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市实验中学历史教学资源库(华师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一部分 教学目标分解
教学目标双向表
学习要求 知识 教学内容 过程与方法 情感、价值观 方法 检测 识记√ √ √ √ 理应分解用析 综合 比较 √ 概括体验感悟 评价 选择非选择 长安城的组成 √ √ √ 唐都商店和作坊的集中长安 地 长安城人口 玄奘西行原因 √ √ √ √ 玄奘玄奘西行贡献 西行 √ √ √ √ 玄奘西行精神 √ √ √ 唐僧与玄奘的不同 鉴真鉴真东渡的经过 东渡 遣唐使 √ √ √ √ √ 第二部分 课堂教学设计 √ √ √ 一、关于教材分析与处理
教学目标: ⒈知识识记
⑴了解长安城的布局,知道长安既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开放性的国际大都会。
⑵了解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认识我国的经济、文化在唐代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朝采取鼓励对外交往的,这些都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⒉能力培养:
⑴通过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⑵通过学生的讲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⒊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⑴通过对玄奘、鉴真等不畏艰险,出国远行,学习交流的事迹介绍,启发学生不怕困难险阻、勇于开拓以及对事业执著追求的精神。
⑵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唐代的强盛及其在国际上的地位,从而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认同情感。
⑶玄奘、鉴真等人热心于文化交流,成为中外交往的友好使节,其业绩值得后人景仰。 重点、难点突破措施:
⒈利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再现历史情境,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获得感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⒉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充分阅读教材,提高自学能力、概括能力。
⒊组织学生讨论,发表对历史人物、事件的看法,明确文学作品和历史现实之间是有区别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播放动画片《西游记》的主题歌《一个师傅仨徒弟》。提问:歌中的“唐三藏”指谁?“西天取经上大路”中的“西天”指哪里?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西游记》是以玄奘西行天竺求学问取真经为背景而虚构的一部小说,故事中的唐僧原型就是历史上的玄奘,《西游记》中有关唐僧的描绘与玄奘一样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第五课《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就会给你答案。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展示学习目标) 二、学生认定目标
⒈了解长安城的布局,知道长安既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开放性的国际大都会。
⒉了解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遣唐使等史实,认识我国的经济、文化在唐代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采取鼓励对外交往的,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⒊对图片等内容进行观察、想象,用语言叙述,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⒋学习玄奘、鉴真等不畏艰险、勇于开拓以及对事业执著追求的
精神,并在今后的学习中发扬光大。
⒌明确唐文化远播东西方各国,对许多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导学达标: (一)唐都长安
唐朝的都城在哪里?今天的哪个城市?讲明长安城和西安城的规模的不同。(今西安城在唐都长安城的北部居中)。播放《长安概况》,投影《长安城平面图》。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唐都长安一部分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⑴长安城由哪几部分组成?城市规划布局有什么特点? ⑵在图上指出商店和作坊的集中地。
⑶长安城人口有多少?外来的居民有哪些?举例说明“胡风”盛行。
总结:通过学习说说长安城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
⑴规模宏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城市之一。
⑵城市布局①有宫城、皇城、外郭城三部分组成②全城南北中轴线(朱雀大街)两侧东西对称。③棋盘似的街道宽敞笔直。
⑶人口众多,商业繁荣。
⑷是一座开放性的国际大都会。
同时需要指出:唐都长安是个很多的城市,与现代的城市不同,与后来的宋、元、明、清的城市也不同。可让学生说说有哪些。
(投影日本《平城京》平面图,说说它的布局。为什么?)与长安一样,也有朱雀大街,东、西市等,模仿唐代长安规划营造。 说明当时长安城的设计在国内外影响很大。
请你课后画出咱们诸城的城市平面图,并与长安城平面图做比较,感受唐都长安的宏伟规模。 (二)玄奘西行
盛唐时,中国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与外国的经济和文化往来十分频繁。与唐朝建立经济文化联系的国家很多,主要有:新罗、日本、天竺、中亚诸国、波斯、大食。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天竺:即指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请同学们看书玄奘西行这部分内容考虑以下问题:
⒈玄奘为什么西行?结合“玄奘西行”图,说说西行的经过(请同
学讲一个有关玄奘取经的小故事)。
(感到佛教经义众说纷纭,难得定论,决心往西方天竺——佛教的发源地求取真经。)
⒉玄奘的重大贡献有哪些?
