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_太平广记选_注释析疑

_太平广记选_注释析疑

来源:九壹网
50

范崇高:《太平广记选》注释析疑             

《太平广记选》注释析疑

范崇高

王汝涛先生主编的《太平广记选》为我们阅读和研究汉代至宋初的文言短篇小说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和研究的线索,笔者研读后,深受其益。由于此书选注的篇目几乎涉及了古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绝大多数又是“罕经前人注释者”,所以,要对其中的每一词语作出

准确完满的注释,实非易事。编者在注释中于其不知,大多存疑而不强为解,表现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了对中古文言短篇小说的渊薮——《太平广记》的深入研究再提供一点线索,笔者试对此书注释中若干存疑的条目发表自己的浅见,以期抛砖引玉。每条的篇名后据齐鲁书社一九八七年出版的修订本《太平广记选》标出页码,以便查对。

[钧]

《汉武帝》(P19,出《汉武帝内传》):“范成君击湘阴之謦,段安香作九天之钧。”注:“钧:不知为何种乐器,疑或当为均字。均通韵。九天之韵,指天上各种乐调。”

按:“钧”即是“乐调”,不是乐器,也不通“韵”。如《国语・周语下》:“细钧有钟无镼大也;大钧有

无钟,甚大无

,昭其

,鸣其细也。”韦昭注:“钧,调也。”古代神话传说中用“九天之乐”

表示天上的音乐。如《拾遗记》卷一“炎帝神农”:“筑圆丘以祀朝日,饰瑶阶以揖夜光。奏九天之和乐,百兽率舞,八音克谐。”《续玄怪录》卷一“麒麟客”:“比者尘缘将尽,上界有名,得遇太清真人,召入小有洞中,示以九天之乐。”此处的“九天之钧”,也就是上面的九天之乐。如张仲素《汉苑行》诗:“二月风光变柳条,九天钧乐奏云韶。”简称为“天钧”,如皮日休《上贞观》诗:“天钧鸣响亮,天禄行蹒跚。”

[叉导]

《通天犀》(P60,出《抱朴子》):“以其角为叉导者,将煮毒药为汤,以此叉导搅之,皆生白末,无复毒矣。”注:“叉导:不详,待考。疑是匙一类用具。”

按:“叉导”即“钗导”。“钗”,首饰名,《释名・释首饰》:“钗,叉也,象叉之形,因名之也。”《艺文类聚》卷七十“钗”下引作“叉,枝也,因形名之也。”“导”是导引头发入冠帻内的器具,《释名・释首饰》:“导,所以导栎鬓发,使入巾帻之里也。”据说通天犀角有避尘土水雾和去毒等功用,魏晋南北朝时,或以犀角为簪为钗为导,最为珍贵。如《太平御览》卷六八八引《江表传》:“魏文帝遣使于吴求通犀簪,群臣曰:‘贡有常典,魏所求非法,宜勿与。’”《太平广记》卷四零三“犀导”引吴均《续齐谐记》:“晋东海蒋潜,尝至不其县,见林下踣一尸,已臭烂。……见死人头上著通天犀导,价数万钱,乃拔取之。……潜后以此导上晋武陵王。王薨,以衬众僧,王武刚以九万钱买之。后落褚太宰处,褚以饷齐故丞相豫章王。王死后,内人江夫人遂断以为钗。”

[八海]

《叶法善》(P443,出《集异记》等):“某,东海龙也。天帝所敕,主八海之宝。”注:“古代有四海之说,八海,不详所指。”

按:古代传说中有八方(四方四隅)之海,如旧题东方朔《十洲记》:“汉武帝既闻王母说八方巨海之中,……有此十洲,乃人迹所稀绝处”西汉刘歆《上山海经表》:“四岳佐之,以周四方,逮人迹之所希至,及舟舆之所罕到。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纪其珍宝奇物,异方之所生古汉语研究1997年第1期(总第34期)

