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价值取向探析
【摘 要】高等教育价值取向一直是高等教育中永恒不变的话题。本文提出了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现状及困惑,并从个人、社会、学校三类主体进行纠正,要求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平衡“钟摆”状态。同时时代所要求的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应当充分体现当代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
【关键词】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精神
高等教育价值取向是指高等教育主体对高等教育的价值判断和在价值判断基础上根据自身需求来进行教育选择对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倾向性。由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价值取向就必然有来自社会的、个人的和知识的等各方面的不同的价值倾向,这也就必然形成了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多元化发展。
1.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现实反思 西方现代化肇始于启蒙运动,理性进步是启蒙运动努力促成的目标,可以说,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就是人们不断追求理性张扬的过程。人们对理性的无追求决定了西方社会永不知足的经济增长,而要保障这种增长,就必须不断地发展科学技术,所以,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就是满足人们不断膨胀的物欲。当前人类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其实是一种文化困境和人的价值的迷失,是人们一味追求社会发展的表面形式而忽视人的精神构建和文化创造所造成的。
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之上的专业教育,它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密切相关,理应担负起引领和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责任,高等教育的多重价值应该得到全面体现,否则整个教育体系以及社会发展必将是病态的。我国高等教育是在近代列强豪夺背景下,以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为起点开始转型的,因此,国人对西方科学技术怀有一种更为强烈的期盼和梦想。虽然经历过曲折,但我国高等教育始终以科技强国作为其发展和不断追寻的目标。然而一面的过度彰显必然带来对另一面的遮蔽,科学技术在高校课程及教学内容中的强势和主导地位,导致人文学科地位的相对衰落以及教育价值的过分功利导向,使人们只满足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发展,而忽视了对教育的“终极关怀”、提升人的理想与发展智慧和精神的关注,结果是教育价值的迷惘和真正教育意义的迷失。
2.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对策以及与当代发展理念的融合 2.1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对策
以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为出发点来讨论高等教育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个人、社会、学校三类高等教育主体上,这三类主体共同决定着高等教育价值取向。而三者之间的冲突是困扰我国教育领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应该是各自的自身完善和提高。
2.1.1培育青年学生的个性精神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作为未来社会希望和脊梁的青年学生也不例外,在国家权威的制约与功利主义的诱惑下,青年学生保持自由和的个性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青年学生是大学里一个特殊的知识群体,他们是最容易接受新挑战的特殊团体,是社会情绪的温度计。他们有血性而少苟且,有理想而又有实现抱负的机会,有激情同时又有为理想献身的勇气。他们不仅有对文化知识的渴求,更是实践所学的行动者。他们与传统的规范疏远,而易于接受时代的新标准和新原则,富有朝气和新鲜活力,走在社会发展的前列。因此,学校应该培育青年学生的个性精神,通过理性思维的提炼,使他们勇于发现事物运动和变化的规律,
从而发展和指导世界的命运。
2.1.2国家制度完善化 教育具有阶级性,统治阶级的主导价值观决定了高等教育应该为当前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也就是说,国家的价值取向左右着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国家如果不健全,那么会阻碍高等教育的发展,反之,会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的成熟于否是关键,它决定着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那么国家制度怎样完善化并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呢?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颁布具有里程碑意义。它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走上法制化轨道,全面推行依法治教和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1.3内外兼修,培育大学精神 大学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缺少一定的无功利的自由空间,大学中的创造活动是无法展开的。但在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创造性更是大学的生命所在。如果大学的价值取向过于功利化,大学的活动无疑会受到损害,甚至导致整个社会发展观念的扭曲。因此,尽管功利主义介入大学已成为必然,但是大学不能完全为功利主义所控制,大学应该协调好大学理念、大学精神与功利主义的关系,使三者处于一种良性互动状态。
2.2高等教育价值取向于当代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的融合
理想高等教育价值取向是指导当代高等教育活动的价值理念。高等教育活动要在当代社会发展中有效发挥其作用,指导其实践的价值取向就必须体现当代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
2.2.1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应当体现当代社会“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本。当代社会所提倡的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应当全面体现这种“以人为本”的时代理念,以高等教育活动与受教育者幸福、尊严和终极价值的联系程度,对受教育者主体的能力、智力等因素在内的全面发展的作用,以对受教育者个性的发展完善与生活、生命意义与质量的提升,从各种身外之物的奴役中摆脱的程度来判断与衡量高等教育的真正价值。
2.2.2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应当体现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 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是迄今为止人类对社会发展认识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己经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和大力推动。高等教育作为一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价值取向应当充分体现这一时代发展新理念。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中指出的那样:面对新世纪,应保持、加强和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的基本使命和重要作用,特别是促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的使命。高等教育满足这一时代使命的价值标志应当是通过其活动,培养既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信念和责任感,又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知识与能力的人才。
2.2.3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应当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和人与自身的和谐的社会,而人与自身的和谐是其它和谐的基础和前提。因此,人自身的和谐,即和谐人的培养和建设应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中心环节。可见,在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时代背景下培养和谐的人才,是目前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对高等教育而言,和谐的人才就是通过大学教育使不同素质的学生都能获得有效学习,使他们能各有所求、各有所得、各取所需,从而获得自由而全面发展,真正能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人。
【参考文献】
[1]杨东平.影响接受教育机会不均的制度性因素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1,(6).
[2]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王万忠,杨胜良.现代大学理念与高等教育价值取向[J].高等农业教育,2005,(10).
[4]张贺领.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教育价值取向的变革[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