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异姓王笺证—太宗、高宗、中宗、睿宗、殇帝
段纶
晋昌郡王:贞观十六年(2年)追封
《宝刻丛编》卷八引《京兆金石录》有《工部尚书晋昌郡王碑》,又称《驸马都尉工部尚书杞国公段纶碑》,于志宁撰,欧阳询书。贞观中立于万年县。段纶,隋兵部尚书段文振之子,尚高密公主,为高祖之婿。历隋蜀郡太守、剑南道招慰大使,唐益,蒲二州都督、熊州刺史、散骑常侍、秘书监、宗正卿、礼部尚书、工部尚书,封纪国公,贞观十六年卒,晋昌郡王应为追封。此碑撰者于志宁,太宗时历为散骑常侍、太子左庶子,兼太子詹事,高宗即位,授侍中,加封光禄大夫,封燕国公,至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麟德二年卒。书者欧阳询,新传谓其贞观初,历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男。卒,年八十五。旧传也未及具体卒年,有文谓贞观十五年,应误。参见《新书·高密公主传》“(段)纶,隋兵部尚书文振子,为工部尚书、杞国公。” 杞,为纪之讹。《文献通考》卷一〇二“贞观十六年四月己酉,光禄大夫、宗正卿、纪国公段纶卒,太宗甚伤悼,为不视朝,将出临之,太常奏:禘、祫祭致斋不得哭,乃止。”《全文》卷九九四《唐文安县主墓志铭》“父巢刺王(李元吉)……贞观十五年正月五日,封文安县主。脂赋开荣,公宫从训,乃以某月十四日,降姻於工部尚书驸马都尉纪公之世子段俨。”公主贞观廿二年二月三日卒,享年廿六岁,其年三月廿二日,陪葬昭陵。《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一册《大唐故邳国夫人段氏(蕑壁)墓志铭并序》(永徽二年八月):“父纶,大丞相府属、蜀郡太守、剑南道招慰大使、益蒲二州都督、熊州刺史、散骑常侍、秘书监、宗正卿、礼部尚书、三为工部尚书、右光禄大夫、尚高密大长公主、驸马都尉纪国公。”《会要》卷七九《谥法上》:“安……赠工部尚书纪国公段纶。”上引均未及其追赠晋昌郡王。
武士彠
太原郡王:咸亨元年(670年)追封
魏 王:光宅元年(684年)追封
《通鉴·显庆元年》二月:“辛亥,赠武士彟司徒,赐爵周国公。”《咸亨元年》闰九月:“壬子,加赠司徒周忠孝公武士彟为太尉、太原王,夫人为王妃。”《光宅元年》九月:“武承嗣请太后追王其祖,立武氏七庙,太后从之……己巳,追尊太后五代祖克己为鲁靖公,妣为夫人;高祖居常为太尉、北平恭肃王,曾祖俭为太尉、金城义康王,祖华为太尉、太原安成王,考士彟为太师、魏定王;祖妣皆为妃。”《永昌元年》二月:“丁酉,尊魏忠孝王曰周忠孝太皇,妣曰忠孝太后,文水陵曰章德陵,咸阳陵曰明义陵。置崇先府官。戊戌,尊鲁公曰太原靖王,北平王曰赵肃恭王,金城王曰魏义康王,太原王曰周安成王。”《天授元年》九月:“壬午……以唐为周,改元……丙戌,立武氏七庙于神都,追尊周文王曰始祖文皇帝,妣姒氏曰文定皇后,平王少子武曰睿祖康皇帝,妣姜氏曰康惠皇后;太原靖王曰严祖成皇帝,妣曰成庄皇后;赵肃恭王曰肃祖章敬皇帝,魏义康王曰烈祖昭安皇帝,周安成王曰显祖文穆皇帝,忠孝太皇曰太祖孝明高皇帝,妣皆如考谥,称皇后。”《长寿二年》九月:“庚子,追尊昭安皇帝曰浑元昭安皇帝,文穆皇帝曰立极文穆皇帝,孝明高皇帝曰无上孝明高皇帝,皇后从帝号。”《旧书·玄宗纪上》先天二年七月“己丑,周孝明高皇帝依旧追赠太原王,宜去帝号;孝明皇后宜称太原王妃;昊陵、顺陵并称太原王及妃墓。”也见两《唐书》本传,《旧书·高宗纪下》,两书《武后本纪》,《元龟》卷三〇三,《全文》卷二三九武三思《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铭(并序)》、卷二四九李峤《攀龙台碑》。
