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u1.2013 第9卷第2期 JOURNAL OF ZHEJIANG INTERNATIONAL MARITIME COLLEGE V01.9 No.2 海岛“秀才村”石马岙保护利用价值 与美丽乡村建设之研究 翁源昌,於有财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舟山316021) 摘要:舟山群岛历史文化村落是海岛美丽乡村建设中彰显特色、提升品质的不可复制的文化资源。“秀才 村”石马岙,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继承和发扬耕读文化,打造舟山群岛“秀才村”文化品牌,对海岛美丽乡村建设、 文化强村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文章以石马岙为例,就其耕读文化的历史积淀以及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文化 价值与保护利用等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历史文化;美丽乡村;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Rq ̄Research 0n conservatiearch on Conservation Value of on alue ol Shi Ma Ao IslandMa A0 lslana,, ‘‘Scholar Village’’and Beautiful Villages’Construction WENG Yuanchang,YU Youcai (Zhejiang International Maritime College,Zhoushan 316021,China) Abstract:The historica1 and cultural villages are a distinct part of beautiful villages construction O±Zhoushan islands.They are also a unreplaceable cultural resourc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onstruction.Shi Ma Ao,the “Scholar Village”has a profound cultural history。inherits and carries forward farming—studying culture,which has a certai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building“scholar village”brand culture and beautiful villages’consturction on Zhoushan islands.Based on the study of Shi Ma Ao,the article presents its farming-studying history,its conservation value and culture value for the beautiful villages’construction. Key words:historical culture;beautiful village;countermeasure research 耕海牧鱼、梯航泛舟是千百来舟山群岛特有的生 建设现代人居和保护传统文化合理兼顾,努力把历史 产生活方式。也由此形成了群岛独有的海洋文化。作 文化村落打造成为舟山群岛美丽乡村建设的“金名 为地处海岛的舟山历史文化村落,与内陆地区相比, 片”.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文化价值和实际意义的研究 其文化价值及特色更具海洋文化特征。在美丽乡村 课题。本文以石马岙“秀才村”为例,对海岛美丽乡村 建设中,如何凸显海岛历史文化村落个性和品牌,把 建设中如何充分保护利用好历史文化村落文化价值 作者简介:翁源昌(1962一),男,浙江舟山人,副教授,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副。 翁源昌等:海岛“秀才村”石马岙保护利用价值与美丽乡村建设之研究 2013年第2期 作一些探讨。 一、“秀才村”石马岙耕读文化的历史积淀 石马岙是舟山群岛历史上一个典型的“秀才村”。 位于舟山市岱山县高亭镇,村名因清康熙年间出土 宋代状元,官至二部尚书的袁甫墓前文物石马而得 名。