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酸雨的方法、措施、途径
陆舒梦2013级7班 学号201311340719
摘要:酸雨是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雨雪等在形成和降落的
过程中,吸收并溶解了空气的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物质,形成了PH小于5.6的酸性降水。酸雨主要是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的污染,已成为我国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近20年来,我国在治理酸雨方面不断完善,颁布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研究酸雨控制方面的创新技术,扩宽治理酸雨的途径,探索更为有效的防治酸雨的方法。通过不断努力在酸雨问题治理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关键词:酸雨 防治 措施 对策 脱硫技术
引言:酸雨是二十一世纪人类所面临的三大公害之一,酸雨是一个国际化环境
问题,不能依靠一个国家单独解决,必须共同应对,相互协调。如今酸雨问题已被更多的国家重视,很多国家都在积极采取治理酸雨的方法,开展国际合作。多途径的解决酸雨问题。近年来研究工作迅速发展。
一、治理酸雨的对策
(一)国外酸雨控制对策
1973年11月在日内瓦举行的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的环境会议上,通过《控制长距离越境空气污染公约》并与1983年生效。为了实现公约规定,许多国家都已采取积极对策,制定了减少致酸物排放量的法规。例如美国的《酸雨法》密西西比河以东地区,二氧化硫排放量由1983年2000万吨∕年,经过10年减少到1000万吨∕年。加拿大二氧化硫排放量由1983年的470万吨∕年,到1994年减少到230万吨∕年。1982年6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国际环境酸化会议,酸雨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环境问题。欧洲的26个国家和加拿大在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提出一份新协议上签了字,修正把本国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87%,美国也承诺到2010年将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减少到80%。
(二)中国酸雨控制对策
中国在治理酸雨问题,“十五”以来,全国酸雨和二氧化硫防治有一定的进展。2000年,再次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2年,颁发了《燃煤二氧化硫排放污染防治技术》。2002年9月,批准了《两控区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十五”计划》。2008年,国家环境在其官方网站上正式公布了国家共同制定的《国家酸雨和二氧化硫排放“十一五”规划》落实对二氧化硫明确实行总量控制标准控制氮氧化物的增长。有效控制酸雨污染。在2010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2005年减少10%控制在1000万吨以内。全国酸雨城市比例、酸雨发生频率及酸雨覆盖面积总体均呈降低趋势。
1 / 6
二、治理酸雨的方法
控制酸雨的根本方法是减少或消除酸沉降污染源。控制酸雨污染的根本是控制SO2和NOx的排放。 (一)烟气脱硫技术
从目前我国状况来看,开展烟气脱硫技术成熟有效,烟气脱硫是减排 SO2 的一条重要技术途径,它是一种燃烧后脱硫过程。通常利用吸收、吸附氧化等化学方法脱除排气中的SO2。 1.氨吸收法
用氨水做吸收剂吸收烟气中的SO2。由于氨易挥发,实际上用氨水与SO2反应生
成亚硫酸铵水溶液作为吸收SO2的吸收剂。但由于氨易挥发,吸收剂消耗量大,因此缺乏资源的地方不采用此法。 2.钠碱法
本法是用氢氧化钠或碳酸钙的水溶液作为开始吸收剂,与SO2反应生成Na2SO3,
继续吸收SO2,采用此法SO2的吸收效率可达95%以上,设备简单,操作方便,但消耗碱量大,成本高,只适用于小气量烟气治理。 3.钙碱法
用生石灰或消石灰的乳浊液为吸收剂吸收烟气中的SO2,对吸收液进行氧化可得
到副产物亚硫酸钙。该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采用吸收系统容易结垢赌塞。另外,由于石灰乳循环量大,设备体积小,操作成本高。 (二)烟气脱氮技术
目前国内外净化NOx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催化还原法,液体吸收法以及固体
吸附法。 1.催化还原法
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用还原剂将废气的NOx还原为无害的N2和H2O的方法。氧
化还原技术成熟技术效率高,是治理NOx废气的较好方法。但其投资和日常操作的费用偏高。 2.稀吸收法
利用30%左右的稀吸收NOx,先在20℃和15MPa下,主要是进行物理吸收,
生成很少,然后将吸收液在30℃下用空气进行吹脱。可以回收NOx为,由于氨氧化物在烯酸中的溶解度要比水中的大得多,所以此法NOx的去除率可达80%~90%。 3.氧化吸收法
由于NO很难被吸收,因而提出氧化剂将NO氧化成NO2,然后再用吸收液加以吸
收,常用的氧化剂有次氯酸钾、高锰酸钾和臭氧等,NOx的去除率高达93%~98%,但运转费用高。 (三)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技术脱硫符合“源头治理”和“清洁生产”的原则,因而是一种极有发展前景的治理方法。日本电力研究所从土壤中分离出一种硫杆菌,它是一种铁氧化细菌,能有效去除煤中的无机硫。美国煤气研究所筛选出一种新的微生物菌株,它能从煤中分离有机硫而不降低煤的质量。目前,科学家已发现能脱去黄铁矿中硫的微生物还有氧化亚铁硫杆菌和氧化硫杆菌等。这种技术原理简单,设备价廉,特别适合无力购买昂贵脱硫设
2 / 6
备的发展中国家使用。
三、治理酸雨减少S02,NOx的途径