武居常
北平郡王:光宅元年(684年)追封
赵 王:永昌元年(6年)追封
《新书·武后本纪》光宅元年九月:“己巳,追尊武氏五代祖克己为鲁国公,妣裴氏为鲁国夫人;高祖居常为太尉、北平郡王,妣刘氏为王妃;曾祖俭为太尉、金城郡王,妣宋氏为王妃;祖华为太尉、太原郡王,妣赵氏为王妃;考士皞为太师、魏王,妣杨氏为王妃。”永昌元年二月:“丁酉,尊考太师魏忠孝王曰周忠孝太皇。置崇先府官。戊戌,追谥妣杨氏曰周忠孝太后;太原郡王曰周安成王,妃赵氏为王妃;金城郡王曰魏义康王,妣宋氏为王妃;北平郡王曰赵肃恭王,妃刘氏为王妃;五代祖鲁国公曰太原靖王,夫人裴氏为王妃。”天授元年九月:“壬午,改国号周。大赦,改元,赐酺七日。乙酉,加尊号曰圣神皇帝,降皇帝为皇嗣,赐姓武氏,皇太子为皇孙。丙戌,立武氏七庙于神都。追尊周文王曰始祖文皇帝,妣姒氏曰文定皇后;四十代祖平王少子武曰睿祖康皇帝,妣姜氏曰康惠皇后;太原靖王曰严祖成皇帝,妣曰成庄皇后;赵肃恭王曰肃祖章敬皇帝,妣曰章敬皇后;魏义康王曰烈祖昭安皇帝,妣曰昭安皇后;周安成王曰显祖文穆皇帝,妣曰文穆皇后;忠孝太皇曰太祖孝明高皇帝,妣曰孝明高皇后。”也见《通鉴·光宅元年》、《天授元年》。
武俭
金城郡王:光宅元年(684年)追封
魏 王:永昌元年(6年)追封
见《武居常》条。
武华
太原郡王:光宅元年(684年)追封
周 王:永昌元年(6年)追封
见《武居常》条。
杨士达
郑王:垂拱二年(686年)追赠
《全文》卷二三九武三思《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铭(并序)》:“父郑恭王讳达,周内史中大夫。隋开府仪同三司,黄门内史,吏部、刑部二侍郎,尚书左右丞,赵、鄯二州刺史,工部、吏部二尚书,纳言,营东都大监将作大匠,武卫将军,左光禄大夫,遂宁恭公,赠吏部尚书。唐赠尚书左仆射,垂拱二年封郑王,食邑一万户,依旧谥曰恭,即司徒雍州牧观德王(杨雄)之季弟也。”其人为武后外祖父,大业八年卒。
独孤信
梁王:垂拱二年?(686年?)追赠
《西安碑林博物馆新藏墓志汇编上》第344《唐故通议大夫使持节阆中郡诸军事守阆中郡太守新授壮武将军左武卫中郎将独孤公(挺)墓志铭并序》:“五代祖信,仕魏至大司马,辅周拜尚书令,隋封赵国,唐赠梁王。八子列侯,三代为后,功业备彰于国史,勋荣尽载于家牒。梁王生高祖藏,隋室武平公。武平生曾祖机,皇朝滕国公。滕公生大父修本,
终徐州长使。长使生列考纳,仕至金紫光禄代夫桂府都督。”志主为独孤信六世孙,天宝十三年七月十一日卒,享年六十七岁,同年闰十一月十一日葬。也见《碑林集刊》十四引《大唐故朝请大夫济州长史上柱国独孤府君(昱)墓志铭并序》:“六代祖信,魏尚书左仆射、荆州刺史,周太子太保、雍州牧、尚书令、大司马,柱国大将军、大宗伯卫国公,隋赠太师、上柱国、冀定相瀛等十州刺史,赵国公,谥曰景,皇朝追赠梁王……以开元十六年十一月六日,终于京兆延平里之私第,春秋五十有八。(十七年二月葬)”《千唐志斋藏志·大唐我府君故汉州刺史独孤公(炫)墓志铭并序》:“五代祖库者,魏第一领人长,追赠司空,隋赠太尉。