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教育哲学思想研究 一—兼论传统人文教育思想对大学教育的启示 谭 浩 (湖南农业大学学工部,湖南长沙41 01 28) 摘要:本文展示出早期儒家教育哲学思想的特性和传统教育理念的某些方面,诸如重视人本身潜能的开发,注重人德性 的培养,注重实践的作用,以及重视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教化的思想。通过对传统教育思想的考察,比照当前中国大学教育 中存在的问题,诸如:人文教育的缺失,人文素养的下滑,希望籍此能对现代大学教育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儒家;教育哲学;传统教育思想 D0I:1 0.5969/J.issn.1 671-6;596.201 0.1 5.048 孔子(551—479BC)在中国传统社会被当作“万代师 表”,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创办私人学校,并且使每个 为大人。” 在孔子的哲学中,人并不仅具有本体论价值,还存在认 识论的重要性。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 人都能平等的享有受教育的机会的人。孟子(37卜 289BC),在传统中国社会被称为“亚圣”,他也发展了 正统儒学的教育模式。本文将涉及儒家的教育哲学思想, 它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基础以及教育的目标,孔孟所理解 的教育,他们对教育重视的原因,以及他们所认为的教师 在教育过程中所担当的角色和学生如何去培养。 在古代中国社会,教育只提供给统治者和他们的后 代,甚至连贵族也没有去学习古典文献的权力。但是孔子 开始使教育普及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当平民去向他学习 时,他并不予以拒绝,甚至于,孔子非常喜欢贫困的学生 并常常赞扬他们的品德。这基于孔子的这样一种观点,那 就是人天生就是平等的,甚至不道德的人也有正直的本 性。孔子说:“人之初,性本善。”(《论语》17.2)所 以他尊重所有的人,并认为每个人都可以学习善并成为善 的人。所以,教育应该是“有教无类”(《论语》 l5.39)。 语》)没有人将既没有教育也没有知识。当樊迟问知识的作 用时,孔子答道:“知人。”(同上,l2.22)可以看出, 孔子使用古代经典作为教学资料,但是他的主要目标是通过 学习圣人的言语去了解人。 严格的说,真理存在于人而不是书本,通过了解人才能 发现真理。孟子说: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 焉。”(《孟子・尽心上》)一个人的本性可能因为外界恶 的污染,而使内在固有的善的本性被蒙蔽,要回归本性,就 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努力。一个人的人生经历越多,他的 本性就可能越纯洁,他所获得的真理也就可能越多。这个获 得真理的过程就是受教育的过程。 今天,教育通常被认为是人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一种技 巧和手段。小孩被要求去卜学,这样他们可以从老师那获得 有关知识,从而为他们进入高级劳动市场做好准备。但是对 孔子来说,人学习的最重要的知识不是有关技术、商业等等 外在的知识,真正的知识,在孔子看来,是自身的知识,知 孟子继承了孔子人天性为善的观点,认识到每个人都 有天性善的知识和固有的向善的能力。在孟子看来,所有 的人都不能看着别人遭受痛苦而熟视无睹,即使一个罪犯 的心里都知道什么是善的并想要成为一个善人。像孔子一 道自己是谁以及自己是什么的问题。教育是对心灵开放的。 学生去上学,在严格意义上,不是去向老师获得知识或其他 的什么,而是启发人们内在的品德。或者像孟子发现的“学 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儒家的教育是一种价值教育,培养人格和品质,关注道 德和生命的精神质量。经过教育的人懂得如何去提升更高的 品质和能力,而没有经受教育的人则只能受动物的本性驱使 去生活。好的教育是从自我开始的,在孔子看来,那些不想 学习的人是不能教化的,老师能够帮助学生避免外在的恶的 影响,但是不能给学生好的本性,也不能强迫别人学习。 样,他认为任何人在天性上是一样的,不管是圣人还是平 凡人。孟子说道:“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 (《孟子・离娄下》)只要每个人发挥出他的内在的固有 善性,谁都能成为圣人。 但是,孟子认为,人很少能开发出他的固有善性,从 而导致恶的出现,像人们生活其中的环境也会污染人的本 性使之变恶。但孟子对之还是抱有一种乐观主义,他相信 人能够超越外部恶的因素的影响,从而回归到原始的菩的 真正的教育,在儒家看来,是一种自我学习,“是故诚 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虽然好的老师比差的 本性。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人需要教育。没有教育,人和 野兽是一样的。但是有了好的教育,所有的人都可以成为 像尧和舜一样的圣人,所谓“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 收稿日期:2010—04—19修回日期:2010-05-18 老师能够提供更好的方式,但最终还是要靠我们自己回到我 们自身去发现“道”,因为“道不离人,可离非道也”。 作者简介:谭浩(1979一),男,湖南长沙籍,本科,副主任,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91 中国西部科技 2010年O5月(下旬)第09卷第15期总第212期 正规的学校教育仪仅是教育的一小部分。教育是一个 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的过程。它并不局限于在课堂 或是学校受到的教育。