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 汉中科技 2014年第4期 稻蓟马和稻管蓟马的发生与防治 刘涛 ,马殊 (1城固县农技中心,2.城固县植保植检站,陕西城固723200;) 摘要:稻管蓟马年发生8—10代,以成虫在稻茬,落叶及杂草中越冬,开春为害小麦以后转入水 稻,常成对或3—5只成虫栖息于叶片基部叶耳处,卵多产于叶片卷尖内。一般一个卷尖内有卵1~2 粒,多的达6粒,散产。若虫和蛹多潜伏于卷叶内,以在叶尖附近活动居多。 关键词:稻蓟马;稻管蓟马;水稻;防治 我地危害水稻的蓟马有多种,均属缨翅目昆 触角鞭状7节。复眼黑色,两复眼间有3个单眼, 虫,以蓟马科的稻蓟马和管蓟马科的稻管蓟马发 呈三角形排列。前胸背板发达,后缘有鬃4根。翅 生最为普遍,其中以稻管蓟马危害最为严重,该 2对,紧贴体背,翅脉明显。雌成虫产卵管锯齿 虫具有“虫体小、繁殖快、危害大、识别难”等 状。 特点,隐蔽性强,群众不易发现,一旦爆发危害 2.1.2卵 极大。 长约0.2mm,肾脏形,微黄色,半透明。孵化 1危害症状 前可看到红色眼点。 稻蓟马卜2代成虫和若虫以吸取汁液,轻者出 2.1.3若虫 现花白斑,重者叶尖卷褶,渐至全叶卷缩枯黄, 共4龄。初孵若虫,白色透明,触角念珠状, 导致秧苗返青慢,萎缩不发。抽穗扬花期为害嫩 复眼红色,头胸部与腹部等长。2龄若虫体色浅黄 穗,破坏颖壳,引起籽粒不实,造成秕谷。稻管 色至深黄色,复眼褐色。3龄若虫触角分向两边, 蓟马成、若虫以口器锉破叶面,形成微细黄白色 翅芽始见,腹部显著膨大。4龄若虫淡褐色,触角 斑,叶尖两边向内卷折,分蘖初期受害重的稻田, 向后翻,在头部与前胸背面可见单眼3个,翅芽伸 不长苗、不发根、无分蘖,重者整株枯死。穗期 长达腹部5~7节。3龄和4龄若虫不取食,但能活 成、若虫转向稻穗危害,扬花时,潜入颖壳内为 动,因而也称前蛹或蛹。 害子房,造成空瘪粒,一般减产20—40%,严重发 2.2稻管蓟马 生田块减产50—60%,甚至全田绝收。 水稻穗期发生较多 2形态特征 2.2.1成虫 2.1稻蓟马 体长1.5-1.8rnm,黑褐色,略有光泽。触角念 2.1.1成虫 珠状8节。腹部末端管状,雌虫无锯齿状产卵器; 体长1~I.3mm;雌虫略大于雄虫。初羽化时 翅脉不明显。 体色为褐色,后变为深褐色至黑色。头部近方形。 2.2.2卵 作者简介:张成德(1964一),男,助理工程师,长期从事农机培训和推广工作。 一33 汉中科技 2014年第4期 长约0.3mm,椭圆形,黄白色,似透明状。③ 若虫。体淡黄色,无翅,形似成虫,老熟时带桃 红色。 3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 3.1稻蓟马 主要为害水稻,也能取食麦类、稗、看麦娘 等,还可危害豆类、玉米、高粱、甘蔗、葱和烟 草等作物,以秧苗和分蘖期受害最重。我地年发 生10-12代左右,以成虫越冬。成虫和若虫都怕光 和干旱,喜湿润环境。其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适宜 温度在10—28℃,最适温度为15-25℃。冬季气候 温暖,有利于稻蓟马的越冬和提早繁殖。当春季 气温稳定在8 oC以上时,成虫就在越冬寄主上产 卵、繁殖,4~5月份大量迁移到稻田,我地一般 于5月中旬起虫口数量开始上升,5-6月份达最高 虫口密度;在6月初N7月上旬,凡阴雨日多,气 温维持在22—23 ̄C的天数多,稻蓟马发生量就会大 为增加;7月中旬高温少雨,虫量剧降。秧苗3叶 期以后,大田自返青至分蘖期是稻蓟马的严重危 害期,此时,每单株有若虫或蛹I一2头,可以造成 叶尖初卷;有虫5头,卷nt3—5cm,有的达全叶的 i/2;有虫10头以上,叶片大部纵卷,甚至全叶枯 死。水稻分蘖末期,苗大叶健,即使虫量较多, 也不会使叶片纵卷,对水稻生长无明显影响。如 水稻后茬种植绿肥和油菜,将为稻蓟马提供充足 的食源和越冬场所。在稻田内可以繁殖7~8代, 秋季又转移到越冬寄主上。成虫白天多隐藏在纵 卷的叶尖或心叶内,有的潜伏于叶鞘内,早晨、 黄昏或阴天多在叶上活动,爬行迅速,受震动后 常展翅飞去,有一定迁飞能力,能随气流扩散。 雄成虫寿命短,只有几天; 雌成虫寿命长,危害季节中,能存活20天以 上。雌成虫有明显趋嫩绿秧苗产卵的习性,在秧 田中,一般在2—3叶期以上的秧苗上产卵。若虫活 泼,卜2龄若虫是取食危害的主要阶段,多聚集在 叶耳、叶舌处,特别是在卷针状的心叶内隐匿取 食;3龄若虫行动呆滞,取食变缓,此时多集中在 农业科技 叶尖部分,使秧叶自尖起纵卷变黄,预兆着3—4龄 若虫激增,成虫将盛发。成虫迁移扩散能力很强, 常隐匿在水稻或其它寄主的心叶或卷叶内危害。 喜在生长嫩绿、叶片宽阔的稻苗上产卵,4、5叶 期的秧苗及分蘖期的水稻落卵量最大。稻蓟马喜 在水稻的嫩叶上产卵、取食。 3.2稻管蓟马 稻蓟马年发生8一l0代,以成虫在稻茬,落叶 及杂草中越冬,开春为害小麦以后转入水稻,常 成对或3、5只成虫栖息于叶片基部叶耳处,卵多 产于叶片卷尖内。一般一个卷尖内有卵1—2粒, 多的达6粒,散产。若虫和蛹多潜伏于卷叶内,以 在叶尖附近活动居多。成虫活泼,稍受惊即飞散。 中午高温时,多隐藏在稻株茎部叶鞘内或卷叶内, 黄昏或阴天多外出。成虫产卵于颖壳或穗轴凹陷 处,孵化后在穗上取食,为害花蕊及谷粒,扬花 盛期出现虫量高峰。卵期4—6天,卜2龄若虫7—12 天,3—5龄若虫(即预蛹、前蛹和蛹)3-6天,雌 成虫存活期34-71天。