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读书报告(辛亥与君主制度的终结)
——论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与五权
孙中山先生所处的时代是民族危机加深,清朝几乎“破产”以及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涌动的年代。
首先,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他们在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后,加强了对清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张在华经济势力。1904年至1905年,日、俄两国为了争夺在华利益竟然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次之,在清朝的最后几年,各种赋税不断追加,新税层出不穷,官吏中饱私囊,致使民怨沸腾。
第二,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朝已经完全沦为外国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他们甘当“洋人的朝廷”。虽然清后来实施了一系列的变革,但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所以反而激化了矛盾。事实表明,清已经无法统治了。
最后,资产阶级民主思潮迅猛传播,震撼着中国思想界,并推动民主运动的到来。首先觉醒的是新兴知识分子群体。与民主思潮广泛传播的同时,国内外出现许多团体。影响较大的有兴中会、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和光复会。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平均地权”作为政治纲领。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进入一个新阶段。
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思想最早是发表在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中,之后的《中国党纲》和《建国大纲》中也有阐述三民主义以及五权的相关内容。主要内容如下: 一、三民主义 :
(甲) 民族主义:以本国现有民族构成大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的国家。
(乙) 民权主义:谋直接民权之实现与完成男女平等之全民政治,人民有一下各
权:选举权、创制权、复决权以及罢免权。
(丙) 民生主义:防止劳资阶层之不平,求社会经济之调节,以全民之资历,开
发全民之富源,其大要实施如下:
1、国营实业:凡国中大规模之实业属于全民,有经营管理之;
2、平均地权:有国家规定土地法、使用土地法及地价税法,以谋地权之平均; 3、改革货币:革新货币制度,以谋国内经济之进步。
二、五权:
(甲)立法权 (乙)司法权 (丙)行政权 (丁)监察权 (戊)考试权 以五权分立为原则,完成更进步之。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要以手段推翻清朝,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二是追求,建立民族的国家。从这一点上来说,孙中山的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既看到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肆意侵略和掠夺,也意识到清的软弱和,决心推翻的清。
对于民权主义,西方对三权的集中已非常害怕,孙文却只怕不是“万能”。他认为可以用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来防止万能变成。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即推翻封建君主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权主义的目的就是把权力回归人民。
至于民生主义,则回归到人民的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确保国民最基本得生活。“欧美经济之患在不均,不均则争;中国之患在贫,贫则宜开发富源以富之。惟富而 不均,则仍不免于争,故思患预防,宜以欧美为鉴,力谋社会经之均等发展,及关于 社会经济一切问题,同时图适当之解决。”之后实施了一些,包括规定
男女平等、地主与佃户身份平等以及平等土地等,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具有超前的思想。
孙文的五权思想,把权利分给五个部门,院长在颁布之前一直由总统任命并且监督。
对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虽然三民主义中说建成民族国家,但是在其他地方反映出比较明显的排他思想,例如民族主义第四讲中的“就历史上说,我们四万万汉族是从那一条路走来的呢?也是自帝国主义一条路走来的。我们的祖宗从前常用政治力去侵略弱小民族”, 这一个就不太能体现和谐共处的思想。再者,虽然说国民拥有各项权利,但实施起来却相当的有难度,以至于后期权利只落在部分手中,于是不得不实废除以资产为标准的阶级选举而实行普通选举。对于国营实业,直接由经营管理有太多的弊端,造成垄断行业。在这方面,应该给予民营以更多的权利和份额,所谓不是自己的东西始终是不会珍惜的就是这个意思,这是人性特点,我们必须遵守。土地定价不应该由地主来定,因为农民交税多少是按土地的价格来算的,这间接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总的来说,孙中山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组织政党,发动武装,领导了震惊中外的辛亥,推翻了中国历史上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王朝统治,开创了中国民主风起云涌的历史新篇章,功载千秋,万古流芳。
孙中山先生与历代反抗封建王朝的农民英雄和同代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之显著不同之处在于:一是通过其他方式独到的认真学习和深入思考,将欧美资本主义制度之精华与中国落后封建制度之国情相结合,从“以民为本” 的宗旨出发,提出了“三民主义”基础学说以及“五权”;二是他自发动和组织伊始,终其一生,在领导整个资产阶级民主的历程中,始终不渝地坚持彻底的反封建立
场和坚定的方向。正是由于孙中山的坚持不懈的努力与理论的宣扬,才使得广大中国民众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走出对民主共和的“反动”政治思想认识误区,有力的促进了中国民主运动的发展,扩大了民主运动的影响,使得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其实孙中山先生能有这样的思想深度,与他年轻时候的经历是分不开的。自小在农村生活的孙中山深知生活的艰难,之后到檀香山求学,初步接触到西方的思想和文化,回国之后,又到学医,广泛地涉猎欧美的历史、人文、地理、政治以及经济等知识。随着年龄的增加,孙中山越来越体会到清的软弱以及,于是在檀香山组建兴中会。由此可见,要与时代和国际接轨,就要不断的接触、学习别人优秀的东西,在这个基础上,你可以比别人做的更好,日本当年学习西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并且日本几乎是在完全照搬西方的前提下获得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