璪都镇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搞好农村水利建设,不仅有助于农村抗旱救灾和防洪,而且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璪都镇政协工作组就农村税费改革后,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提高防汛抗旱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璪都水利设施建设现状
璪都镇农田水利现状全镇共有水利工程43处,其中山塘5座,引水堰坝13座,干渠配套8.6千米,提灌站3处,总蓄水、提水、引水量1900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5200亩,保证灌溉面积4300亩,实际供水量190万立方米,其中农田灌溉用水162万立方米,现有山塘水库5座,总蓄水量1802万立方米。十一五期间投入资金62.8万元,实施项目有:小水村官堰岭U型渠道防渗2.7公里11.4万元;黄浦杞林坪岭U型渠道防渗3.1公里13.02万元;万华岭U型渠道防渗2.4公里10.8万元;其他渠道维修防渗20.2万元;应急抗旱打井,添置水泵5.7万元;山塘水库维修1.68万元等。
二、存在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我镇现有水利工程多建于五、六十年代,由于当时重建设轻管理、重主体轻配套,轻视水土保持等,加上各种历史原因,我镇的农业水利设施建设方面遗留下来一些问题。一是缺少管理人员。一个乡镇基本只有一个专业的水管员,主要是做内部的业务工作,山塘水库散落在村组,且是比较偏僻的地方,村里也没有负责山塘水库的人员,基本是放任状态。税费改革后,不
- 1 -
能随便动用农村劳力,也没有收水费,又没有管理水库的专门经费,有些小问题,受益的村民可能会自发去管理。村民缺少专业的水利知识和资金,问题大了就束手无策,缺乏有效管理,工程得不到正常维修,农田灌溉效益大大降低。二是工程安全隐患多。绝大多数的水利工程运行时间都在30—40年以上,不同程度存在坝体渗漏和滑坡、溢洪道损毁、涵管破裂、启闭设施陈旧等症状,且由于忽视了对水利环境建设和水土保持工作,使流域区内水土流失现象日益严重。一些水利工程施工中破坏了地表植被,又未及时绿化,致使泥沙淤积于蓄水工程内,减少了工程蓄水。部分工程受泥沙淤塞的影响,使工程放水设施和输水渠道堵塞,垮塌严重,导致水流不通,水量损失浪费大,不但降低了工程灌溉效益,还给工程安全带来隐患,以致出现有的水利设施在汛期不敢蓄水,抗旱不能供水的恶性循环,我镇的5个山塘水库只有南边一个还能蓄水,但蓄水量已经远远达不到设计要求了。     三、建议及措施
针对我镇农村水利的各种问题,我们认真总结经验,借鉴其他地方农村水利管理的好做法,推进我镇工作。
(一)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的集体事业主要靠“一事一议”,农村水利建设需要经费较多,“一事一议”对农户投资筹劳上限的,容易造成议而不决、决而无果的局面,用“一事一议”的方式来解决很难,应该采用多种方式加大对农村水利建设的投入,一是县,镇级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稳定的财政投入。在同级财政可用资金中按照相对固定的比例拨付,纳入年初财政预算,
- 2 -
用于属地方负担的堤防等纯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维护等。二是要努力争取上级财政支持,需要相关部门通力配合,进一步争取国家的专项资金,将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按一定比例投入农村水利包括小型微型水利设施建设。
(二)切实保证水利工作人员到位,全面落实农村水利管理责任。一是对各个山塘水库和主要渠道落实专人管理,县乡村三级筹集管理人员工资,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二是建立健全必要的工作制度和激励机制,以保护和调动水利工程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三是制定防汛用工和农村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用工办法,从制度上保证防汛用工、堤防维修养护等用工的需要。   (三)加大争资力度。前些年水利项目安放在我县山上片一直是个盲区和死角,近几年有所转变,但离山上片的实际需求相差很远,县委要加大山上片水利项目和经费的扶持力度,以改变山上片望天收谷的现状。
(四)不断挖掘农村水利设施潜力,发挥农水综合效益。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要充分考虑灌溉、防洪、养殖、生态等因素,注意新建与改造结合、配套与挖潜结合、开源与节流并举,深化改革,创新机制,要积极以水利工程为依托开展综合经营,将水面承包出去,发展水产品养殖,补充水利设施的维护经费,提高工程经济效益,提高农业竞争能力,为建设新农村发挥更大作用。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