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皮影艺术的民族特色加强二维动画的发展
[摘 要]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诞生出了众多具有特色的传统民间艺术。其中,皮影艺术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众多视线的聚集。皮影因其特殊的表演形式,在制作工艺、表演手段及音乐方面都有很多二维动画可以借鉴研究的地方。本文主要讲述了用先进的电脑软件技术来大量制作二维动画的今天,如何从皮影这种传统的民族艺术中汲取营养,将传统的方法和技术更好地应用于现代二维动画的制作中,发扬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关键词]皮影;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二维动画;有纸动画;无纸动画 1 前 言
畅游在当前正在发展的中国动画大潮中,皮影艺术也越来越受到众多视线的聚集。在世界动画产业领域中,如果想要创作出一个优秀的动画形象,所要付出的各种投资和投入都是十分巨大的。在中国,就在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传统艺术中就有十分丰富的创作资源,我们只要善于利用、善于开发,完全可以实现:既创作出十分优秀的动画形象,又省去了很多投入的目标。即做到小投入、大产出。这个小投入、大产出就是二维动画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在一部成功的动画片中,即使拥有了好的动画角色造型设计,也仅仅是这部成功的动画片当中的一小部分,还要有整个故事的剧本、台本、音乐等,都是一部动画片制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方面。我们从皮影艺术这种传统的民间艺术中就可以充分的找到很多这方面的珍贵的资料和宝贵的资源,但是关键在于要给予这种传统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以足够的重视,并且进行充分的深入的开发和利用。
目前,中国很多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正慢慢衰落其中也包含有皮影艺术。全国现有的皮影剧团已寥寥可数,其中一大部分有实力的剧团还都在国外演出。国际上,倒是不少的学者和收藏家对中国这一独特的传统艺术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多国际上的民间收藏家,会经常到中国来收集皮影。现在,全世界已有50多个国家接受了皮影艺术。在德国,就有一个世界范围的皮影艺术会演。在美国,皮影爱好者们还建立了皮影学院、皮影学会等,不仅如此,美国的动画产业已经开始从皮影戏等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中,提取出大量经典的东方元素,来改编中国传统的民间传说故事。迪斯尼动画公司的作品《花木兰》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
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动画也发展的如火如荼,《大闹天宫》就是运用我国民间传统艺术特有元素制作成功的一部国产动画片。这部动画片吸取了皮影戏以及各种民间艺术造型形式等多方面的营养,在人物设计,场景设计,包括动作、语言等方面都表现出十分浓烈的民族特色,成了中国动画片中的佳作,另外还有《牧童》、《小蝌蚪找妈妈》等水墨题材的动画片。
在一部成功的动画片中,音乐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皮影戏中的音乐,是在不同地区分别融会了当地传统的民族器乐,包括民间特有的曲调,融会贯通发展起来的。它的唱腔优美,韵律丰富多彩,板式灵活多样。它与其他的民间传统乐种起着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与提高的作用。
皮影艺术中的人物造型也是多元化的,它融合了古代壁画、佛像、脸谱、民俗装束与剪纸艺术等民间艺术经过多年发展所保留下来的精髓,人物形象生动精美,在我国的人民大会堂里也有以皮影画为装饰的大型屏风,向国外领导人和嘉宾展示了我国民间传统艺术的艺术价值和震撼力。
皮影这种传统的民间艺术文化比其他的民间传统艺术包容着更深厚的创作理念,为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以及动画片的制作发展,尤其是二维动画片的制作方法、制作技巧等方面都提供了一个更为完整的参考,对于动画形象的创作也是如此,它给我们带来的灵感是多方面的。众所周知,动画片中的形象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影视艺术形象,一个成功的动画角色形象可以通过一系列动画周边产品的开发,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物质文化生活以及精神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的作用及影响都是不可低估的。因此作为一名动画创作人员就更应该思考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所应该向社会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2 中国皮影艺术的起源和发展现状
