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农村居民摆脱贫困 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农村居民摆脱贫困 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来源:九壹网
农村居民摆脱贫困 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新中国50年系列分析报告之十六

建国50年来,我国农村居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居民生活从食不裹腹,衣不蔽体到今天的物质生活相对丰裕,消费质量明显提升,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一、翻天覆地:农村居民生活发生庞大变化

通过50年的奋进,专门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居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要紧表现在:

1、收入快速增,为生活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收入是消费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终止了近代以来我国农村经济长期停滞乃至倒退的颓局,农业生产迅速增长,农民收入快速提升。1949--199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44元提升到2162元,提升48倍。专门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领先推行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要紧内容的经济改革,更为农村居民收入连续快速增长带来新的契机,到1998年短短20年收入翻了4 番,比1978年的134元增加2028元。收入增加额是1949--1978年增加额的22.5倍。1978-1998年期间,农村居民名义纯收入增长了15倍,年平均增长 14.9%;扣除物价后的实际纯收入增长3.4倍,年平均增长6.3%。

2、消费水平全面提升,消费结构日趋合理。1949年前,饱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剥削和压榨的中国农村居民普遍处于极度贫逆境地,到1949年时,农村居民人均全部生活消费支出仅40元左右,1949--1998年50年来,农村居民生活整体水平明显提升,过去那种食不裹腹、衣不避体的贫困景象已一去不再复返。在收入快速增加的基础上,现在农村居民整体生活已完全摆脱贫困,消费水平全面提升,消费领域持续扩大,消费结构日趋合理。到1998年,全国平均每个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达到1590元,比1949年提升37.8倍,年均增长7.8%。其中,1978年农村经济改革后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变化更为明显,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在1978--1998年的20年间增加1474元,增长12.7倍,年平均增加74元,年递增14%; 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也达3 倍以上,每年实际递增达到6%,高于前 29年年均消费增长3.7%的速度。

作为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改善标致的生活消费结构序列则由满足差不多生存需要的“一吃二穿三住”变化为其他更高层次的享受性支出大幅度提升。消费结构也明显表现出生存资料比重减少,进展和享受资料比重提升趋势。1954年,生活消费结构序列为差不多生存型的吃、穿、住、用品及其他。其中吃的比重高达69% ;穿占 13%;居住占9%;用品及其他占9%。到1984年,以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降到 60%以下为标志,消费结构序列越过了一个质的界线,农村居民整体生活跨入温饱时期。吃、穿比重较大幅度下降,居住、文化娱乐用品、服务性支出及其他比重有较多增加。这期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吃的比重尽管仍位居第一,但所占份额已下降到59.1%;居住为第二位,占17.4%;文化娱乐用品、服务性及其他支出为第三位,占 13.1%;穿着位次后移占 10.4%。1998年,随着农村居民整体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农村居民消费构成中满足差不多生活需要的吃、穿、住份额连

续下降,生活消费结构序列进一步升级优化为吃占 53.4%;文化娱乐用品、服务性支出及其他支出提升为 25.3%;居住占15.1%,穿为6.2%。现在,全国已有95%以上的农村居民过上了温饱有余生活,有25%左右的农户差不多过上了小康生活。

3、生产的商品化进程加快,农村居民货币收入率提升。改革50年来,随着农村社会化,商品化进程的逐步加快,改变了过去较长时期我国农村经济的自给,半自给状况及以农为主的单一生产结构,农村居民的实物收入为主状况逐步被货币收入的迅速提升所替代。1978年,农村居民出售农副产品收入人均仅为27元,占总收入的 17.6%;人均全部货币纯收入为56元,在全年纯收入中,货币收入率只占 41.9%。到1998年,随着农村商品经济在广度和深度上、以及数量和质量上的持续拓展和提升,农村居民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活动增加,收入形状逐步货币化。一方面1998年农民全年出售产品收入提升到1029元,比1978年增长38倍,占总收入的比重提升到 34%,提升了16.4个百分点;另方面 纯收入中,货币纯收入额达到1400多元,增长24倍,货币收入率提升到了67%以上,这种变化不仅标志着我国农村居民生产差不多走出了传统的自给自足经济的圈子,步入了商品经济进展的轨道。而且农村居民货币收入率的提升,也使宽敞农村居民有可能较大程度的改善生活,进而直截了当导致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变化。据统计,1978--1998年,全国每一农村居民的货币性生活消费支出额由48元达到1128元,增长了23.5倍,货币性生活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41%提升到1998年的70.7%,提升了近30个百分点。

