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下水作文的教学
摘要: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和学科教学的特殊性要求语文教师多写“下水作文”,完成由“纯读者”向“兼职作者”的转变,将“教学语文”推向“实践语文”。 然而,多数语文教师对写作很生疏,只会批改,不会写作。殊不知,唯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同时,教师自身也得到发展。一名语文教师,不仅在别的方面要成为学生的典范外,在写作方面也应成为学生的表率。而实行的最好方法就是写“下水作文”。
关键词:下水作文;教师;学生;现状
语文教师以教“文”而对学生育智、培德、启美,可谓任重道远。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和学科教学的特殊性要求语文教师多写“下水作文”,完成由“纯读者”向“兼职作者”的转变,将“教学语文”推向“实践语文”。叶圣陶先生对此曾有精辟论述:“教师善读善写,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可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①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除了在别的方面要成为学生的典范外,在写作方面也应成为学生的表率。而实行的最好方法就是写“下水作文”。
一
“下水”本是游泳术语,说的是教练要想教会学生,得先下水示范一下如何游泳。要教会别人游泳,教者自己必须会游泳;教者会游泳,也不能光站在岸上指挥,必须一同下水,手把手的教。这与教师教学生写作是一样的道理。“所谓下水作文,指的是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出了题目,不光让学生做,自己也做,自己亲自尝尝‘梨子’的滋味,便于指导学生。”②
“下水作文法”所讲的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作文教学法。“下水作文”也由此引申过来。
第 1 页 共 11 页
老师就是教练,光有理论不行,还得亲自实践。《教师法》也规定老师应有一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老师写下水作文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也是指导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老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经常动动笔,或是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③
刘国正先生也曾经说:“你要教会学生写文章,自己要先乐于和善于写文章,教起来才能左右逢源。犹如游泳教员自己要专于游泳,钢琴教师自己要精于弹琴,道理是很简单的。”④他还说:“但看我们的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无一不是文章能手,他们的教学艺术和文章艺术是相辅相成,水融的。如果在不久的将来,从我们语文教师的队伍中涌现出一大批文章能手,很值得我们为此开一个庆祝会,因为这正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乃至提高整个语文教学质量的一项基本建设。”⑤
刘国正先生呼吁教师写好“下水作文”,看似要求高了一些,实则是一种科学的建议,是一个起码的要求。
简单的说来就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写文章,一起攻克写作关,教师亲自写文章,给学生提供示范或参考,启迪学生的思维和联想,以便学生完成写作任务和提高写作水平,同时,也能吸收学生作文的优点。
二
网络上有一篇关于下水作文的文章,文章内容是这样的:
新学年,学校要求语文老师在备作文课时必须写下水作文,一位教师不愿意写,就在写下水作文的备课纸上写了“不会游泳”四个字。备课笔记交上去检查后,有了回复:“赶紧学会
第 2 页 共 11 页
游泳!”这位教师在第二篇下水作文纸上写了“正在学习”,第三次写了“还正在学习”五个字,第四次写了“已经有进步了”,第五次写了“已经会钻猛子了”,第六次写了“会狗爬式了”,第七次写了“终于要学会了”。于是教导主任就又回复说:“到了显身手的时候了!”最后一次的下水作文纸上,这位老师还是没有写,只是一行字让教导主任哭笑不得:“天太冷,我不敢冬泳!”