久统节制之兵,累赠孤卿之位。□祖□,名载于籙,德贯应期。魏尚书左仆射、侍中,周太子太保、雍州牧、尚书令、大司马,隋赠太师、□□公,□□□,皇追赠梁王,邑万户……以开元廿四年岁次三月辛巳廿四日甲辰,隐化于官舍,春秋七十。(其年十一月葬)”《关中石刻文字新编》卷四《大唐故奉义郎行洪州高安县令护军崔府君夫人河南独孤氏墓志铭并序》:“夫人,河南人也。父讳奉先,果州长史、蜀国公,纯粹英灵,传之胜古,祖姑三代,作配君王,蜀公即唐初元贞皇后父,故梁王信之嫡孙也。”夫人天宝二年十月十七日卒。又有《西安碑林博物馆新藏墓志汇编》下第108《大唐故利州刺史钟山县开国公万俟府君妻新城郡君独孤氏(大惠)墓志》:“曾祖信,魏使持节开府仪同三司,太尉,太师,大司徒,大司马,大都督,南秦、北秦、河、渭、二凉,原、灵、瓜、鄯、沙、岷、洮十四州诸军事,尚书,左右仆射,尚书令,赵国景公。才惟命世,功实济时,穷五等以疏封,开两社而为辅……显庆二年岁次丁巳十二月乙卯朔二十三日丁丑,薨于长安金城里第,春秋六十有四。(三年三月葬)”《长安新出墓志》第101《大唐故隆州司法独孤府君(仁同)墓志铭并序》:“曾祖信,周大司马、雍州牧、尚书令、,上柱国、赵景公,食邑二万户。祖罗,隋左武威大将军、凉州总管、上柱国、赵国恭公,食邑一万户……春秋卌五有五日,以上元元年十月十日,遇疾终于雍州永隆里第。(其年十一月葬)”后二志均未及独孤信追赠梁王,追赠应为高宗上元元年后事。或于垂拱二年与武后外祖父杨士达同时追赠。参见《全文》卷二三九武三思《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铭(并序)》:“父郑恭王讳达,周内史中大地,隋开府仪同三司黄门内史吏部、刑部二侍郎尚书左右丞赵、鄯二州刺史工部、吏部二尚书纳
言营东都大监将作大匠武卫将军左光禄大夫遂宁恭公,赠吏部尚书,唐赠尚书左仆射,垂拱二年封郑王,食邑一万户,依旧谥曰恭,即司徒雍州牧观德王之季弟也。”
武克己
太原靖王:永昌元年(6年)追封
见《武居常》条。
李多祚
辽阳郡王:神龙元年—三年(705年—707年)
《旧书·中宗本纪》神龙元年正月:“庚戌,右羽林大将军、辽国公李多祚进封辽阳郡王,赐实封六百户。”三年七月“庚子,皇太子重俊与羽林将军李多祚等,率羽林千骑兵三百余人,诛武三思、武崇训,遂引兵自肃章门斩关而入。帝惶遽登玄武楼,重俊引兵至下,上自临轩谕之,众遂散去,杀李多祚。”《睿宗本纪》景龙四年七月:“复敬晖、桓彦范、崔玄暐、张柬之、袁恕己、成王千里、李多祚等官爵。”也见两《唐书》本传,《元龟》卷一二九、卷五四四,《全文》卷一八玄宗《追复李多祚官制》,《通鉴·神龙元年》,《全文补遗》第6辑《大唐故镇军大将军行右羽林军大将军上柱国辽阳郡王食恒州实封八百五十户封王墓志铭》。
武攸暨
定 王:神龙元年(705年)
乐寿郡王:神龙元年—景龙二年(705年—708年)
