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农村信息化建设

农村信息化建设

来源:九壹网


农村信息化平台建设

摘要:农村信息化的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本文主要分析国内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以及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框架,并对如何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几点措施。

关键词: 信息化 现状 农村 信息化建设

Rural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of platform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ral informatization is the advancement socialism new rural construction of important means, is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of an urgent task.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domestic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ral informatization, and now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basic framework of rural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on how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informatization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Keywords: information status rural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一、 国内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

我国在20 世纪80 年代才引进“信息化”的概念,相对于欧美等国落后了大约20年。早期农村信息化建设主要表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计算机应用于农业生产, 80年代末90年代初又相继建立一批农林数据库。而农村信息化产业的起步更晚,与欧美等

1

国的差距更大。但是,直到1996年第一次全国农村经济信息工作会议才明确了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方向。现在我国科技部门无论是在信息传播高速公路的硬件建设方面,还是在农农村信息化平台和资源建设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令世人刮目相看。

1、 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对网络认识程度低

我国农村人口多、基础差、底子薄,农村教育相对落后,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同时传统的生产方式和交易方式也禁锢着农民的思想,从而导致农民学习和掌握网络信息技术难度极大。这就需要开展对农户的教育和培训,实现通过网络收集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借助网络进行知识和技术的传播和交流,有利于农民树立注重知识和信息的观念。

2、 农业产品市场初步形成

我国农产品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初步形成多层次、多主体、多类型的农产品市场流通新格局。现在我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已发展到4500多个,承担着近70%以上的农副产品流通任务。

3、 农业信息技术研发成果显著近

年来10年来,特别是“九五”以来,在一系列国家、部门和地方科技计划的支持下,通过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在农业信息技术领域逐步积累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形成了一支从事农村信息化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的人才队伍体系。国家“863”计划实施的“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在全国建立了20个示范区;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农业专家决策系统与信息技术系统研究”项目的实施,形成了一批农村信息化平台技术和产品技术,研究开发了12个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信息资源数据库。这些农

2

业信息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为实施农村信息化战略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二、 目前农村信息化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1、 农民信息意识薄弱,需求不强烈

尽管当地的地方领导已经初步认识到农村信息化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对于具体实施方法和所需要的支撑体系了解的不够全面,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思路还不够清晰,不能够很好的向民众灌输信息化意识。又受农业和农村经济条件的,导致了广大农民普遍对信息化认识不足、观念落后,实际上大多输农民并不知道信息化可以做什么,对信息化的认识仍停留在所谓信息化不外乎就是电脑打字、计算机上网,在互联网上有那么几个网页等水平上,甚至认为现在实施还太早,起的作用还不是很明显,存在着等待、观望的思想,缺乏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思想动力。

2、 信息化专业人才不足

乡(镇)以下的基层中,真正懂得信息技术并专门从事信息采集、发布等信息处理方面的工作人员十分缺乏。我国对农村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还不够重视,投入少,培训机制不完善,农村基层信息化人力资源匮乏,农村基层信息人才缺乏,严重影响了农村信息化的发展。

3、 信息不流畅,缺乏时效性、针对性

目前我国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仍是广播、电视和报纸。广播和电视的传播属于线

3

性传播,速度快,播出信息不可任意回放;报纸属非线性传播,速度慢,但信息可以反复阅读。然而这些传统的媒体都是单向传播,只能把信息传递到农民手中,却无法把农民的需求反馈回来,然后再主动向农民提供服务。农民只能通过另外的途径如电话和信函等传递反馈信息,这种落后的信息交流方式和缓慢的信息传递速度使不少信息既丧失了信息的时效性,又缺少了问题的针对性。

4、 信息缺乏,资源整合难度大

目前国内的农业农村网站大多缺乏高质量数字化的农业信息资源,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数据信息过时,数据更新系统不完备;数据信息库专业分布不合理,商业化水平低,共享性差;地区间、部门间公用信息重复收集,传输不畅。实用性差,特色信息少。指导农民生产、真正适用的信息太少;直观反映的信息较多,有分析、协助领导决策和农民生产决策的信息较少。同时,农业信息采集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低,指标体系不健全,采集方法还不科学,采集点少,覆盖面窄。对农业信息体系内部各信息采集渠道缺乏合理的整合和规范,影响了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

5、 认识不到位、投入不足

各级、有关部门及相关实体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实质、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或存在误区,因此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存在明显的不足,从而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还有的管理人员对信息化建设的内容认识不深人,把信息化建设单纯理解为计算机的操作,没有意识到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往往认为计算机软硬件的配备就意味着信息化建设的完成。这些不完整、不全面的认识导致农村信息化建设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4

6、 现代网络及技术在农村的普及仍需要很长时间

从全国情况来看,尽管现代网络技术发展很快,已经建成的网站很多。但是,面对经济实力低下,生活在温饱,甚至是温饱水平以下,文化素质又普遍比较低的农民来说,他们已经没有多余的经费来添置并不太奢侈的农村信息服务设备并支付数额不菲的运转费。因此,如何让需要农业信息的广大农民获得廉价的信息服务,也是农业能否快速发展的关键。