海岛岱山自古儒风日盛,建于南宋咸淳七年 (1271)的岱山书院,深得儒学文化浸润,是儒生学士 传道讲经,问津正学之地。前后历经百年之久。东发 学派创始人黄震称岱山学子“多秀拔,冠乡书.登上 庠,擢高第而跻腆仕者踵相接”(《康熙定海县志・岱山 书院记》)。宋时岱山就有徐愿、朱介登进士第。石马 岙自清代康熙二十七年(1688)开海禁展复,召民垦荒 起,就以读书耕田为立家之本,读可荣身,耕可致富。 在三百余年的历史文化发展中,耕读文化始终是石马 岙村的核心文化精神之一,耕读文化既是历史上石马 岙衍续兴盛、悠悠文脉之源,更是为今日石马岙发展 提供“文化软实力”之“先导力”。 (一)石马岙耕读文化之场所:古村落 石马岙村背靠省级旅游风景区磨心山,面向大 海,三面青山环抱,山峦绵连,风水独特。村落选址讲 究天人合一,布局严谨,与山水自然融合为一,充分满 足耕读需求。村落周边有大小山头20多座,山峰叠 嶂,奇松怪石,触目成趣,左青龙,右白虎,双重环抱, 石马岙大溪奔腾向前,向西流注入海。有地理风水师 曾预言:石马岙要出文武二状元,是一处卧虎藏龙之 地、人才辈出之处。 在石马岙的耕读文化遗存中,古村落文化尤为鲜 明,经岱山县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结果显示,村里 有名胜古迹21处,遗址9处,名人轶事及传说有10 多起,文化遗产有40余处,尤其是於氏家族自康熙 二十七年至清光绪三十年止,二百余年间,竟出了 举人1名,贡生3名,秀才22名,太学生10名,国学 生28名,六品、八品、九品顶戴5名,官府任职9名, 成为名副其实的秀才村。 在石马岙遗存的古民居建筑中,虽曾经是豪宅大 院。如举人府、秀才楼、24间走马楼等大批古宅,然建 筑风格天然大气,原木块石,黛瓦青砖,淡妆素雅,巧 于雕饰.古朴自然。村落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相融,展 现出田园般的温馨情怀。 (二)石马岙耕读文化之历史见证:举人府、秀才 楼及堂号匾额 “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也许就 是石马岙人致力于耕读传家的理想所在,当然也是 石马岙历代“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的民俗乡风所产 生的必然结果。石马岙所遗存的举人府、秀才楼等清 代中晚期於氏古民居建筑,都是石马岙耕读文化的历 史见证。 於氏家族是石马岙最早的开拓者之族。清康熙中 叶於氏先祖从萧山临浦白塔湾迁徙石马岙定居创业, 先祖经商务农有道.治家有方,迁岱后即为望族。在 200余年里.於氏家族沿着石马岙的庙沿、长墩、中屋 一处24 000平方米的土地上.鳞次栉比地先后建造 了七桁立油桶柱的三正间二厍以上房屋26座,主要 有宗庙、24间走马楼、举人府、秀才楼、接椽墙门三格 步坎、於氏义学堂、文昌宫、居士林等大宅。沧海桑田, 如今虽只存17余座古宅,但从这些厚重的青砖灰瓦 之间。依然可读可见石马岙耕读文化的深厚底蕴。 石马岙举人府,当地俗称“旗杆墙门”,建于清道 光年间。坐东北朝西南,面积约800平方米,现存台 门、正房和两侧厢房。举人府是举人於九皋起居生活 的住宅。於九皋,《於氏族谱》记载:式鹤字啸轩号蓉 峰,榜名九皋,道光丙午科举人(武举)丁未会试六品 衔,赐予武魁匾额一块。另据《岱山镇志》记载: 於九皋,晚好习静,杜门却扫,不预世事,斗室焚香,诵 佛经自娱.名利之途淡如也。举人府墙门两边立有旗 杆一对,旗杆上的蜈蚣旗,书写“大清举人於九皋”,除 了光宗耀祖之外,也是石马岙於氏由读而进仕途辉煌 历程的一种炫耀。秀才楼,建于清同治年间,当地俗称 “楼屋道地”,曾出了四位秀才,至今大堂前还贴着四 张秀才报喜单。耕读传家成为石马岙人的传统,偏僻 山坳。小小村落,文风盛行,科甲成就举目,在海岛 舟山十分罕见。 石马岙古村落中的古宅大院,有不少寓意深远, 反映耕读传家理念的堂号匾额。如举人府地“于斯为 盛”匾。寄托了家族昌盛发达之意愿,秀才楼地“余庆 堂”匾,语出《周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之句,有善 行善德之意。还有父子二代均为秀才的丹峰先生屋 地“敬止堂”匾,於氏24间走马楼“安业堂”匾,接椽墙 门地“忠恕堂”匾等,都十分朴素地表现了安居乐业、 忠厚宽仁的农耕文化思想。 (三)石马岙耕读文化的代名词:家谱、墓志碑 石马岙古村落宗族文化突出,特别是於氏家族, 历史上有宗祀建筑祠堂,崇宗祀祖,讲究礼仪,其《於 氏族谱》规定:“祭祀时内尽诚敬,外肃衣冠,虽不 2013年第2期 翁源昌等:海岛“秀才村”石马岙保护利用价值与美丽乡村建设之研究 55 同不能悉备盛服,岂容不冠不履以对。”