不利阻碍:水资源减少,水质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都市“热岛效应”增强;生态调剂功能减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