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试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开发

试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开发

来源:九壹网
第2期 何世剑,汤佳钰,王才升:试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开发 ·1·

第35卷第2期 萍乡学院学报 2018年4月 Vol.35 NO.2 Journal of Pingxiang University Apr.2018

试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开发 何世剑,汤佳钰,王才升

(南昌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南昌 江西 330031)

摘 要:目前,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表现在各级科学规划,出台了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已着手实施;企业应时而动,将非遗“数字化”建设纳入生产性保护与产业化运营流程;高校积极参与,致力于非遗“数字化”保护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但工作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体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缺乏上级管理部门指导及足够的资金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乏力,相关数字网站建设相对滞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开发的专业人才匮乏,基层工作人员技能尤为偏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开发的科技技术以及先进设备缺乏。要改善这些状况,有必要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职能部门建设;建立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据库;积极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博物馆;提升基层工作人员技能;进一步发挥高校在数字化保护与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249(2018)02-0053-0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区域文化精神的凝结和载体,也是一个时代人民文化实践、文明发展的印记和表征,它承载和记录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梦想、审美理想、艺术追求和文化诉求。江西省文化源远流长,丰盈繁盛,既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美誉,又有“文章节义之邦”和“人文之薮”的佳评。江西先民丰富多样的劳动实践和审美探索,创造、积淀和遗留下了异常丰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目前,江西省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6项、省级48;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4名、省级传承人314名;成功申报了3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成为国家级示范基地数目最多的省份之一;命名、建设了6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和传承基地[1]。在中华民族丰富多样、异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大观园中,勤劳、善良的赣鄱儿女以其创造力、想象力所培植的具有赣鄱地域文化特性和精神品格的花朵闪耀着灿烂夺目的光彩。

随着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节奏、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开发与利用的程度、

收稿日期:2018-03-27

规模、质量和成效,成为了考量我们文化主管部门、教育部门和各相关社会企事业单位思想觉悟、工作能力、方法手段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尺。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一个地区的生活发展质量、文明进化程度不仅要看这个地区的工业生产总值和城镇建设水平,还要看这个地区的文化传承、保护与利用力度和人民享受文化成果、精神产品所获得的生活幸福感、人生愉悦感。特别是在文化科技化、信息化、产业化日益发展的今天,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技保护、数字化建设、产业开发及所能彰显的“文化软实力”,同样是关乎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和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事。

一、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

护与开发的现状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开发,关乎江西文化的古老与现代、传统与创新的问题。近年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进一步更好地“数字化”保护和利用奠定了条件和基础。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5ZDB003);江西省2016年度高校人文社科课题(GX526);江西省2016年

度高校党建课题规划一般项目(29);2015年江西省高等学校省级教改课题(JXJG-15-1-12);2015年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改课题(JXYJG-2015-004);2017年度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项目(010)

作者简介:何世剑(1979—),男,江西萍乡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文艺美学、“非遗”研究。

· 54 萍乡学院学报 2018年 ·

(一)科学规划,出台了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已着手实施

2005年,发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其中明确地提出:“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这是我国强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数字化”保护的最早的指导性文件。江西省积极落实文件精神,按照“有形化”保护、“原真性”保护、濒危遗产优先保护等原则,选择了江西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率先进行数字化保护。如2006年7月,江西有关部门派出一批专家和工作人员赴弋阳,对弋阳腔的古老剧目《哑子驮妻》《法场生祭》《牢狱写状》等进行拍摄整理,将老艺人原生态形式的唱腔艺术制作成影像资料永久保存[2]。2012年11月20日,江西省文化厅下发了《关于推进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的通知》(赣文社字[2012]46号),指出:“全省各地在普查基础上积极整理非遗文字、图片、视音频信息资料,编辑出版有关图书、建立网站(页),形成了各地非遗数字化建设初步成果。”这一号召得到了赣州市、九江市等各地方市的积极响应,它们纷纷相应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此项工程。全省文化部门抓住文化普查的契机,将田野调查所发掘的第一手资料进行了一定的数字化整理。目前,全省加强了对“非遗”数字化保护重要意义的认识,有条件的地区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已着手实施了一定的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如新余市文化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局组织了相关责任部门参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字化建设工作调度会。会议要求相关责任部门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方式,对全市“非遗”10个种类的省级、市级、县级名录项目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3]。