《於氏族谱》, 共18本,记载了家族世系繁衍,《於氏族谱》保存之全 甚为少见,对于现居住在岱山高亭大岙、石马岙、闸口 等地的诸多於氏后人追本溯源,考究史料提供了有益 借鉴,一些有待证实的历史遗迹在该族谱中都有据可 循。《於氏族谱》中有不少告诫读书重要性的言语,其 中《美公处士传略》中云:“子弟不可不读书,不能尽读 书至十七八岁,升沉已定。平庸者力谋生,始免无赖 读书,虚名不可务也。”“美公”即岱山於氏先祖之子 廷相,字美,与其父来岱山为农时才三岁,廷相有7个 儿子。“士农工商贾各执一业。”於廷相开创了石马岙 於氏家族耕读传家创业守业之谋略。《於氏族谱》所 记载的这种耕读文化传统,影响了一代代於氏后人。 石马岙古村落还有海岛其他乡村很少见到的墓 志铭。有的族谱上有记载,有的刻在墓碑或挨肩、花板 上的。这些墓志铭不仅是浓缩的个人历史档案,也是 石马岙先人耕读传家精神的缩影,对后人极有教育意 义。仅举几例片段。 於嘉刚公墓志铭:公一名有伦,字秉直,如龙其号 也,天资明敏,夙期高第,乃迫于家务不克,举业授例 入太学。生平严以持己,厚以待人,且尝谓忠恕之道, 未易尽也,故自号其庐,日忠恕堂。盖公以自励者,以 励其后也,特是公之行,实不胜记聊述,大要以志。 於嘉臻公墓志:公字鹏飞,太学生,生乾隆壬子六 月初四日,……公好读书,例入成均,生平排难解纷, 间里咸钦,更可羡者,急公好义,里党赖焉。 於维梅公墓志:公字品一,号瘦香,邑庠生名震 翊。生道光庚戌四月廿七日酉时,……猗欤我公。生於 望族,家传忠厚。心主渊穆,身入胶庠,翘然品目,矩步 规行,-(q静肃,不慕锦绣,不图口腹,既俭且勤,家有 积蓄,从此小康,宜膺多福,女二子三,日课耕读…… (四)石马岙耕读文化传承载体:於氏义学、文昌宫 中国乡村历来有崇文重教之传统,石马岙古村落 以兴学为乐,以耕读为本。注重文化教育。为了能让 子弟在家门口读书,道光年间,石马岙於氏家族由族 公铭勋,联合同族十四房捐资捐田,分资生息,作为义 学制教育基金,集资兴建了於氏义学堂,又称文昌宫, 成立了显承会。实行於氏义学制教育。 义学堂有正厅三间,左右厢房各六间,中门一间, 占地约2 000平方米.可容纳200多名学生求学.义学 堂不仅供於姓子弟免费入学,也为附近学生求学提供 方便,学堂设文武二科并重教育,聘请儒者任教,清《定 海厅志》、《岱山镇志》均有记载。清光绪三十一年 (1905),清明诏废科举,兴学校,遂改为“显承国 民学校”。后,为适应新的教育与教学的需要,先 后有邑庠生於丹瑜、於丹粉、於凤虞等教师到定海师 范讲习所学习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於氏义学堂的兴 办.为许多农家子弟读书入仕造就希望,也带动了耕 读文化的发展。石马岙读书蔚然成风,文风兴盛。仅光 绪一朝,於氏族内就有9人成为邑庠生,时於氏 还曾有人当选初选众议员。 二、“秀才村”石马岙耕读文化在海岛美丽乡村建 设中的文化价值 耕读文化是一种优秀的历史传统,是中国农耕文 化和中国儒家思想之精髓.在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中 耕读文化一直处于显性文化、主导文化之地位。当前 美丽乡村建设,传统的耕读文化是和谐乡村建设的一 个重要形式和基础。笔者认为,石马岙村在美丽乡村 建设、文化强村中,继承和弘扬悠久的深厚的有广泛 基础的耕读文化,打造群岛“秀才村”,倡导耕读文化, 走出一条具有石马岙美丽乡村建设特色之路。 (一)耕读文化之勤劳俭朴 耕读文化要义之一就是“勤俭”两字,“勤俭”是居 家的根本。石马岙於氏家族从清康熙二十七年迁居 石马岙。其先祖数十年“食指大繁”,靠的就是勤俭。 《於氏族谱》“於维梅公墓志”(蓬莱乡光绪十五年定海 直隶厅己丑科附贡汤铭篆撰)称邑庠生於震翊“矩步 规行,一门静肃,不慕锦绣,不图口腹,既俭且勤,家有 积蓄,从此小康”。可以说,勤劳俭朴是石马岙於氏家 族兴盛发达之本。当前,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提倡节约 勤俭美德,反对铺张浪费,创造良好世风,如何利用好 本村优秀文化资源,进一步发扬传统耕读文化的勤劳 节俭美德。是十分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二)耕读文化之知书达理 石马岙耕读文化中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家族 崇尚儒学,重视文教,耕读相伴,族人知书达理,厚积 薄发,代有人才。尤其是於氏家族。如《於式尚公墓志》 所载,太学生於式尚“诗书是娱”、“富而好礼”、“抱德 怀仁”。和谐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文明礼仪,挖掘身边 故事,可亲可近可感,石马岙耕读文化中历代知书达 理的故事是美丽乡村建设、营造文明乡风的很好宣传 题材。 (三 )耕读文化之和衷共济 “和衷共济”是中华民族超越时空的一种文化智 56 翁源昌等:海岛“秀才村”石马岙保护利用价值与美丽乡村建设之研究 2013年第2期 慧、价值和理想。建设和谐美丽乡村。需要凝聚广大 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精神。石马岙几百年的耕读传 家发展历程.其中就有举全族之力,共同承担责任的 精神。如道光年间创设的於氏义学堂及显承会.就是 集同族十四房之力,通过捐资捐田,分资生息,日积月 累,作为义学制教育基金,从而才能够实行免费的於 氏义学制教育。石马岙於氏家族的“和衷共济”精神. 与当前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 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建设美丽乡 村是殊途同归的,极有现实教育意义。 三、“秀才村”石马岙耕读文化在海岛美丽乡村建 设中的保护利用建议 (一)唱响群岛“秀才村”文化品牌,开展村落旅游 规划布局 围绕耕读文化主线,唱响群岛“秀才村”文化品 牌,整合现有文化资源,挖掘历史文化遗存,精心规划 村落布局,开辟多种内容和形式的旅游线路。如以於 氏义学堂、文昌宫等遗址为主的耕读史迹旅游,以举人 府、秀才楼、24间走马楼、接椽墙门三格步坎、季昌道 地等为主的古民居旅游。以农家果园、田野山川为主的 绿色生态旅游,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要。为此建议: (1)在原於氏义学堂、文昌宫遗址设立碑文以资 纪念,在岱中中心小学(於氏义学堂遗址)开辟石马岙 耕读文化展览馆,力求全方位立体式再现石马岙耕读 文化场景.陈设石马岙举人、秀才及太学生、国学生等 名录事迹。打造“秀才村”文化品牌。耕读文化展览馆 既可充分展现石马岙历史悠久的耕读文化资源,也可 成为岱山青少年文化教育活动基地之一。 (2)对举人府、秀才楼、接椽墙门三格步坎、季昌 道地等古民居进行修缮,清除脏、乱、差环境,恢复举 人府旗杆及各建筑堂号匾额,并设立碑文。在古民居 院落及周边种植花草果树,使之与古村落相互映衬, 给游客一个舒适的环境。 (二)建立“秀才公园”,申报“舟山群岛耕读文化 之村” 石马岙耕读文化资源丰富,历史文脉源远流长, 目前各大媒体均有宣传,村民於有财先生投入大量心 血收集研究整理了《石马岙村志》,村里发现保存了不 少历史文化遗产实物。已有条件通过多种方式来展 示石马岙的发展历史,除了建立石马岙耕读文化展览 馆以外,还可在村适当位置建设“秀才公园”,通过图 片、实物等形式,丰富石马岙人文景观,加深游客对耕 读文化的理解。同时,要从文化强村、文化强国的高度 来认识石马岙耕读文化的价值,申报“舟山群岛耕读 文化之村”,更好地加以保护,丰富舟山群岛新区文化 内涵。 (三)开展建设“耕读书屋”活动,传承与发扬耕读 文化 “耕读传家”是石马岙特有的民俗乡风,几百年 来,无论是村容村貌,还是村民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 接受着耕读文化的熏陶,正是耕读文化的代代秉承才 使石马岙村增添了亮色与辉煌。在美丽乡村建设,创 建和谐文化进程中,石马岙应当要有自己的建设思路 与特色。而通过开展建设“耕读书屋”活动,大力宣传 并继承和发扬传统的耕读文化,这必将成为石马岙 落实文化强国精神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的一 大亮点。 为使耕读文化传承与发扬更扎实有效,社区可建 立“耕读文化俱乐部”。同时在广大村民家庭倡导设立 “耕读书屋”。每年的“中秋节”作为石马岙社区的耕读 文化日.由“耕读文化俱乐部”举行耕读文化相关活 动。每年表彰奖励十大优秀家庭“耕读书屋”。同时, 经常组织专家学者到石马岙采风。实地探究耕读文 化,宣传提炼石马岙耕读文化。鼓励企业家参与传承 与发扬“耕读文化”活动。资助社区及学校、家庭“耕读 书屋”的建设。 参考文献: …於有财,毛文达.於氏义学堂和於氏书香门第家 族[N】.舟山日报.2008—03—24(2). [2]於有财,毛文达.岱山石马岙於氏望族旧居(N】. 舟山晚报.2012—06—03f4). [3】沈汉定.从於氏义学到显承国民学校[N].舟山晚报. 201 1-05"22(4). [4]於有财.人才辈出的秀才村一石马岙[N】.舟山晚报. 201 1-07-24(5). [5】於有财.岱山石马岙於氏古居里的匾额和搁JL[N]. 舟山晚报.2012—08—09(12). [6]於有财,毛文达.岱山石马岙於姓一族中的墓志铭 舟山晚报.2012—10—21(4). 【7】王小明,等.永嘉耕读文化在发展脉络与积淀内 涵fJ1.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