(携带657部佛学经典返回长安,后居长安慈恩司专心译经、讲学。又将其所见所闻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 ⒊玄奘的哪些精神值得你学习?
(为求学问取真经,不畏艰险,勇于开拓,好学不倦等等) ⒋讨论:《西游记》中有关唐僧的描绘与你所了解的玄奘有什么不同?
(《西游记》中唐僧取经所经历的种种磨难与玄奘西行所遭遇的艰险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不同的是,小说中唐僧取经的路上还收留了三个神通广大的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并有白龙马相伴,遇到困难又有各路神仙相助,化险为夷。而历史上玄奘西行天竺是独自一人骑着一匹瘦马走出玉门关,哪热风如火、寒风如刀的茫茫沙漠几乎使他丧生。另外,玄奘西行往返所亲历的110国与传闻的28国的情况都记录在《大唐西域记》一书中,这部书内容丰富生动,准确可靠,和《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的经历相比毫不逊色。由此可见,文学作品与历史现实之间是有差别的。) (三)中日交流
⒈鉴真东渡
玄奘西行为取佛经,唐朝时还有一名高僧是东渡日本传播佛学,他就是著名的鉴真和尚。(投影《鉴真坐像》这时供奉在日本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坐像。)让学生看书鉴真东渡一部分内容,结合鉴真东渡图,⑴说说鉴真东渡的经过,他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你学习?⑵鉴真为什么被称为“天平之甍”?
(受日本僧人礼请,东渡传律,前后五次率众渡海均告失败。后双目失明,仍矢志不渝。第六次东渡终于成功。 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终成大业的志向。
鉴真在日本除了传布佛教外,还将盛唐的医药知识、建筑艺术、书法绘画等介绍到日本,被日本人民誉为“天平之甍”。)
想一想:鉴真与玄奘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都生活在唐朝,都是僧人,都对唐与邻邦的友谊和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出生入死,历尽艰辛,都有一种顽强的
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⒉遣唐使
唐朝时来中国的日本人很多很多,日本先后10多次派赴唐使者来到中国学习交流,这批人叫遣唐使。有关这部分内容请大家看课本27—28页最后三个自然段。回答:唐文化对日本产生了哪
些影响?
(唐朝的官制、法律制定等影响了日本。日本的文字、建筑、服装、习俗等都颇有唐代遗风。可见唐文化全方位的影响了日本。)
四、课堂小结:
组织学生小结:通过本课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历史知识?让学生自己归纳、回答。
思考:唐朝前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民族关系和睦、中外交流密切,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促进了本国经济文化的发展。现在,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已取得重大成就,对此,你有什么启示?(以下看法供参考)
⒈一个国家只有经济、文化先进发达,才能产生巨大的辐射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乃至仰慕。
⒉一个国家在确保主权的前提下,只有对外开放,鼓励交流,才会有所得益,有所进步。
⒊国家和民族不论大小强弱,均有所长,一个国家只有积极开放,虚心学习,才能充分吸取别人的精华,丰富自己的文化。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都要予以充分肯定。
板书设计:
唐都长安——开放性的国际大都会 唐朝的中 玄奘西行——中国与天竺的文化交流 外文化交流 鉴真东渡——中日文化交流
日本“遣唐使”——中日文化交流 练习题【典型题例练习】 一、【选择题】
1、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故事分别发生在( )
A.唐太宗时、唐玄宗时 B.武则天时、唐太宗时C.唐高宗时、唐太宗时 D.唐玄宗时、唐太宗时
2、唐朝的对外交往中,以佛教为纽带与之往来的国家是 ( )
A.高丽 B.波斯C.天竺 D.大食
3、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中华文明对日本影响深远。唐朝,中国有一位高僧经过六次东渡到达日本,促进了友好交往,传播了中华文明。请你说说这位高僧是( )A.僧一行 B.玄奘 C.阿倍仲麻吕 D.鉴真
4、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句“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描绘的城市是 ( )