这看似一则杜撰出来的笑话,其实恰好反映了相当多的语文老师的现状。
万继允先生曾在《光明日报》教育时评《“下水作文”利与弊》一文中指出:“下水作文弊大于利,实在不可取。”其理由是:“首先,下水作文逼迫学生就范。……其次,下水作文熄灭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最后,下水作文于老师也无补。……”
类似观点的持有者肯定还不少。不过,这些观点都可以讨论。真理只有一个,事实胜于雄辩。⑥
接下来,我将从四个大的方面来说一说写下水文的意义:
(一)从教师方面来说。经常写下水文有助于教师语言和作文水平的锤炼,知识文化的积累,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改进,而且使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能得心应手,从容不迫。
在作文教学改革之中,教师勤于动笔不仅是言传身教,更重要的是通过写“下水”文,教师能通过自身的素质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免于干瘪寡淡,做到准确生动、鲜活流畅,更加充满感染力。老师的下水作文在带给学生快乐的同时,老师本身也会从自己的写作过程中获得精神的愉悦和享受。
叶老也说过:“教师善读善写,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可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
第 3 页 共 11 页
⑦
(二)从学生方面来说。下水文可以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激发他们的写作灵感,加快学生的作文方面的进步,让学生真切感到“美文” 的“刺激力”,心灵受到感动,产生共鸣,从而喜爱作文、敢于作文,并体味作文成功带来的快乐。且作为一种引导,学生的思维会受到拓展,学生的个性会得到张扬。
(三)关于语文教学的现状。如今,许多中小学教师不愿下水写作,使得教师手中的笔生疏了,大脑生锈了……提起写作文就煞费苦心。即使有老师写“下水作文”,也忽视了 “下水文” 是给学生模仿的。因此,“下水”也要注意方法。
教师在命题时,选择题材比较宽泛的话题类作文及半命题作文,选材切合本地学生实际情况,出题慎重一些,防止学生吃了苦,写作的效率还提不高,弄得学生怨声载道。
曾经听过一个教师教下水文的课,他与学生同时写同一话题的作文。鉴于有些学生两个课时共90分钟还难以完成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的情况,为了给学生在写作速度上作出示范,教师从提笔到成文,两次都只花了不到30分钟,均写了1000多字。当堂念给学生听,受到学生赞扬,掌声经久不息。由此激发学生临渊羡鱼之感,极大地振奋了学生的写作情绪和兴趣。后来,有一位学生只花了28分钟就完成了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并且质量很好。
教师的下水是一种榜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愿望,调动其写作积极性。学生会在模仿中打消对作文的畏惧心理,在模仿中走向习作的坦途。
教师的“下水”作文,能够使教师迅速地抓住要害,增强评改的针对性,有利于减轻教师批改作文的负担。比如说,若阅卷教师也“下水”,那么批改时就更有利于深入地研究考题,
第 4 页 共 11 页
吃透评分标准,批改也就更方便了。
只有自己动手写文章,并经过了仔细分析,心里有了底,再来批改试卷就更得心应手,考虑就更具体明晰,再对照评分标准,由于他的认识增强了,批改试卷就能准确地作出判断。
只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教师才能了解学生的写作状态,在评判作文的等级时,也会更加地公正客观。
(四)从师生关系的方面来说。下水”作文可以使师生感情互相亲合。师生彼此认同是教学双边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情感基础。写好“下水作文”往往使语文教师变成学校和社会的“成功人士”,产生“名人效应”磁场,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下水”还能增强学生“彼能是我亦能是”的信心,打破写作的神秘感,从而加入写作爱好者队伍,醉心其中,乐此不疲。教师勤于动笔,以身示范,可以带领学生打开一扇“发现”社会的天窗,培养一种生存竞争的特殊本领。⑧
然而,也不是要求每个老师都能写出好文章,这是不切实际的。能写好文章的人并不见得就有自己的理论来指导学生,但一个写不好文章的老师一定也指导不好学生。
就比如说导演给演员说戏,示范也许他不行。但他高明就在于他能把演员的情绪调动起来,调整到作品需要的最佳状态。老师也一样,首先要会写文章。只有自己经常写文章,才能体现自己的理论是能够指导学生写作的。