三、 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框架

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框架的构建包含了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农村信息资源整合、农村信息资源共享以及农村信息服务几个方面。

1、 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信息化基础网络设施是实施农村信息化的基本条件和保障,农村信息网是实现农村信息化的重要工具。农村信息网络的覆盖是农村信息化发展中必须解决的最基础问题。各级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增加资金投入,切实加大农村基础网络建设力度,大力进行各种网络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等。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因为规模小、投资分散,和各省难于直接操作,需要依靠地方和基层组织去落实。针对目前农村网络覆盖的现状,应建立多种媒介的农村信息系统,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加大对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扩大信息网络覆盖面,加快“村村通”等信息工程的建设,通过电视、电话、广播、互联网、报纸等多种媒体,建立传统媒体与现代信息网络优势互补的综合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及相对完整的市、县、乡(镇)、村4级农村信息网络体系。通过“引导服务,社会力量参与,企

5

业投资建设”的市场化运作方式,鼓励电信运营企业发挥主营业务优势,积极参与农村信息化基础网络建设及对农村信息网络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

2、 农村信息资源整合

加快农村信息采集标准体系(采集、处理、数据库建设等) 、技术服务体系、市场信息服务体系、信息发布体系等建设,提供标准的数据库接口,实现信息采集、处理、发布一体化。重点加强市场供求、农产品价格、科技信息、农村等农民急需的信息采集系统建设。通过不同层次的农村信息中心群和共享服务网的建设以及共享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形成跨部门、跨地区、跨学科、多层次、分布式的国家农村信息共享服务体系。并纳入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系统,大幅度提高农村信息的管理与共享服务水平,增强农村科技创新能力,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整体发展和农村科技水平的提高,提供可靠的农村信息资源保障。

3、 农村信息资源共享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完成了农村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标准体系及重要标准研究工作。可以为用户提供农村科技信息的浏览、查询、咨询等智能化的技术支撑。通过这些软件可以将各涉农相关信息(如气象、水利和灾害信息等)纳入到服务网络体系中来,提高该网的综合性和开放性。搭建了可以运行农村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网的硬件平台,并已完成系统测试,可以发挥信息交流的各种功能。

4、 农村信息服务模式

农村信息服务模式是通过利用信息化平台发布信息,使广大农民群众能够得到所需要

6

的信息。目前信息的传播有以下几种形式:

(1)、利用报纸、杂志、图书传播信息

可以利用在报纸期刊来发表有关农业科研成果或技术改良等文章。利用图书来传递相关专业知识。

优点:可随时阅读,不受时间,不会如电视或电台节目般错过指定时间报导的讯息;方便随时在上面做笔记,可以互相传阅;便于保存收藏;

缺点:受截稿及出版因素影响,不能提供最新资讯以及即时更正讯息; 纸张过多带来携带及传阅的不便;图片和文字在电视和电台的影音片段的比较下震撼力和感染力比较低。缺乏及时性,信息传播慢。

(2)、利用电视、广播传播信息

作为传统媒体,电视和广播在传播农村信息的过程中具有其他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 可以利用电视、广播进行:新闻报道、致富教育、天气预报等。

优点:广播电台对信息传播最快,可覆盖移动人群,对突发紧急事件信息传播处理快。电视信息传播受众广,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缺点:电视没有广播快。对移动群体无效;对突发紧急事件信息传播处理慢。广播受众有限。广播式传播信息方式,对受众群体和特定区域无法区分。

(3)、利用互联网传播信息

7

互联网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产物,也是传输农村信息最有潜力的途径和模式。主要信息内容包括农业方面的种植、畜牧、水产、林果、加工、农田水利、能源环保、农业机械化、网上农产品市场,以及服务类的网上挂号、网上看病、网络教育、专家指导、农民网上信箱等

优点:反馈快,互动性强。受众群体广;通过网上农产品市场开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信息咨询便利。

缺点:便于反动言论发布.;对突发紧急事件信息传播慢;数据资源杂乱,缺乏真实性。

(4)、利用通信传播信息

手机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使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目前天气预报,灾情预防等信息通过手机短信即使的发送到群众中。

优点:手机短信覆盖范围最广,受众群体多,能够针对特定区域群体发送信息。

缺点:信息的传播受到信号干扰的影响大,易出现信息传播的延迟。

四、 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1、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文化素质和信息意识

农民科技文化综合素质的提高及信息意识的增强,是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可通过下列途径来提高农民的综合文化素质和信息意识:

8

(1)在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需加大提高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综合素质的培训力度,通过宣传、培训、示范等手段,培养和提高农民的综合文化素质和信息意识。

(2)利用电视、广播、手机短信、报刊、宣传栏、大幅标语等,大力宣传农村信息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及其作用,激发农民对农村信息资源的需求欲望。