《旧书 中宗本纪》神龙元年二月:“丙寅……特进、太子宾客、梁王武三思为司空、同中书门下三品,加实封五百户,通前一千五百户。丁卯,右散骑常侍、定安郡王、驸马都尉武攸暨封定王,为司徒,更加实封四百户,通前一千户。”五月“癸卯,降梁王武三思为德静郡王,定王武攸暨为乐寿郡王,河内王武懿宗等十余人并降为国公。”景龙二年“夏四月庚午,左散骑常侍、乐寿郡王、驸马都尉武攸暨让郡王,改封楚国公。”也见《会要》卷四七、卷八〇,《全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故沛郡夫人武氏(永和县主)墓志铭》,《全文》卷二四○宋之问《为定王武攸暨请降王位表》,《通鉴·神龙元年》二月、五月、《先天元年》六月:“丁未,右散骑常侍武攸暨卒,追封定王。”武攸暨,武后堂兄武怀道次子,尚太平公主。两书本传所载其武周时历王各异。又谓其改封楚国公在诛武延秀时,与旧纪异。参见《旧书》本传“攸暨,则天伯父士让孙也。天授中,封士让为楚王,攸暨封千乘郡王。赐爵实封三百户。兄攸宁为建昌郡王,实封四百户。攸宁历迁凤阁侍郎、纳言、冬官尚书,病卒。攸暨初为右卫中郎将,尚太平公主,授驸马都尉。累迁右卫将军,进封定王,又加实封三百户。俄又改安定郡王,历迁司礼卿、左散骑常侍,加特进。神龙中,拜司徒,复封定王,实封满一千户,固辞不拜。寻而随例降封乐寿郡王,拜右散骑常侍,加开府仪同三司。延秀等诛后,又降封楚国公。延和元年卒,赠太尉、并州大都督,追封定王。寻以公主谋逆,令平毁其墓。”《新书》本传“攸暨自右卫中郎将尚太平公主,拜驸马都尉,累迁右卫大将军。天授中,自千乘郡王进封定王,实封户六百。迁麟台监司祀卿。长安中,降王寿春,加特进。中宗时,拜司徒,复王定,加户千,固辞,进开府仪同三司。延秀之诛,降楚国公。攸暨沈谨和厚,于时无忤,专自奉养而已。景龙中卒,赠太尉、并州大都督,还定王,谥曰忠简。坐公主大逆,夷其墓。”
韦玄贞
上洛郡王:神龙元年(705年)追封
酆 王:神龙二年(706年)追封
《旧书·中宗本纪》神龙元年二月:“甲子,(韦)后父故豫州刺史玄贞为上洛郡王,后母崔氏赠上洛郡王妃。”二年三月:“壬戌,赠后父韦玄贞太师、益州都督。夏四月甲戌,又赠玄贞为酆王,玄贞弟(按应为子)四人并赠郡王。”三年二月:“壬午,赠太师、酆王庙号褒德,陵号荣先。”也见两《唐书》本传,《会要》卷四七,《通鉴·神龙元年》、《神龙二年》,《元龟》卷一四一、卷三〇三、卷五四四,《全唐文补遗》第1辑《韦泂墓志》、第3辑《韦泚墓志》。
武三思
德静郡王:神龙元年—景龙元年(705年—707年)
梁 王:景龙元年(707年)追封
《通鉴·神龙元年》五月:“癸卯,制降诸武,梁王三思为德静王,定王攸暨为乐寿王,河内王懿宗等十二人皆降为公,以厌人心。”《景龙元年》七月:“辛丑,太子与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将军李思冲、李承况、独孤祎之、沙吒忠义等,矫制发羽林千骑兵三百馀人,杀三思、崇训于其第,并亲党十馀人……赠武三思太尉、梁宣王,武崇训开府仪同三司、鲁忠王。”《景云元年》六月:“追削武三思、武崇训爵谥,斫棺暴尸,平其坟墓。”也见两《唐书》本传、《中宗本纪》、《睿宗本纪》,《会要》卷四七、卷七九《谥法上》。《元龟》卷四八〇、卷五四四,《全文》卷一七中宗《答敬晖请削武氏王爵表敕》、卷二三九《武三思小传》、卷二四〇宋之问《为梁王武三思妃让封表》、卷二四一《为宗尚书祭梁宣王文》、卷二六七
岑羲《为敬晖等论武氏宜削去王爵表》。武三思,武后侄,武元庆之子。武周建,封梁王。
桓彦范
扶阳郡王:神龙元年—二年(705年—706年)