4、生存环境极大改善。生存环境或社区环境对一个地区经济的进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具有重要阻碍。旧中国的农村,农村社会发育程度普遍低下,社区环境落后,建国以后,党和国家除了领导农村居民大力进展生产,增加收入外,还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兴办各种集体福利事业,逐步改善农村居民落后的社区环境,专门是1978年后,随着国家和地区对各种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的加大,更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宽敞农村居民在自身生活质量提升的同时,生活条件,生存环境也逐步改善。到1998年,全国农村有95% 以上的行政村通了公路,70%左右的行政村通了电话,70%以上的行政村用上了安全卫生水,95% 以上的行政村通了电。农村交通,邮电,电力事业的进展,改善了农村生活、生产条件,加快了落后地区的脱贫步伐,更方便了城乡经济、文化交流,为农村经济的连续稳固进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改革开放: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如果讲,建国后的前30年,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曾有过曲折的进展过程,则后20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已明显提升,专门是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市场物质日渐充裕,带来了农村居民消费观念和消费水平的历史性变化,具体地讲生活质量有5大提升:

1、食品质量明显提升。农村居民食物消费质量普遍提升要紧表现在,完全摆脱了过去较长一段时期的消费品不足而转变为讲究吃好,档次提升,营养丰富三大变化上。一是食物消费在吃饱的基础上转化为吃好。人均主食支出占食品支出的比重由1978年高达 65.3% 下降到1998年的35.5%,下降了29.8个百分点。同期,人均副食支出占食品支出的份额则由1978年的31.4%上升到1998年的42.9%; 二是食物消费细粮增加,粗粮减少。1998年与1978年比较,农村居民人均粮食消费总量尽管仅增加了1.6公斤,但其中细粮消费数量由123公斤增加到209公斤,细粮消费比重由49.4%提升到83.9%;粗粮消费则由125公斤减少到40.5 公斤,减少了67.6%。三是营养状况明显改善,营养丰富的油脂类和享受性食物

成倍增长。1998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的油脂类食物比1978年增长了2.1倍;肉禽类食物增长了1.6倍;蛋类增长了4 倍;水产品增长了3.3倍。热量摄入达到了营养部门要求标准;同时热量中,来源于淀粉类食物的比重下降,来源于水产品、禽蛋产品等高蛋白食物及其他精制食品的比重上升。

2、穿着更加舒服高档。衣着是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居民温饱咨询题的解决,衣着消费观念逐步更新,往日不能讲究穿戴的一般农民,现在也注重衣着装扮,其突出的变化是对原布的购买量逐步下降,对成衣的购买量逐步增加,并越来越讲究穿着的款式、花色、质量、舒服和装饰,且趋于高档化。1998年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支出达到98元,比1978年增长5.6倍;人均购买各种布料1.97米,比1978年减少.1%;人均购买成衣服装1件,比 1983年增长了1.2倍。

3、居住状况极大变化。较长一段时刻,农村居民住房条件较差,房屋比较简单,土坯墙的草顶、瓦顶房居多,现在,排排砖瓦房甚至一幢幢新颖、不致的楼房拔地而起,成为改革后农村最直观、最明显的变化。1998年,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支出 240元,比1978年高出19.1倍。平均每户年末使用住房面积由1978年的8.1平方米增加到1998年的23.7平方米,增长1.9倍。人均住房面积中,砖木结构和钢筋混泥土结构住房面积1998年达到17.88 平方米,占 75.4%,比1981年的 48.6%提升了26.8个百分点;新建房屋每平方米价值,1985年只40元,