老师的口头“下水”作文,乃至各种示范性的解答,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它展示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更加注重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
第 5 页 共 11 页
“下水”文作为提高作文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已为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所重视,如何“下水”,如何利用“下水作文”引导学生写作并进而提高写作水平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命题
教师一定要认真命题,让学生有东西可写。这就要求教师在写作前要做好充分准备:花时间收集材料,立好构思、想好写作的框架……教师的示范作文最重要的是浅显易懂,这样学生才能够了解、明白,并且掌握写作中的奥妙。
比如说,针对素有“汉唐古郡,淮海名区”之称的古之海陵,教师在命题时,可以结合泰州的自然地理,如泰州南部濒临长江,境内河道纵横交错;风土人情,如泰州当地有由来已久的“娃娃亲”,三月三日的庙会赶集;经济概况,如泰州是一个快速崛起的新兴工贸城市,农业资源丰富,素有“鱼米之乡”“银杏之乡”“水产之乡”的美誉,境内有中国医药城,扬子江药业集团等;传统文化,如距今4000多年的龙山文化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的古文化遗址,西汉初开凿的古运盐河遗址,战国时期的昭阳墓,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墓,兴化垛田风光,溱潼会船节等来确定题目。围绕这些联系身边的事或物,教师先“下水”,有了教师的示范,且作文素材又来源于日常生活,自然学生写来更得心应手。
此外,教师也可以结合当下的季节性特征。一年四季,各有特色,各有千秋。若教师选材能从这里去考虑,也不失为好的想法。
在文章的体裁方面,教师也要适当的“下水”。不同的文体写作方式、写作要求都不同。议论文有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记叙文有记叙文的六要素,说明文有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语言特点等等。有了教师的带头作用,学生的学习效率会更高。
第 6 页 共 11 页
反观有些老师教学生教久了,有时会有眼高手低的状况。作为老师,要求学生做的事情,首先我们自己也要会做,这样也才会使学生信服。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做到:多读书,多观察生活,收集生活中的一些写作素材,要做个有心人,有空时还要多练练笔。
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都强调了读书是很重要的。通过读书可以提高个人修养,提升人生品位。
总而言之,就是让我们教师要走到学生的前头,当好领头的作用,做个好榜样。
(二)写作
下水作文写作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作文训练中有个范本作参考,那么,参考的范围就不仅包括内容,还包括写作的手法。因此,下水作文所用的表现手法就应为学生所熟悉,或经过努力能掌握。语文课本所选课文几乎把常用的手法都包括了,下水做文时就要有选择地加以运用,来引导学生向这方面努力。那些像隐喻、意识流等学生不很熟悉的手法,尽量不用。
有的教师喜欢在学生写作文前,有的教师喜欢在学生写作文后,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对于学生不太熟悉、无从下手的作文题目,在学生写前展示较好;对于学生常见的题目,在学生写后展示更好些。由于作文训练是分阶段进行的,后一种情况我们采用的机会较多。在学生写后展示,有利于学生把自己的作文和老师的下水作文比较,总结自己的优劣得失,改进自己的写作水平。
此外,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一起写作文,一起完成作文时,也需要有时间的,这对我们的写作要求更高。只有教师的切身体会才更能促使学生平时就注意积累,注重分析习惯的养成,这样写起作文来才不会有很多麻烦。
第 7 页 共 11 页
如果教师的“下水作文”能和学生一起完成的话,会使学生更加地信服你这个老师。
比如说,话题作文的指导写作。近年来话题作文成为中考热点之一。所谓“话题作文”,就是由某个设置好了的“话题”所引发出来的作文。分析几年来泰州地区的的中考作文可以看出,话题作文就是让学生围绕同一个谈话中心叙述自己不同的见解与经历。写作空间非常广泛,但如何对学生进行指导呢?这就需要教师下水了。
教师通过下水,确立了文章的中心,选好了题材、考虑了标题,以及为了找突破口所想的方法,写作的技巧、心得,都可以传授给学生。基于切身的体验,既提高了教师的写作水平,又利于娴熟的指导学生作文。