《新书》本传:“张柬之将诛易之等,引与定策。于是,以彦范、敬晖为左、右羽林将军,属以禁兵。时中宗每北门起居,因得谒陈秘计。神龙元年正月,彦范、晖率羽林兵与将军李湛、李多祚、杨元琰、薛思行等千骑五百人讨贼。令湛、多祚就东宫迎中宗至玄武门,彦范等斩关入,士皆鼓噪,时武后处迎仙宫之集仙殿,斩易之等庑下……明日,中宗复位,以彦范为侍中,封谯郡公,赐实封五百户……时武三思以迁太后衔恚,虑不利诸武,而韦后雅为帝宠畏,且三思与蒸乱,由是朋谗奇中。未几,罢彦范等政事。五月,加特进,封扶阳郡王,赐姓韦,同后属籍,锡金银、锦绣,皆以铁券恕十死,令朝朔望。寻出为洺州刺史,改濠州。王同皎谋诛三思,事泄,三思诬彦范等同逆,阴令许州司功参军郑愔上变。乃贬彦范泷州司马,敬晖崖州司马,袁恕己窦州司马,崔玄暐白州司马,张柬之新州司马,悉夺勋封……三思又讽节愍太子请夷彦范等三族,帝不从。三思虑五人者且复用,乃纳崔湜计,遣周利贞矫制杀之。利贞至贵州,逢彦范,即缚曳竹槎上,肉尽,杖杀之,年五十四。睿宗即位,彦范等并追复官爵,赐实封二百户,还其子孙,谥曰忠烈。开元六年,诏与晖、玄暐、柬之、恕己勤劳王家,皆配享中宗庙庭。建中三年,复赠彦范为司徒,晖太尉,玄暐太子太师,柬之司徒,恕己太子太傅。”也见《旧书》本传,《通鉴·神龙元年》,《元龟》卷一二九、卷三〇七、卷三一三,《会要》卷四五、八〇《谥法下》,《全文》卷一六中宗《封五王制》(《大诏令集》卷六一同)、《贬敬晖等诏》、卷二三五吴少微《为桓彦范谢男授官表》。参见《旧书·中宗本纪》神龙元年二月“庚戌,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张柬之为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封汉阳郡公;鸾台侍郎兼检校太子右庶子、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崔玄暐为守内史,封博陵郡公;袁恕己同凤阁鸾台三品,封南阳郡公;敬晖为
纳言、平阳郡公;桓彦范为纳言、谯郡公:并加银青光禄大夫,赐实封五百户。右羽林大将军、辽国公李多祚进封辽阳郡王,赐实封六百户;内直郎、驸马都尉王同皎为云麾将军、右千牛将军、琅邪郡公,食实封五百户。并赏诛张易之兄弟功。其余封各有差。”五月:“癸巳,侍中敬晖封为平阳郡王;侍中桓彦范扶阳郡王,赐姓韦氏;中书令张柬之汉阳郡王;中书令袁恕己南阳郡王;特进崔玄暐海陵郡王;并加授特进,罢知政事。”二年六月:“戊寅,特进、朗州刺史、平阳郡王敬晖贬崖州司马,特进、毫州刺史、扶阳郡王桓彦范泷州司马,特进、郢州刺史袁恕己窦州司马,特进、均州刺史、博陵郡王崔玄暐白州司马,特进、襄州刺史、汉阳郡王张柬之新州司马,并员外置,长任,旧官封爵并追夺。”《通鉴·神龙二年》七月“中书舍人崔湜说三思曰:\"晖等异日北归,终为后患,不如遣使矫制杀之。\"三思问谁可使者,湜荐大理正周利用。利用先为五王所恶,贬嘉州司马,乃以利用摄右台侍御史,奉使岭外。比至,柬之、玄暐已死,遇彦范于贵州,令左右缚之,曳于竹槎之上,肉尽至骨,然后杖杀。得晖,呙而杀之。恕己素服黄金,利用逼之使饮野葛汁,尽数升不死,不胜毒愤,掊地,爪甲殆尽,仍捶杀之。”《景云元年》七月:“追复故太子重俊位号;雪敬晖、桓彦范、崔玄暐、张柬之、袁恕己、成王行里、李多祚等罪,复其官爵。”
崔玄暐
博陵郡王:神龙元年—二年(705年—706年)