每雌虫产卵l5—20粒。取食 植物的繁殖器官对若虫发育有利。成虫强烈趋花, 一旦植物开花,成虫立即飞集于穗花上活动,当 花谢后又迅速迁在其他开花植株或另一种开花植 物。雌、雄交配频繁。成虫在复穗状花序植物(如 小麦)的产卵量似多于圆锥花序植物(如水稻)。 4防治方法 4.1农业防治 调整种植制度,相对集中播种期和栽秧期, 以减少稻蓟马的繁殖桥梁田和辗转为害的机会; 合理施肥,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适期适量追施 返青肥,促使秧苗正常生长,减轻为害;铲除田 边、沟边、塘边杂草,清除田埂地旁的枯枝落叶。 培育和移栽壮秧,以缩短受害危害期。 4.2生物防治 施药时注意保护稻田蜘蛛,维持蜘蛛种群数 量,发挥天敌作用。 4.3药剂防治 (下转l4页) ——34 汉中科技 2014年第4期 科技论坛 训学校的资金投入,引进培训急需的教学设备, 提供农机培训工作的硬件条件,及时对教职员工 进行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拓宽 知识面,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创造条件鼓励外派 训工作只能针对现有的教具制定培训计划,培训 方式也只能在校园进行。长期以来农机培训没有 能力购买新型先进的农机具和多媒体电教器材, 缺少针对性的教学设施,现有的教材教具不能满 足新时期农机培训工作的需要,有必要增加资金 投入。 教师出去进行深造学习,并请专家到学校对教职 员工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整体水平。 2.3健全农机培训体系,拓宽培训渠道 一1.6农机培训工作宣传力度不够 农机操作人员在购买农机具和使用前需要到 正规农机培训机构学习的宣传力度不够,许多农 是联合收割机、大中型拖拉机、新型农机 具和小型、微型农机操作手培训,配合农机推广 部门做好新型农机具、新知识、新技术的推广普 及及公益性培训宣传工作;二是结合农机职业技 能鉴定工作,积极开展农机维修工、电焊工、车 工、维修电工等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三是 与农业和劳动部门联合,积极开展“阳光工程” 机使用者将农机具购到手,仅能通过自己的摸索, 简单掌握操作方法,从而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 培训机构不能处于“等”、“靠”、“望”的状 态,必须主动占用市场,加强宣传力度,使工作 处于主动局面。 2对策与建议 2.1加强农机宣传,提高机手认识 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本着“向社会宣传农 机,让农民了解农机”的原则,充分利用广播、 电视、报刊、网络、送科技下乡活动等形式,加 培训,进行特种机械操作员培训;四是与交 通管理部门合作,对汽车驾驶员、农用车驾驶员 和摩托车驾驶员进行专业培训。 2.4及时更新培训内容,提高教学水平 培训内容结合本地农机发展的情况,紧跟农 机发展的步伐,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对广大农民 朋友在使用农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解决, 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对出现 的新农机、新技术、新知识快速跟进,及时掌握, 强对农机的培训,大力进行农机、农机新技 术的宣传,让全社会认识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 从而调动广大机手参加农机培训。 2.2改进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水平 结合农时季节,深入到农机合作社、农机大 满足广大农民朋友的需要。加快多媒体和实物教 学,集中培训和送教下乡,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 学,教室与农田,学校与农村相结合。和广大农 民朋友面对面,讨论学习,使农机培训工作走向 稳定发展的道路。 户,对驾驶员和操作手进行培训;针对不同类型 的培训机手,制定出不同的培训计划,本着学用 结合的原则,因材施教,注重实效,确保每个学 员都能了解农机原理,掌握学习要领,提高驾驶 技能,达到安全驾驶的目的。同时争取上级对培 (上接第34页) 4.3.1防治时期 4.3。2 防治药剂 选用I O% ̄L虫啉可湿性粉 ̄1]30g/亩,或25%阿 克泰(噻虫嗪)水分散N4g/亩,或25%毗蚜酮可 湿性粉 ̄25g/亩,或35%吡・杀单可湿性粉N3og/ 亩,对水50kg均匀喷雾。 两种害虫在我地均有发生。①秧母田4—5叶期 防治一次,防治早期害虫对叶片的危害。②移栽 前一周内防治一次,减少带入大田虫口基数。⑧ 水稻孕穗末期至破口期是防治重点时期,在7月中 旬防治一次,7月下旬至8月初防治1次。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