1998年提升到227元,提升了4.7倍。目前,较为富裕地区的相当农民家庭的住房及内部装饰正向着现代化生活方式进展。

4、家庭耐用品成倍增加。农村居民购买耐用品数量成倍增加,是这些年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的又一重要标志。1965年平均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自行车7.6辆,,收音机2台,钟表10只,缝纫机2.6架。到1998年,这些过去农村居民家庭期望的老四大件(自行车、缝纫机、钟表、收音机)等耐用品的拥有已差不多饱合,并稳中趋降,而其他新型家用电器则迅速增长。1998年末,平均每百个农村住户年末拥有电视机96台,其中彩色电视机33台,拥有收录机32台,电风扇112台,洗衣机23台,一些农户还购买了录像机、照像机、电冰箱,甚至空调、电脑也已进入部分富裕农户家庭。

5、精神生活日益充实。建国以来,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逐步繁荣,农村居民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享受性的精神生活也日益丰富多彩。现在,不仅电视机获得了相当的普及,专门多农户也意识到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性,对文化教育的投入增多,到1998年,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159 元,占生活消费的 10%;同时,由于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及社会经济生活的逐步一体化,农村居民交通通讯支出增加,1998年人均该项支出达到61元,占生活消费的3.8%;随着收入的提升,农村居民亦开始更多的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过去大病小治,小病不治的现象有了较大改变,1998年,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达到68元,占4.3%。

三、:农村居民生活的新追求

50年来,农村居民生活尽管提升,但进展不平稳,因此,追求,寻求进展前景的新突破,成为各个地区、每个农村居民生活的新追求。

1、农村居民收入普遍增长,但存在差距。1978-1998年,各省区农村居民年均收入均保持了10% 以上的增长速度。从按地理位置划分的东中西地带纵向分析,不仅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东部地区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确实是基础力量较为薄弱的中西部省区收入也成倍增长。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分不达到19.5倍、14.6倍和11.7倍。由于地区经济进展不平稳等诸多因素的阻碍,各地区农村居民在追求共富的进程中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其中,收入最高的上海市郊农民在短短的20年中收入增加多达5117元,而至今收入仍居次低名次的甘肃省农村居民收入增加仅为1295元,收入增额差距2.95倍。东、中、西地区收入增长也由改革初期的差距不大变为较为明显的东高西低的趋势,1978年东、中、西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系数分不为 1.20:1.09:1(以西部地区为1,下同),1998年则提升到1.94:1.35:1。

2、农村居民生活提升不平稳。区域经济进展的不平稳,使东、中、西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提升与收入增长出现东高西低的趋势一致,也是不平稳的。东、中、西部农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比值(以西部地区为1 ),1980年为1.35:1.15:1,绝对值分不为 184元、157元和136元;1998年则达到1.61:1.18:1,绝对值分不为1995元、1461元和1240元。这期间消费支出最高省与最低省之间的消费差距比(以消费支出最低省为1,下同)1980年为1:2.58,1998扩大为1:4.43;消费水平差距由197 元扩大到近3500元。此外,从整体上看,1998年,我国东部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为 49.8%,达到小康生活标准值;同期,中部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的恩格尔系 54.8%,消费质量与东部地区农民家庭比较存在明显差距;而西部地区则相差较远,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1998年仍达59.2%。