《新书》本传:“以诛二张功为中书令、博陵郡公……俄拜博陵郡王,罢政事,册其妻为妃,赐实封五百户,检校益州大都督府长史,知都督事。会贬,又流古州。道病卒,年六十九,谥曰文献。”也见《旧书》本传,《桓彦范传》、《崔涣传》,《通鉴·神龙元年》,《元龟》卷一二九、卷三〇七、卷三一三,《会要》卷四五、八〇《谥法下》,《全文》卷一六中宗《封五王制》(《大诏令集》卷六一同)、《贬敬晖等诏》、卷一七《册崔玄暐博陵郡王文》、《册崔玄暐博妻为陵郡王妃文》(《大诏令集》卷六一同)、卷二九七闾邱均《为益州父老请
留博陵王表》、卷七八四穆员《相国崔公(涣)墓志铭》,《汇编》第七辑《大唐故特进中书令博陵郡王赠幽州刺史崔公(玄暐)墓志铭》。参见《扶阳郡王桓彦范》条。
张柬之
汉阳郡王:神龙元年—二年(705年—706年)
《新书》本传:“诛二张也,柬之首发其谋。以功擢天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汉阳郡公,实封五百户。不半岁,以汉阳郡王加特进,罢政事。柬之既失权,愿还襄州养疾,乃授襄州刺史。中宗为赋诗祖道,又诏群臣饯定鼎门外。至州,持下以法,虽亲旧无所纵贷,会汉水涨啮城郭,柬之因垒为堤,以遏湍怒,阖境赖之。又垦辞王爵,不许。俄及贬,又流泷州,忧愤卒,年八十二。景云元年,赠中书令,谥曰文贞,授一子官。”也见《旧书》本传,《桓彦范传》,《通鉴·神龙元年》,《元龟》卷一二九、卷一三三、卷三〇七、卷三一三,《会要》卷四五、八〇《谥法下》,《全文》卷一六中宗《封五王制》(《大诏令集》卷六一同)、《令张柬之母辞封爵诏》、《贬敬晖等诏》、卷一七《册张柬之汉阳郡王文》(《大诏令集》卷六一同)。参见《扶阳郡王桓彦范》条。
袁恕己
南阳郡王:神龙元年—二年(705年—706年)
《新书》本传:“与诛二张,又从相王统南衙兵备非常,以功加银青光禄大夫、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封南阳郡公,实封五百户……未几,拜中书令、特进、南阳郡王,罢政事。例及贬,又流环州,为周利贞所逼,恕己素饵黄金。至是饮野葛数升,不死,愤懑,抔土以食,爪甲尽,不能绝,乃击杀之。谥曰贞烈。”也见《旧书》本传,《桓彦范传》,《通
鉴·神龙元年》,《元龟》卷一二九、卷三〇七、卷三一三,《会要》卷八〇《谥法下》,《全文》卷一六中宗《封五王制》(《大诏令集》卷六一同)、《贬敬晖等诏》。参见《扶阳郡王桓彦范》条。
敬晖
平阳郡王:神龙元年—二年(705年—706年)
《新书》本传:“以诛二张功,加金紫光禄大夫,为侍中、平阳郡公,实封五百户,进封齐国。晖表请诸武王者宜悉降爵,繇是皆为公。三思愤。俄封平阳郡王,加特进罢政事。初,易之已诛,薛季昶请收诸武,晖亦苦谏,不从。三思浊乱,晖每椎坐怅恨,弹指流血。寻及贬,又放琼州,为周利贞所害。睿宗时,追复官爵,又赠秦州都督,谥曰肃愍。”也见《旧书》本传,《桓彦范传》,《通鉴·神龙元年》,《元龟》卷一二九、卷三〇七、卷三一三,《会要》卷八〇《谥法下》,《全文》卷一六中宗《封五王制》(《大诏令集》卷六一同)、《贬敬晖等诏》。参见《扶阳郡王桓彦范》条。
韦洵
汝南郡王:神龙二年(706年)追封
《新书·韦玄贞传》:“后父玄贞,历普州参军事,以女为皇太子妃,故擢累豫州刺史。帝幽庐陵,玄贞流死钦州,妻崔为蛮首宁承所杀,四子洵、浩、洞、泚同死容州,后二女弟逃还京师。帝复政,是日诏赠玄贞上洛郡王、太师、雍州牧、益州大都督……遣使者迎玄贞丧……柩至,帝与后登长乐宫望而哭,赠酆王,谥文献,号庙曰褒德,陵曰荣先,置令丞,给百户扫除。赠洵吏部尚书、汝南郡王,浩太常卿、武陵郡,洞卫尉卿、淮阳郡,泚太仆