51

……”“八海”正是“八方之海”的简称,如《艺文类聚》卷七八引南朝梁陶弘景《水仙赋》:“淼漫八海,汩九河,中天起浪,分地写波。”

[饱神盘子]

《浮梁张令》(P603,出《纂异记》):“但酹金天王愿曰,请置子[予]为阍人,则吾饱神盘子矣。”注:“饱神盘子:唐代土语,未详何义,或当有误字。”

按:“饱神盘子”,《古今说海・说渊》“张令传”、《说郛》卷一一八录《纂异记》(题宋・李玫撰)并作“饱神盘惠”,当据改。“饱”犹“醉酒饱德”之“饱”,意为饱受;“盘惠”犹“盘食之惠”,意为供饭食的恩惠。句意为请求安置我作看门人,那我就饱受神人提供饭食的恩惠了。也即指蒙受神人很深的恩惠。

[七子螺]

《汝阴人》(P612,出《广异记》):“食器有七子螺、九枝盘、红螺杯、蕖叶碗,皆黄金隐起,错以瑰碧。”注:“七子螺、红螺杯,指用螺壳制成的酒杯。七子螺中的七子,可能指上面画着或雕着七个小孩,也可能指七道弯曲的花纹。”

按:“七子螺”,当为“七子

”之误。《艺文类聚》卷八二“草部”下“菜蔬”引《杜兰香别传》:

“香降张硕,赍瓦酒、七子。多菜而无他味。”《太平御览》卷七五九“器物”四“”下也引有“三十五子方”、“方九子”、“七子”等食器名。,扁而浅的盛物器,或圆或方,配有盖,其中分隔成不同形状的格子,装各种食品。《朝野佥载》卷一:“龙朔年已来,百姓饮酒作令云:‘子母相去离,连台拗倒。’子母者,盏与盘也;连台者,连盘拗倒盏也。”俗称盏盘为子母者,因中古时人进食常以碗盏置于盘中成套使用之故。“”与这种成套使用的食器功用近似,依此推之,此谓的“七子”、“九子”、“三十五子”,应是就一中的格子数目而言。

[策子]

《王》(P665,《干子》):“缘选场用策子,被人告,所以不得见官,作行李次。”注:“缘选场句:含意不明,待考。一种解释是调职考选时用了夹带(考场作弊)。”

按:唐宋人常于名词后加词尾“子”,“策子”即是“策”,指书策或书册,句意即调职考选时用了夹带。唐五代选举考试有用夹带者,依例禁止。《唐国史补》卷下“叙进士科举”:“挟藏入试,谓之书策。”《五代会要》卷二十三长兴四年礼部贡院奏书:“怀挟书策,旧例禁止,请自今后入省门搜得文书者,不计多少,准例扶出,殿将来两举。”《旧五代史・选举志》晋开运元年窦贞固奏:“其进士并诸色举贡人等,有怀藏书册入院者,旧例扶出,不令就试。近年以来,虽见怀藏,多是容纵。”

[胸上打人]

》(P12,出《北梦琐言》):“然张

不详,可能是指对违犯禁令者的处分。”

《张

胸上打人,堆叠通衢,莫有敢犯。”注:“胸上打人:

按:“胸上打人”即鞭打人的胸部,此处用以说明张的凶暴,并非对违令者的处分。《北梦琐言》卷四:“王蜀先主部将张? 暴横,鞭人之胸。”路振《九国志》卷六“张”:“建将入成都,城中多亡命不逞之徒,建恐其构乱,乃令?

为诸都斩斫使,兼左右厢都虞侯,以诱掖镇抚之。

既入城,索无赖者得百余人,悉鞭其胸,死者相藉,中外帖然,不敢偶语。”又《北梦琐言》逸文卷二叙蜀王先主亲骑军,有号“张打胸”者,即张也。“胸上打人”是其得号之由。

(作者单位:四川省自贡市自贡师专中文系;邮编:3000)(责任校对:可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