中国是皮影传统文化发展的鼻祖。早期的皮影艺术,俗称“灯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形式之一。它的演出形式是让观众通过一块白色的幕布,通过幕布后面的灯照,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照投射到幕布上的影子,来达到一种特殊艺术效果的表现形式。
“灯影戏”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历史记载。早在西汉时期,我国陕西关中一带流传广泛,除了普通的灯影形象之外,还逐渐发展出了有男女角色的演唱配音和多种乐器伴奏的综合表演形式。因此可以肯定的讲,皮影,影戏,灯影戏,是现代电影和电视艺术发展的始祖。
由于各个地方的地域的差异,当地选用制作皮影的材料也大不相同,主要集中在牛皮、驴皮、羊皮上。一般皮影的制作选用这些皮类的上等皮料,经过刮、磨、洗、刻、着色等二十四道工序手工雕刻数千刀制成。皮影的人物、场景等设计的创意吸收了来自中国的汉代帛画、画像石、唐宋寺院壁画等众多的艺术风格及手法,使得中国传统民间皮影在长期发展演变中形成了不同的地方流派,表演风格也各具特色有所不同。中国皮影艺术现在已被联合国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3 皮影造型的艺术风格及角色设计
传统皮影戏常常以人物造型为主,其人物造型历经2000多年的演变,逐渐形成了一些比较有特点的程式化特色,与民间剪纸造型有点类似和接近,又区别于传统的剪纸艺术。它的人物角色造型,都要按戏剧中的生、旦、净、丑几种行当来进行设计,并用程式化的脸谱来表现人物的刚、柔、美、丑与善、恶、忠、奸。
一般是采用侧身五分脸或七分脸的平面形象来表现人物造型的结构特征,采用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进行人物造型的设计,使人物的装束与面容神态方面
上表现的更加生动形象。在衣纹的表现方面,用线条镂空的方法进行刻画。在颜色方面上,用色简洁、大方,一般都使用纯色平涂。在背光照射下,颜色透光度极好,色彩艳丽。
在人物活动的关节分部上,皮影人物一般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等大概12件组成,经过人的操纵能做流畅的动态表演。人体比例通常是上身与双臂偏长,这样的设定更适合于表现强烈的动态视觉效果。
对于各行当的程式化的脸谱造型方面,中国皮影是源于舞台戏剧而又超越于舞台戏剧的。对于发型、头饰及服装,是按照人物的不同身份来设计的,什么行当要着什么装。除少数特定人物是专用的服装以外,大多数是可以通用的。只要在身条上换一个相应身份的头盔,即换一个头,这样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物。其操作形式非常简便并且易于皮影戏的拍摄制作。
皮影除了人物造型以外。也有鸟兽、动物、道具、风景等,所有戏剧中涉及的方方面面的造型,它们的造型风格都与皮影人物的造型风格相协调,处处都彰显了鲜明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特色。
我们在比较了以前的传统皮影和目前改革的新皮影人物之后,发现现在的改革新皮影,在角色形象设计方面,大多都采用了延续以前传统老皮影的纯侧面的表现方法。在人体结构比例方面,也区别于真实的人体比例,新型皮影的头的比例要略大些,一般为身长的五分之一。手的比例也要比真实的人手的比例要略小些。在人物活动关节的分部上面,也大致分为五大部分,即头、上躯干,大小臂、手、大小腿等。也可根据人物在剧中表演的需要进行适量的增减分开的关节部分。在所有的分开的关节部分中,分解部位的连接点的位置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腿部的连接点,要事先准确找到连接中心点,不然表演的时候,两腿重叠或分得太开,都会给表演造成困难。
4 二维动画创作对皮影艺术的借鉴
皮影这种民间戏剧艺术形式,根据表演的特点和观众的喜好不同,皮影的制作及表演的技术也十分多种多样。皮影艺术按照时代的变迁,不断地改良创新,发展到今天,在众多精湛的表演技术中,经过分析和试验比对,特别是以下两点,是十分值得中国现代二维动画技术借鉴的。
4.1 分层技术方面
皮影的表演有它自己固定的程式和适合表演的技术原理,主要表现在影偶的结构设定和运作的设计上。人物的表演是皮影戏的主体部分,因此人物的活动结构的设定就十分重要了。为了表演的人物在活动的时候没有任何障碍,一个完整的皮影人物的形体,被按照人体关节结构分成特定的几部分,再用铁丝连接起来。其中头部的区域就分得特别细。
皮影的人物具体分层如下:
4.1.1 头部部分
包括脸、帽类、胡须部分及颈部,头下端为楔子,可灵活拆卸,便于在表演的时候插入胸部上方的卡口内,不用的时候,则卸下保管。
4.1.2 身体的部分
上部装置卡口,方便插入更换的皮影人头。下部与腹部部分相连。胸部的部分分为:胸、臂、肘关节和手。双臂与胸上侧相连接,双臂部分又分为小臂两节,小臂下方有手;腹部的部分分为:腹、双腿。腹部上部与胸部下部相连,腹部下部与双腿中大腿上部相连,小腿部分与足是一个整体,包括靴鞋在内成为一体。
4.2 骨架的控制方面
基于以上所述的分层技术,我们将皮影的各个身体部分连接起来之后,组成一个完整的可操纵的皮影人偶,在皮影的各个关节部分都要刻出轮盘式的枢纽,这个枢纽,传统上称做“骨缝”,这就好比我们中国传统二维动画中的人活动的关节骨骼一般,连接“骨缝”的点传统称作“骨眼”。选好“骨眼”的位置后,用牛皮刻成的枢钉或细牛皮条搓成的皮条连接,制成便于控制各部分的关节活动的控制杆。