(二)企业应时而动,将非遗“数字化”建设纳入生产性保护与产业化运营流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离不开企业的大力支持和参与。在文化产业发展热潮之中,部分可实施生产性保护的“非遗”由于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生活情趣、美学韵味和精神品格而为不少企业所青睐,被作为“特色文化产业”予以利用和开发。他们在产业化运营之中,对非遗进行“数字化”建设,记录和展示“非遗”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不仅使“非遗”生产技艺得到了全方位、活态化、保真性录制和存储,而且利用发达的

三维成像技术和放映技术使“非遗”技艺能够逼真地复活、再现和展示。例如江西省南昌市的樟树林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非遗展馆就有陶瓷制作和陶瓷展示的数字技术,在展馆里通过三维的立体建模把景德镇的瓷器制作技艺活灵活现的展示,又有数字动画技术的制作体验,让大众亲身参与,在体验中提升兴趣,又在展馆内设有瓷器销售平台,形成了一个集数字化展示、烧制体验、产品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化运营平台。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景德镇古窑瓷厂也采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融合发展的模式,将景德镇制瓷技术进行“数字化”保护。为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基地编印和制作了一批书册和光碟,主要有《景德镇古代制瓷图说》《镇窑柴烧》《镇窑复烧传承辉煌》《镇窑1728》等。

(三)高校积极参与,致力于非遗“数字化”保护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要对非遗进行“数字化”保护、利用和开发,离不开成熟的技术支持和平台建设。“数字化”保护,不同于以往的简单的人物采访、实物收藏和拍照,也区别于流行的音、视频摄录和文字存储,它是“采用成熟的2D、3D数字动画技术,恢复、再现和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现象、场景、事件或过程,通过图片、视频、三维动画等形式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视化,实现与原物或原事项完全一样的恢复和再现”[4]。目前,江西省一些高校纷纷成立了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的研究中心、实践教学基地,如南昌大学赣剧文化艺术中心、江西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九江学院的青阳腔戏曲艺术实践教学基地等,为江西的非遗“数字化”保护、研究与传播做了许多基础性工作。高校中还有不少教师自觉地开展了相关方面的课题研究。分析近三年的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立项情况,其中以非遗“数字化”保护与开发为研究主题的占有一定的比例。此外,江西省一些高校如南昌大学、东华理工大学的图书馆、博物馆及一些研究机构也参与了非遗“数字化”保护与研究工作。

二、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的问题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来看,起步比较晚、保护规模总量偏小、利用和开发速度慢,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非常有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的先进省份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与江西省丰富

第2期 何世剑,汤佳钰,王才升:试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开发 ·55·

的非物质文化资源相比还不相称,与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产品及服务的需求相比还不适应。具体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缺乏上级管理部门指导及足够的资金支持

江西省文化遗产保护相关部门实施保护工作的目的不仅是单纯为了保护而保护,其深层的意义在于为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长期良性发展。江西省目前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开发工作主要由江西省数据库管理中心负责,各项责任非常集中,运行的模式还非常传统,管理和运行机制非常僵化,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数字化”条件下的协同联动创新和扁平化高效管理要求,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运行模式比较僵化,缺乏制度化的建设,远远地落后于北京、上海等地区的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即使与同处中部地区的湖南省、湖北省、安徽省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缺乏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和组织管理,致使严重制约了资源采集、资源存储以及相关应用。相关的保护和研究机构因缺乏资金支持,严重影响了数字化软件、多媒体资料的开发水平,相关研究机构的数字化技术和服务功能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在这一方面,我们有必要借鉴欧美发达国家行政部门所形成的“项目化”管理先进经验。欧盟地区是名列前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国,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通常是由设立相关的重点项目,大学与科研机构负责实施。欧洲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人才培养两者之间的会通。现代欧盟成立了许多国际合作保护组织,如VAST(国际虚拟、考古和文件遗产研讨会)、VSMM(国际虚拟系统和多媒体大会)、CIPA(国际建筑照片测绘协会)、EPOCH(欧洲促进文化遗产数字化计划)等机构,协同合作,一起促进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及发展[5]。对比于江西省单纯地靠某一部门全方位的承担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工作,而不能进行项目化分解,一味依靠行政力量而不能调动科研力量来进行保护,我们需要学习的方面还很多。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乏力,相关数字网站建设相对滞后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江西省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只是在理论层面加以讨论和研究。2013年10月份成立了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之后,启动了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工程,目前已经对所有入选国家级、省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一定的数字化保护工作,并且上线

