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西哲学入门结课论文

中西哲学入门结课论文

来源:九壹网
中西哲学入门结课论文

——论儒道佛三教哲学

11级法学 陈思

一、儒

1.儒家的人生观

“道德超越,天人合一,苦在德业之未能竟。”儒家主张入世,仁礼。儒家生死观的基本观点是“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故而,它重视的是生前,而非死后,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1】生时应尽自己的责任,以努力追求实现“天下有道”的和谐社会的理想。人虽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有限之个体,但却能通过道德学问之修养而超越有限之自我,以体现“天道”之流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说:“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一个人如果能保存自己的本心,修养自己的善性,以实现天道的要求,短命和长寿都无所谓,但一定要修养自己的道德与学问,这样就是安身立命了,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儒家有着“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2.原始儒家的哲学贡献

原始儒家指儒家创始时的儒家。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儒家关注现世现生的人生哲学在中国社会和文化中的影响也最大。“天地之性人为贵”【2】一向为儒家所普遍坚持。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都表明孔子是在尊重每个人人格的前提下把协调入际关系视为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一种手段或途径的。 儒家人生哲学从一开始就强调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实现人的必要性,而家庭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因而代表家庭伦理的“孝悌”便成为调整人与人的关系以实现“仁”的根本条件。所以说“孝,礼之始也”【3】,“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4】从总体上看,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随着集权的不断加强和儒学的被政治所利用,儒学对社会人伦关系的强调也逐渐异化为束缚人并阻碍人之实现的外在权威,儒家伦理本质上成了统治者的政治意志。 它从探讨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实现出发,最终却导致了对人的束缚,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悲剧。

二、道

1.道家的人生观

“顺应自然,与道同体,苦在自然之未能顺。”道家主张出世,顺应自然。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道家理论的核心是本性自然的“道”。道性自然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由于天、地、人同道,“道通为一”【5】,因而天道自然无为,人道也应该效法天道而自然无为。道家则从人的自然性着眼,视人文礼乐为对自然和人类本来面目的破坏,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通过效法自然,返朴归真,以实现精神逍遥。

2.道家的哲学贡献

道家为最出名的一句话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三国时代王弼对这句话及法字做了前后一贯的解释:“法,谓法则也。人不违地,乃得全安,法地也。地不违天,乃得全载,法天也。天不违道,乃得全覆,法道也。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也。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地法于天,人故象焉。”【6】逐渐形成了与儒家形成鲜明对照的不同的人生哲学。老子道家的自然无为论最终可以归结为一种人生论,但它并不是完全消极的悲观厌世或无所事事。所谓“大道废,有仁义”,实际上是为人的返朴归真提供了理论论证,而清净无为、贵柔守雌、“无为而无不为” 道家在先秦时

就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派别, 道家思想既深刻影响到诸子百家学说的发展,同时其本身也不断融合吸收着儒墨名法等不同的思想,特别是与儒家互黜而互融,乃至到魏晋时期,出现了道、儒相合的玄学,力图从哲学上把儒、道两家的人生论结合起来。

三、佛

1.佛家的人生观

“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苦在无名之未能除。”所谓无名,即是不觉悟。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显示出,中国古代的佛教不仅仅是一门宗教。它渗透了中国这人的智慧,特别是儒家、道家及玄学的哲理,充满了人生哲学的色彩。中国佛教有着四大特征:四大皆空,精神不灭,人人皆可成佛,不以暴力抗恶,佛学流派众多。“诸佛平等,普渡众生”都体现了佛家的美好理想和社会责任感。佛教的戒律也要求人们完善自我品格。

2.佛家的哲学贡献

中国佛教是从印度传人的。印度佛教理论本质上是一种追求出世的人生哲学,其基于人生皆苦的价值判断而提出的解脱论对现世现生的意义是持否定态度的。强调“无我”的印度佛教经过中国化以后,最终以“人人皆有佛性”为主流而在中土得到了广泛流传,突出主体、张扬自我的禅宗则成为最典型的中国佛教。立足于“众生”(指人及一切有情识的生物)的解脱而强调永超人生苦海的佛教在中国则更突出了“人”的问题,并被大多数人理解为是祈求人生幸福的宗教而加以信奉。外来的佛教在传统文化重现世现生的人文精神影响下,日益走向了现实的社会人生,并以其独特的人生哲学而与儒、道一起人世发挥着作用。

四、儒道佛三教合一

宋明理学主要指宋代朱熹的理学和明代王阳明的理学,它融合了儒释道三家学说。三家逐渐融合,但终究是和而不同的。他们不同的人生哲学,实现着一种互补:儒家具有强烈的人世精神,主张积极参加社会生活并协调各种关系来实现“内圣外王”的理想;道家道教则以退为进,采取避世和法自然的态度以求实现长生成仙或精神自由的人生理想;若避世不成,则有佛教的万法虚幻,唯心净土,即心即佛,及天堂地狱的轮回报应说等给人以赏善罚恶和摆脱生老病死等现实苦难的精神安慰。【7】

在物质财富和人的物欲同步迅速增长的当今,在人们追求外在的财富而忘却自身内在价值和“人”的生活的时候,在环境污染、毒品泛滥、暴力盛行、精神空虚等各种社会和人生问题层出不穷的时候,若人人都能像儒家一样的天下为公,若道家一般的崇尚自然,如佛家似得明镜顿悟。那,世人便会少忧愁,大同也近在咫尺。 参考书目:

【1】孔子 《论语·先进》 【2】孔子 《孝经·圣论》

【3】左丘明 《左传·文公二年》 【4】孔子 《论语·学而》 【5】庄子 《庄子·齐物论》

【6】楼宇烈 《王弼集校释》 中华书局 1980年 P65

【7】洪修平 《论儒道佛三教人生哲学的异同与互补》选自《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5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