(3)在农村的中、小学,向学生们传播农村信息化的相关知识,让孩子们回到家中再向家长传播、宣传,通过“小手牵大手”,以提高农民对农村信息化的认知度及需求度。

(4)各乡(镇)应充分发挥贵阳市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和“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制定本乡(镇)农民信息化培训的长期规划,定期对农民进行信息化相关知识的培训,增强农民的农村信息意识和获取信息的技能。广大农民对于信息的认知意识和消费需求的增加,将推动农村信息化的发展,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2、加快农村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

要实现农村信息化,人才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必须把信息化人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建立起多层次、多渠道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应通过帮扶、合作、交流等手段将农村信息化所需要的各方面人才引导到农村,再以信息化人才为依托,帮助农民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农民利用农业信息的能力。通过多种方式对农民开展信息化基本知识、信息技术应用常识等各类知识的培训活动,提升农民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只有不断培养和提高农民的信息化素养,农民才能依靠信息化手段方便地获取市场、技术和农业科研成果等信息。

3、强化意识,加大资金投入

9

推进农村信息化,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而且要不断增长。农村信息化建设是高技术、高投入的社会公益性工程项目,必须依靠的资金支持。各级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农村信息化工作,牢固树立信息观念,要在已有的资金投入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以保证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从而才能进一步推进农村信息化进程。

4、巩固现有基础,完善网络体系

按照“集中、统一、规范、效能”的原则,集中建设统一兼容、资源共享、高效适用的各级网络中枢软硬件平台环境,形成全国统一、规范、畅通、共享的信息网络体系。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各级要在已有的农村信息化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健全和完善农村信息化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加大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尽快建成相对完整的县(市)、镇、村3级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建立上连全国、省、市,下连镇、村纵横贯通的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实现全国农村信息网站联网运行和信息联网发布。加强各种农业数据库的研制与开发。开发农业应用系统,如各类智能农业专家系统。要注重对信息服务功能的开发。如:在线咨询、在线植保、在线专家咨询、供求在线呼叫及自动撮合等。

5、加强资源建设,提升数据质量

信息资源建设是信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数据库的建设又是信息资源建设的核心。鉴于目前农村的实际情况,应着力开发实用农业数据库,包括品种资源数据库、生产资料数据库、实用技术数据库、农产品市场数据库、农业法规数据库、农业机构数据库、农业成果数据库等。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兴起,多媒体数据库应运而生。它将十分复杂的农业技术,以极为简单、易懂、易学的方式表现出来,是利用现代信息手段推广农业科学技

10

术、发展农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同时还应注意到,信息价值具有增值性,随着用户对获取信息内容的日益重视,信息消费者更迫切地要求得到高附加值的信息,即经过精心研究经过深加工的问题解决方案。因此,要在开展对网络信息进行整序、组织、重新包装等深层次开发利用增值信息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农业专家系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动植物生长模型和专家诊断系统等农业应用软件的开发。

6、增强面向农村信息服务的针对性,提高信息服务质量

各类信息服务组织要针对农民的信息需求提供信息,要加大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力度,实现提供信息和需要信息的无缝对接,改变信息服务和信息需求脱节的现象。由传统的以面为主提供信息转变到以点为主提供信息,坚持点、面有机结合,构建信息利用新模式。要做实信息服务的基础性工作,要加强信息的收集、筛选和甄别,加大对信息深度加工的工作力度,多给农民提供经过信息过滤、加工成熟后的信息,多提供有一定信息深度的优质信息,多提供专门化系统性的信息。要从提高农民接受利用信息的效果出发,根据农民信息类型的利用特点,选择合适的信息传递方式,要多采取农民容易接受、习惯应用、传递效果好的方式提供信息。要注意把握好形式与内容、形式与对象的统一,提供信息的内容要与信息传递方式相一致,信息传递方式要与农民的信息素质相适应,努力提高面向农村的信息服务水平。

五、 展望

农村信息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农业繁荣、农村发展和农业增收具有巨大推动作用。只有深刻认识推进农村信息化的重大意义,采取切实、可行、有效的手段和措施,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加速普及信息技术在农村地区的应用,“三农”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城乡经济社会才能协调发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

11

目标才能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宗锦耀.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大力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EB/OL].[2010-03-30].

[2] 孙玉林.试论农民媒介素养的培养[J].北京农业,2010(10).

[3]赵洁.市场与信息.多层次多主体多类型农产品市场流通新格局初步形成[N].农民日报,2009-08-24.

[4].孙翔云信息化下农民的切实问题调查与思考[期刊论文]-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1(1)

[5].李鉴探析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期刊论文]-农业网络信息 2011(10)

[6].曹良元.王世虎.胡兴邦农业农村信息化与新农村建设关系探析[期刊论文]-安徽农学通报 2012(1)

[7]郭永田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进入新阶段 [期刊论文].农业网络信息 2009 2009(05)

[8]吴卫兵,刘洪.国内网上农业信息资源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1):38-40.

[9] 白硕.论农业信息化与农民增收[J].农村经济,2008(6):57-59.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