卿、上蔡郡,并葬京师。”也见《旧书·韦玄贞传》,《中宗本纪》神龙二年四月:“甲戌,又赠玄贞为酆王,玄贞弟(按弟为子误)四人并赠郡王。”《萧至忠传》:“韦庶人又为亡弟赠汝南王洵与至忠女为冥婚合葬。”《会要》卷四七,《通鉴·神龙二年》,《元龟》卷三〇三,《全文》卷二四一《为韦特进已下祭汝南王文》。
韦浩
武陵郡王:神龙二年(706年)追封
《新书·韦玄贞传》:“后父玄贞,历普州参军事,以女为皇太子妃,故擢累豫州刺史。帝幽庐陵,玄贞流死钦州,妻崔为蛮首宁承所杀,四子洵、浩、洞、泚同死容州,后二女弟逃还京师。帝复政,是日诏赠玄贞上洛郡王、太师、雍州牧、益州大都督……遣使者迎玄贞丧……柩至,帝与后登长乐宫望而哭,赠酆王,谥文献,号庙曰褒德,陵曰荣先,置令丞,给百户扫除。赠洵吏部尚书、汝南郡王,浩太常卿、武陵郡,洞卫尉卿、淮阳郡,泚太仆卿、上蔡郡,并葬京师。”也见《旧书·韦玄贞传》,《中宗本纪》神龙二年四月:“甲戌,又赠玄贞为酆王,玄贞弟(按弟为子误)四人并赠郡王。”《会要》卷四七,《通鉴·神龙二年》,《元龟》卷三〇三。
韦泂
淮阳郡王:神龙二年(706年)追封
《新书·韦玄贞传》:“后父玄贞,历普州参军事,以女为皇太子妃,故擢累豫州刺史。帝幽庐陵,玄贞流死钦州,妻崔为蛮首宁承所杀,四子洵、浩、洞、泚同死容州,后二女弟逃还京师。帝复政,是日诏赠玄贞上洛郡王、太师、雍州牧、益州大都督……遣使者迎玄
贞丧……柩至,帝与后登长乐宫望而哭,赠酆王,谥文献,号庙曰褒德,陵曰荣先,置令丞,给百户扫除。赠洵吏部尚书、汝南郡王,浩太常卿、武陵郡,洞卫尉卿、淮阳郡,泚太仆卿、上蔡郡,并葬京师。”也见《旧书·韦玄贞传》,《中宗本纪》神龙二年四月:“甲戌,又赠玄贞为酆王,玄贞弟(按弟为子误)四人并赠郡王。”《会要》卷四七,《通鉴·神龙二年》,《元龟》卷三〇三,《全文补遗》第1辑《大唐赠卫尉卿并州大都督淮阳郡王京兆韦府君(泂)墓志铭(并序)》“春秋一十有六,以如意元年月日薨于容府……神龙元祀,大君复辟……乃追赠卫尉卿。二年,追封淮阳郡王。”
韦泚
上蔡郡王:神龙二年(706年)追封
《新书·韦玄贞传》:“后父玄贞,历普州参军事,以女为皇太子妃,故擢累豫州刺史。帝幽庐陵,玄贞流死钦州,妻崔为蛮首宁承所杀,四子洵、浩、洞、泚同死容州,后二女弟逃还京师。帝复政,是日诏赠玄贞上洛郡王、太师、雍州牧、益州大都督……遣使者迎玄贞丧……柩至,帝与后登长乐宫望而哭,赠酆王,谥文献,号庙曰褒德,陵曰荣先,置令丞,给百户扫除。赠洵吏部尚书、汝南郡王,浩太常卿、武陵郡,洞卫尉卿、淮阳郡,泚太仆卿、上蔡郡,并葬京师。”也见《旧书·韦玄贞传》,《中宗本纪》神龙二年四月:“甲戌,又赠玄贞为酆王,玄贞弟(按弟为子误)四人并赠郡王。”《会要》卷四七,《通鉴·神龙二年》,《元龟》卷三〇三,《全文补遗》第3辑《大唐故赠荆州大都督上蔡郡王(韦泚)墓志铭(并序)》“文明之际,以酆王濫黜,王乃侍从钦州……春秋一十五,薨于钦州……神龙元年,乃下恩制,追赠太仆卿,上蔡郡王。”
武崇训
鲁 王:景龙元年(707年)追封
《通鉴·景龙元年》七月:“辛丑,太子与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将军李思冲、李承况、独孤祎之、沙吒忠义等,矫制发羽林千骑兵三百馀人,杀三思、崇训于其第,并亲党十馀人……赠武三思太尉、梁宣王,武崇训开府仪同三司、鲁忠王。”《景云元年》六月:“追削武三思、武崇训爵谥,斫棺暴尸,平其坟墓。”也见两《唐书》本传、《中宗本纪》、《睿宗本纪》,《全文》卷二四一《为宗尚书兄弟祭鲁忠王文》。武崇训,武三思第二子。则天时,封为高阳郡王。长安中,尚安乐郡主。神龙元年,拜驸马都尉,迁太常卿,兼左卫将军。降封酆国公,仍赐实封五百户,寻徙封镐国公。二年,兼太子宾客,摄左卫将军。