教师的下水是一种榜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愿望,调动其写作积极性。学生会在模仿中打消对作文的畏惧心理,在模仿中走向习作的坦途。但是这样的下水方式,也有其副作用,那就是学生的作文思维会因此而枯萎。
另外,教师还要注意几种体裁的都要进行下水,并指导写作,比如说,一学期写几篇记叙文,几篇议论文,几篇说明文,都要有个规划。这种做法方便了学生以后的应试考试或其他日常生活中的需求,而不会临上阵时,手足无措,病急乱投医。
不仅如此,教师在自己下水的过程中要注意摸索、总结出一些快速审题构思的方法,以取得对指导作文更多的发言权。
(三)批改与交流
教师批改作文很常见,通常可以采取以下三种:精批,教师逐一批改学生作文,写下批语,指出文章中的不足之处,让学生改正,这是细活。粗批,即是将学生叫到教师面前当面给学生
第 8 页 共 11 页
批改作文,及时指正。最后一种是学生之间互相批改,有利也有弊。
此外,教师要勇于将自己的作文交给学生阅读甚至做些评价修改。教师写作下水文,然后读给学生听,让学生点评哪里写得生动,哪里需要润色。让学生们从细节入手,饶有兴致地提出了种种修改方案。这样以来师生可以共同学习,提升自己。同时,学生又能从中受到激励、启发。
在交流的时候,教师出示自己的习作,以参与者的身份让学生品头评足,让学生在对比中得到启示。若能让学生对照教师的习作,再去修改自己的习作,那么学生可能提高得更快——学生既不会在选材及写法上与教师雷同,又可以汲取教师习作的优点。当然,学生对教师习作提出修改建议,可以使师生间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王充曾经说过:“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篇无补”。⑨这显然是对成功之作而言的。然而利用不成熟的文章,从反面晓喻为文之道,来个“疑义相与析”,也可以起一点“为世”而作的作用。再说,将“下水”文章交给学生评改鉴别,还能鼓励学生敢于“班门弄斧”,善于“吹毛求疵”,提高鉴别能力,促进自我修改能力的提高。
在进行下水作文的交流时,若有写的比较出色的作文,教师可拿出来在班上做范文朗读,以来可以振奋人心,鼓舞士气,二来也可以让别的同学学到范文中的优点,再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加以改进。
总之,教师“下水”利多而弊少。因此,教师除了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外,还要注意适时出示下水文,研究科学的教学方法,让“下水作文”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主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顾之川先生就曾强调:“没有写作体验,教师的指导往往隔靴搔痒;有了写作体验,教师
第 9 页 共 11 页
的指导就会对症下药。”语文教师要亲身实践,种好作文的“试验田”,解决好“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等作文难题。争取将“苗床”经验成功移植到学生作文的“大田”里。⑩
“唯有教师善读善写,才能引导学生渐进于善读善写”;“有关作文的事,老师实践越多,经验越丰富,给学生的帮助越大。”11
如果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语文教师的队伍能涌现出一大批文章能手,那将是我们学生甚至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福祉。
参考文献
①《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98页。 ② 《刘国正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01页。 ③ 1961年7月22日叶圣陶先生为《文汇报》写的《“教师下水”》,第2页。 ④青年作文教育专家刘德斌发表在《中国基础教育网》上的文章:《作文教学首先是教师的问题》。时间:2004年9月16日,第3页。
⑤青年作文教育专家刘德斌发表在《中国基础教育网》上的文章:《作文教学首先是教师的问题》。时间:2004年9月16日,第3页。
⑥ 《中学文科》2006年第7期第76页,蔡复斌。
⑦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 87页。 ⑧曹勇军《叶圣陶“教师下水说”新探》,载《中学语文教学》,1998,4,第11页。 ⑨ 《中国古籍大全》,人民教育出版社,卷三十《论衡》,《自纪》第八十五篇,作者:王充,第23页。 ⑩顾之川给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程翔的《语文人生》所写的序,第3页。
11黄建成等主编的安徽省自学考试讲义《中学作文教法》第17页、第299页。
第 10 页 共 11 页
第 11 页 共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