运行了。但值得指出的是,采用的形式还是较为传统的“音、视频”录制及图片保护形式,网站板块设置还不合理,缺乏与相关机构的互动和衔接,数据库资源不能共享和下载,数据资料库里的资源也还不够全面,对于代表性的非遗传承人等也没有制作数字视频,制约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学术研究。目前,除了省一级的数字化保护,有些地市也开展了非遗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如南昌在2012年11月启动了此一项目,在搜集现有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字、图片、影像等资料基础上,完成数据管理系统建设,即基本建成南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体系。该体系包含名录项目数据库、传承人数据库、保护工作数据库等子库[6]。总体上看,江西省专门为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建立的网站不多,建立动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与现阶段的非遗保护、研究及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在网站互动方面也还存在诸多问题。

由于江西省非物质文化数字化保护与研究才刚刚起步,展示平台较少,保存手段较为单一。江西省图书馆开发了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江西地方戏曲资源库等一些特色数据库,仅仅是以光盘、 图片、录像等方式开展了少量的保护工作。江西省各大高校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还很不熟,相应的图书馆电子系统上有关非遗的资料也较少。其它如一些地方上的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更是缺少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平台,网站的数据化程度不高,大部分还是以寥寥无几的图片和粗略的文字对非遗进行介绍。

日本是亚洲地区首个运用“数字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开发的国家,他们在图书馆里也积极运用数字化的技术来收集相关数据,其所建立的图像数据库里面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料(古籍、图片)。此外,受“美国记忆”的启发,日本还建设有“数字式贵重图书展览会”和“世界中的日本”等项目,其中也有不少关于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均免费提供给读者享用。这些方面的经验都值得我们学习和接受。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开发的专业人才匮乏,基层工作人员技能尤为偏低

江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从方案的拟写、制定到各相关层面的协调、系统化实施和运行维护、后期更新升级,基本上都只能依靠外来力量援助和支持,还没有形成成熟稳定的专业化技术队伍。缺少相应的人才,也就意味着缺少技能和收集整理相应资料的条件和能力,对于数字化资源采集工作的准确性以及有效性难以得到强有力地保障。目前,

· 56 萍乡学院学报 2018年 ·

江西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人员都缺乏相应的“数字化”搜集和保存的技能水平,反映出江西高校相关专业对技能人才的培养滞后于现实需要。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的重心下移,由于基层工作人员技能普遍低下,导致数字化资源采集工作的质量和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很难得到保证,缺乏大量的相关数字化采集和入库的相关技能技术人才资源,大部分文化遗产保护部门的工作人员依然停留在早期的工作模式当中。

目前,我国已经有一些大学和科研机构陆续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究中心、发展中心,开展了一定的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相关经验。例如:中山大学成立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已经建设成为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美院也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是一专门进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族民间美术类遗产的普查、研究、鉴定、评价、保护与规划、教育传承普及,专业管理人才师资及培训、民间艺术开发的开放型信息实践平台和专业研究机构[7]。湖南师范大学成立了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这是按照国家“2011计划”相关要求建立的协同创新机构,湖南省文化厅、吉首大学、湖南文理学院、湖南理工学院、长沙学院、怀化学院、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湖南农业大学体育艺术学院、邵阳学院艺术设计系、湖南工程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湖南金沙利彩色印刷有限公司等都是这一中心建设的协同单位,中心还成立了影像信息实验室,强化了非遗的“数字化”保护。浙江大学也较早地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开展了许多的“数字化”保护项目研究,如“民间表演艺术的数字化抢救与开发的关键技术研究”“楚文化编钟乐舞数字化技术研究”“云南斑铜工艺品数字化辅助设计系统”等[8]。中国艺术研究院还专门成立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心,致力于做5项工作:非遗数字化保护标准规范的制定、国家非遗数据库建设、非遗数字化管理系统软件的研发、中国篆刻艺术应用软件的研发、非遗数字化保护的试点工作。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开发的科技技术以及先进设备缺乏

20世纪90年代初,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的相关技术已经开始实施了,在使用计算机之初,国外的研究人士就发现“数字化”技术对于书籍的保护、开发和传播非常的便利,便在图书馆内运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展示和管理。美国具有强有力的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因此在对于“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保护与开发方面具有相当的基础条件。代表性的如美国全国性虚拟图书馆实施的“美国记忆”工程,其宗旨就是要“通过因特网提供免费、公开获取的书面与口头文字、音频记录、静态和动态影像、印刷品、地图、乐谱等记载美国印象(American Experience)的各种资源。它是美国历史和创造性的数字记录……并作为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资源为公众服务”[9],其中不乏有对于美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内容。