改用低硫煤开发和应用各种脱硫脱氮技术及设备。是减排SO2,NOx的一条重要技术途径。我国SO2 排放量约 90% 来自煤炭消费。控制SO2,NOx的排放要从源头做起。
(一)低硫煤开发和脱硫技术设备
1.高硫煤的生产和使用,改用低硫煤
对于含硫量 > 1. 5% 的高硫煤,应加一道选煤工序,以降低硫含量。我国的煤炭总体上属于中等易选,通过洗选可以脱除 60% 以上的灰分和 50% ~ 70% 的黄铁矿硫(全硫中黄铁矿硫比例较大),大大减轻了燃煤污染,同时可节煤10% ~ 20%。
2.改进燃烧方式,提高煤的燃烧效率。
流化床燃烧就是一种很好的燃烧方式,这种技术是通过向燃烧床喷射石灰或石
灰石完成脱硫脱氮的。烟气脱硫是减排 SO2 的一条重要技术途径,它是一种燃烧后脱硫过程。在烟气排出烟囱前,喷以石灰,与 SO2反应生成 CaSO4,回收 CaSO4。新型的流化床锅炉有极高的燃 烧效率,几乎达到99%,而且还能去除 80% ~ 95% 的 SO2 和 NOX。 3.型煤固硫
型煤是经过成型处理后的煤制品,分为民用和工业用两类。民用型煤主要是煤球和蜂窝煤,工业型煤主要锅炉、窑炉、蒸汽机床等采用的各种成型煤制品。所谓型煤固硫技术,就是在型煤加工时加入固硫剂,使煤在燃烧时不排出 SO2,从而实现燃煤固硫,固硫率可达 50% 左右。 (二)我国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控制区的污染要求 1.两控区的控制目标
到2000年,实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有关直辖市、省会城市、沿海城市重点旅游城市环境空气的浓度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酸雨控制区酸雨恶化的趋势得到缓解。到2005年,酸雨控制区降水的PH值小于4.5的面积比2000年明显减少。 2.矿井控制
禁止新建煤层含硫粉大于3%的矿井,建成的生产煤层含量大于3%的矿井逐渐进行限产或关停。改造含硫量大于1.5%的煤矿,应当配备相应规模的煤炭洗选设备。现有煤矿应按照相关规定的要求补建煤炭洗选设备。城市燃料重油和煤炭的含硫量,应严格遵守当地的规定。
四、治理酸雨的措施
中国主要围绕SO2的控制来进行酸雨的治理。 (一)国家完善环境法规,加强监督
制定严格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健全排污许可证制度实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
制。同时,运用经济手段促进二氧化硫治理,征收SO2排污费、排污税费、燃料税和提供一些经济补助等。利用经济手段推进酸雨的治理。建立酸雨监控网络和SO2排放监控网络,以便及时了解酸雨和SO2污染动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 / 6
(二)调整能源结构,改进燃煤技术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以煤为主要能源,煤炭消费居高不下,有相当大数量的高硫煤,而且大多数直接燃烧原煤。燃烧方式落后,清洁能源利用比例少。调整工业布局,改造污染严重的企业,淘汰落后的工艺和陈旧的设备,高硫煤的生产和使用,使用低硫煤,节约用煤。调整以矿物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增加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比例。开发代替煤的新能源,如太阳能、潮汐能、水能、风能、地热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 (三)控制汽车尾气,改善交通环境
制定汽车废气的排放标准,加强对汽车尾气的控制。汽车的行驶速度,城市要加大力度开展公共交通建设,适当私家车的数量,保证交通畅通,才能减少尾气的排放。改进发动机技术,安装汽车尾气净化装置。相关部门对机动车实行淘汰制度。杜绝汽车尾气大量排放减少大气污染。 (四)扩大绿化面积
城市规划建设应考虑增加绿化带、绿化区的设施。种植植物,选择一些有较强吸收二氧化硫和粉尘能力的树木,如石榴、银杉、桑树等花草树木,净化空气,美化城市环境。
结束语
联合国多次召开国际会议讨论酸雨问题,许多国家把控制酸雨列为重大科研项目。全世界已有40多个国家通过了污染,汽车排污。20多年以来,我国在酸雨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和一些重要控制酸雨的技术。但由于酸雨问题是全球性环境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建立符合我国酸雨类型的预测模式。研究与我国经济水平适应的酸雨控制对策。由于经济发展酸雨形式又越加的严峻,对酸雨的治理要更加重视,制定大气污染控制等方面法规,全国各地针对污染的不同程度制定相应的制度规定。 每一个人都应该增强环保意识,研究者们努力创新环境保护技术,国家经济支持力度加大。
参考文献
[1]邓伟,刘荣花,熊杰伟,陈海波等.当前国内酸雨研究进展[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9.32(10)
[2]柴发合,张新民,王淑兰,孙新章等.中国酸雨研究现状[J].环境科学研究.2010.23(5) [3]王安,张永全,陈华等.微生物烟气脱硫技术研究[J].重庆环境科学.2001.23(2) [4]刘彬,酸雨的形成危害及防治对策[J].环境科学技术.2001.8(4)
[5]杨本宏.我国酸雨危害现状及防治对策[J].合肥联合大学学报.2000.10(2)
[6]赛俊聪,吴少华,汪洪涛.我国烟气脱硫技术现状及国产化问题[J].电站系统工程.2003.19(1)
[7]郎铁柱.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113-122
[8]张永奎,王安,钟本和等.微生物处理含SO2气体的试验研究[J].环境工程.2001.19(5):30-32
[9]蒋维楣,孙鉴泞,王雪梅.空气污染控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365-372 [10]姜安玺等.空气污染控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84-108
4 / 6
5 / 6
6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