3、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但要达到本世纪末的国家反贫目标尚需努力。建国50年,我国农村居民生活从普遍贫困到整体解决了温饱,专门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缓解贫困方面取得了专门大进展,到1998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仅余4210万人,比1978年的2.5亿人减少2亿多人。年均脱贫1000多万人;1998年,农村贫困发生率为4.6%,比1978年的30.7%减少26.1个百分点。尽管我国农村反贫工作已取得庞大成效,但要达到在本世纪末差不多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国家目标,任务仍专门艰巨。统计数据显示,今明 2年,要使尚存的4210万农村贫困人口差不多解决温饱,平均每年的脱贫规模必须在1000万人以上;而要大幅度减少西部地区专门是西部贫困山区的贫困人口,还须下大力气,连续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扶贫攻坚工作才能解决咨询题。

4、近年农村居民收入缓慢增长对其生活质量提升带来一定局限。不容否认,50年来,农村居民生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回忆农村居民生活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应看到近年来农村居民收入的缓慢增长对其生活质量提升带来的一定局限。

(1)收入低速增长制约了消费增加。近几年,由于国内外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长速度放慢,受其阻碍,农民生活消费支出增加额在1998年只相当于1996年的17% 的基础上,1998年连续下滑,全年生活消费支出低于上年,为1590元,尽管1998年由于农村生活消费指数的负指现象,拉动了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的实际支出与1997年差不多持平,但其直截了当导致的农民消费能力弱化是显见的,以至1998年,农村居民需求消费倾向下降了4 个百分点,需求乏力、需求不足的矛盾更为突出,进而制约经济的进一步进展。

(2)市场购买欲望近年连续缩减。要紧表现在农村居民的市场消费需求增长逐年下降。农村居民对工业品的购买总额增速1996年同比上年低13.8个百分点,1997年同比上年低17.1个百分点。1998年,同比上年再次下降6.2个百分点。究其缘故:

一是收入增长速度放慢,储蓄动机增强。1998年,农产品价格的普遍低走,农村居民增收困难,与此同时,教育,医疗等改革措施的连续出台,使农民收入消费预期变化,一定程度上促使其消费倾向下降,储蓄动机增强。1998年末,农村居民人均拥有手存现金和存款合计14元,同比上年增长 23%,远高于同期农村居民纯收入增幅。

二是购买力分布差距较大。从不同收入层次分析,购买力更多的集中在较高收入农户手中。1998年,全国农村居民整体人均拥有可购买商品额3204元,其中,人均年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农户占总农户的一半以上,达53%,拥有的购买力份额只占三分之一为 32.7%;年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农户占总农户的比重仅十分之一,为10.6%,拥有的购买力份额则占全部农户拥有购买力的四分之一,为25%。从不同地带分析,1998年,东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拥有可购买商品额4600多元,占全部购买力份额的53.5%;中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拥有可购买商品额近2600多元,占全部购买力份额的28.6%;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拥有可购买商品额近2000元余,占全部购买力份额的17.9%。

(3)整体生活消费尚未完全摆脱生存性为主的消费模式。以农村居民用于满足差不多生存需要的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为例,进入90年代后一直没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尽管1998年,由于市场供给充足,农村生活消费价格指数专门是食物价格的回落,使农村居民总体生活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下降到0.5343。但整体看温饱型生活特点极为明显,专门是西部地区尚属低水平的温饱型消费,其恩格尔系数仍高达0.5916。 (4)农村消费环境至今仍较薄弱。这要紧表现在:一方面市场规模较小,网点分散,商品结构不尽合理,既难以满足宽敞农民经济实惠的消费需求,也无法满足部分富裕农民向名、优、新进展的消费欲望;另一方面售后服务往往跟不上,加上社区环境及基础设施落后的制约,如交通、供电、供水不足等因素,也直截了当阻碍了消费水平的提升。

总之,50年农村居民生活已稳固提升,尽管目前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改善面临着一些不利的因素,但日渐优化的消费进展也显示出美好的前景。我们坚信,随着今后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必将为农村居民生活的改善和提升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农村居民生活必将在下一个世纪步入更加富裕的新时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