我国随着科技力量的提升,也拥有了较好的数字技术实力。如“虚拟紫禁城”,是中国第一个在互联网上展现重要历史文化景点的虚拟世界。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介绍,这座“紫禁城”用高分辨率、精细的3D建模技术虚拟出宫殿建筑、文物和人物,并设计了6条观众游览路线。虚拟紫禁城囊括了目前故宫所有对外开放的区域。为了营造尽可能真实可信的体验,技术人员通过与中国历史文化专家合作和对实际演员的真实动作进行动态捕捉,再现了一些皇家生活场景[10]。由于江西省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各个地区没有足够的资金在技术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很好的数字化保护,先进设备的缺乏也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阻碍了技术研究成品的一个展示。比如赣傩文化,它融合了傩面具、傩音乐、傩舞蹈等的一系列的艺术表现,就无法在文字、动画等三维立体技术上得到一个充分的表现。其中傩面具雕刻艺术形象精湛,傩面具的大小、形态、颜色、材料都是根据傩文化的神明代表意义来制作的,其中细致的刻画出了不同傩面具的神的具体表情。这些过程都可以运用数字化技术设计出相应的程序,合成编辑构建出虚拟的场景制作过程,复原再现原始的工艺技术。傩舞蹈也可以进行数字化图片、摄影、录音的采集,把所有的资料进行数字化格式,运用2D、3D数字技术合成整个的表演场景建模,用三维的数字平台展示全部过程使这种观念传承下去。一直以来,江西往往重视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忽略人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致使这些工作都还不可能有效地落实。

三、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

护与开发的对策

针对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利用与开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发展趋势,江西在提升非遗数字化保护水平方面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职能部门建设。由于缺乏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和组织管理,导致各项责

第2期 何世剑,汤佳钰,王才升:试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开发 ·57·

任不能落实到每个人,因此有必要成立省市一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管理机构,将具体收集、存储和检索责任落实到每个部门,甚至是每个基层工作人员。进而保证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开发工作正常有序开展。相关职能部门的建设还体现在加强他们之间的多元化合作模式,以扩展保护工作方式,提升保护工作效率。如进一步加强文化、宣传、教育及科技等方面的主管部门,图书馆和博物馆、展览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高等院校、社科院等一些研究机构以及广泛的群众艺术团体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上的协调与合作,倡导用发展的眼光、合作的眼光来寻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特别是要跨学科专业、跨系统、行业及地区整合资源,真正建立起多元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共享机制。使得非物资文化遗产在多个领域上得到全方位的展示。通过它们之间的互相合作,增加在相关网页上的保存与共享的资料,增添相关非物资文化遗产的图片、音响、文字介绍、录音录像资料以便大众收索和为研究理论者提供完整的原始资料。

第二,建立成熟完善的、便捷使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据库。数字化资源库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图片、音频、视频的形式存储在网络数据库中,以实现对珍贵资料的永久性保存和传播[11]。有学者指出,计算机技术、网络云技术等日益发达,以往的那种粗放式的、低水平的将少数民族文化硬搬进博物馆的“僵尸保”已经过时了,是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保护的。我们必须要发挥改变传统的数据库建设观念,依托云计算、云存储、云分析、云播放等先进云技术,建立起成熟完善、便捷使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为了建立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据库,还应该积极做好采风的工作,更多的到相关地区乡村进行考察,对非物质文化其表现形式、风格和它独有的特点进行细致完整的记录。例如兴国山歌形式有多种:在山野、田间相与唱和、因感情发生、因景物美感、因歌唱者等的不同,而有着一定的差异;内容上也涵盖了诸多方面,有表现男欢女爱题材的,有表现劳动生产的,也有表现日常生活的,时事政治的内容有时有表现,故而在收集资料上要对其不同方式都要进行记录、拍照和摄像,对于内容部分就需要对其进行文字记载再进入数字化便于保存。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环境及生活方式的影响,对于这些数据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调查,随时掌握这些非物质文化的发展进程。

第三,把握大数据技术的优势,积极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博物馆。大数据时代日趋来临,它将

给我们的、经济、教育、人文及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带了新的变革和挑战,尤其是对我们的思维观念产生性的、性的、创造性的巨大影响。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在合著的《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一书中指出:“大数据标志着人类在寻求量化和认识世界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过去不可计算、存储、分析和共享的很多东西都被数据化了。拥有大量的数据和更多不那么精确的数据为我们理解世界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12]目前,江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存在着设备落后的严峻现象,要想把握大数据时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契机,发挥其资源共享、利用的合作优势,还有必要引进先进数字技术与设备。引进先进数字技术与设备,是不滞后于大数据技术时代的基本要求,同时可为保护、展示和传承资料准备了有利的硬件条件。这些设备包括三维建模技术(UP、POLOGE、SOWLIDWORKA)、数字摄影技术、录像录音技术、数字化仪(电脑输入设备)等,最好是选择品牌厂商提供的,才能得到后期维护、技术发展的保障。