实际上,在儒家看来,来自家庭的 教育是教育来源的重要来源。当一个婴儿出生时,应该滋 养他的善的本性使他成为一一个孝顺的孩子和一个社会化的 的事情震动,否则心不能被开启。孟子相信,艰苦的工 作,惨痛的遭遇,无比的焦虑以及其他的重大事件,对提 升人的内在品质和能力是必需的。伟人就是那些能忍受痛 苦,超越不幸的人,没有苦痛,是不可能成就卓越和伟大 的。 人。而善的本性是通过良好的人际关系表现出来的。孩童 的品德或善是在良耍f的人际关系中展现的。更加微妙的 教育被认为是治疗心病的良药,同时除非吃下药并品 尝其苦,才能对病产生效果,孟子引脂《尚书》:“若药 不暝眩,厥疚不瘳”(《盂If・滕文公上》)。同时,在 足,教育不仅仅是社会生活的准备,而审年本身更是生命 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为什么孟子宣称“大人者,不失 孟子看来,好的教育和艰苦的工作是不可分离的,人们需 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下》) 孔子不认为学习仅仅就是读书。他强调思的重要性, 在《论语》中,他写道: “思而不学则殆。”孟子对追求 “大道”干“真理的问题也仃类似的观点,他说“思则得 之,不思则不得也。” 在学习巾思,在 了看来,就是刚心学习,足“心之 官则思”(《孟子・告子章 》),只有通过这种学习方 式,才能使人变得高尚,并最终发现人道。思在儒家哲学 中,并不足指向抽象的思索或我们大脑的功能。它主要关 注我们的心。心的活动包括心理学的,认识论的和价值论 的内涵。在 予看来,心就是礼和义。去思的过程就是如 何做到合理和有道德,而且这足人们心巾共有的情感。如 果一个人学习但是他没有用心,那他还不如不学。所以孔 子说: “饱食终口,尤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奕者乎? 为之,犹贤 已。”(《论语》17.22)思的真理性和确实 性,在儒家思想巾,已在实践 t1被观察、检验、了解和重 视。儒家教育重视在理论和实践中的平衡。一个正确的理 解的拥有必须经过一系列的勤奋的实践。实践越多,理解 才町能越正确,这正像孔子认为的, 一个人越老,他的实 践经历越多,他就越有智慧。 这里也包含这样一种含义,教育并不仅仅就是知识在 言辞上的传递,实践也是我们的一个好老师。所以: “君 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4.24), “君子耻其言而 过其行。”(同上,l4.27)孔子存这方而就是一个表率。在 教育的过 中,孔,往律只给弟厂简短的论述,让弟子自 己去思考和消化他的意义所在,并让他1fJ的实践巾显示出 来。这在《论语》中处处可见。首先是孔子和弟子进行各 种简短的交流和对话,这些对话并不是终结于对真理的解 释,而是给出一个观点,启发弟子的思考。弟子往往足单 独去提升自己。 所以,有效的教 ,并不在于师牛交流时对言辞作的 概念式的分析。一个好老师,就是通过师生问的私人了 解,对学生冈才施教。他应该根据学生的习性有针对的引 导、启发。所以,一个好的教育者就不足强迫别人跟随 他。他应该律人先律己,教育他人时要言行合一。他的牛 活应该是吸引学生的榜样。孔了把教育的方式对比于政治 的方式,认为“其身 I ,不令而行;其身不JL,虽令小 从。”(同上,13.6)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像一个好, 做到“为政以德,譬如北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同 卜,2.i)正如我们已经指}{J的,在儒家思想中,教育就 是“放心”。(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己 矣。”)对丁孟子来说,除非人的感觉被刺激或心被重人 92 要不时的痛苦和重大的事件来震动他们,从而返回到正常 和健康的境地。 儒家教育的终极目标时认识自己。它的主要功绩在于 自我启发和对人性的理解。大体上,它的目标不是给人一 种特殊的技能和专业,而是把他们塑造成一个真实的人。 在儒家思想中,存在和行为是直接相关的:人成为一个他 所知的知识和他所作的行为那样的人。儒家所追求的目标 叮以表述为:发现丢失的心,察觉人的本性,拥有圣人人 格,生活在“诚”之中。 一个儒家的圣人不是个逃避现实世界的人,圣人们不 足一群拥有特殊技能的群体。圣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但是 在实践仁、礼、义,“诚”的生活方式方面区别于其他 人。总体上,教育是去塑造优秀的人,这样的人能够“齐 家、治国、平天 ”。 儒家的教育哲学思想的面貌,随历史的迁变,呈现出 了一些不同的时代特征。笔者希望通过本文,能展示出早 期儒家教育哲学思想的特性,并通过本文,展示传统教育 理念的某些方面,诸如重视人本身潜能的开发,注重人的 德性的培养,注重实践的作用,以及重视在目常生活中进 行教化的思想。 当前中国的教育界,由于工具理性的浸淫和流肆,以 及技术理性的肆虐和广播,造成对人文教育的轻视和人文 素质的普遍下滑,而这尤其体现在中国大学教育中。 这『F如有学者指出的,当前大学教育存存的根本问题在于 过分强调功利性和实用性,道德修养和生命安顿遭到了忽 视。为此,必须明确大学作为一个文化教育机构的根本职 责,以人文教育涵养学生,为学生提供安身立命的精神家 同。占人提出的“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的 训示,对“道”的汲汲不断的追求,都深刻体现出对天 道、人文、人伦的专注和关怀。孔子提出的“君子不役于 物”、“君子不器”的君了形象,依然存在着超越时空的 人格价值和对人的尊严的深切关注。人应该像人一样的生 存,这体现了一种深刻的对人的本体论价值取向的追求。 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必然不能取代人的先在的存在, 科学和技术必定不能淹没对人的关怀。传统的教育哲学思 想和理念,庶几可以作为当代教育哲学的有益参考和借 鉴。 参考文献: [1]王雪峰.从火学生犯罪看大学教育的缺失[JJ.黑龙江高教研 究.2005,li:l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