我国的早期传统剪纸动画片的制作都相对简单,大多都用平面的材料制作而成,并且以有纸二维动画为主。制作流程一般都是用纸片、布片、塑料、赛璐珞等做成各躯体组件,然后在上面进行绘制形象,确定其关节点并进行轴承运动,最后制作成动画。而目前最近流行的二维动画片,在制作形式多样化的同时,又结合了现代高科技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从而诞生出了运用计算机软件的高科技手段创新出来的现代无纸二维动画。有纸二维动画的制作步骤是:先构思故事,之后创作文字的剧本台本,再进行人物造型设计,然后通过设计好的人物造型、场景、道具等再进行简单地分层制作,按照一定的运动规律进行动画的设定和绘制,最后加上灯光、渲染等最后后期合成制作而成。而无纸二维动画的制作步骤,与有纸二维动画的制作步骤相差不大,以矢量图动画软件Flash为例,用Flash软件制作的动画特点比普通手绘制作动画更为简单迅捷,所以制作的成本也较传统动画要低。Flash动画的整个制作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简单地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前期阶段包括编写剧本、人物造型和背景风格设定、制作文字和画面分镜头台本、先期音乐和先期对白录制及动作和摄影的风格试验。中期阶段包括动作设计和动画的制作、背景绘制及校对检查、全片镜头和特效的制作。后期阶段包括素材剪辑、音乐、对白和音效的制作最后混录及多格式输出。
整个制作过程以Flash软件的时间轴为制作平台,动画制作原理是在动画角色运动设计上,将活动的部分分别设定成各个元件,再使用任意变形工具调节各个元件上的中心节点位置,再按照运动规律由电脑按照设定的元件中心自动生成动画运动。这里的元件中心点就相当于皮影的“骨眼”。皮影的表演技术原理有助于我们思考二维动画中新的技术原理。皮影的分层技术和“骨架”控制原理,可以引入二维动画制作的理念中,使角色的动作不再由动画师一张张画成,而是作为一个
的个体,由头、手脚、身体等各个的“层”组成,并由骨架连接、控制,从而进一步加快制作二维动画片的速度。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Photoshop软件将即将制作的背景图和角色设计图等动画素材,按照要求的风格,进行绘制,分割,材质修补,镂空处理,使素材符合皮影式的分层要求,并将各个部分用PNG或TGA格式储存。在2008年9月新发布的ADOBE Flash CS4版本的新功能之一是支持骨骼动画,这对于用Flash软件来制作无纸二维动画来说是一项重大的创新。将用Photoshop软件处理好的各部分素材导入Flash的库中,也可直接在Flash 软件中用绘图工具绘制角色各部分的矢量图形,然后利用骨架功能,将这些分层的部分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犹如表演皮影戏一般,由骨架随意控制各部分肢体的动作。然后用Afterefefct软件,该软件主要用于动画的后期合成和特效的实现,导入After Effect进行合成。最后用Premiere软件剪辑合成动画影片。
在Afier Effect里的编辑合成,只是要经过一个艺术化的剪辑调整过程,使制作的动画片镜头语言丰富,画面构图优美。用Premiere软件进行最后的剪辑、配音合成。这样使用综合软件的相互配合,会使整个影片的制作效率提高,减少很多动画片的制作成本。使制作出来的二维动画片在各个方面都节省了很多的能源,真正做到了小投入,大产出。
5 皮影与中国二维动画的发展前景
可以说,我国的皮影是光影、美术、雕刻、舞蹈、说唱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有些传统的古老的艺术已经距离我们太遥远了。其实,中国的传统皮影艺术并没有因为历史的久远而退出历史的舞台,相反,是以“最早的最中国化的卡通”的身份,光辉的重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皮影艺术是中华民俗文化中的瑰宝。据相关记载,皮影艺术比西方最早的动漫出现要早了几百年,皮影戏的表演曾得到卓别林、歌德的赞赏。而如今,皮影艺术又在为发扬民族传统艺术,树立本土民族文化认同感,为确保良好的市场运作机制,以及创造出本土动画文化特色,扩大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的影响而继续发散出其自身的光芒。
大浪淘沙,迪斯尼、皮克斯等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动画公司,从成立到做出代表性的作品也都花费了近20年的时间,相比之下我国的动画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传统皮影艺术,在利用现代化数字科学技术与创新思维的表现方式相结合的同时,能更好的发挥出我国传统的文化精髓。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皮影这种古老的文化形式,会在全新的包装中唤醒它不灭的光影。我们有责任保护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更有责任去努力地开发和利用这些有益的本土民族传统文化。要想创作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动画形象,并非只是动画从业人员的事情,而是一个系统的庞大的文化事业。而这项事业的完成必须通过对于科学的理性思考以及对于动画教育体系的配合,更要与良好的市场运作机制相配合才能实现。动画教育是解决动画艺术与民族本土文化结合的关键所在,要拓宽发展之路,中国动画首先要以真诚的态度来制作自己的产品。只有真诚地表现
出当代中国人的情感与情怀,才能让观众产生共鸣,赋予传统文化要素崭新的时代内涵。只有将民族的独特韵味加以国际化的包装,才能被更多的观众所接受。
参考文献:
[1]赵江源.繁荣与危机:中国动漫产业现状分析[J].电影文学,2009(2).
[2]腾飞,李颖,王春桃.皮影艺术对现代动画设计的启发[J].大舞台,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