A.洛阳 B.长安 C.成都 D.建康
5、假如你是唐朝的一位建筑设计师,准备实地考察唐朝都城的建筑艺术,应该去的城市是 ( )
A.洛阳 B.扬州 C.长安 D.余杭
6、某历史兴趣小组想了解唐朝时印度的一些文化概况。你会向他们推荐 ( )
A.《史记》 B.《齐民要术》 C.《水经注》 D.《大唐西域记》
7、学习隋唐史后,四位同学作了主题演讲,你认为能准确地概括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的是 ( )
A.文明初露曙光 B.奔向统一 C.繁荣与开放 D.封建国家陷入危机
8、下列人物中,属于中外友好交往使者的是 ( ) A.鉴真、玄奘 B.鉴真、松赞干布 C.松赞干布、文臣公主 D.玄奘、唐太宗
9、下列关如玄奘和鉴同之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促进了唐朝时期佛教的传播与发展; B.为完成使命而出生入死,历尽艰辛
C.以博大的胸怀积极地吸取外来优秀文化;D.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10、2010年是中印建交60周年,早在唐代,就有一位杰出的历史人
物为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是( ) A.鉴真 B.玄奘 C.郑和 D.张骞 11、中华民族既为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又有吸纳世界文化精华的精神。以下最能表明古代中国学习外国文化的开放意识和刻苦学习精神的是( ) A.鉴真东渡 B.玄奘西行 C.日本遣唐使 D.文成公主入藏
12、七年级某班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他搜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相关资料,由此推断他研究的课题是( )A.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B.中华文明的起源 C.统一国家建立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下列人物,被人本人民赞誉为“天平之甍”的是( ) A.玄奘 B.鉴真 C. 吉备真备 D.阿倍仲麻吕
14、《西游记》以玄奘西行为原型,用神话的方式描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历程,玄奘历经艰辛去的
“西天”是指( ) A.伊朗 B.打食 C.天竺 D.波斯
15、下列对唐都长安的叙述不准确的是( ) A.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城市之一 B.其中的皇城是皇帝及皇族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
C.规划严整、宫殿雄伟、市容壮观、功能完备 D.是一个开放性的国际大都会
16、曾先后10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交流的是( )A.日本 B.韩国 C.印度 D.泰国 17、郭沫若诗“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航东海”的目的是( )
A、求取佛经精义 B、弘扬佛法 C、传播高潮的医术 D、学习日本的文化
18、中华民族为人类文化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又有吸纳世界文化精华的精神。以下最能表明古代中国学习外国文化的开发意识和刻苦学习精神的是( )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 C.天文成公主入藏 D.日本遣唐使到来
19、唐朝的一位旅游爱好者王某向到长安城找了旅店小住几日,你可以推荐他去哪里?( )
A.宫城 B.皇城 C.东市 D.外郭城
二、【史实辨析题】下列这段文字中有四处与历史事实不符的地方,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唐都洛阳是一个开放性的国际大都会,有大量来自外来的居民。贞观初年,高僧戒贤历经险阻,前往天竺,遍访名寺,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后来,他以亲身见闻写成
《西游记》。唐玄宗时,玄奘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他在日本十年坚持不懈地传播唐朝文化。解读P47
错误: 改正: 错误: 改正: 错误: 改正: 错误: 改正: 四、唐朝时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伴随着对外交往的活跃,繁荣的唐朝文化传遍世界,影响着世界,至今各国仍称中国人为“唐人”。 请你举出唐朝对世界影响的史实“(至少三例史实)解读P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