薛崇胤
寿阳郡王:景龙二年—四年(708年—710年)
《新书·宰相世系三》薛氏:“(薛)绍,左散骑常侍、驸马都尉。崇胤,太常卿、寿阳王。翘。崇简,太仆卿、立节王。”《开元元年》七月:“太平公主逃入山寺,三日乃出,赐死于家,公主诸子及党与死者数十人。薛崇简以数谏其母被挞,特免死,赐姓李,官爵如故。”参见岑仲勉《唐史余沈·太平公主诸子》:“旧书一八三:(太平)公主薛氏二男二女,武氏二男一女,并食实封……景龙二年,公主男崇简、崇敏、崇行,同授三品,与渔阳王兄弟四人同制。所谓渔阳王者,即新表之寿阳王崇胤,故曰兄弟四人,崇胤在公主四子中最长,故于景龙二年先封王,特旧传漏举其名耳。渔阳,寿阳异文,由薛氏世居汾阳推之,应作寿阳为是。”又“开元释教录称,景云二年出经,太常卿、卫国公薛崇胤监护(参圣心二期义净法师年谱八一页)宋高僧传避赵匡胤讳为崇嗣;按旧书一八三称武延秀等诛后,攸暨降封楚国公,崇胤或亦在例降之列,卫国公即寿阳王之降爵也。”又“新书八三又云:三子封王,余皆祭酒九卿,此两句之误解,尤不可不辨。按公主所出只四子,崇胤先已经
封王,无所谓余皆也。旧书一八三本云:及唐隆元年六月……公主子崇行、崇敏、崇简三人封异行王,崇行国子祭酒店,四人九卿三品。所谓三人封王者,特就唐隆元年六月言之,缘崇胤先曾封王也。四人九卿三品者,于胤、简、敏、行四人之封爵外,更记其实官与散阶,非尚有余子也。”
薛崇简
立节郡王:景龙四年—开元十二年(710年—724年)
西安碑林《大唐故袁州别驾薛(崇简)府君墓志铭》:“大憨克清,元勋允举。以功封立节郡王,食邑三千户,加上柱国……以开元十二年九月廿三日,薨于官舍。”也见两书《太平公主传》,《旧书·睿宗本纪》,《元龟》卷一二八,《新书·表第十三(薛氏)》,《大诏令集》卷一二三《平内难赦》。参见《通鉴·景云元年》六月庚子:“以临淄王隆基为平王,兼知内外闲厩,押左右厢万骑。薛崇暕赐爵立节王……公主所欲,上无不听,自宰相以下,进退系其一言,其馀荐士骤历清显者不可胜数,权倾人主,趋附其门者如市。子薛崇行、崇敏、崇简皆封王。”《开元元年》七月:“太平公主逃入山寺,三日乃出,赐死于家,公主诸子及党与死者数十人。薛崇简以数谏其母被挞,特免死,赐姓李,官爵如故。”
武崇敏
上党郡王:景龙四年—开元元年(710年—713年)
《元和姓纂》卷六“(武)攸暨生崇敏、崇行。崇敏,宗正卿,上党王;崇行,国子祭酒。”也见两书《太平公主传》,《旧书·睿宗本纪》。参见《通鉴·景云元年》六月:“以临淄王隆基为平王,兼知内外闲厩,押左右厢万骑。薛崇暕赐爵立节王……公主所欲,上无不听,
自宰相以下,进退系其一言,其馀荐士骤历清显者不可胜数,权倾人主,趋附其门者如市。子薛崇行、崇敏、崇简皆封王。”《开元元年》七月:“太平公主逃入山寺,三日乃出,赐死于家,公主诸子及党与死者数十人。薛崇简以数谏其母被挞,特免死,赐姓李,官爵如故。”
武崇行
??郡王:景龙四年—开元元年(710年—713年)
参见《寿阳郡王薛崇胤》《上党郡王武崇敏》条,其王号无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