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医内科学--眩晕

中医内科学--眩晕

来源:九壹网
第五节 眩晕

【概述】 一、定义

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或仆倒等症状。 二、沿革 1、《内经》对眩晕的病因病机做了较多的论述,认为眩晕属肝为主,与髓海不足,血虚,邪中等多种因素有关。

2、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

3、金元时期,刘完素主张眩晕应从风火立论;朱丹溪则提出痰水致眩学说。 4、明清时期,张景岳强调“无虚不能作眩”,《严氏济生方》首提六淫七情所伤致眩说;《医学正传》指出眩晕的治疗应根据不同的体质合证候,辩证治之,并认识到眩晕与中风有一定内在联系。

三、与现代医学的关系

眩晕是临床常见病症,可见于梅尼埃病、良性位置性眩晕、低血糖症,高血压病、低血压症,脑动脉硬化症、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贫血等。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情志不遂; 2、年高体弱; 3、久病劳倦; 4、饮食不节; 5、外感六淫。 二、病机

1、基本病理变化:(1)虚:气、血、精不足,髓海失养。 (2)实:风、火、痰、瘀扰乱,清窍失宁。 2、病位:脑,与肝脾肾相关。

3、病机:病机复杂,多相互兼夹和转化。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2、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心悸、心慌、面色苍白等。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1、辨相关脏腑:(1)肝阳上亢

(2)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脾失健运痰湿中阻 (3)肾精不足

2、辨标本虚实。

二、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三、证治分类 1、肝阳上亢证

症状: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郁怒而加重,甚则仆倒,颜面潮红,

急躁易怒,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治法:平肝潜阳,清风息火。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

常用药:天麻、石决明、钩藤、牛膝、杜仲、桑寄生、黄芩、山栀、菊花、白芍。

2、痰湿中阻证

症状:眩晕,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

滑。

治法:化痰去湿,健脾和胃 代表方:半夏白术天麻汤。

常用药:半夏、陈皮、白术、薏苡仁、茯苓、天麻。

3、瘀血阻窍证

症状: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心悸,失眠,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暗有瘀斑,

脉涩或细涩。

治法:祛瘀生新,活血通窍。 代表方:通窍活血汤加减

常用药: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白芷、菖蒲、老葱、当归、地龙、全蝎。

4、气血亏虚证

症状: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晄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唇甲不华,发色不泽,

心悸少寐,纳少腹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白术、黄芪、当归、熟地、大枣、茯苓、炒扁豆、生姜、远志、茯神、龙眼

肉。

5、肾精不足证

症状: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膝酸软,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遗

精滑泄,耳鸣齿摇;或颧红咽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或面色晄白,形寒肢冷舌淡嫩,苔白,脉弱尺甚。 治法:滋养肝肾,益精填髓。 代表方:左归丸加减。

常用药:熟地、山萸肉、山药、龟板、鹿角胶、紫河车、杜仲、枸杞子、菟丝子、牛膝。

【方歌速记】

眩晕风火痰夹瘀,肝阳天麻钩藤弯。 痰湿中阻半白天,瘀血阻窍通窍缓。 肾精不足左归丸,气血亏虚归脾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