第四,开展培训教育活动,提升基层工作人员的保护意识和开发技能。定期组织培训课程,不断提升基层工作人员数字化技术和资源采集技能,进而提高数字化资源采集工作的质量,保证相关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同时,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相关保护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力度,尤其是民间游戏、技艺、民俗和少数民族音乐等,使每个普通民众了解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第五,进一步发挥高校在数字化保护与开发中的重要作用。首先,高校应设立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中心。研究中心的建设,才能提供更多更新的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技术和手段,为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提供科技的动力支持。其次,高校图书馆也应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中提供更多的帮助。图书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主要的流程有:收集、整理、保存、利用等几个环节,体现在:(1)征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定期做好编目,并主动收集实物。(2)爬梳、整理馆藏资源,把握地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的先后缓急,专题化、特色化、系统化、专业化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3)增加学校图书馆非物质文化“数字化”的收索数据资料和数字化建模仪器,真正展示、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和形式,使得更加有效的达到传播与继承效果。此外,高校应当为“数

· 58 萍乡学院学报 2018年 ·

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提供人才的支持和保证。高校历史系、文学系、艺术系等相关人文社科专业及数字媒体专业应该开设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保护与开发课程,培养更多的相关专业和技能人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人才的支持。比如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可以培养复合型的人才,设置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相关的公共选修课,采用1+1互动教学模式——即一个专业老师与一个民间艺人共同开设一门选修课,使学生能进行全方面的了解。

综上可见,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开发与利用是一项有益于全人类的浩大工程。目前,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表现在各级科学规划,出台了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已着手实施;企业应时而动,将非遗“数字化”建设纳入生产性保护与产业化运营流程;高校积极参与,致力于非遗“数字化”保护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但工作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体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缺乏上级管理部门指导及足够的资金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乏力,相关数字网站建设相对滞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开发的专业人才匮乏,基层工作人员技能尤为偏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开发的科技技术以及先进设备缺乏。要改善这些状况,有必要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职能部门建设;建立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据库;积极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博物馆;提升基层工作人员技能;进一步发挥高校在数字化保护与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徐蕾. 展示精湛技艺 传承赣鄱文化[N]. 南昌日报,

2013-11-17.

[2] 万一君. 传衍魂脉——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论[M].

南昌: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7: 259.

[3] 郭静. 江西新余市拉开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字化建设

序幕[J]. 兰台世界, 2013,(3): 46.

[4] 黄永林, 谈国新.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

研究[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12,(2): 50.

[5] 马德良. 基于数字化技术的海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D].

舟山: 浙江海洋学院, 2014.

[6] 王姣. 南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拟建\"非遗\"博物馆

[DB/OL].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2/12-21/4428872.shtml, 2012-12-21.

[7] 玄颖双. 文化遗产视野中的民间美术研究[D]. 杭州: 浙

江师范大学, 2009.

[8] 张凡. 耀州陶瓷的信息可视化建模方法研究[D]. 西安:

陕西科技大学, 2013.

[9]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Mission and History(American

Memory form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EB/OL]. http://memory.loc.gov/ammem/about/index.html, 2011-04-15. [10] 王靖. 多媒体节目界面的场景化设计研究[D]. 北京: 北

京印刷学院, 2013.

[11] 董坚峰. 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

[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3,(12): 1298.

[12]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肯尼思•库克耶著. 盛杨燕, 周

涛译. 大数据时代: 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 23.

〔责任编校:吴侃民〕

On the “Digital”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Jiangxi Province

HE Shi-jian, TANG Jia-yu, WANG Cai-sheng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 Nanchang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31,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digital protection work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 in Jiangxi province. First, under scientific planning from all levels of government, digitaliz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as been put into practice based on a series of policies; Secondly, enterprises participate in time by incorpo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gitization” into the process of productive protection and industrial operation; an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tively commit to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its “digi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However,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 in the work in the “digital”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cluding inadequate guidance and financial support from superior departments; weak and relatively backward construction of the database; insufficient professional talents as well as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especially in primary level, to protect and develop its “digitaliz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functional departments for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stablish a comprehensive database, actively construct the digital museum, upgrade the skills of primary-level staff,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Jiangxi provinc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igitalization;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