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的基本制度
1、贷款的“三性”原则:流动性、效益性、安全性。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三性原则”,这也是信贷管理的基本要求。
(1)安全性:是指资产、收益、信誉等免受损失的可靠性或确定性。保证资金安全。一方面有助于减少资本与资产损失,增强预期可靠性;另一方面可以在公众中树立良好形象,这方面非常重要。
(2)流动性:是指资产可立即无损地迅速运转或变现的能力。流通性要求在合理安排贷款期限的同时,必须作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保持一定的“准备资产”,二是实行负债管理,通过借款负债来满足现金支付需要,不仅仅是通过流动资产来满足流动性要求。
(3)效益性;是指贷款公司在正常经营状态下的获利能力。
贷款公司的三性原则之间既有联系又有矛盾。三者矛盾表现为:追求流动性、安全性,往往效益性低;反之,追求效益性,就要把资金按放到收益较大、风险较大的长期投资项目上,这会给经营的安全性、流动性带来威胁。但从长期来看,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三者之间又存在着一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统一关系,流动性是实现安全性的必要手段;安全性是实现效益性的基础;追求效益,是安全性与流动性的最终目标。因此,我们应把三者统一协调,取取最佳组合,即在保证安全和流动的前提下,追求最大限度的效益。 2、“5C”原则:
1)品德;诚信程度和偿还意愿。
2)能力;借款人借资金妥善使用获取利润的能力。
3)资本;即借款人会计报表上的总资产总负债情况、资本的结构、净资产的状况等。 4)担保;用作还款保证的第二还款来源。 5)环境;经营情况和其外部经营环境。 3、贷款“三查”制度。
贷款要坚持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
贷前调查是正确发放贷款、减少贷款风险,保证贷款安全的前提。
贷款审查过程实质上就是贷款的决策过程。各级审查人员对贷款决策负有决策的责任。1、审查借款企业、担保单位的资信。2、审查贷款用途。3、审查贷款的额度、期限、利率是否合适,是否与银行资金运用协调。
贷后检查是贷前调查和贷时审查的继续,是防范贷款信用风险的重要环节。 4、审贷分离制度: 客户部负责贷款调查,风险管理部负责贷款审查,总经理和董事长、贷审会负责审查和审批。流程为:受理—调查—审查—审批—放贷—贷后检查,其中受理、调查、放贷、贷后管理由客户部负责,风险管理部具体负责审查和监督。 5、贷款基本条件
借款人申请贷款应符合以下要求:
1、自然人必须年满18周岁,有完全行为能力; 2.企业则必须具备法人资格; 3、有按期还本付息的能力;
4、除自然人和不需要经工商部门核准登记的事业法人外,应当经工商部门办理年检手续。 5、贷款卡;贷款卡是指中国人民银行发给注册地借款人的磁条卡,记录借款人在金融机构的融资情况,是借款人凭以向各金融机构申请办理信贷业务的资格证明。 贷款卡要每年年审一次,年审合格的贷款卡才能办理信贷业务。